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111/3/26 親職講座活動

侯宜君心理師主講「陪小小孩和情緒做朋友-生氣小怪獸來了」,此次講座針對家長開設,心理師探討如何運用情緒繪本、藝術治療、溝通技巧帶領孩子。

主旨在於讓家長了解,如何建立與孩子的安全依附親子關係,了解孩童影響情緒背後的原因,並加以引導。

當孩童有情緒問題時,家長可能也被挑起情緒,這時可以先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及時間,由家長做起,讓孩童能理解,而非變相的要求孩童冷靜,可能讓孩子產生被處罰的錯覺。

父母都期望並努力建構安全成長的環境,如何善用繪本、溝通技巧,讓孩子認知情緒處理,以及我們與孩童的親職關係。

「如果第一次沒成功,先吃口蛋糕再繼續。」這句話獻給在親職關係道路上努力的你。

感謝家長們的熱情參與,讓此次講座圓滿落幕。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天下雜誌-家庭教養影響孩子受歡迎的程度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佩斯丁指出,家長的行為與思維,其實會影響孩子在同儕間受歡迎的程度。因此家長可以透過簡單的行為改變,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佩斯丁強調,一般人對「受歡迎」有兩種詮釋。第一種是「地位」,但是孩子尋求同儕中更高的地位,反而會鼓勵高風險行為,並且產生更多社交問題與不愉快。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追求的其實是第二種「好人緣」,擁有好人緣的人通常更開朗,也更有機會練習社交技巧。好人緣也容易帶來更好的工作機會,與更穩定的人際關係。

當然人緣有時候不能強求,就像是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外貌,或是抵抗社會現有的價值體系。

但是如果孩子對人際關係有擔憂,家長其實可以做出一些改變,幫助孩子養成「好人緣」的個性。

1. 減少批判性

「預測孩子是否受歡迎最明顯的指標,就是孩子是否在一個有攻擊性的社交環境中成長,」佩斯丁指出,行為經常表現出攻擊性與挑釁意味的孩子,比較不受同儕歡迎。而在高度批判與攻擊性環境成長的孩子,更容易養成這種不受歡迎的性格。

心理學研究發現,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愈溫暖,孩子在7歲時就愈不具有攻擊性。相反地,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愈有批判性,孩子就愈容易表現出攻擊性。

佩斯丁建議,家長不要對孩子表現出太強的批判性,盡量和善一點,或是讓孩子多接觸性格溫暖且善良的榜樣,都能夠讓孩子發展出帶來好人緣的個性。

  1. 不要假設孩子有惡意

同一個行為,有可能被解讀出不同的動機。而佩斯丁建議,家長不應該隨意假設孩子的動機來自惡意。

作家康瓦爾(Gail Cornwall)舉例,她有一次請女兒幫她拿掃把,女兒卻無動於衷,甚至沒有抬頭看她一眼,她當下以為女兒刻意忽視她的請求。然而事後才發現,原來女兒只是沒有聽見她說的話。

但是康瓦爾當下對女兒行為的解讀,就是一種偏好假設惡意的誤差。

而心理學研究發現,母親如果有假設他人惡意的偏見,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憤世嫉俗,或是怪罪他人的個性。

不過佩斯丁也強調,個性負面的母親,也能夠教出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只是這種懷有惡意的社交環境,長久來講可能影響孩子的個性。

  1. 適當地同理情緒

佩斯丁指出,有些家長的教養風格強勢,喜歡樹立嚴厲的標準,與孩子互動的時候也不擅長表達情緒。這種家長的互動風格,也會影響孩子與同儕互動時的態度。

因此家長可以在情緒上更同理孩子,讓孩子也學會在與他人互動時,表達出適當的情緒反饋。

不過佩斯丁也告誡,家長不需要過份過分溺愛與保護。家長過分的保護慾,也是影響孩子同儕關係不佳的指標之一。

佩斯丁認為,家長應該是孩子堅定的後盾,讓孩子可以獨立地探索世界,並且安心地回到父母身邊。

  1. 孩子的社交,適當協助就好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萊德(Gary Ladd)指出,家長應該隨著年紀增長,放手孩子的社交活動。

家長在幼兒時期可以幫忙安排玩樂的時間,但是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就要讓孩子管理自己的社交生活。

研究發現,當家長干預中學孩子的社交活動,往往被視為過分的保護與干預,會對孩子的人緣產生負面的影響。

如果孩子在社交上遭遇問題,萊德建議不要直接插手,而是與孩子對話,協助孩子適應情緒與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討論與制定計劃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怎麼解決社交問題。

  1. 討論社交問題

佩斯丁指出,研究發現獨佔話語權的家長,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也往往過分專注在自己身上。反而是擅長對等溝通的家長,孩子也更擅長與同儕互動。

因此佩斯丁建議,家長除了表達自己的意見以外,也應該多提出問題,讓孩子也有發言互動的機會。

家長可以與孩子聊交友問題,討論什麼個性的人適合當朋友,或是如何與他人互動,這樣的對話基礎,會幫助孩子交到更長久的朋友。

如果是在社交上有衝突或是問題,更應該與孩子對話,協助應對同儕的嘲弄與排擠。雖然反制霸凌很重要,但是學校與家長也應該幫助孩子發展社交能力。

  1. 正視「受歡迎」這件事

佩斯丁最後建議,青少年往往深陷在社交地位的競爭中,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受歡迎」這件事。讓孩子理解追求地位不會帶來快樂,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應該是社交的終極目的。

一旦孩子能夠明白,其實善良與包容的態度也會獲得喜愛,就會減輕孩子承受的社交壓力。

追求「受歡迎」也不應該是人生的第一目標,孩子不需要犧牲自己的個性,只為了追求被他人喜愛,但是應該學會怎麼讓其他人感到被重視與尊重。

如果孩子已經盡力了,卻依然覺得無法被他人喜歡也沒有關係。提醒孩子不必強求,有時候問題在於環境,而不是你自己。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耐心,在對的環境才能遇到那個,與自己一拍即合的好朋友。

                                              本文取自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9582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