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老年憂鬱不是老化(董氏基金會)


 (撰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
劉興政主治醫師兼主任)
治療老年憂鬱,先正確辨識成因
老年憂鬱症有的是來自於年輕即發生的憂鬱症,這是所謂的早發型憂鬱症;也可能是年輕時沒有憂鬱症,直到老年才發生,一般定義上會說是60-65歲以後發生的晚發型憂鬱症。當然也可能續發於一些內外科疾病,或續發於一些藥物或物質濫用等。
憂鬱症在臨床上,常會有憂鬱情緒、喪失興趣、失眠、食慾下降、罪惡感、負面想法和自殺意念等。在精神醫學上,常會以臨床病情的多寡和嚴重度,來定義是否達到所謂重鬱症的診斷。許多研究已經發現,老年憂鬱症狀對患者的影響包括,包括生理活動下降、自我健康維護降低與服務需求上升等,在台灣常見到這些患者反覆在各個醫療科別裡尋求檢查。老年憂鬱的患者常合併有執行功能下降的情形,執行功能代表的是大腦的前額葉的功能,主要包括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合併執行功能下降時,他們的治療反應和預後常常比較差,也較容易復發。

老年憂鬱症的引發成因通常會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來看疾病的產生和發展。
生理原因包括:
(1)腦血管因素:一些影像學的研究發現,老年憂鬱症患者的腦部常有白質的病變,尤其是在前額葉的位置。主要是因為腦血管病變而造成,進而產生憂鬱症。所以帶有腦血疾患的危險因子的病患也較容易出現這所謂的「血管型憂鬱症」,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等。這類血管型憂鬱症的病患比較容易出現精神運動遲緩,也較少會有罪惡感,一般的病識感也較差。
(2)神經退化因素:一些研究顯示,憂鬱症的病患有較高的比率會得到輕度認知功能缺損和阿滋海默失智症,尤其是反覆發作的憂鬱症病患。當然一些失智症患者也會有憂鬱症,有的學者認為憂鬱症是部分失智症的前驅症狀。 巴金森氏症是另一個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這類患者也有很高的憂鬱症比率。這些退化性疾病和憂鬱症的關係顯示某些腦區的退化會容易產生憂鬱症。
(3)生理疾病併發症:一些生理疾患常容易發生憂鬱症,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背痛、慢性關節炎和聽覺視覺缺損等的患者。這些憂鬱症可能是疾病本身的影響,也可能是一些藥物的因素,例如某些賀爾蒙製劑、高血壓藥物和腸胃藥物,都可能會導致憂鬱症。
另會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層面則是心理與社會因素,二者常互相交替影響,這部分的影響不亞於生理疾患,例如安置於機構的失能老人,面臨的問題包括生活環境的轉換改變,生命的意義和失去自我掌控力等心理反應,都會構成憂鬱的原因。進一步探究其心理、社會因素可區分如下:
(1)人格個性因素:某些人格個性特質的人較容易產生憂鬱症,包括神經質,強迫性人格,和較沒有安全依附感的人。
(2)行為因素:當一個人面臨無法改變的困境,在持續反覆努力都失敗後,就容易產生憂鬱症,這就是所謂的「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老年人常會面臨無法改變的慢性疾病或失能,如果無法適當的自我調整去適應,極可能產生類似習得無助的現象,而產生憂鬱症。
(3)認知扭曲因素:對於自我沒有信心的人,常會以負向的角度看待自身的情形。這種認知扭曲的人在出現壓力情境時,一般都會先認為自己不好,然後認為環境和別人也不友善,然後認為情況不可能改善,進而容易出現憂鬱症。
(4)社會支持因素:社會支持不足,於社會上孤立無援常會和憂鬱症相關,尤其是「情緒上的支持不足」更和憂鬱症相關聯。
(5)生活壓力因素:生活的壓力事件常和憂鬱症有關,喪偶最被認為是最重大的生活壓力事件。其他諸如生病,或慢性的低經濟水準等,都是會導致憂鬱症的原因。

治療老年憂鬱症,必需先辨別是否有導致憂鬱的原因,嘗試加以排除或處理,例如是否有內科疾病或藥物的干擾。在憂鬱症的治療上,抗憂鬱劑藥物的使用常是需要的,在老年人使用上要注意副作用和注意治療時間,因為一般需要數週的治療才會有效果。
這治療過程中,家人非批判性的耐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老年憂鬱症也常伴隨多種心理社會原因, 支持並了解他們的認知想法,現實面臨的困難,而協助處理才能達明顯的治療效果。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




