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常緊張頭痛 恐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禍

    1名高中女性,在家人面前可以自然的唱歌,但碰上比賽時,卻會過度緊張而失常,甚至出現心悸、頭痛和胸悶等問題,就醫接受心理評估後,醫師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系統調控能力較差,導致交感神經過度發達,進而造成不適。
    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一般情況下,像是心跳、血壓、腸胃蠕動等身體自主性的活動,都能平和的運作,但若長期受到壓力,或是性格關係影響,就有可能造成失衡的現象;高雄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林家如指出,像是要求完美或較急性的個性等,都有可能造成過度緊張等現象,進而影響自律神經失調。
    包括失眠、頭痛、肩頸痠痛、緊繃、手麻、情緒焦慮等,都屬於臨床上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林家如說,想要改善症狀,其實可以從學習調節呼吸開始,透過自主性的減緩緊張情緒,且運用呼吸的技巧,除了能幫助穩定情緒,也能漸漸改善自律神經調控的能力。
    平時可以作瑜珈、泡澡或聽音樂等,尋找適合自己的舒壓習慣,就能有效幫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林家如提醒,若是症狀遲遲仍未改善,建議應盡快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等協助,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影響到日常生活。

轉自(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E5%B8%B8%E7%B7%8A%E5%BC%B5%E9%A0%AD%E7%97%9B-%E6%81%90%E6%98%AF%E8%87%AA%E5%BE%8B%E7%A5%9E%E7%B6%93%E5%A4%B1%E8%AA%BF%E6%83%B9%E7%A6%8D-054900456.html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薇若妮卡想不開(時報出版社)

薇若妮卡想不開(時報出版社)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薇若妮卡,一個24歲的妙齡女子,年輕美麗,看似一切順遂,擁有大好人生,卻在修道院的一個小房間裡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本書作者保羅‧科爾賀習慣用故事的手法來講述某些理念、想法,然而從中會有什麼獲得,就完全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探索,這也是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樂趣之一。

    薇若妮卡自殺了,一口氣吞下四處蒐集來的安眠藥後,醒來就發現自己身處在精神病院,醫生告知她:因為藥物毒性造成心臟嚴重的傷害,只剩一週的生命。

    在進維樂地(書中稱之為「瘋人院」之處的機構名稱)之前,薇若妮卡的生活一成不變,沒有社交,沒有朋友,對生命沒有期待和熱忱,卻在醫生宣布死期後開始意會生命的可貴,感受真正的人生。

    她認識了新朋友,開始會注意周遭的變化,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煩惱有興趣,進而了解、關懷他人;在這個與他人產生連結的過程裡,原本不冷不熱的主人翁開始慢慢打開心胸。

    在唯樂地裡,生死沒有意義,正常和不正常沒有明確被標立的界線(當大家都不正常時,正常就變成不正常),跳離了在軌道上運行的人生,脫去”被期待的形象”的硬殼,在短暫有限的生命裡,卻反而對真實的自我有更深刻的體悟。

    看完這本書,再回頭去思考:故事中主人翁從一開始選擇結束生命,似乎是”對索然無味的生命感到厭煩",但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害怕改變生活、害怕脫離安全的舒適圈,面對平靜的生活卻又無法壓抑對生命熱度的渴望,渴望改變、渴望擺脫現實的框架、渴望找尋真實的自我、渴望自我價值的展現…,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人是沒有勇氣改變的,也或許大多數的人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自我是什麼樣子?

