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兒童癲癇_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兒童癲癇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癲癇的發生原因主要是腦部神經元過度放電和過度敏感所導致。癲癇是一種慢性的發作性疾病,但是不一定會持續終身,有許多病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動好轉。癲癇無傳染性,但可能造成智能受損或性格改變,抗癲癇藥物不會造成人格異常或藥物成癮。

病因分為四大類:
1. 腦部病變(最常見):例如腦炎、高燒所引起的腦部病變。
2. 生化改變:低血糖、低血鈣。
3. 創傷後反應:頭部外傷造成的腦部受傷。
4. 自發性:無法找出病因的皆歸為此類。

檢查:
1. 腦波:評估是否有不正常的放電,是最有效的診斷方式,但不一定能在當下抓到不正常放電的證據。
2. 電腦斷層:可檢查出腦部是否有腫瘤、或顱內出血等病變。
3. 完整的神經學檢查:包括了語言、學習、行為及運動功能的發展評估。
4. 腰椎穿刺:由腦脊髓液評估是否有感染或顱內出血。

治療及注意事項:
1. 藥物:抗癲癇藥物可以改善腦部神經的不正常放電,在適當的藥物治療之下約有50%的病童可控制得很好,但長期服用會有一些副作用,例如:昏睡,噁心,皮疹,牙齦增生等。服用藥物需定期監測藥物血中濃度、檢查血球數、腎臟及肝臟功能,以避免中毒。另外須注意的是千萬不可自行停藥,因為會增加癲癇發作的次數及程度。
2. 教導孩子避免情緒過於激動或壓力過度,但提醒父母親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3. 家長們在發作時需記錄的事項:發作的先兆、持續時間、狀態、部位、頻率、意識程度等,可作為醫生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4. 癲癇發作時,讓孩子側躺讓口水流出,以防口水嗆到並保持呼吸道順暢,不必一定要用東西塞進嘴巴讓牙齒咬住而怕咬傷舌頭,有時刻意扳開牙齒時反而弄傷孩子;一定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例如:頭部墊軟墊,以防頭部碰撞,降低床的高度,最好是有床欄,床旁可用地毯防止跌落受傷,或讓孩子躺在地上。
5. 孩子洗澡時最好有人監督,洗澡方式採淋浴方式較好,若用盆浴則水不可太深,浴室地板或浴缸旁可用泡棉墊保護。
6. 有關孩子的安全、服藥、及發作的注意事項最好能事先與學校老師溝通,讓老師有能力處理發作時的狀況,主要目標是預防跌倒、受傷以及保持呼吸道的暢通。
7. 病童特別需要同儕的接納,因此老師和同學的溝通非常重要,當同學及老師都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時,比較不會排斥孩子及其疾病。
8. 盡可能以平常心對待病童,鼓勵孩子及其兄弟姊妹從事一般正常的活動,唯一不同的是需注意哪些保護措施。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催眠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催眠治療

 由於創傷與壓力事件會產生注意焦點窄化,個案即產生解離現象,而這樣的過程與催眠時現象有些類似,因此受創傷後症狀或PTSD之個案,通常比較容易被催眠,讓患者可以在一個安全狀況下引導解離經驗,並藉此學習特定技巧,來調整無法訴說的痛苦。

第一階段:穩定患者情緒與減輕症狀,患者透過親身接受催眠的體驗,感受心靈進入平靜和諧的放鬆狀態,並學習藉由「自我催眠」維持此放鬆寧靜狀態,以減輕焦慮、身體疼痛感及睡眠困擾。

第二階段:治療目標不僅宣洩情緒而已,更著重於創傷記憶的整合,使用不同的催眠治療技術可協助調整、控制與解決創傷記憶,有效幫助患者安心面對創傷記憶。患者能學習如何自我調節情緒與對創傷細節的認知距離,因此較能整合創傷記憶。此階段也能提供患者適當的自我強化正面暗示,以重新建立自信、產生自我保護與勝任克服經驗。

此階段有幾個重要催眠治療技術可供運用:

放鬆(relaxation
投射與重新建構技術(projective and restructuring techniques
年齡回溯(age regression
情感橋梁(affect bridge
包容記憶心像(imaginal memory containment)。
第三階段:當患者逐漸獲得改善後,此階段著重進一步的人格再整合與復健,以重新發展自我與再次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穩定個人身心反應,達到良好的認知重建。運用催眠技術能提供患者有效轉移注意力,也能練習未來更具適應性的自我形象與健康活動,來幫助自我整合,對某些患者而言,在治療上加入靈性或人際關係訓練也有正面助益與改善。

