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心理治療大哉問


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
大哉問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林姿穎諮商心理師 / 蔡幸芳醫師

1.為什麼人會有情緒困擾?
早年的成長過程中,潛意識面對早年的失落、創傷,為了要迴避痛苦的感覺,我們會運用心理防衛機轉來避免痛苦,但個人會在生活裡不斷經歷「重複性的經驗」,例如:總是被別人背叛,潛意識的運作背後是希望有一天痛苦可以被理解。心理治療就是幫助個人有機會去理
解自己的潛意識世界,當內在衝突與焦慮被理解時,個人的焦慮就能會緩解。
2.找心理師和找朋友談話有何差異?
朋友關係需要彼此互惠,且容易流於給建議,使得個人內在探索受限。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關係是建立在以你為主的立場,心理師全神貫注於你內心世界的樣貌;它是獨特於一般的人際關係,心理師藉由其專業背景和能力,幫助你可以在安全設置的空間裡,探索自己,學習自由的說話。
3.為什麼要固定頻率、次數和心理師談話?
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其實就是一種關係的建立,學習對人的信任,這需要時間慢慢累積信任感。固定時間的談話,讓你的心裡可以有所預期和準備,也是一種規律和安全感的建立過程。有的人與心理師一週一次見面或者一週數次不等,這些都需要與你的心理師討論。
4.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需要多久時間?
若情緒困擾已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短期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不見得可以處理這樣的困擾。
曾有人以牙齒矯正來形容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要處理困擾的情緒問題,也需要時間慢慢調整其人格特質,幫助他以比較健康的方式且有能力地因應生活上的困境。
5.接受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後會覺得不舒服嗎?
談完之後情緒沒有馬上得到緩解,這有可能是被撩撥的傷口又被觸及,這是治癒歷程的一部分,這時候你需要與自己的心理師討論,才有機會從痛苦中去了解其背後的心理意義。隨著關係的進展,這些出現在治療關係的情緒波動才有機會讓心理師幫助你縫補內心所受的傷口。
6.付費與免費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差異?
專業服務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學校的輔導資源提供的免費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也並非無償的請心理師提供專業服務,而是由政府部門或學校幫個人代付費用。付費會讓你更加願意投入在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關係中,也會有機會了解金錢對個人的價值和意義。
7.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差異?
心理師法有兩類專業人員,一是臨床心理師,一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多半以心理病理學出發,比較常處理精神疾病的個案(例如自閉症、過動症、躁鬱症、憂鬱症、強迫症、思覺失調症、失智症等等),諮商心理師多半有較多元的治療理論或方法。無論是哪一類心理師,其實都與心理師們個人專業發展有關,有些心理師著重心理動力學派,有些心理師看重家庭系統等等,無論如何,只要你願意與這位心理師一起合作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他或許就是適合你的治療師。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網路文章分享-3C產品影響大腦發育


科學家解釋為什麼會影響大腦發育
孩子哭鬧就給手機?研究證實:太早接觸螢幕會影響語言能力
魯皓平      2019-12-10


孩子哭鬧就給手機?研究證實:太早接觸螢幕會影響語言能力

隨著3C產品愈來愈普及、近乎已成為人手必備的重要工具,人們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因應科技的轉變有莫大的變化,孩子們今日的童玩不再是彈珠、踢罐子、跳房子,取而代之的各種電玩和手機,早已成了他們成長過程的習慣。
在這無可厚非的生活方式中,不同的環境自然有因地制宜的改變,這沒有對錯,唯獨在成癮和依賴的制約上,每位家長都應該訂下不容忽視的戒律──畢竟,美國(USA)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期接觸手機、平板等3C螢幕的孩子,會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能力。

手機成了最棒「消音器」


在現代的許多家庭中,手機往往成了家長們教養之餘最重要的放鬆工具,因為當孩子哭鬧、調皮、沒來由地鬧脾氣時,把手機交出去給孩子把玩、放Youtube影片,似乎是許多家長都屢試不爽的解藥,當孩子有了手機就彷彿「消音器」,爸媽們也總是慶幸難得耳根清閒的時光。
然而,《美國醫學雜誌》JAMA Pediatrics)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警告,「過度接觸螢幕會影響孩子的讀寫能力和語言技能,這是從MRI斷層掃描中,可以發現並證實的一件事。」
該研究找來了4735歲的孩子一同參加實驗測試,用以測量孩子的認知能力,並要求父母們回答兒女們接觸3C螢幕的頻率和時間,問題包含「孩子們多久使用一次螢幕?」「他們都在看什麼樣的內容?」「觀看時父母是否會陪旁邊?」等,接著再交叉分析比對數據。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螢幕」的定義,除了手機、平板之外,電視也包括在這之中。

常看螢幕的孩子 白質完整性較低

 