    真正的我該是”你是什麼”,而不是”人家認為你是什麼”,對自我的追尋永遠是最重要的功課,「做自己」是書裡面最終想要傳達的宗旨,唯有做自我,才能體驗自我的價值。

居家睡眠檢測




您有睡眠的困擾嗎?春暉精神科備有專業檢查儀器,讓您可以在家即可進行檢查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心的免疫學(大雁出版)

心的免疫學(大雁出版)
讀書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蔡幸芳醫師
    目前精神科及身心科治療『心的疾病』大部分是用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為主。那這本書是由飲食上去幫助有『心的疾病』的人。
    為憂鬱、焦慮等『心的疾病』所苦的人,腦內血清素普遍不足,血清素是大腦的幸福物質,一個人開心與否和血清素的量多寡有關。
    大多數的人知道多攝取Omega-3、香蕉、全麥製品、菠菜、櫻桃、大蒜、南瓜、雞肉、低脂牛奶可以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這本書提到一個新的研究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製造出來的。要能順利製造出血清素,就需要有好的腸道和腸內菌。
要如何才能有好的腸道和腸內菌呢?
1.多吃蔬菜、水果、豆類、穀類、補充膳食纖維。
2.多吃些發酵食品,如:味增、優格、泡菜。
3.遠離壓力,壓力會讓腸內壞菌增加,好菌減少。
4.適量補充蛋白質和脂肪,高蛋白和高脂肪會使腸內菌減少。
    除了增加腸內好菌之外,本書還有提到經常高糖飲食會使人情緒不穩,讓人容易憤怒也容易罹患憂鬱、焦慮等疾病,所以平日飲食上糖類的攝取也要適量。
    目前對於補充腸內益生菌的研究發現有些菌種能改善過敏症狀,例如皮膚過敏、腸道過敏、鼻子過敏、氣喘等等;幫助腸道對病毒或細菌的侵襲,或壓制腸內致病菌的生成,使壞菌無法為害人體;促進腸胃跟大腸對營養素的吸收與代謝;改善便秘、腹瀉。  除了整腸之外,也有能降低膽固醇或預防胃潰瘍、結腸炎、腸癌,但並非每一種益生菌都有相同的效能及機轉。
    補充腸內益生菌是否也可以改善大腦功能、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身心疾病,目前已陸續有些相關報告提到可能經由腸腦系統、免疫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等等來改善,仍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報告。
    幾乎大部分的人都需要補充腸內益生菌,特別是30歲以上的成年人、老年人;少運動、壓力大、睡眠不足、日常飲食不正常、不喜歡吃蔬菜的族群,以及痔瘡及大腸憩室患者,或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病患。
    從食品特性來看哪些人不適合吃腸內益生菌,比方說痛風患者不適合由豆類醱酵品補充益生菌;需要減重者不適合藉由市售加糖的優酪乳來攝取益生菌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ADHD兒童記憶與母親歸因研究





性別認同疾患

性別認同疾患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性別認同疾患的特徵是強烈而持續對異性角色的認同,這群個案在言語上會訴說自己是另一種性別,像是認為自己靈魂裝錯軀體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女兒心,男兒身,上天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在非語言上,穿著舉止會與異性相似,這群人因為對自己生理上的性別不滿意,而且希望追求擁有異性的身體,造成情緒上的困擾。較極端的個案,我們稱之為變性者,他們會尋求外科手術及荷爾蒙治療,使他們的外表與異性相似。

    在成長過程常見的困難:例如求學時期跟同學格格不入甚至被霸凌,容易出現情緒障礙、沒自信而不想上學;還有長期因人際、感情關係的不順遂,而引發焦慮或憂鬱,甚至出現自殺意念。性別認同障礙的現象會隨著年齡而有變化,個案也可能處於矛盾不確定的狀態,往往家人期待個案被修正為正常的性別認同而造成彼此衝突與痛苦。

    在治療方面,目前並沒有藥物能夠治療性別認同疾患。建議家人在生活當中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個案學習一些紓解壓力的技巧,跟個案討論維持原有性別和改變為另一個性別的好處與壞處,避免一味的批評,以穩定家庭之間的關係及給予個案一個支持的環境。另外,心理治療能協助個案度過矛盾痛苦的階段,增加適應的能力。
    現今許多個案會選擇進行所謂的變性手術來達成改變性別的願望,但是畢竟手術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必須經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評估以及個案慎重的考慮後才能實行。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真正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