(引用自http://chanrs.pixnet.net/blog/post/25544791-%E5%89%B5%E5%82%B7%E5%BE%8C%E5%A3%93%E5%8A%9B%E7%97%87%E5%80%99%E7%BE%A4--%E5%82%AC%E7%9C%A0%E6%B2%BB%E7%99%82)

簡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人們歷經重大的傷害事件(比如莫拉克風災 ),經歷恐怖、害怕、或極度無助的情緒反應之後,出現創傷經驗重歷、逃避、反應與麻木感、警覺性過高等情況,且因此造成人際或社會功能的障礙,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醫學上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

影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的相關因素

 與受創程度、受創者的心理、社會因素、體質因素等有關。
 創傷發生後,如果受創者能迅速獲得協助、能有穩定適當的社會支持系統、沒有其他身體或精神的相關疾病,會復原得比較好。

遭受重大創傷的反應

01.注意力不集中、想不起發生的事、腦海空白感
02.覺得麻木、失去情緒反應
03.痛苦的經驗重覆在腦中出現
04.瞬間覺得彷彿回到災難現場
05.激動、對憤怒的情緒無法控制
06.強烈不安全感、恐懼、很害怕事情再度發生
07.容易受驚嚇、容易驚醒、作惡夢
08.悲觀、對世界失望、愧疚自責、想結束生命
09.不斷逃避與創傷有關的事情、地方、回憶等
10.身體不適,如:頭痛、心悸、胸悶、胃腸障礙、頻尿、手腳冰冷、發抖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

一、藥物治療  可使用藥物有抗鬱劑、交感神經阻斷劑、抗焦慮劑與助眠藥物等。
二、心理支持與治療  最最要緊的原則是危機處理與立即治療,支持當事人,協助他恢復控制感與安全感。另外團體治療、家族治療亦是有效的。如果症狀嚴重、有自殺危險則須住院治療。

(引用自http://brainlohas.pixnet.net/blog/post/24176395-%E5%89%B5%E5%82%B7%E5%BE%8C%E5%A3%93%E5%8A%9B%E7%97%87%E5%80%99%E7%BE%A4)

「幸福3次方」聽講後心得_蔡幸芳醫師


“幸福3次方”聽講後心得
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幸福”是什麼?
每個人所想要的幸福都不一樣,不同的年齡時所追求的幸福也不一樣,每天忙忙碌碌,很少認真思考我要的幸福是什麼,只有當遇到重大抉擇或無常出現時,我們才會不得不停下腳步去思考與重新做調整。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有健康,但卻很少花時間去運動;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與家人心情愉快、和樂相處,但一見面就是吵架或負面言語對待;當初結婚時承諾彼此相互扶持到老,遇到孩子出了問題,卻只怪罪一方及逃離,而不願一起面對與協助。
    婚姻就像在跳雙人舞,跳得好,二人擁有美好的時間與幸福感;跳不好,不停地被踩腳而感到疼痛;有時卻更像在跳單人舞。
“心的迷宮”表達得很貼切,心躲在迷宮裡,有時候連自己也搞不清楚,別人就更難懂我們的心,我們也很難懂得別人的心,做心理治療常常是幫助我們重新整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迷宮,知道路的方向,而不會常常碰壁,藉由溝通也讓別人清楚我們的迷宮,避免誤入荊棘。
  “愛情”是不同於“喜歡”的,愛情要有彼此的關懷、依附的關係、與信任,不是單一方的付出就夠了,這是二個人的事。我之前看了一個短篇文章,作者說他的父母都是好人,但為什麼都不幸福,母親認為要把家裡弄得一塵不染就是對家最好的付出,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打掃、清洗鍋碗瓢盆,父親只希望母親能陪他一起看電視,母親卻拒絕了。我們常常用我們認為是對方想要的方式來做,但常常對方並不是這樣想,結果吃力不討好。
    我看到台灣很多婦女都很勤奮,把家打點的很完美,希望先生無後顧之憂,結果先生沒有參與的機會與付出後的成就感,感到不被需要與不重要,無形中冷卻了他對這個家的心,也將他推離這個家。有時承認這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到的,我們需要另一半的協助與支持,也要求對方付出心力於這個家,我們只要常常讚美與感謝對方的付出,常常反而得到更好的結果。人把時間心力花在哪裏,就會在那裡得到收穫。我也想向各位先生說,有您們的支持與鼓勵,您的太太會過得更幸福。
    我常常看到很多婦女的心酸處,實在不忍心,希望藉由舉辦101年有關婦女議題的系列演講“幸福hold得住”,來傳達更多正向的支持力量給需要的人。如果您現在是感到幸福的,也請您將您的力量傳達給周邊需要被支持與鼓勵的人們。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吃了更焦慮!5種「升壓」食物少吃為妙(康健雜誌2009-12)


