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心靈工坊)

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心靈工坊)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看這本書,讀者可自行評估社交焦慮指數,也可以學習怎麼幫助他們,及理解他們為何這麼焦慮緊張。社交焦慮症是世上第三大的精神疾病。在美國,至少一千五百萬人苦於此病。在日本,至少有三百萬人罹病。  

社交焦慮症患者常被誤認只是「太內向害羞」,事實上,他們已受焦慮嚴重折磨,卻不知如何求援。他們並非真的樂於宅在家中,而是恐懼與外界接觸。如果,你的身旁有親友對社交感到害怕,也請記得伸出援手、多些鼓勵。東方文化認為木訥寡言是美德,易忽略病症,臨床醫學上,有一些人格特質或精神疾病的症狀跟社交焦慮症很相似,醫師必須仔細加以區辨。

常因不敢接觸人群,躲起來,而缺乏的社交技巧,認為以後長大就會變成熟,就會好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社交焦慮症的患者出現。

研究指出,不治療的影響有:
較難取得大學學歷、較難取得專業或管理階級的職位、生產力較低(工作及家庭)、人際關係的問題、幸福感及滿意度較低、較易罹患憂鬱症、有較高的自殺企圖。

從上述各方面來看,輕忽社交焦慮的存在,不加以治療,對患者的人生影響其實蠻大的,多關心周遭的親朋好友,協助他們早日就醫,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社交焦慮症治癒率很高,只要付出耐心,接受專業的幫助,宅男宅女也可以走出門外,擁有多彩多姿的社交生活,建立美好人際關係,享受快樂人生!


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天下文化)

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天下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郭建宏藥師/蔡幸芳醫師

談到所謂人口變化,台灣向來是緊跟在日本之後,所以透過一雙時代趨勢家的眼,看著這份評估二十年後的報告,其實就像是在預告將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來到,台灣也將重蹈著日本走過的道路,該如何記取別人的經驗,102年內政部統計處已經指出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十分之一的現況,在即將面臨的「一人獨居時代」,該如何提早因應與作好心理準備就是未來課題。

即使是願意或非志願的選擇,文中提到就算走入婚姻或未婚族,在將來也會因原來獨居或是因家庭成員改變或某些因素,而變成「一個人」生活,也會因消費型態的改變,開始出現男性銀髮族「年輕化」,由於健康意識抬頭,對於運動與學習活動項目增加;年輕男性「主婦化」,因收入減少,使得下廚比率提高;年輕女性「男性化」,則因工作需求而必須在外頭奔波應酬使然;中性男性「居家化」,因獨居與所得可支用高,所以理所當然地想改善居家環境;中年女性與女性銀髮族則是「活力化」,對於健康是不遺餘力地身體力行,所以在未來性別與年齡的消費型態差距將會愈來愈小,能符合共同需求才會熱銷,其中特別被注意的服務則是能提升睡眠品質與速率的周邊商品,這也跟社會工作型態改變,連帶壓力造成的失眠也跟著普及化使然。

文中提到-獨居者最需要的照護問題在未來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益發重要,包括如何找到適合個人的「家庭醫師」、如何結識在自己最需要幫忙的時候給予援手的朋友等,所以未來雖然邁向「獨居時代」,卻反而更需要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目前台灣還不普及的合租屋,已經在提倡的共乘服務,還有退休之後的事業第二春等,可想像的是人際關係將會以另一種型態出現,所謂的服務將被改寫為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即使是獨居也還是能安心健康生活在一個相互幫忙的社區,一但發現有人生病臥床或離世,都有人能發現並處理才是「超獨居社會」的寫照!


而獨居時代已經悄悄地開始在你我的生活當中開始上演!不久的未來,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呢?