  真正的奢侈品是什麼?不是愛馬仕背包和賓利轎車,更不是勞力士與百達翡麗

1 、一顆童心。
2 、生生不息的信念
3 、背包走天下的健康體魄。
4 、愉悅和舒心的創業環境。
5 、安穩平和的睡眠。
6 、享受屬於自己空間與時間的生活。
7 、牽手一個教會你愛與被愛的人。
8 、品味美好的心情。
9 、自由的心態與寬廣的胸襟。
10 、點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質。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魚油含Omega-3 可減輕憂鬱症狀


2014/01/06-【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鍾佩芳/台北報導】
    魚油能否幫助改善憂鬱症?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表示,有研究認為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對輕、中度憂鬱症有些幫助,不過效果沒有藥物來得好,孕婦有憂鬱症困擾,又不太適合服用某些抗憂鬱藥物,就可以考慮攝取魚油,當做是一種輔助。
不光是魚油,大型深海魚多半也都含有Omega-3脂肪酸。如果想要攝取魚油,幫助改善憂鬱症,建議攝取量會比一般攝取量高一點點。不過潘建志醫師提醒,目前許多大型深海魚有重金屬汙染問題,選擇魚油最好多選擇有品牌、有信譽的牌子,且魚油最好經過重金屬檢驗,以免重金屬累積於體內。
    潘建志醫師分析,環境、體質、基因都會影響憂鬱症復發機率。想要避免憂鬱症復發,最重要的是要適時調適壓力、處理壓力問題。建議有憂鬱症病史民眾盡量尋找適合工作,最好工時不要太長、工作壓力不要過大,較能減少憂鬱症復發風險。另外,憂鬱症患者很容易不開心、較容易生氣,家人也要多支持、多體諒、多傾聽,幫助憂鬱症患者度過情緒黑暗期。
    潘建志醫師也提醒,憂鬱症患者容易有失眠困擾,而有些人會喝酒,希望改善睡眠,但大量喝酒會讓憂鬱情緒更惡化,還可能造成其他健康上的問題,因此不建議憂鬱症患者多喝酒。憂鬱症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好好用藥、接受治療,蒂一次治療時間約半年,復發治療時間就得維持約一年,患者接受治療過程要有耐心,才能幫助預防復發。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理事長、彰基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蔡玲貞營養師表示,中、重度憂鬱患者可將魚油當作輔助性食品,但不能完全依賴,需與醫師配合規律用藥,醫師會視情況再建議患者補充。
有研究指出,魚油劑量愈高效果愈顯著,但仍有安全劑量。蔡玲貞表示,三酸甘油脂高的人一天建議攝取量不要大於6克,超過會讓壞膽固醇升高20~30%。
    一般民眾、輕度憂鬱患者,建議可從魚肉中獲得,像是鯖魚、秋刀魚、鮭魚等深海魚。100克的鯖魚就有3克的Omega-3,營養師表示,民眾每天吃魚的話,建議一天攝取40克左右;若一周攝取二次者,建議一次的量為100~120克左右。
    另一篇研究指出,日本人每天吃200克的深海小型魚,憂鬱症的盛行率為0.12%;而德國人每天吃37克的魚,憂鬱症盛行率為5%。
    吃魚建議皮儘量不要吃,因怕魚皮受到汞汙染。且,不建議用煎的,建議可用蒸的或水煮的。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石慧玲也表示,Omega-3能降低發炎反應,能降低三酸甘油脂、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她也提醒,不能因為魚油的好處而特別去吃,應均衡飲食才行。
    魚油和魚肝油是不同的,魚油是用魚腹部油脂製成的而魚肝油是用魚的肝臟製成的,魚油含有DHA、EPA、Omega-3,而魚肝油有維生素A。