生日不快樂-董氏基金會最新老年憂鬱防治影片【5分鐘完整版】

讀後心得分享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時報出版)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林韋伶藥師/蔡幸芳醫師
本書作者的工作是負責遺體整理、垃圾清理、特殊清掃等,在23歲時被憂鬱症所困擾,他說:之所以會選擇這行業,是為了反抗強烈的不幸感,每天工作都與生死之間交會,經由記錄死亡、觀看人們的角度,體會出對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介紹了25篇的人生故事大多都是有關於死亡反倒其中這則有關勇敢生存的故事令我更加動容。一位堆積一年雜物的年輕人畢業後在東京工作因為長期的工作和同事之間的相互競爭繁重無法消化的壓力慢慢擊倒原本健康的身心甚至住院長期累積的自卑形成跨出新生活的障礙了在掙扎下好不容易提起勇氣想跨出生活等到清醒時早已被身旁堆積的物品包圍了,於是求助於作者幫忙清掃。
其實一個累積長期負面想法、極度無自信的人想跨出自身安全的生活圈內是極其不易的要面對外面世界的挑戰願意提手打開那扇與世界連結的門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有些人選擇逃避,或選用較不好的方式結束而有人提起勇氣奮力一搏。
作者認為人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奮力從內破殼而出的積極者另一種是需要外來刺激方能破殼而出的被動者。生命是可貴且得來不易需要氧氣、陽光、水的支持和健康的身心維護著但人們總是忽略照顧一直被我們使用的軀殼。
這讓我聯想起佛教說「人身難得」,意思是能夠生到人間來是極其不容易的。
有個盲龜浮木的比喻,大海裡有隻瞎眼的烏龜,壽命很長很長,每一百年才有機會將頭浮出海面一次;大海中有一片浮木,木的中央有一孔,盲龜是否能遇到這浮木的孔呢?這是幾億年、幾兆年也非常難做到的事,但在三惡道(指地獄道、惡鬼道、畜牲道)中的生靈要轉生到人道比這個還要困難。
人身難得願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明白生命的可貴和意義。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受歡迎的小孩 這項能力特別強......

轉載自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0397_1.html
有些小孩特別受歡迎,甚至常被朋友簇擁著,以他的意見為意見。跟一般的小孩相比,這些小孩有什麼特質呢?
根據澳洲「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研究報告,受歡迎的小孩擁有比較強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也就是說,他們比同儕更能認出自己以及周遭的人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欲望、假裝與知識等。
研究者分析20個研究報告,其中涵蓋十個國家、2096位兩歲到十歲的小孩的資料,根據老師的評語和同學的提名,來評估學生受歡迎程度。他們發現,在女孩當中,心智理論和受歡迎程度之間的關聯較大,她們在跟同儕互動時表現出的溝通力、合作力和敏感度都比男孩強,而且不受年齡影響。
當然,受歡迎未必是好事。研究人員指出受歡迎的小孩其實有兩型:人緣好的小孩,以及被眾人擁簇卻行徑惡劣的小孩。這兩種小孩都具有洞察別人的欲望、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不同的是他們如何使用這種能力。人緣好的那型會運用這個技能去同理朋友的需求,將心比心;而行徑惡劣的那型則用它來說別人閒話或操縱同學,進而得到比較高的社交地位。
了解這兩型人的差別,可以用來應付棘手的青少年社交世界。心理學家達慕(Lisa Damour)說,如果你家的青少年回到家對某個「受歡迎」的同學有所抱怨,你聆聽之後可以問:「他是真的很受歡迎,還是很有權力?大家真的喜歡他,還是怕他?」
達慕表示,這可以幫助你的小孩分辨這兩種人,讓他們了解有時候社交地位其實可以透過惡劣的行為取得,這樣他們就會決定不想跟這種事扯上關係。
發展心理學家仁德斯(Richard Rende)認為,有些關鍵的社交技巧,譬如「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是可以教的。一個小孩懂得如何在沙坑跟別人玩得很開心,如何在生命中發展強健、有意義的關係,這些都是未來在職場成功的指標。
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學會這些技巧?專家有下列建議:
改變教訓小孩的方式。與其處罰小孩不准出去玩,不如問他們:「如果這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有什麼感覺?」幫助小孩了解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要如何重新來過,以彌補過錯。
練習讀懂別人的心。根據研究,學棋的小孩在心智理論測驗的得分比一般小孩高,因為玩棋或玩牌可以讓小孩學到如何猜測對手在想什麼,預測對手下一步怎麼走,因而建立社交技巧。
培養小孩的交談能力。好的語言技巧讓你更能表達自己的感覺,解析別人的話。這點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來練習,譬如說在餐廳讓小孩自己點餐,或自己回答醫生的問題。
處理衝突。當父母太快跳進來當裁判,等於告訴小孩衝突是不好的。仁德斯說,「衝突是討論、分享不同觀點和社交學習的平台,父母只有在衝突過了頭,變成一邊倒或有一方太強勢時才介入。父母自己也要做良好的示範,跟小孩意見不同時不能只是說「因為我說了算」,而是要解釋自己的立場,譬如「你現在不能吃餅乾,我知道聞起來很香,但是你要先吃晚餐,之後才能吃餅乾。」
家人齊心協力。建立好的家庭文化,讓家人透過交談溝通找出對大家都好的解決方式。做家事時,強調家人如何互相幫忙;煮飯時,談一談大家都愛吃的菜。
一起讀小說。研究顯示,閱讀文學小說可以增強心智理論。幫助你的小孩踏進小說人物的內心,不時停下來問他書中人物在想什麼,有什麼感覺。
總之,用別人的角度想事情的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訓練出來的,而是要透過生活中這些片段的相處時光,一點一滴慢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