科學研究發現,花更多時間在螢幕前的孩子,他們大腦中的白質(White matter)完整性較低,而所謂的白質,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三個組成元素之一,與灰質(Gray matter)、黑質(Black matter)並列。

白質控制著神經元的訊號,協調大腦各區之間的正常運作,其生長的時機與成熟程度,會影響到學習、自我控制與精神疾病等。在孩童的成長時期,若白質的結構發展愈完整,可提升認知功能,並影響學習語言的發展。
專家表示,這中間所影響的效益是可觀的,特別是在大腦多個比較數據中,更加證明了這件事。此外,還有多項資料顯示,在螢幕前花費更多時間的孩子,過動症症狀的表現更加明顯。
專家強調,科學上真的很難定義孩子觀看螢幕的「安全」年紀究竟是幾歲,「但我的座右銘是,盡量讓孩子3歲以前都不要接觸螢幕,這至少使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擁有更紮實的基礎,特別是早期語言的技能和基本認知都已經逐漸鞏固。」
觀看的內容應該是有意識地選擇
但事實上,現在讓孩子接觸手機的父母,其實在他們的童年都是電視所陪伴,這也被許多人質疑: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對孩子們使用3C產品時如此緊張?
為此,兒科醫師表示,過往的許多節目,若是兒童益智節目相關,其實節目的內容設計都是專為幼兒智力水平設計,但現在以兒童為重心的題材內容發展快速,節奏更緊湊,「這種瘋狂的步伐可能導致行為出現問題。」
此外,專家強調,「所有的孩子觀看的內容都應該是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放著手機隨意讓孩子自由觀看,因為這會限制孩子對話的機會,並接觸到並不適宜他們的內容。」
加上可能成癮的因子、因為過度依賴手機而缺少和外界溝通的機會,都是大腦發展過程會遇上的阻礙。

多接觸真實世界才是學習的契機


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它確實提點家長們螢幕對於孩子的影響,畢竟,孩子們的大腦在5歲前的發育最快也最完整,也是在這個時候特別具有可塑性、吸收不同的新知,成為持續一生的穩固根基。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為避免可能的認知行為風險,不要影響語言發展和認知、溝通能力,應該多少限制孩子觀看螢幕的時間。但儘管如此,真正要看多久才會產生影響,研究目前還是個未知。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最好是1歲以下的孩子能夠完全避免接觸螢幕,而5歲以下的孩子以一天一小時為限,且觀看的節目應該是謹慎審核過、父母一起陪同欣賞為佳。
畢竟,在這個真正開始探索、摸索世界的階段,摒棄虛擬環境、和真實世界接觸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嘗試各種事物,才應該是孩子童年中最天真的爛漫。


原始文章來源: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兒童遊戲治療


什麼是兒童中心遊戲治療?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許雅玲諮商心理師 / 蔡幸芳醫師


l  遊戲對兒童的意義是什麼?

    玩具就像兒童的字彙,遊戲是兒童最熟悉的語言,兒童用遊戲比用說話表達更加自在,因此他們透過遊戲來溝通,透過遊戲,兒童有機會運用象徵性的方法,發洩精力、發洩競爭的需求、學習負起生活中的責任、達成困難的目標、釋放挫折感、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以及用可被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攻擊性,因此與兒童的治療關係最好是透過遊戲來建立。

l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概念是什麼?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主要是由Carl Rogers的個人中心治療發展出來的一個取向,Virginia Axline有效地將Carl Rogers的理論化為操作原則,深切且不變的信念就是,兒童有做建設性自我指導的能力及彈性,治療師透過一個安全的、可預測的,以及不具威脅性的方式與兒童互動,而這些方式可以幫助孩童學習負責任、發展作決定的能力與技巧,以及學習自我控制。

l  兒童中心治療運作的原則是什麼?
-   真實:治療師不扮演某個特定角色,真誠的存在是最基本的態度。
-   無條件的溫暖關懷及接納
²  不讚美、不批評:兒童不斷尋求讚美,讚美會引導兒童的行為、限制他們的發展、製造依賴,並且助長兒童受外在動機的影響,所以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目標是不讓兒童去評價自己的行為,能欣賞自己的創意美感,並發展出一個獎賞和滿足的內在系統。
     小明:「你覺得我畫的房子好看嗎?」
治療師:「你在這裡畫了一間紅色房子,還有三個窗戶,而且窗戶全部塗滿了藍色。」
小明:「那你覺得好看嗎?」
治療師:「重要的是,你覺得自己畫得怎麼樣?」
          ~ 治療師將評價的權力歸還給兒童~
²  設限:兒童所有的感覺、渴望、願望都可以被接納,但是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納,所以會有治療性限制。
「你覺得用球丟門很好玩,但是門不是可以丟的地方」
-   帶有同理心的了解從兒童的觀點,對他們有敏感的了解,一旦兒童覺得被了解,就會受到鼓舞,有更多分享及有進一步探索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