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美國老師,如何跟學生說-- 灰姑娘故事


美國老師,如何跟學生說-- 灰姑娘故事(一位老師的分享,值得深思)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裏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
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麼?
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摘錄自網路文章http://www.sns104.com/forum/thread-74520-1-1.html)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肯愛協會】2011十大溫暖我心之抗憂醫師票選活動~

大家好
請大家將您神聖的一票投給您心目中最溫暖的抗憂醫師~
請點選圖片進入投票~需登入痞克邦的帳號哦~
一天可投3票~
請點選圖片連結至痞克邦票選活動現場哦~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十週親職教育父母成長班學習心得_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十週親職教育父母成長班學習心得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上了這十堂課讓我學到些教導小孩的方法,也讓我對面對自己的小孩比較不會感到焦慮。
這十堂課的重點有:1.了解小孩:以小孩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了解小孩心裏的感受與想法。
                  2.正確的傳達父母的訊息:父母要把話說的清楚明白,不要模糊不清。
                  3.陪同孩子學習:跟小孩一起規劃時間、步驟,討論如何去完成事情。
                  4.不吝給予正向肯定:當小孩有進步或有完成事情時,要立即給予讚美、肯定。
                  5.明訂行為規範,必要時也得處罰:限制也是一種處罰,是要制止不當的行為,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
父母最好能做到每天333關懷,陪伴30分鐘、傾聽3分鐘、擁抱30秒。
父母對小孩有所期待是正常的,但父母的期待不要過高,要符合小孩的年紀,給小孩時間去學習。某些小孩能力好,某些小孩能力差,是因為發展的時間點不同、特質不同。給予孩子有犯錯的機會,讓孩子從錯誤中去學習,但一直犯錯就有問題了。父母這時就須從旁協助孩子。全人教育提到,人是有能力的,能力是需要練習的。
傾聽孩子的話,孩子希望你聽他說話,父母要先把自己的想法、情緒放一旁,認真的聽小孩說話,傾聽完去同理孩子,不要批判孩子。聽不代表贊同或接受,聽是接納小孩的情緒,父母要去了解小孩的情緒是正面或負面的,要引導孩子適當的宣洩、抒發情緒,不要一直壓抑情緒;做父母的無法要求孩子不要生氣,因為生氣是很自然的情緒反應,但父母要教導孩子了解情緒、用好的方式去處理情緒。父母要做到身教,不能自己很容易生氣罵小孩,卻要求小孩不能生氣,父母的情緒自己要控制好,不要讓小孩有被遷怒的感覺。
親子之間溝通要1.建立開心的對談習慣,面對面的溝通。
              2.開放的態度,孩子才能無所不談。
              3.父母只聽不批判,不過度給予建議。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他、信任他,給孩子空間發揮,引導他而不是控制他。多用肯定的語氣,每天稱讚孩子,大大鼓勵孩子的小優點,說他好他就越好。小小建議孩子的大缺點,不要去放大孩子的缺點,說他壞他就越壞。
父母在傳達訊息時要具體的說明,不要重複批評小孩的過錯,不要做人身攻擊。父母生氣是對事情生氣而不是對人生氣,不要說你不乖,真是討人厭,而是〝你沒有把玩具收進箱子裡,媽媽感到生氣,現在請你把玩具收到箱子裡〞。
父母要了解孩子較弱的方面,跟孩子一起規劃改善計畫。規劃是一連串的設計加上練習,孩子才會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也是一種好的習慣。

孩子在父母面前希望被肯定,當一個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了,父母要給予讚美、獎勵,這就是正向回饋,增強他的行為。獎勵的物品可以是口頭讚賞、擁抱、摸頭,不一定要實質的,獎勵要當下即時。就算孩子達不到目標,只要孩子有進步就要讚賞肯定他的努力。獎勵不要當成要脅,獎勵要搭配規劃。
限制是為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為了處罰他而處罰。不要一下子給予太多限制,要有規畫,階段性的實行改善目標行為計畫,父母要溫和而堅定,溫和的態度嚴詞,堅定的立場,言出必行,從小處建立起父母的權威。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20 / 80 法則