離婚真得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離婚真得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

一樁婚姻裡,夫妻感情若敗壞至有名無實,經常聽到「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說法。我們的身邊,到底有多少人這麼想?
《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的家庭組問卷通常都會包含一系列觀念調查問項,列出各種與家庭、婚姻有關的常見看法,一一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2006年的調查中,有一題是「想要離婚的人應等到小孩長大再離婚」,不同意者約占一半,但同意者也不少,超過三分之一(34%)2011年再次調查相同的問題,仍有近三成(28.1%)的人同意「為了孩子不離婚」的作法。另一題的問法是:「不好的婚姻,還是比離婚來的好」,2006年與2011年的調查結果都差不多:不同意者占六成,而同意這種說法的人占大約三成。
依問法不同、調查時間點不同,贊同者的比例與強度都會受到影響。不過,從以上數據來看,贊同「為了孩子不離婚」這種作法的人,雖不是最多數,但也並不在少數——每十人大約有三人如此認為
 惡劣的婚姻品質與子女的心理健康
萬一兩人處不來,感情難以回復,為了孩子而維繫一個空殼婚姻,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萬一婚姻品質不佳,充斥著冷戰與衝突的家庭環境,長期來說對子女難道不會累積不良的影響嗎?即便不衝突,父母之間終年相敬如「冰」的家庭氣氛,有可能不影響孩子嗎?
在見證了友人一連串惡質的婚姻互動之後,以上提問成為我心中最想解答的問題之一。目睹無辜稚齡幼童長期處於父母之間高張力、頻繁衝突的互動陰影下,我心中的不捨轉化為強烈的研究動機。父或母任一方,一廂情願地「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對孩子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針對兒少成長過程蒐集「長期追蹤」性質的資料,也就是針對相同的受訪者,蒐集至少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譬如,抽一群國三學生做一波調查訪問,到了高二再請同一群學生提供後續的近況資訊。近15年來,國內累積了不少品質優良的「長期追蹤資料庫」,要追尋本題答案並不困難。
一般來說,多數人會直覺認定父母離婚、居住安排有變動、雙親變單親等等狀況實在不大可能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但我提出了一個較複雜的研究假設: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並不是單一性的壞影響或好影響;影響是正面是負面,乃視原先婚姻品質而定。如果原先父母的互動品質不佳,或甚至相當惡劣,那麼面對現實,乾乾脆脆地談妥離婚安排,對每一個家庭成員來說,有可能是安心邁向下個階段較好的選擇。
一、父母婚姻品質不好的青少年(在此指填答父母感情不好的國三學生),其負面心理症狀的出現頻率遠高於其他青少年。這一點並不讓人意外(甚至還有點廢話)。
二、若父母原先的婚姻品質不好,四年後,父母仍維持在婚姻狀態內的青少年,其心理焦慮程度高居不下;相較之下,這段時間內經歷父母離婚的青少年,原先的高焦慮傾向消失了,負面心理症狀大幅減少!(見橘色線)
事實上,國外的研究結論也與以上分析結果一致。顯示以上臆測並不因國情、社會文化脈絡之差異而有所不同。
◎「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迷思來自何處?
那麼,下個問題是,我們周遭那三成相信「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人,這種想法來自何處?
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研究顯示離婚單親家庭與子女福祉之間有負相關,因此,「離婚」與「對子女有不良影響」這兩者在大眾心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連結,當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腦筋清楚的人都知道「相關不一定等於因果關係」。負相關,必定等同於負影響嗎?
國內外至今所累積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已提供不少明確答案。本文整理出較重要的四個解釋「離婚與子女福祉之負相關」的原因。前兩個因素解釋了「為何離婚經常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後兩個因素則說明了「離婚」與「子女福祉」之間,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假相關」,其背後有更關鍵的真正原因。
