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做你自己」讀後心得__黃熠靚護士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禮物(平安文化出版社)
讀後心得分享(全集)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翻看這本書的簡介,好多名人推薦啊。但是瞄到編輯挑出來放在摺頁的精選片段︰「股神爸爸教我的12件事」,我的目光就被吸住了:「重點不是你的人生從哪裡開始,而是你後來到達了哪裡。」、「假如希望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采多姿,就應該試著什麼都去學,不只學賺錢的專業本領,還要學專業以外無數的其他知識。」、「每次錯誤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都是一路曲折人生上的記號,標記著我們曾去過哪裡,現在站在哪裡,和未來打算去哪裡。」於是更想看下去,以便瞭解股神的兒子是如何來看待他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給他的影響。
    就來看看巴菲特到底是如何教育他兒子吧!首先,作者彼得‧巴菲特提到他老爸對於繼承財富的想法,就十分勁爆:「他相信出生時嘴裡含的金湯匙,長大後太容易變成插在背上的金匕首。」真是簡單明瞭!但是不是很多人都能懂呢?從書中內容得知,這位曾擁有620億美金資產的世界首富華倫‧巴菲特,唯一一次給過兒子的錢約是九萬美元,這筆錢來自賣掉親人留下的農場,換成巴菲特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再給兒子彼得,而且告訴孩子說:「能給他的就是這麼多,其餘的不必奢望了。」換句話說,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億萬財富分給兒子,這應該讓很多人跌破眼鏡吧。
    正如新聞報導,華倫巴菲特於2006年將370億美元的資產捐給比爾蓋茲基金會,這是他畢生大半的財產。此外,他又將數十億美元作為慈善基金,交給三個兒女管理(而不是分家產給他們)。這種事天下有幾位富豪做得到呢?巴菲特父子的金錢觀果然異於市井小民,提供了一種新視野。例證之一:「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並不富裕。我們家絕對相當舒適,但走的是低調內斂的風格,我父母開的是平實耐用的汽車,很多年都不曾換車,哥哥、姊姊和我穿的是耐穿的非名牌衣服。小時候,我們並不會把任何事視為理所當然。爸媽給我一小筆零用錢,但並不是白白給我,我得在裡裡外外幫忙做點家事。假如給我幾塊美元去市區買東西,事後我得把找回的零錢交還給爸媽。隨著時間過去,父母開始變得富裕,而我無比幸運地見證了一件事,……儘管我們的家境和以往不同了,我母親和父親卻未曾改變。」
    而彼得巴菲特運用這筆九萬美元的作法,也相當彰顯他父親的真傳:做他自己。這筆資金的運用完全沒有限制,可以買時髦跑車或海濱豪宅,也可以分毫不動地擺在戶頭中。作者說如果選擇後者,這些股票現在市值7200萬美元,但他最後用這些錢買了一個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時間。他提到有幸在真正確定自己要走音樂這條路的時候,他有這一筆資金去追尋他的音樂夢:第四度拜師學琴、購買錄音設備並學習錄音技術,他過著縮衣節食的日子,住小套房開二手車,唯一的大開銷就是更新擴充錄音設備。作者在進入史丹福大學三個學期之後就決定休學,不過這是經過個人深思熟慮後的抉擇,因為他已經確定自己人生的志向不是在學院中,而是在音樂創作上。
     這是不是很偉大,在大二的年紀,有這麼大的決心,就知道要的是什麼,真的不容易,但是,他也是花了一番工夫去尋找,他的人生究竟要的是什麼,沒有遺憾,只有堅持,這是我在這本書看到的。
    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彼得巴菲特的音樂事業也頗有成果,但他十分感謝父親能夠認同肯定他在不同領域的成就,而沒有感嘆自己的事業無法傳子。父母對子女的肯定真的影響深遠:「父親一如往常地認真聆聽,不妄加批評,也不提供明確的建議。然後某天,幾乎是他準備要出門而順道經過時,他對我說:『你知道嗎?彼得,你和我做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事,音樂是你的畫布,波克夏(其控股公司)則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要去畫幾筆。』」作者認為這就是他當時需要的認可與鼓勵,直到如今依然彌足珍貴,因為他的父親不會以經濟收穫的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光這句話,我就覺得現今社會的人,有多少人是這麼想的,不僅僅是老一輩的想法,還是現在接受新時代知識的我們,真的可以克服一般世俗的眼光,想做什麼就去試看看嗎?多麼幸運的作者,有著支持他的父母,給予鼓勵和讚美。
這也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最大的不僅僅是財富,而是父母給予的愛,健康的身教,健全的言教,這都大過於我們一天到晚送小孩去補一堆習,回到家,卻沒有關愛的親人給予溫暖和愛。在我求學生涯中,我有幾個要好的同學,總是讓我很喜歡到他們家去玩,同學不僅人聰明,又有人緣,多才多藝,在我心中簡直是女神,我也發覺,同學家中很有錢,不是我小小年紀可以想像的,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我這個同學不僅家教好,連他們家人的感情也很親密,他不高傲自大,難怪這麼有人緣,一直羨慕著他的家庭生活,他們家總是有種溫暖的感覺,讓我每每到他們家作客,總覺得他們家的人好像不會吵架一樣。後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愛,是我們所渴望的,有了支持、愛我們的家人跟朋友,人生就算不是一百分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
    從這本關於個人成長、追夢的敘述中,我們看到彼得巴菲特具有哲人的思考特質,而且他的敘述態度是誠懇真實的,他在書中透漏他曾經犯下的錯,一直在告訴我們,人生需要時間去摸索,買時間這個章節告訴我,不用急急忙忙找出自己的目標,多去體驗多去感受,學習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又何嘗不是好事,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目標多麼不容易,又因為現實生活,把這個夢想只能停留在想像裡,放手去做吧!做好人生規劃,不怕你何時開始,人生不想有遺憾,就去試看看吧!
     讀完這本書,雖然不是整本書的內容你都會認同,但不得不佩服華倫巴菲特教育兒女的智慧:他讓我們看到兒女是「獨立的個體」,他沒有強加自己願望或意志在兒女的身上,也沒有「誘導」兒女走他設定好的路線,更不會限制子女發展自己的人生志向。他沒有要求兒子一定要走他的路,也沒有為子女留下億萬美金的家財。這種重視個體獨特性的想法,願意放手讓子女走自己的路,是不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課題去省思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