打鼾者避免仰睡勿服過量暈車藥(中廣新聞網2011-12-15)


打鼾者避免仰睡勿服過量暈車藥
中廣– 20111215日 下午4:38
醫師建議,有習慣性打鼾的民眾,睡覺時最好選擇側臥姿勢,避免仰臥姿勢,容易導致舌根下墜,加重打鼾;如果外出旅遊的話,建議打鼾者不要服用過量暈車藥,尤其嚴禁服安眠藥或暈車藥配酒喝,這樣會加重打鼾症狀。
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林政佑醫師表示,打鼾就是睡覺時呼吸不順暢的表現,若是嚴重到「睡眠時呼吸會停止」,時間超過10秒以上,一個晚上反覆出現數次,長期會對身體產生傷害,例如:提高罹患心臟病、高血壓、中風、頭痛、性無能的機率。
林醫師表示,透過減肥、配戴呼吸器、止鼾牙套治療;嚴重者須施以手術治療。
(引用自奇摩新聞)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社交恐懼症_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社交恐懼症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疾病。患者在面對或進行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着如臉紅、發抖、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甚至出現嚴重的恐慌情形,女性較男性多。在兒童方面,可能以哭泣、憤怒、發脾氣或恐懼來表現。社交恐懼症,通常開始於青少年時期,在25歲之後才罹病的患者非常少見。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通常對群體的看法都是很負面的,除了幾個親近的人之外,他們很難和外界溝通,這些人無法主動走出自我的世界,也不願意加入人群。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擔心別人注意他們、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己格格不入,情況輕微的人還是可以正常的生活,情況嚴重的話卻會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導致無法正常求學或工作。這種病患常會合併其他的精神症狀或是問題,如:憂鬱、泛焦慮症、懼曠症、藥物濫用等。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通常是先天的體質因素,造成對社交場合刺激較為敏感,或是來自幼時不愉快或創傷的經驗,往後也比較容易合併有憂鬱症或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分為兩種:
1.廣泛型:對很多種社交場合都會產生焦慮、恐懼、或退縮的行為。

2.特定型:只會對少數幾個情境有如此的反應。如:公開演講。

治療方式:
1.行為治療:通常是採取逐漸暴露、減敏感的方法,針對患者對社交場合過度害怕、逃避的行為,教導他社交技巧,帮助他逐步適應社交場合,學會應對困難的場合,進而達到减輕和控制失當行為的目的。

2.認知治療:在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下,找出不合理的信念或想法,建立正確的社交認知,並且學習肌肉放鬆術及深呼吸放鬆技巧,運用此放鬆技巧在曝露於社交場合時,減少恐懼感及增加自信心。

3.藥物治療:一般會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及輕度的抗焦慮藥物,來緩解焦慮的症狀。在預期性的社交場合之前,亦可使用乙型阻斷劑,來減少心悸及顫抖的症狀。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疾病,以藥物治療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兒童期分離焦慮症_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兒童期分離焦慮症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為一種特發於兒童階段的情緒障礙症;一般而言,幼兒或學齡前兒童面臨與親人分離時,往往會有相當程度的焦慮,這種正常的分離焦慮,甚至在未滿一歲的嬰兒身上也可以觀察到,但若焦慮的強度或焦慮出現的年紀,超過一般可以接受的範圍,並影響了日常生活與課業學習,就要考慮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存在。
   此症的表現包括一些超過現實的擔心,譬如說害怕依戀的人(例如:媽媽)受到傷害或一去不回、害怕自己會迷路、害怕被綁架或被傷害等等,有些病童於外在的行為上,甚至因為擔心害怕而不敢上學,出現拒學,晚上也不敢睡覺,一旦不得不和所依戀的人分開時,常常會產生一些身體的症狀,如噁心、嘔吐、胃痛或頭痛等。
   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盛行率約佔學齡兒童的3~4%,發病的年齡多在78歲左右,而且患有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人,長大後罹患焦慮症的比率較高,但其中關聯並不清楚。
--------摘自精神疾病自我診斷
研究指出,分離焦慮症潛在的發作因素可能有下列三點:
.心理及環境因素:沒有與父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或是父母親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活動,均會提高孩子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
.學習因素:父母親自己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行為,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到焦慮行為模式。
.遺傳及個性因素:研究顯示,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狀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過度害羞或退縮氣質的孩子也較易罹患此症。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潛在發作因素,再遭遇到生活上的突發壓力事件,例如受到驚嚇、搬新家、進入新學校,或是家人生病、離家等,即可能引發分離焦慮症狀。