一、經濟資源: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一大主因是經濟因素。最常發生的狀況是,離婚(或喪父)前的家庭分工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一旦父親無法或拒絕承擔家庭責任,單親母親便陷入就業困難的窘境及獨力養育子女的巨大負擔。這同時也表示,只要離婚後雙親都有意願及能力提供經濟資源,或是單親那一方始終擁有正常的就業能力或穩當的經濟來源,此因素便不會是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
二、家長心理健康: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二大主因是家長心理健康。不論是離婚或喪偶,單親家長經歷了婚姻瓦解,更同時要面臨獨力養育子女的負擔,因此心理健康不佳的可能性較大;而家長的身心健康可能進而導致教養效能低落。換句話說,要與運作順暢的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長要維繫一個讓每個成員身心都健康的家庭,困難度或許較大,但若是與運作不順暢、爭端不斷、氣氛冰冷的家庭相比,哪種選擇較佳?這就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了。
三、家長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不同群體的離婚發生率事實上並不相同。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較高者,離婚率較低。近二十年的台灣如此,多數先進國家亦然。但很少人去討論以上這項相關,因此鮮少人知道這個社會現象。換言之,離婚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群人在離婚前平均來說已經較弱勢了。(此處指的是平均,當然不表示個別狀況必然是如此。)
四、原先的婚姻衝突: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對夫妻既然後來選擇離婚,婚姻衝突可能早已持續了一段時間。與其問「離婚是否對子女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倒不如將問題調整為:「造成不良影響的關鍵因素,究竟是離婚事件本身,還是離婚前的問題家庭?」一旦將離婚前的夫妻關係考慮進去,實證研究確實發現,父母的長期婚姻衝突對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經常要比離婚本身來得大。也有些研究指出,來自「離婚前家庭」的孩子,早在父母離異前就展現問題了。換句話說,離婚與否並非重點,背後關鍵因素是「壓力鍋家庭」。
接續以上圖一的發現,我的進階分析「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發現,父母衝突的確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過,相較於這種不脫常識、眾人皆知的結論,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是,父母之間的劇烈爭吵,對父母沒有離婚的青少年來說,會顯著增加其焦慮傾向,但對父母已離婚的青少年來說 (在此指雖已離婚、分居,但彼此仍劇烈爭吵的父母),竟然沒有什麼負面影響。難道這表示「父母明明感情差卻勉強維持名實不符的婚姻」要比「離了婚還是會爭吵」對青少年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嗎?我們雖無法完全確定這樣的解釋夠準確,但這項分析結論讓我們更瞭解家庭動態如何影響兒少發展,值得我們注意。
 「離婚與否」並非重點,親密關係的品質才是關鍵
對部分衛道人士來說,本文可能有「鼓吹離婚」、「破壞社會安定」之嫌。不過,希望讀者不要忘了,本文論點最重要的前提是「如果婚姻品質不好」。也就是說,在夫妻互動不佳、關係惡劣的情況下,若堅持不離婚才是對孩子好,這是一種可怕的迷思。
【最高離婚的廣告詞:為什麼?如果分手會更相愛的話?】
任何人際關係(不限夫妻,尚包括親子、伴侶、手足、家人,或朋友),若缺乏雙方的誠意、努力,及適當的溝通技巧,便不可能有好的關係品質。通常關係越是親密,困難度及需要的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樁出現問題的婚姻、一個面臨挑戰的家庭,要問的問題不是離婚是否萬萬不可,而是,解開糾結的問題根源、回復正常的家人互動、尋回溫暖的家庭氛圍,有無可能?該如何做?如果不能,又該如何?假裝問題不存在,只為了維繫婚姻的形式,卻讓成長中的子女目睹了「無意願正視問題」或「無能力處理問題」的父母,孩子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1:這份研究論文原標題為:「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台灣社會學刊(2014)第54期,頁31-73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讀後心得分享