吃了更焦慮!5種「升壓」食物少吃為妙
2009-12 Web only153期 作者:麥立心

如果你總是因為工作壓力大而焦慮不已,但卻又還沒到得看精神科醫師的地步,也許「焦慮日記」和「減壓食物」,可以解決你的煩惱。
你是不是也在害怕著焦慮的來臨?

手足無措、頭痛欲裂、呼吸急促到喘不過氣,做任何事都心神不寧。就連要入睡,身體和腦袋也都擺脫不了那種懸在空中的緊繃。

但在工作步調失速地加快、工作目標無限制擴張的大環境下,焦慮就像是個緊箍咒,我們愈是慌忙地掙扎,它就把我們鉗得愈緊。

「焦慮是當我們處在較不確定的情境下,或是預期有很重要事情即將到來之前的情緒反應,」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宇宙解釋。

其實,焦慮也有正面的效果。李宇宙表示,焦慮可分為正常的焦慮和病態的焦慮,在正常的焦慮狀態下,為了積極處理不確定的情境或重要的事情,人體會處於一種預備狀態,因此,反應力、注意力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等都會變得更好,做事效率也會更高。

而病態的焦慮則是指焦慮的程度已經干擾到正常生活,比如說長期注意力無法集中、表現失常。

離開焦慮情境,是最有效做法

雖然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任何人都想逃離焦慮所帶來的不安,甚至是生理上的不適。

「要降低焦慮,轉移注意力是最重要的方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意霖點出擺脫焦慮的大原則。如果可能的話,馬上離開焦慮的情境,是最好的方法。

黃意霖說,像是聽音樂、出去走走、運動等足以讓人暫時忘掉焦慮的方式,雖然聽起來都是老生常談,卻非常有效。但如果當下沒辦法離開焦慮的情境,唯一的方法是深呼吸,透過身體的引導來緩和自己的情緒。

黃意霖說明,在使用呼吸法時,「吸氣要吸得多,吐氣則是愈慢愈好,而且要用腹部呼吸。」

寫下「焦慮日記」,深層解析焦慮核心

短時間的焦慮是必然的情緒反應,但如果是長期地、或嚴重地焦慮,黃意霖建議,此時不妨寫下自己的「焦慮日記」,幫助自己更了解自己焦慮的原因和焦慮的程度,才能深層解決焦慮的核心。

聽起來很複雜的「焦慮日記」,其實記錄方法很簡單:

Step 1:每次焦慮的時侯,記下自己焦慮的時間、地點、程度,以及當下焦慮的想法。黃意霖建議,每當自己覺得焦慮的時候,最好馬上記下感覺焦慮的時間、地點,而且應該把焦慮的程度分為010分。

另外,則是要仔細寫下當下焦慮的想法,比如說:這個月只剩幾天,看來我是達不到這個月的業績目標了,到時侯一定會被老闆罵到臭頭,每次一想到我就會害怕得手腳發抖。

Step 2:找出經常讓自己焦慮的情境或對象。

在詳細記錄了一段時間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挑出「焦慮日記」中,最常讓自己焦慮的情境或對象。舉例來說,透過記錄,我們就可以分辨出,自己是每次要見到老闆就會手腳發抖,還是和老闆談到業績時才會特別焦慮。

Step 3:找出自己真正擔心的原因。

在找出自己經常焦慮的情境或對象後,接下來要進一步針對自己焦慮時的想法,追根究柢地問自己:到底為什麼會緊張、擔心?舉例來說,你可能最常因為怕被老闆罵而焦慮,就要問自己:為什麼怕被老闆罵?被老闆罵會怎麼樣嗎?結果,發現自己的想法是:老闆罵我,表示我很差勁。

Step 4:改變負面想法,建立正向想法。

接著我們要分析「老闆罵我,表示我很差勁」這個負面想法是否合理。比如可以反問自己:把自我的認知投射在他人身上是好的嗎?對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應該由自己決定?