治療方法:
1. 個別式的心理治療:幫助孩子適應環境,讓孩子察覺自己不合理的負面想法及內心矛盾的衝突,減輕焦慮的程度,進而導致行為上的改變。
2. 藥物治療:以抗憂鬱劑及解焦慮劑為主。
3. 家族治療:父母親和個案一起接受治療,可以讓個案在覺得安全的環境之下,更容易分享內心的擔心和焦慮的情緒;尤其當父母親本身具有焦慮傾向時,更能因父母親同時獲得治療,而加速減輕個案的情緒困擾。
4. 事先預告、且遵守諾言、漸進式改變:在必須和孩子分離的情況下,最好能事先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給他一點時間接受;建議父母親可先陪伴孩子,直到他比較放鬆後才離開。「預告」與「預先陪伴熟習新事物」的習慣,能讓孩子在適應未來生活時更為順利。
5. 過渡期替代物品:有些孩子獨愛他自己的熊熊玩偶、或小被子,因此,在孩子與父母親短暫分離的過程中,不妨讓孩子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全感、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孩子舒服許多。或是讓他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在身上,如照片、衣服、梳子、包包等等,讓孩子對父母親的存在感與預期父母會準時回來接他的承諾更加有信心。
6. 相關故事或繪本:平時可和孩子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或繪本,讓孩子在閱讀聆聽過程中增進對你的信心,也增加對於分離焦慮的了解與處理概念。

“篤姬”觀賞後心得_ 蔡幸芳醫師


“篤姬”觀賞後心得
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日劇“篤姬”令我相當著迷,雖然已經看了三遍,仍舊令我感動不已。
劇中描述在階級分明的日本德川幕府即將下台的時代,篤姬由一位薩摩(現今的九州)分家的一個女兒,因受薩摩的齊彬大人的賞識,相信她能夠在未來能對日本國的大革新有很重要的貢獻,提拔收為養女栽培成為篤姬公主,嫁入德川將軍家成為御台(將軍)夫人,外界看似風光(飛上枝頭當鳳凰),實則是一條充滿考驗與鬥爭的艱辛道路。齊彬大人是一位相當有遠見又無私的人,面對歐美殖民帝國的虎視眈眈,清楚的知道未來的日本國只有開國一途,必須舉國同心合作、學習外國的制度及優點,才能與列強並列而不被滅國,他的願景是改造日本成為這樣的一個國家。齊彬大人很賞識才能之士,也很願意提拔重用他們,也因著他的大願與努力,把這樣的願景傳達出去,之後就算齊彬大人過世,這些才能之士還是繼續朝那個大願努力不懈,最後成就了明治維新,造就出新的強國盛世。
篤姬公主從一個率真、對萬事(包括政治)好奇、有同理心的女孩,嫁入一個凡事要求規矩的將軍府,她除了變得更加有智慧、包容與穩重,仍保有率真、有同理心、追求真相的特質,改變一些不便利的習俗,也常真誠的感謝服伺她的女僕們,贏得大家的愛戴;連無法信任任何人的將軍丈夫,最後也愛戀著她,任何難題都想聽聽她獨到的看法,也安排他死後可以發揮她特有的影響力,輔佐繼任將軍;最後就連高高在上、瞧不起她的公主,最後也對她相當尊敬。
當篤姬公主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解決時,她對著母親送她的佛像,靜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後困難都能得到解決的方法。對於對立的人,她也願意真誠地傾聽對方的意見,不會只相信片面之詞,甚至稱讚對方真的好的地方。
她很清楚時代不得不的變遷,將軍府必須下台,日本才能達成舉國同心合作,造就出新的強國盛世。當故鄉薩摩的軍隊要滅掉將軍府時,她有機會逃回薩摩,但她展現身為德川人的決心,她為了保護“家人”(將軍家的這些女僕也都是她心中的家人)、守護德川家、傳承德川家精神與榮耀,鼓舞將軍家的所有人將德川精神傳給後世,盡力捍衛德川家族的生存,同時又能有智慧的帶領德川家族保有顏面的下台,這是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放下,因為過去的榮華享受一時之間化為零,她認為只要能平安與家人過日子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如何知道我失眠了? 簡介腕動計(Actigraphy)_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如何知道我失眠了簡介腕動計(Actigraphy)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什麼是腕動計?  