守護4141個心跳(寶瓶文化)
郭建宏藥師/蔡幸芳醫師
人活在人世間價值往往不是非得家財萬貫、封官拜侯才能彰顯出成功的樣貌。如果能為社會奉獻,為上者替百姓謀福利,讓百姓安居樂業;為人師表者,作育英才,依照學生能力因材施教,讓學生享受學習樂趣;販售商品者,能兼顧商品品質,讓人民食用不擔心對身體是否造成危害,在自己的崗位上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樣所做的事情雖然簡單卻不平凡。
如同文中作者從小就聰慧過人的超人醫師,個性幽默又樂心助人,即使因原住民的外表被一路取笑到高中,但是樂觀開朗又活潑好動的個性讓他到主治醫師的學成路上卻有不斷的貴人與夥伴在身邊協助他,在救治病人的過程當中更讓他體會到快速而精準的判斷是身為醫師很重要的能力,就在他學成那一刻,他沒有忘記對家鄉的承諾,雖然很多人挽留他,但午夜夢迴時刻提醒他應該回去奉獻的初衷就像大鐘不斷地來回催促他,讓他在剛爬上人生頂鋒就毅然決定回鄉守護故人。偏遠山區中的一人醫師是他的寫照,為了消除鄉親上班時間外的看病恐懼,開始加開假日與夜診時段,每個月上班時間突破四百小時,每天一百二十公里的通勤車程,一週下來恰好環繞台灣一周,於是超人醫師之名不脛而走。
內文充滿許多與病患真摯互動互信的情感交流,一篇篇都是非常動人的生命樂章,也許很多病患很普通也很渺小,甚至不被傳統醫療重視與關心,但徐醫師視病猶親的態度卻是身為醫事人員的我們效法對象,因為唯有無私的付出與分享,才能換得病患的忠誠與信賴,患者由衷感謝真的是很棒的回饋,那會讓忙碌疲憊的身體重新獲得能量,繼續昂首向前走。
不過超人再厲害還是人,不斷勉強自己結果就是讓自己人生踏入無形的流沙之中,在一次往常的過度熬夜看診之後,超人因為中風而倒下了,在恢復的那段時日當中,失志消沉的情緒總是不斷出現,經歷過的灰暗幽谷之旅,時時刻刻出現在內心天人交戰,因為自己知道過去那個自信破表的自己再也找不回來,人生無常得讓人錯愕不已,就在揉合擔心、害怕、錯綜複雜的情緒當中,即使再堅強的人都會有無助痛哭的絕望夜晚,但他依然無怨恨也無懊悔,只因為這條路是自己所選擇的道路,再想起身旁還有更多默默支持自己的夥伴與無數雙病患期待的眼神,盤旋在腦海中唯一存念的想法就是-只剩右手右腳的自己,活著能否感動別人,能繼續為別人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只因為很想再一次擁抱他們!
當路已走到盡頭,不代表前方已無路,而是表示該轉彎的時候到了。人生步途過快總是容易跌倒受傷,適當歇息何嘗不是在替下段旅程儲備體力,只要對生命充滿希望,我們也可以是別人心中的溫暖小太陽,只要不吝惜先伸出我們的援手,也許不見得能治療對方的苦痛,但那怕是一句話,一個擁抱,一個笑臉,都能激起更友善的回應。人生總在不同時刻,得到上天不同的禮物,只是禮物往往包裝得異常
精美,需要智慧、勇氣與熱情才能打開得到,所以當你發現別人正在為禮物所苦的時候,是否也願意徜開心胸真誠地傾聽、給予對方堅持的力量呢~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做人如水 做事如山

