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分享-對話的力量(寶瓶文化) 下篇

 11.希臘有句諺語:「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最有智慧的


人,根據經驗不說話」。並非不說話,而是不急於說話,以好


奇、聆聽、觀察的方式,與人對話。


12.對方一直說,怎麼辦?(1)設定時間,(2)停頓的方式,將節


奏放緩慢,對方也跟著放慢節奏,(3)核對對方的訊息。

 

13.如何聆聽?第一步,肢體和諧,神情專注地傾聽,第二步,


主動保持好奇,對眼前的生命好奇,對事件好奇,對人的選擇


好奇,更多的好奇。第三步,複述語言是好奇,也是核對,也


有緩和的作用。重複他人的語言,語氣中帶著好奇。

 

14.將「為什麼」替換成下列幾個語法:「怎麼了?」,「還好


嗎?」,「發生什麼事了?」,「我很好奇?」,「怎麼


辦?」。

 

15.父母面對「問題」時,應該掌握「關心人」,而非「關心事


件」。

 

16.例如當孩子拖延不去洗澡,父母練習不要用指責孩子的模


式、討好孩子的模式、對孩子說理的模式、自我打岔的模式,


更改為對話模式,例如「阿明,怎麼啦?你剛剛說八點要洗


澡。發生什麼事了?怎麼還在這兒呢?」。

 

17.進入對方的「感受」探索,並安頓對方。要如何讓對方覺察


自己的情緒,進而承認與接納?首先得知道情緒的存在,給予


情緒一個名字,邀請對方承認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透過對話疏


導內在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難過」、「我知道你生


」。孩子需要的是情緒被關照、情緒被梳理。孩子的感


受,若與身體相關,建議先關心身體為主,再梳理孩子情緒。

 

18.進入深層的對話,是在「感受」、「觀點」、「期待」、


渴望」層次工作。

 

19.核對問題,重新詢問對方:「你要問的是」,「你想表達


的是」,「你想說的是」,「你想要得到的是」,「你


希望我協助的是」,「你的意思是不是」,「我這樣理


解,你聽看看對不對?是不是你要表達的」。核對式提問有


助於聚焦、負責。

 

20.孩子提出類似問題,多半不是為了討論,往往是他們遇到困


難。

 

21.接納是生命的基礎價值。真正的對話是以「人」為主,對人


產生關懷。對話是光,能照進彼此的內心。對話的力量能回到


生命本然的力量,回到「生命的基礎價值」。關心孩子,接納


孩子,看重孩子,我們才能引導孩子看重自己,接納自己。對


話的目標,不是導向「我的」期待,而是「貼近」彼此的心


靈,陪伴孩子探索困難。

 

22.練習說愛。

讀書心得分享-對話的力量(寶瓶文化) 上篇

這本書是李崇建老師寫的,李崇建老師學習薩提爾很多年,將薩提爾的精髓活用在生活中,對話開啟心與心的交流,對話的本質在於關懷、欣賞與好奇,好奇的提問是接納的開始,專注和諧的對話,看似平凡的對話也能幫助對方覺察自己、梳理情緒、接納自己,讓彼此的對話帶來更美好的互動關係與力量,對方自然而然就改變了。

我列舉一些重點或美好的句子分享給大家。~~~~~~~~~~~~~~~~~~~~~~~~~~~~~~~~~~~~~~~~~~~~~~~

1.對話是教養的基礎,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決定他的命運」。專注和諧與孩子對話,孩子通常顯得寧靜專注。

 

2.很多時候父母只是要孩子聽話,而非對話。有些父母常說,


不了解孩子。但觀察父母的對話,他們不是想了解孩子,只是


希望孩子乖乖順從,照著父母的意思罷了。

 

3.偏偏建立健康對話的基礎,要先拋開成績議題,也要先拋開


沉迷網路議題,從分享與互動開始。

 

4.對話看見豐富,對話需要真誠。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正向


資源,當親子解構了爭執,不再彼此傷害了,不再為情緒控


制,孩子才有機會看到自己,決定自己。

 

5.三個「非語言訊息」:對話的姿態、語態與停頓。

 

6.邀請家長暫時卸下「期待、命令、意義化與說理」的語句,


而是轉向探索孩子的語句。透過和諧雙向的對話,會起了教養


的關鍵位置。教育不是輸入,不是把知識交給受教者而已,是


幫助對方打開覺知的門,開啟通往愛的核心。在對話中真心探


索,理解對方,就是充滿覺知與愛的過程。


7.大人在回饋時,內容要溫暖,訊息要明確,聲調需和諧,可


使他們的情緒較容易穩定。

 

8.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在房裡玩耍太久了,家長常會說:


「還不趕快把功課寫完!都已經幾點了!」。上述語句若更改


為對話模式,可以這樣的呈現:「弟弟呀!怎麼啦?你功課還


沒寫完,怎麼在這裡玩呢?發生什麼事了?」。

 

9.不只是期待未被滿足,彼此的傾聽會被封阻,要是彼此觀點


不同,人們的耳朵也經常關閉,不懂傾聽,只想說服對方而


已。

 

10.人們若能關心「人」,而非關注在人的「行為」或「結


果」,那麼傾聽就啟動了。不是去看問題,而是看人的困難,


若只是看問題,會將人問題化。若是看見人的困難,就會看到


人的資源,看到人的力量,行為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轉化與溝


通就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