轉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3245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別逼孩子打招呼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我常想,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應該承受呢?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默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幼兒的自尊心?我們看不見那站在巨人叢裡的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我們看不見小小孩的罪惡感,因為連他心愛的爸媽(甚至爺爺奶奶)也覺得他不夠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視下數落他。
是的,在眾人面前數落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籤(沒禮貌、太吵、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地達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愈來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嗎?以羞辱為手段的幼兒教養,會有什麼問題呢?
一、語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為手段,所遇見的第一個弔詭,是語言的暴力。假如我們的社會體系認為讓一個人羞愧,會很快的收到教養功效,那直接面對面的運用「沒有禮貌、你將來完蛋了、你這樣沒人會喜歡你、你真麻煩、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語言,也就理所當然!這類的語言,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所達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這類的語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願望,所犧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嚴。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默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
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後,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他們會靜靜的看著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裡發展安全感。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還責備他「小孩子不能沒禮貌、害什麼羞嘛、不聽話、讓大人丟臉……」。在這幾重因素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大人怎麼想,小孩也該立即這麼想;大人認為要有禮貌、見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該立刻這麼做。孩子會認為不這樣聽話,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嗎?
三、罪惡感的建立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當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這鍋裡有什麼?去試探我這樣做,他是不是就會這樣反應?這種種試探的結果,卻也可能打破某樣東西,或惹毛了哪個人,與成人的意願和秩序相左。於是孩子會愧疚自己讓大人生氣,把「自己不好」這樣的罪惡感加諸在自己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從尊重中學會禮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
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不強迫孩子馬上回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那一天離開書店後,我在一家公司的樓下碰見友人。才一見面,他立即對著他那三歲的外甥說:「快叫李阿姨」。靜寂一秒後,他催促說:「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沒有禮貌。」而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靜靜的對他微笑,慢慢的說:「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認識我,有些害怕,對不對?」
我想藉由這樣的說法,讓小孩安心,也提醒那個大人。但無奈的是,那個看不見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繼續說著:「這麼沒有禮貌……。」眼看著那嘴巴越抿越緊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轉自2011-07-27 親子天下雜誌 15期    文/李坤珊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認識失智症

認識失智症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的疾病。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和情緒功能障礙以及異常行為等症狀。 

  失智症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最常見的是退化性失智症,其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症,另外還有路易氏失智症及額顳葉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是一種大腦漸進式退化的疾病,它侵襲大腦中對於思考、記憶及語言的部份,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是漸進式的,同時患者的病情也是慢慢的變壞。

  失智症最主要的症狀:【記憶障礙】失智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記憶障礙,我們經常會發生健忘的事情,但是失智症的健忘與一般人的健忘不同;他們的記憶喪失是持續性、漸進性而且不是偶爾才發生的。這些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或家庭的功能,有時會找不到回家的路,更嚴重的會忘記如何穿衣服、吃飯或如何洗澡。
【其他常見的症狀 】• 意識混亂 • 人格改變• 冷漠及茫然不知所措• 失去完成每日生活任務的能力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通常是模糊不清且不會立即被發現,通常患者看起來只會有一些記憶上的問題,尤其是近期發生的事件特別容易忘記。有時候我們很難辨別這些症狀,只是覺得不對勁,甚至認為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或者症狀進展很慢而且要很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現,病人可能會拒絕做一些事,因為他自己也覺得不太對勁 。
 