「一般來說,過度焦慮的人設想的世界和客觀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會透過反覆地問答,讓他們了解自己非理性的思考模式,然後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新想法,」黃意霖解釋。

不過,過度焦慮的人可能因為本身個性容易鑽牛角尖,很難靠自己來分析、修正。因此黃意霖建議,不妨找朋友一起討論,或者多聽聽別人遇到同樣問題時是如何想的,都會很有幫助。

另外,黃意霖也點出,有許多人的焦慮是因為高估了事件的困難度,所以遲遲不敢去做,但一再地拖延,反而又會導致心情更加焦慮。

黃意霖表示,如果確實藉著「焦慮日記」記下該事件執行前、執行中、執行後自己的焦慮程度,可能就會發現開始執行之後,焦慮程度就愈來愈低。而下次再焦慮時,自己就比較能夠提醒自己:開始執行,才是減輕焦慮最快的方法。面對工作挫折,對症下藥

不過,雖然「焦慮日記」可以幫助我們調整非理性的思考模式,但是有時候,焦慮的確是來自於無法達成工作任務的挫折,張老師輔導老師林聯章說,在這種狀況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治本之道。

林聯章認為,在處理挫折之前,應從3大層面去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1.能不能。工作的目標是否過高、與自己的能力相差太大?或者自己只是缺乏某些工作需要的能力,需要趕快補強學習?

2.想不想。是不是因為覺得工作沒有意義,所以才表現不好?

3.會不會。是因為學習方法、做事方式不對,所以做不好事情?還是因為不能理解老闆的要求?或者是不擅於展現工作的成果?

另一方面,時間的壓迫也是許多人深深焦慮的主因。林聯章認為,除了做好細部的時間安排之外,最根本的還是要釐清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該優先去做的。

而若把時間拉長,人生的重心如果沒辦法放在自己認為重要、有意義的事情上,也會讓人煩燥憂慮。在這種狀況下,林聯章認為,勢必要將自己生命的比重重新規劃安排,才能真正根除焦慮。

養成放鬆與宣洩的習慣,預防焦慮

除了處理特定的焦慮源頭,平時多試著增強自己的抗壓力、擁有固定的情緒宣洩管道,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個杯子只能裝一定的水量,但像運動可以增強體力、抗壓力,就好像把杯子擴大,」國泰醫院內湖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邱偉哲舉例,「而像和朋友聊天這種情緒宣洩的方法,就像是把水漏出去一樣。」至於許多上班族總是靠大吃一頓或大血拼來減壓,邱偉哲則認為,只要不會傷害身心、個人經濟能力可負擔,兩者都算是可接受的減壓方式。

但如果已經演變成無法控制地進食、無法控制地購物,很可能已經形成一種強迫症,像是貪食症等,邱偉哲強調,就一定要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忙。

「焦慮是一種非常耗費能量的情緒活動,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累,」李宇宙提醒,平時就要盡量空出固定的休息、放鬆時間,就算在有壓力的情形下,也不能隨便擠壓。

一旦,當我們學會了泰然面對、學會了冷靜放鬆,焦慮這個緊箍咒,就再也奈何不了我們了。

讓人放鬆的食物——5種舒壓食物

另一方面,多吃些有助於放鬆的食物,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幫助自己釋放身體的壓力。吳文瑛指出,常見的「舒壓食物」包括下列5種:

1.維生素B
 維生素B群是克服壓力的重量級營養素。而維生素B群包含B1、B2、B6、B12、葉酸、菸鹼酸,都是屬於精神性的營養素,可以調整內分泌系統、平靜情緒。

缺乏維生素B群時,會有欲振乏力、無精打采的疲倦感,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壓力。全穀類、酵母、深綠色蔬菜、低脂牛奶以及豆類等,都是良好的B群食物。

2.
 除了是保持骨質必備的營養素之外,它還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能夠鬆弛緊張的神經、穩定情緒。牛奶、優格、豆腐、小魚乾、杏仁都是含有較多鈣質的食物。

3.
 鎂和鈣質都是可以讓肌肉放鬆的營養素、同時還可規律心跳,穩定不安的情緒。 香蕉、豆子、洋芋、菠菜、葡萄乾等食物的含鎂量較高。

4.維生素C助長抗壓功力
 維生素C可協助製造副腎上腺皮質素,來對抗精神壓力。夏季水果中,如:櫻桃、檸檬、哈密瓜、葡萄等都是都是高維生素C食物。

5.纖維改善壓力型便秘
 長期生活在壓力下,很容易發生便秘。最好多吃富含纖維質的糙米、豆類、蔬菜,以及水溶性纖維含量高的木瓜、加州蜜棗、加州梅、柑橘等食物來幫忙排便。