做人如水,就是能適應任何環境,
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然而本身卻非常的純靜。
做事如山,就是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
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切都是因為它柔美、滋潤。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
水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
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古有一副對聯,曰:「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山因形走勢,因勢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山,從千峰崢嶸、萬壑競秀、雲海飛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氣磅?
山,從雲蒸霞蔚、煙霧繚繞或澄澈清淨中透出廣闊遠幽、空靈清秀。
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樣,要有山的胸懷,山的風骨,山的品格,山的內涵和山的原則。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人一旦能夠做到虛懷若谷,便能夠彙集百川而成為汪洋。
人如能做到無欲無爭,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雲霄。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蘊含玄機和巧妙。
短短八個字,既說明了如何做人,又說出了一個人應如何做事。

結緣的重要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吃豬油比植物油健康?

有此一說:吃豬油比植物油健康?到底炒菜用豬油還是植物油比較健康呢?
KingNet營養保健諮詢特別門診營養師回答
奕安營養諮詢中心 陳正育營養師
油脂本身絕對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關鍵在使用者(食用)是否適合食用該類油品。豬油(動物油)本身為飽和性脂肪,而植物油則為不飽和性脂肪,前者高溫時較穩定,後者則否。所以高溫烹煮時,使用動物油較佳,油質較為穩定,換言之,高溫烹調時,使用豬油比較不容易氧化,也不會因油質氧化,而產生有害物質。相反的,植物油的油質比較不穩定,高溫烹調時,容易氧化而產生有害物質,更有可能會致癌。
因此,低溫烹調的時候(或涼拌時),吃植物油比較好;而要吃煎、炸這種高溫製作的食物,就應該選擇動物油。
但是對於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動物油(豬油)容易使膽固醇濃度升高,因而造成動脈血管硬化。而植物油不含膽固醇,甚至有些職務由當中,還富含植物固醇,能阻止人體吸收膽固醇。
所以,油質本身好壞,取決於食用者當下的需求而定(要高溫、低溫烹調,本身是否有心血管的疾病...等等),而非一昧地認為,植物油就是好油
KingNet中醫內科醫師回答
加拿大列治文天佑中醫診所暨漢方體質調理中心 黃耀德醫師
基本上同意陳營養師的看法
但是在這邊補充一下
台灣人最常見的烹煮方式還是煎、煮、炒、炸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而且多數是使用玉米油、葵花油之類來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這類植物油,這真是個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不一樣,葵花油在攝氏 107 度就開始冒煙變質了,如果拿來炒菜甚至炸排骨,會產生許多毒素。因此,在選用油品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冒煙點」。
每一種油的冒煙點 (Smoke point, 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 ) 都不盡相同,任何油類只要達到冒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甚至起火燃燒。所以我鼓勵大家不管炒什麼 都加一點水來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一百度左右。我把這種加 點水來炒的炒法稱之為「水炒」。大多數油類的冒煙點都在一百度以上,所以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一百度,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很多液態植物油,例如菜籽油和葵花油,冒煙點都在 107 度,通常大火一炒,一下子就會超過冒煙點,開始變質,吃下這種油,對身體反而有害,但若是拿來涼拌東西就很好。
油的商品名稱非常混淆,例如台灣與大陸很多食用油是菜籽油,或是菜籽、玉米與大豆的混合油,但廠商並不標示清楚,而常用「沙拉油」這個名稱代替。其實,沙拉油 (Salad Oil) 是一種通稱,凡是可以拿來涼拌沙拉的油就可叫做沙拉油。所以在還弄不清楚油種之前,最好先不要拿來炒菜。橄欖油、花生油、芝麻油的冒煙點約 160 度,可以炒菜,但還是加一點水比較好。椰子油的冒煙點更高,在 232 度,拿來炒菜最適合,但在台灣,我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椰子油。所以,買哪一種油炒菜是一門學問,以下我特別整理了一份各種未精製油脂的冒煙點,提供給大家購買與烹飪時參考。
附表: 各種油脂的冒煙點
未精製的各種油脂 冒煙點 適合的烹飪法
葵花油 Sunflower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紅花油 Safflower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亞麻仁油 Flax seed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菜籽油 Canola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不建議食用,有轉機因汙染疑慮
大豆油 Soybean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玉米油 Corn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冷壓橄欖油 Olive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花生油 Peanut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胡桃油 Walnut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芝麻油 Sesame oil 177 ℃ ( 35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奶油 Butter 177 ℃ ( 350 ℉ ) 水炒、中火炒
酥油 Vegetable shortening 182 ℃ ( 360 ℉ ) 反式脂肪酸,不建議食用
豬油 Lard 182 ℃ ( 360 ℉ ) 水炒、中火炒
馬卡達姆油 Macadamia oil 199 ℃ ( 39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棉花籽油 Cottonseed oil 216 ℃ ( 420 ℉ ) 殺精蟲,不建議食用
葡萄籽油 Grapeseed oil 216 ℃ ( 4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杏仁油 Almond oil 216 ℃ ( 4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榛子油 Hazelnut oil 221 ℃ ( 43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椰子油 Coconut oil 232 ℃ ( 45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橄欖油渣 Pomace 238 ℃ ( 46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茶油 Tea oil 252 ℃ ( 485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米糠油 Rice bran oil 254 ℃ ( 490 ℉ ) 由於管路污染,不建議食用
酪梨油 Avocado oil 271 ℃ ( 52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註:涼拌 (< 49 ℃ / 120 ℉ ) ,水炒( 100 ℃ / 212 ℉ ),中火炒 ( 163 ℃ / 325 ℉ ) ,煎炸 ( 190 ℃ / 375 ℉ )
所以,每種油都好,關鍵是看你的需求,只要選對了就是好油,選錯了就會產生不好的作用,請參考!
KingNet產科醫師回答
台北中山醫院與台南郭綜合醫院 謝卿宏醫師
植物油中的椰子油與棕梠油(清香油)都是含飽和脂肪酸;此外,使用或服用油脂也要留意是否含有反式脂肪,若有,則少用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編輯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