(一) 治療原則
1.阿茲海默症:防止或減少神經纖維糾纏及類澱粉瘢等病理變化之成型,有藥物助於延緩病程加重
2.其他退化性失智症則暫時仍無有效控制藥物或方法。
3.血管性失智症:針對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
4.其他:找出可逆性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二) 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目前衛生署已核可的有:1.膽鹼酶抑制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失智個案,有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利憶靈(Reminyl);2.NMDA受體拮抗劑,有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三) 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
  90%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理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症狀。
(四) 失智症之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固定、少變動、清楚、安全)、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懷舊、亮光、按摩、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飲食治療:
  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另外攝取足夠維生素B1、B2、B6、B12、葉酸、菸鹼酸,以避免血中同半胱氨酸過高,進而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的發生。以大豆蛋白為主,動物性來源食物則以魚類較佳。多選用堅果種子類,如:腰果、杏仁、芝麻與核桃等。其富含維生素E、植物性化合物等,以避免腦內神經元因受過氧化作用而受損。飲食宜清淡,減少過多鈉的攝取。拒絕油炸食物及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特別注意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的攝取,若攝取量不足,會造成神經細胞損傷、中樞神經病變或同半胱胺酸在體內代謝異常且囤積,進而對血管性失智症影響。可多選用深綠葉菜類、柑橘類、海藻類和菇類等。
失智症照顧原則:
  1.把焦點放在他的能力與長處。 疾病奪去失智者的部份能力,但他仍有許多能力還保有的,如能自己洗臉、會掃地、會拔草、會唱歌、會說話等,請把焦點放在他會的事務上,儘量讓失智者做他會的工作或活動。
  2.安排規律作息,避免經常改變。讓失智者參與家務及家庭聚會,讓他仍有機會貢獻自己、覺得自己有價值,每天散步、晒太陽有助改善失智者的情緒、生理時鐘及夜間睡眠。
  3.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做他想做的事,適度調整自己的標準和習慣。允許他較多的自由,降低照顧者對他的控制。
  4.失智者原本會做的但現在不會做,您可以先提醒他、帶著他做,必要時才替他做。失智者拒絕時,勿勉強,先順著他,稍後再嘗試另一種方式。
  5.了解失智者過去背景及生活經驗,儘量配合長輩的習慣及喜好,多談他熟悉的往事,以維持言語能力並促進愉悅情緒。
  6.維護失智者尊嚴,不以對待孩子的態度待之,但以疼惜孩子的心情愛他。多讚美他、顧到他的面子是有效的方式。在失智者可接受的範圍內,多以身體接觸的方式傳達溫暖關懷。
  7.沒有兩位失智者是一模一樣的,請尊重每一位失智者的獨特性。失智者的狀況會隨病程而改變,照顧者需要隨其狀態來調整照護方式。多與他人分享照護經驗,可激發自己發展出更好的照護方式。
  8.耐心、愛心很重要,但總有不夠用的時候;請照顧者接受自己的情緒和限度,好好照顧和愛護自己,多運用社會資源、定期安排喘息和充電機會。
  其實失智者希望被接受、被喜歡,故家人勿給予孤立感和分離不安感;當然照顧者也有疲勞與無耐感,可尋找社會支持資源,如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台灣失智症協家屬支持團體、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中心、喘息服務與養護中心(護理之家)等,建議家人應依長者與家人需求研議適合長者的照顧安排。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過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這裡,還是往前走?(天下雜誌)

過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這裡,還是往前走?(天下雜誌)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大多數的人都在自己選擇的人生中努力地過著,工作、生活,每天都在面臨各種大大小小、重要的、不重要的選擇,漸漸的,日子開始一成不變、工作是為了應付生活…可能在某個不知名的時間點才猛然察覺:這是我要的人生嗎?

    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麼大問題,人生也許就這麼持續下去,但總會有些什麼聲音在心裡小小聲地問自己:是不是少了些什麼?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正向思考的勵志書籍,它要給你的是”正常思考”,人生只有一次,但若能重來,你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人生雖無法重來,但你知道人生總有第二次機會可以選擇。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作者想與讀者探討的”第二人生”議題,藉著故事的敘述,引導讀者展開也許不同以往的思維,主角在面臨工作瓶頸的當口,開始了一段找尋自我的旅程,在當中他回到過去,藉由和過去的相逢,他得以思考並重拾起自己熱情的所在,進而將這份能量(種子)種在對的地方並讓之發光放大。

    你的工作對你來說是有意義的嗎?還是只是為了滿足生活的必需?你的熱情在哪裡?做甚麼事會讓你感到快樂?若你對自身的生活方式、工作開始感到迷惘,是否該靜心思考:自己是否在正確的路上?