不過,吳文瑛也提醒,「食物對於焦慮,並不會有藥到病除的效果,」長期留意自己的飲食,搭配其他的減壓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別再愈吃愈焦慮了——5種升壓食物

這或許是上班族們最常看到的景象:在好一陣子不見的朋友聚會中,看看對方,又胖了,看看自己,也胖了。因為,大家都把食物當麻藥,靠著吃,來度過焦慮的每一天。

不過,可怕的是,無論是下午被老闆盯得滿頭包後掏出抽屜裡的餅乾猛吃,還是在凌晨為了來不及在明早開會前生出的報告而狂吃泡麵,其實都會讓你更焦慮。

新光醫院營養師吳文瑛強烈提醒,以下5類食物,都屬於吃了更焦慮的「升壓食物」,最好少碰為妙:

1.油膩食物
 冰淇淋、炸雞、薯條、披薩、漢堡、起士蛋糕等,會讓人吃了1小時後就昏昏欲睡。若和含咖啡因的可樂、奶茶一起吃,則是23個小時後會覺得精疲力盡,也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2.高鹽分的調味食品

洋芋片、罐頭食品、速食麵、香腸、火腿、熱狗、滷味、醃製品、番茄醬、醬油等高鹽分食物都容易讓身體的循環變差,造成代謝緩慢,精神疲憊。

3.過於甜膩的食物
 加糖果汁、奶酥麵包、精緻蛋糕及含糖飲料等甜呼呼的美食,雖然可以在數分鐘內發揮鎮靜作用,但因為含糖食物會快速被腸胃吸收,造成血糖急劇上升又下降,反而會讓精神更加不濟,也影響情緒的平穩。

4.咖啡因飲料適量即止
 適量飲用咖啡、可樂、茶等含咖啡因飲料可使精神變得愉快,也能舒緩緊張感;可是一旦過量,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增加,反而會讓人容易煩躁,有壓力更大的感覺,同時也干擾睡眠。

最好以具有鎮靜作用的飲料,如薰衣草茶或是茉莉花茶來替代,會是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抗壓方式。

5.容易上火的食物
 過量攝取油炸食物或一些相當熱性的水果,會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特別是在炎炎夏季,更容易讓工作壓力被放得更大。

如果一時改不了口,非吃零食不可,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認為,杏仁小魚和果凍是比較好的選擇。

「主要是因為杏仁小魚的鈣質滿高的,又有吃零食的滿足感,」但周秀娟也補充,杏仁的油脂量高,小魚則含有蛋白質,所以吃正餐時,最好不要再多吃油炸、高蛋白質的東西。

而果凍的纖維質含量很高,吃起來也很有飽足感,可在焦慮時適度解嘴饞。但是周秀娟提醒,果凍的糖份也高,最好也不要過量。

(*原文刊載於Cheers雜誌第47)

年節壓力 小心引發『年節症候群』(中廣2012-01-19)


年節壓力 小心引發『年節症候群』
中廣新聞網 – 2012119日 上午5:21

年關將近,「年節症候群」容易發生,醫師提醒有精神疾病史的人需留意,尤其是面對大掃除、團圓飯及包紅包等大小事情,容易誘發病因;醫師提醒,春節期間更要遵從醫囑用藥,不能自行調藥或停藥。(劉怡伶報導)

一位有精神病史,年約30歲的新婚家庭主婦,面對過年大掃除、料理大家庭團圓飯、長輩詢問生孩子,包紅包等大小事件接踵而來,不只忘了服藥,還將帳戶的錢領光,到處採購年貨,導致躁鬱症復發;還有一位躁鬱症男性患者,憂心兒子即將結婚沒有房子住,到處在自家附近訂了近千萬的房子與車子,家人得常常向銷售人員處理善後,令家人感到極為困擾。

年關將近,進入『年節症候群』好發期,嘉南療養院莊睿祥醫師表示,節慶雖是與家人相聚的時刻,但是對許多人反而是一種壓力,尤其對有精神疾病史的人更需留意。他提醒患者必須給予藥物、衛教協助病人與家屬,瞭解如何處理躁鬱症。春節期間更要遵醫囑用藥,不能自行調藥或停藥,有藥物上的任何問題,回診時與醫師一起討論進行藥物調整。一旦發病,家屬應立即協助就醫。

此外,養成生活規律、睡眠充足;配合按摩、運動、自我催眠、深呼吸等;家人間多溝通支持、鼓勵及關心;安排旅遊;多曬太陽保持好心情;擺脫節慶的既定舊觀念,才能過好年。
(轉貼自http://tw.news.yahoo.com/年節壓力-小心引發-年節症候群-212103728.html)

「幾歲了,還在切八段?」-- 談溝通(康健雜誌幸福部落格討論區)


主題: 分享:幾歲了,還在切八段?

