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愛吃甜,早失智?


新研究發現糖如何蠶食大腦
吃太多糖不只會胖、血管變硬變脆,還可能導致失智症?科學家揭開糖和阿茲海默症的神祕關係。
街頭巷尾比便利商店還多的手搖飲料店,白天一條條人龍不必說,即使到深夜都有人三三兩兩來買,正用最鮮活的一片風景昭顯台灣人當下的生活方式,但且慢!甜滋滋美味的背後,人人害怕的失智怪獸恐怕正探頭探腦呢!
肥胖和糖尿病的一項鮮明特徵是血糖值竄升,過去的公共衛生調查也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正常人更高。但是要直接認定「吃太多糖會導致阿茲海默症」還是太冒失,現在科學家終於找到最關鍵的一塊拼圖,告訴我們糖如何破壞大腦。
這個腦組織被一分一寸蠶食的過程,牽涉到葡萄糖和其代謝產物會「黏」到人體蛋白質上,這過程稱為「糖化作用」,會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該執行的任務。
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之一是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周圍,使細胞逐漸死亡;以及細胞內產生不正常的tau(讀作「濤」)蛋白促使神經纖維扭成一團亂毛線般的纏結,兩種情況都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像房屋被抽掉樑柱般垮掉,最後走入重度失智。
英國巴斯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科學家聯手,發現糖化作用至少會損害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的酵素。大腦有一套天然的清掃機制,不正常蛋白質在腦裡越積愈多,會觸發免疫反應,清除這些不正常蛋白,MIF已知會參與這類免疫反應,若功能受損,腦部的自我清理機制就會變得遲鈍失靈。
研究團隊透露,他們正在研發只要抽一管血,就能偵測MIF是否發生糖化現象的技術,希望可藉此找出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群;他們也表示,這種新發現的蛋白質機制也為未來治療或預防敲開了一扇新窗。
巴斯大學團隊成員凱撒爾(Omar Kassaar)博士表示:「對於糖尿病和肥胖,糖太多對我們不好已經眾所周知;但是這種與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關聯,給了我們應該在飲食中控制糖攝取量的另一個好理由。」
這份研究報告已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我們需要「糖」,但不需要「吃糖」!

轉載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524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傾聽(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 / 蔡幸芳醫師

這本書使我對歷史有了興趣,進一步想了解卡廷事件、越戰、莫斯塔古城以及香港消失的調景嶺、台灣的寶藏巖,這些文化遺產的守護及當初是多少人的堅持及努力才得以傳承下來。
    書裡面有個篇章,以「鄉村幸福了,國家才幸福」為題,也是使我有深刻的感觸,如果人民一直處在動盪不安的國家,我想沒有人會是幸福的。像國外很多戰爭引起的暴動及逃亡的難民和無數的死亡傷者,再看看台灣,我們是真的幸福。如果沒有戰爭、政治利益的衝突,我想,這世界就會和平了,這些歷史故事,令我對民主有更深的體會,前人的犧牲與奮鬥,才能換來今日的和平與民主,我對這些犧牲者有更大的尊敬與敬佩,『傾聽』這本書也是要喚起我們溫柔的心,理性的思考,來看待我們所生長的土地國家,放下仇恨與成見,讓我們心平氣和的了解事實,才能用包容的心,去看待眼前你所身處的國家

龍應台:如果讓每一個個人都站出來說故事,我們很多原來得理不饒人的正義凜然,會不會多了一點謙卑,柔軟一些?

以下節錄書裡的幾段文章與大家分享:
二十世紀是一個倉皇的世紀,戰爭、貧窮、流離失所是那個世紀最深刻的胎記。


我們在戰爭中消滅同胞凌虐同胞,在貧窮中推擠同胞踐踏同胞,在流離失所中踩掉了別人的鞋子也來不及舔自己的傷口──我們自己還痛著,哪裡有心情去多看身邊的人一眼。 但是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離戰爭結束也七十年了,新一代人在前人血汗交織所種下的樹蔭中長大,現在是溫柔傾聽的時刻了。我們所欠的生命,賠不了。我們所欠的青春,回不來。可是,一個人的記憶就是他的尊嚴,我們欠他一個真誠的傾聽吧?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應該開啟一個大傾聽的時代,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湮滅的記憶。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


一五年是越戰結束四十週年。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北越的坦克車堂堂開進了西貢的總統府。一場戰爭造成幾百萬人死亡,幾百萬人流亡,四十年後,勝利者以盛大的閱兵和武器展示來慶祝這個日子,像一枚又重又大的官印威風凜凜地打印在記憶的出生證明紙上。對勝利者固然是一種自我肯定自我表揚,可是對那三百萬被迫永別鄉土,記憶中永遠是殺戮和強暴的人而言,這個割得很深的傷口,沒有療癒的機會。而那已經慘死的、終生流亡的,和那勝閱兵的人,其實彼此是同胞。
記憶,是情感的水庫,它可以把最惡劣的荒地灌溉成萬畝良田,也可以沖破道德的水壩毀山滅地,把良田變成萬人塚。在佛教裡,「功課」指的是必須靜思課誦的一種努力,我認為記憶是一門非常、非常困難的功課,需要深刻地思索,智慧地抉擇,需要我們竭盡努力地去面對,去處理。 

一三年文化部推出「台灣故事島」,上山下海地毯式地蒐錄庶民口述記憶,是一個「記憶解放運動」,鼓勵所有的子女牽著父母、祖父母的手,去錄下一段自己的生命記憶。很多中年子女,坐在錄影機旁聆聽時目瞪口呆──相處一生,第一次聽見從來不曾聽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