    問題的答案不在書裏面,它給我們思索問題的方向,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答案。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長大後最希望忘卻的記憶-校園霸凌(大塊文化)

長大後最希望忘卻的記憶-校園霸凌(大塊文化)
讀後心得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若息事無法寧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幾度因為心太痛而把書閤上,校園應該是小孩們快樂學習、安全被保護的地方,但為何會淪為有些小孩的惡夢。問題在學校沒有保護好??家長沒有管教好?? 是孩子交了壞朋友??是個人問題??是家庭問題??還是你我的不聞不問讓這種事無限漫延無法斷絶??

    霸凌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發生時間為長期反覆不斷,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的攻擊行為,造成被害者呈現生理、心理侵犯的結果。這牽涉其中的除了霸凌者、被霸凌者、還有一群看見了卻沈默的人。

    大部份的人以為霸凌加害人很強,其實他們心理有塊脆弱的區域,必須藉由欺負他人才能掩飾自己的脆弱,讓自己看起來是強大的。如果不即時導正他們的行為及觀念,長大後會必會延續這種行為而造成社會問題和另一個或更多個家庭問題。所以需要明確的讓他們知道這樣行為的因果,自己會付出什麼代價。目前,當這種霸凌案一被指出,不是一味的師長出來道歉、家長出來道歉,就是請社會再給這個學生一次機會,但這些道歉不能彌補被害者任何事,加害者不會有任何改變,這個 社會的霸凌之事也不會有改善,於是惡性循環一直擴大,越來越大圈。 

    而被霸凌的孩童通常會有些異常言行的徵兆,當父母發現有異狀時,更要注意自己追問的態度;因為這會決定被欺侮的孩童敢不敢面對,他們莫名的悲憤與冤屈的陰影會殘存多少,所以請不要把自己無助的心情加諸在孩子身上。再激動都要先冷靜與通報,包括報警及求助。沈著下來不難發現有許多協助的資源在身邊。

    惡性循環始於沈默,但目睹暴力,會使第三者感到焦慮害怕,雖然沒被直接加害,但影響不比被霸凌者小。一方面因為恐懼而噤聲,不敢求救,消極無助,不知該如何幫助被害者的問題,但一方面因不敢指證,可能同樣的事繼續上演,又有良心不安的批判,自責恐懼纏身,惶惶終日,殊不知這樣的逃避心態其實成了「幫兇」。

    霸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應從受害者的身心特質,加害者的特質到暴力循環、特殊家庭的困境及因應方式與求助管道等多方下手處理,期待更多的老師家長和相關專業輔導人員能看到此書,幫助更多飽受霸凌之害又束手無策的大人和孩子們。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台南女中專訪蔡幸芳醫師 組員心得


A同學
藉由這次的生涯報告深入的了解了醫生這個辛苦的職業,其實並非都像我們以前所理解到的,是一個很好賺錢的職業了。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不如說是個辛苦,但在金錢的回報上卻不成比例的工作。不過我仍然很敬佩那些不以利益為第一優先,是病人為第一位的醫生,持續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努力的執著,默默的付出。

B同學
老實說,在去採訪前,自己對"精神科"是有歧見的,縱使曾有人糾正我的觀念,在內心深處還是有小小的聲音說,精神科是給腦袋有問題的人看的。但是,採訪後才知道,並非只有憂鬱症、躁鬱症、過動兒才有需要看精神科,像有失眠問題、壓力問題......都能去看診,也就是說,只要你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看精神科。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醫師當初上醫學系的那種掙扎吧!她說在當上精神科醫師後回頭去看,當初她大概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季的曾在商周看到另一位精神科名醫王浩威先生說,每一位精神科醫師都有一段傷心往事。也許就是因為更能懂那種痛苦,更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才選擇這條路的吧!