只有一個人在說,那叫演講,或訓話,不叫溝通,
只有一個人有決定權,那叫命令,或者脅迫,不叫溝通,
美劇裡,男女主角要吵架時,總有一方會說出這句台詞:「We need to talk」。

We need to talk,我們需要談談,這話不帶髒字,不帶火氣,可是,卻有一種山雨欲來的肅殺緊繃。通常會動用到這句話,肯定是男女主角對彼此的不滿已經累積到一種不 解決就無法繼續走下去的狀況了,可是,他們還是想走下去的,或最起碼想解決眼前的問題,於是,在絕望中硬擠出一絲寄望,忍住脾氣、耐住性子,坐下來溝通。

可是很難。

所謂溝通,總要有來有往。
只有一個人在說,那叫演講,或訓話,不叫溝通,
只有一個人有決定權,那叫命令,或者脅迫,不叫溝通,
真正的溝通,最起碼包含表達與傾聽,然後兩人再試圖琢磨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作法。

可是表達很難。
表達不滿很容易,大吼大叫就可以了,但要清楚明白地把不滿的理由說明白,卻從來不是容易的事,口氣輕了,不痛不癢,口氣重了,對方畢竟是你愛的人,總得給 他留點餘地。更何況很多人一吵起架來,滿口的「你很煩」、「你到底想怎樣」、「你每次都這樣」……這樣來那樣去講了老半天,都是情緒性字眼,形容詞豐富但 主體模糊,連自己到底哪裡不爽都無力講清楚,卻企望對方明白並理解。

可是傾聽很難。
聽對方數落你而不暴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人嘴裡說著「我不是獨裁者」、「我可以接受建議」、「可以商量」,結果他烙了一大篇話表達自己懂得尊重、懂得傾聽,可從頭到尾根本沒把發言權讓出來。

當然做結論很難。
就算你們修養良好,互相把對彼此的不滿講完了、也聽完了,那也等於是互相狂搧了幾巴掌,臉痛是被對方打的,手痛是你打對方造成的,兩個人都又累又痛,到底 還剩多少力氣,去進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衡量你要退讓多少、試探對方的底線在哪,然後彼此妥協,商量出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來?

沒有。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

溝通是一種技能,其專業程度,不亞於製作3C面板或彈琴作畫,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夠專精,總不夠有耐心,也不夠有技巧,十次溝通往往有八次以吵架作結。

可是,幸好我們相愛。

因為有愛,所以還有下一次機會,所以一通不成,還有二通三通,就算通到後來還是失敗,可是最起碼我們嘗試過了,我們溝通技巧不好,但至少溝通誠意十足,我們努力過了,希望我好之餘,你也要好,希望兩個人一起會過得比一個人更好。

可是,老把分手掛嘴邊的人,卻欠缺這份最起碼的誠意。

他們有話不肯好好講,自然你講的話他們也不會好好聽,如果這些人是全面性的溝通殘障就算了,可他們對朋友或同事又不見得如此不講理,只敢對愛你的人耍脾氣,那叫傲嬌、不叫撒嬌。

這種切八段式的威脅法,明明就跟啾啾鞋一樣,只適用於五歲以下孩童,有些人年紀一大把,穿著這樣的鞋還拼命踩得啾啾響,腳底還外接大喇叭,生怕別人不知道,遇到這樣的人,只能說有多遠就閃多遠吧。
轉貼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talk/topicsHistory.action?id=751&idBoard=4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公告:2/25(六) 17:00-18:00、3/31(六) 11:30-18:00休診通知


大家好
101.02.25(六) 下午提前於17:00關診
蔡幸芳醫師參加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研討會
101.03.31(六) 11:30~18:00 休診
蔡幸芳醫師到台北參加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讀書會
~敬請見諒~

分享耳鼻喉科林政佑醫師_參加生理回饋研習課程的心得:


分享耳鼻喉科林政佑醫師_參加生理回饋研習課程的心得:

生理回饋是一項醫療趨勢,
在國外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
自己上完101/1/12-13的生理回饋研習課程之後,
也發現跟中國人的禪修概念相似,
也就是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_心跳聲,
呼吸放慢至6/分鐘,
並且隨著心跳節律,作均勻的呼氣與吸氣動作,
可以將自律神經系統重新歸為平衡,
達到治療下列疾病(實證醫學驗證中)
包括失眠、焦慮、耳鳴、過動症、偏頭痛。

底下是手機可以免費下載的回家練功軟體,
每天練習10分鐘(5分鐘, 一天二次)
約需三個月,
就可感覺自己的心情平靜許多,
可以應付生活上的各種壓力。
http://itunes.apple.com/us/app/mycalmbeat/id333216485?mt=8
https://market.android.com/details?id=com.takefivelabs.br.mcb&hl=zh_TW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我與瑜珈(台南市診所協會會訊2011年12月刊)











如何與孩子對話(台南市診所協會會訊2011年12月刊)





資料來源:謝明珍,台南市診所協會會訊2011年12月,P.18-22。



「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和亞都的故事」讀後心得分享_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和亞都的故事(天下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我讀這本書的感想是,他以台灣為榮,也以亞都為傲,就算已是經營成功的總裁,還是不忘其根本。從他的經驗中我看到成功並非偶然,而是需要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加上機會與巧合,才能成就的。他從美國通運公司的總經理變成毫無經驗的飯店經營者,對一般人而言,這是莫大的挑戰與困難!但在嚴總裁的眼中,卻是一次嶄新的機會。

如今他赫赫有名,享譽國際間的亞都大飯店也是經由他一點一滴的檢討、調整、改進,才能有今日成功的形象,人若要成功,也是需要自我檢討、自我改正、自我接納的勇氣,因為有了面對自我的勇氣,才能放下心中的傲氣和身段,正視自己的問題,總裁了解自己,才能將問題連根拔除。有句諺語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給自己一個標準,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對待別人則以包容取代挑剔,給他人多一些空間及時間,用鼓勵取代責備,那麼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當然,說的容易,做的難,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可以早點了解自己,開心過生活不也很好。

看完這本書後,我更確信國際觀的重要性,嚴總裁說:「亞都飯店的宗旨並非利益,而是要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台灣環處在太平洋上,不易於和國際接軌,相較之下,台灣的小孩常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也常忽略語言表達的重要性,但自己在經由幾次出國的洗禮後,從不同國家的朋友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眼界及想法。我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多麼渺小、視野多麼狹隘。有段時間報章雜誌大篇幅報導台灣大學生英文程度達不到企業要求,這是台灣的隱憂。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人民的教育程度及競爭力更是扶搖直上。十三億人口各個努力向上;相對之下,正面臨內憂外患的我們,仍缺乏警覺性,實在令人擔憂。

成功的人對於自己的想法一定會放手一搏,堅持到底。就像嚴長壽先生在當時台灣外交重挫下,卻能殺出一條生路,將台灣的觀光業、美食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這是一個最佳典範,提供當我們面臨危機時,不妨勇敢去面對、去解決,努力做到最好。嚴長壽先生憑著一股衝勁,帶領亞都飯店揚名國際,替台灣做了無形的行銷,而這些光鮮亮麗的成果,在在證明了嚴長壽先生的創意與遠見。

嚴長壽先生提升亞都飯店為公益平台,關懷社會。那麼我們要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務社會、回饋社會呢?

「不只要節儉,還要有眼界」讀書心得分享_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不只要節儉,還要有眼界(親子天下29)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論語.述而》篇有言:「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奢的壞影響是不謙遜,儉的壞影響是孤陋寡聞、頭腦頑固。同一字兼有固陋與頑固之意並不奇怪,二者本來就會惡性循環。見聞少就容易死腦筋,腦筋死就愈不想增廣見聞。「固」是孔子很討厭的人格特質,他在〈憲問〉篇說過:「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子罕〉篇「子絕四」也形容,孔子百分百避免的四大毛病有一個就是「固」。只是與奢侈毛病「不遜」相比,他不覺得「固」有那麼糟而已。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由此可證,孔子並不認為節儉是美德,他的理想是不奢亦不儉,維持中道。
   
翻到這個標題時,被吸引住了,在學生時代上課時,老師不只一次提到這件事情,無非是希望我們多多培養自己的能力,多多發掘自己的興趣,那時的我不懂,出社會後才漸漸懂得這句話,眼光要放遠一點,人生不過就這麼幾十年,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框框裡,生活也未免太沉悶了,有興趣是好事,沒興趣也表示你有更多新事物等著你去開發、去摸索,生活有目標才有動力,只是上班賺錢,下班看電視未免也太無聊了,我接觸到週遭已經結婚的同學、朋友,令我心中有了很大的感觸,教養小孩,父母是不是也要跟著成長,現在有很多這類書籍可以供父母參考。

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可以從書中挖到許多知識寶物,我常去誠品書局或大賣場的賣書區,看到許多父母帶著小孩在那邊陪伴小孩看書,這是多麼愉快清閒的親子日啊!不一定要花錢,但過度的節儉是不是容易造成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新事物都不知道,而成為關在家中的井底之蛙!