C同學
這是我第一次像這樣的訪談經驗,也是第一次深入了解『精神科醫師』!這次的經驗很有趣,醫生也很熱心的告訴我們很多她的經,侃侃而談她的故事,還有關於「醫生」這個職業的甘苦和未來發展。經過這個職業訪談真的多了一個經驗,也獲得很多知識!

D同學
在還沒進去診所之前,其實我有一點緊張,不過還好裡面的環境很溫馨,蔡醫師也很溫和。一開始我們先參觀環境,有很多給小朋友玩的玩具,連我們幾個童心未泯的高中生都想玩呢!醫師很詳細的回覆我們關於醫學系以及行醫的經驗,不管我們提出甚麼問題都給予我們最清楚的答覆。雖然影片只剪了十多分鐘,實際上我們可是談了兩個小時之久。經過這次的報告,我對醫學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開始明白"醫師"這個光環背後,其實乘載著很深很深的壓力,並不是我們所想的薪水優渥那麼簡單。在高薪背後的辛酸,是我們外行人難以探究和理解的。對於將來自己的職業選擇,我又多了一些方向和頭緒。我想,不管將來的我選擇了甚麼,我都會像醫師說的,盡我的力去做到最好。

E同學
這次生涯報告去採訪了精神科醫師,得到了很多關於醫師、醫學系、健保制度等的醫療相關資訊,才發現原來當醫師是這麼的辛苦勞累,也發現原來”失眠”也是可以看精神科的,希望大家不要覺得看精神科是因為有甚麼精神疾病。因為這次是採用影片來報告,所以我也學到了很多製作影片的程式,才發現做影片好辛苦,又是剪接又是配字幕甚麼的,但做完之後超有成就感的!

F同學
原本懷著一顆有點緊張的心情來到診所,因為以前總覺得並非所有的醫生都那麼親切。然而進到診所,醫師親切的笑容、熱情地招待(泡茶給我們喝^^),化解心裡的小緊張。聽著醫生敘述著她一路走到今日的經過,尤其是被迫走一條原本不是自己目標的路…原來也有很多人是被父母決定的,而醫師最後選擇接受。對我而言,或許是一種小小的鼓勵。雖然現在自己還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現在走的路也不是自己原本想要的,但願自己也可以像這位醫師一樣,默默地接受並同時也實現自己的夢想,莫忘初衷。

G同學
職業訪談這種事其實國中也做過,只是沒這麼大費周章。我們這組的訪談對象是我的主意。每天放學都會從校車上看見這家精神科的招牌,早想了解一番。正好藉此機會進去一探究竟。第一次這樣打給陌生人約時間,每每電話播出總是忐忑不已,當電話另一頭傳來溫婉有禮的"精神科您好",當下真是不知要怎麼流利地說出話來啊!採訪當天,一行人真正與醫生在診療室裡會晤,醫生真的是個很健談的人,原訂一小時結束結果多出了快一倍的時間,談話中,對於醫生這一行的甘苦,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當然,選擇來這參訪,自有探路之意,只是採訪過後,是否全心致力於此,都有了更多的思考,關於得失以及甚麼是自己真正的渴望。

H同學
這次生涯報告我們這組選擇了精神科醫師,一個我平時很好奇卻因為外界觀感而不太敢碰觸的職業。一走進診所中,溫暖柔和的燈光和新奇有趣的百事會讓人心情舒緩,也讓我們這群童心未泯的高中生想進去玩玩,而醫生人也非常親切,回答得十分仔細,不會讓人有當外行人的感覺。
(ps.這組製作的影片長達15分鐘,打字幕和配字幕的我真的是累斃了,花了我十幾個小時,和家裡吵了好幾次架,雖仍沒有弄得很好,但已是努力辛苦的結晶。所以建議老師下學期提醒同學影片不要做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