在現今社會中,競爭太大,連碩博士畢業都找不到工作時,還寄望自己的小孩只會讀書,當個生活樣樣都不會的人嗎?現實生活中很有多知識就在其中,事情想遠一點,眼界放寬一點,不要為了省那一點點錢,犧牲了很多機會去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儉」沒有不好,但若成為孤陋寡聞、頭腦頑固、只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好像人生就有點白白浪費了呢!可多多利用社會資源,上網搜尋哪邊有不錯的活動,帶全家人去走走看看,刺激一下大腦,不要變成儉則固的人。

孔子在〈述而〉篇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果努力就可以發財,孔子連計程車司機都願意做;但下句話更重要:「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其實貧富充滿不確定性,影響的因素太多了,節儉並不保證我們能做金錢主人,繼承大筆財產也不保證我們能做金錢主人。「從吾所好」就是能自我掌控,將金錢做最好的使用,我們擁有金錢的自主權就大多了。為了幫助孩子達到「從吾所好」的境界,節儉還是所有爸媽都應該幫小孩養成的習慣。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無薪假頻傳 科技新貴壓力大耳鳴擾(中時電子報2012-01-01)


無薪假頻傳 科技新貴壓力大耳鳴擾
作者: 台北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211日 上午5:30

最近科技大廠頻頻傳出人事縮減及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等事件時有所聞,許多科技新貴人人自危,深怕下自己成為下一個被要求無薪假的對象,有人甚至因心理壓力過大而產耳鳴的現象,紛紛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診治。
耳鳴又稱為「腦鳴」,這種聲音不是來自於外界,整個感覺就像是耳朵裡面在開轟趴。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耳鳴的經驗,但大多數的人發生耳鳴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然而,會令人感到抓狂的耳鳴症狀,往往是那種24小時都可以聽到的連續且高頻尖銳的聲響,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品質。耳鳴時間愈久,造成聽覺神經的破壞也愈嚴重,若長期不予以重視,則聽力將逐漸減退而演變成重聽,情況嚴重者還有失聰的可能。
探究耳鳴發生的原因,除了年齡增長的老化因素,由於內耳血管長年因膽固醇、血脂肪沉澱而阻塞,使得血液養份等供應不足而組織壞死、神經萎縮退化所產生的耳鳴之外。許多社會的中堅份子,因為身負家計重任,再加上工作上的壓力無法得到適當的釋放,容易造成自律神經過度興奮,促使血管長期過度收縮、內耳血流不暢、神經退化等,也是耳鳴形成的重要原因。
常有年輕的工程師、電腦及程式設計師或研究所的學員,因工作壓力、睡眠不足、焦慮及緊張等情形,處於極度用腦的狀態,也是罹患耳鳴的高風險群。李宏信醫師指出,心理壓力是造成耳鳴的一大因素。由於工作勞累、神經緊張、焦躁不安、過度疲勞等有形及無形的壓力,都會促使身體產生腎上腺皮質素,同時腎上腺分泌也會同步增加,這些都可能造成血管、微血管的阻塞,血液的黏稠度增加,造成內耳血液循環的不良,且因養分及氧氣供應不足而造成內耳神經的萎縮,進而引發耳鳴的疾狀。
因此,針對心理性因素所造成的耳鳴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適當的紓解壓力、凡事以平常心看待、不要過度要求完美。在治療方面,應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原則;藥物的使用上,促進血流循環、營養神經活化再生、抗氧化自由基等抗老化藥物均可達到良好的改善。
有關耳鳴的日常保健原則,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強調,患者應避免過度緊張及憂慮的情緒,不要過度勞累,最好戒除菸、酒、咖啡等刺激物。除此之外,飲食方面應少吃高膽固醇、油炸或太鹹的食物,由於血管病變是長期累積的疾病,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也需要長期配合,並且持之以恆,如此一來才能遠離嗡嗡響的惱人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