腕動計(Actigraphy)外觀看起來就像支手錶,可是沒有時間顯示,價格也貴了許多。但它對了解患者的活動狀況非常有幫助。其內設有動能偵測器及感光器,可以記錄人體每一次的活動,再經由軟體加以計算及分析,即可知道您的睡眠狀況。原理很簡單,人在睡著後,身體的動作會大幅減少及降低,越是深睡,活動的力道、頻率就越少(如下圖一所示粉紅色區塊,振幅很小),如果是失眠的患者,在睡覺時會翻來覆去,活動量就會相對的多一些(如圖二所示粉紅色區塊,振幅較大)。因此,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來判斷患者是否有失眠的狀況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測得白天是否有打盹或懶散不想動的情況。其優點是輕便不影響配戴者作息,並可以進行長時間的測量。    
數據指標:我們可以從腕動計內看到那些數據?  

TST(total sleep time)睡眠的時數(睡多久)      
SE (Sleep Eff.) 睡眠效率(睡的好不好)
Sleep latency睡眠潛伏期(花多久睡著)          
Nap打盹(打瞌睡的次數)
Wake duration 睡眠中醒來時間、次數           
Wake eff%清醒時的活動量(清醒時活動力好不好)
戴那裡??
非慣用手手腕>慣用手手腕>腳踝(那一腳並無差別)>軀幹(很少人這樣做)
適用在什麼人身上?
睡眠障礙(判斷為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醒、腳動…)
睡眠週期紊亂(因輪班或常熬夜而失眠)
過動症
療效評估(失眠或過動症在治療後是否有療效)
腕動計使用限制
腕動計不能當成唯一指標,通常需要配合睡眠日誌
需有連續性記錄7-14
單純用腕動計無法判斷是否有睡眠中的呼吸問題(例如打鼾或呼吸中止症)
量測需要跨假日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安眠藥使用須知_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安眠藥使用須知
春暉精神科診所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很多現代人都有失眠的問題,能夠睡個安穩的覺變成是種難得的幸福。失眠常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精神、情緒、反應力、學習表現等等腦部功能,輪班工作、壓力、照護嬰兒、身心疾患、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等等都可能是失眠相關的原因。
談到失眠的治療,最常見的是看醫師,開安眠藥服用。失眠未必得用藥,第一步還是得先從睡眠衛生做起,調整生活型態,包括要規律的運動,學習紓壓的技巧,調整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但是您能為睡個好覺這個渴望改變多少?所以用藥物治療失眠變得相當普遍。
患者多半會憂心服藥成癮的問題,所以需要在醫師的診治處方下配合服用,以減少副作用或成癮性的發生。

*理想的治療藥物,必須能達到以下目標:
●容易入睡,並持續睡眠。
●不易破壞睡眠品質。
●不會影響白天的日常生活功能。
●避免藥物的依賴性及耐受性。

*常用於安眠的藥物有四類:
(1)抗焦慮劑(俗稱鎮靜安眠藥):如benzodiazepine,非常普遍使用,鎮靜效果強,但可能造成白天嗜睡,使用時間久效果會漸減,且會減少深睡期,增加淺睡期。
(2)抗憂鬱劑:除了改善憂鬱症或焦慮症,也有助於改善失眠,但有些抗憂鬱劑用藥初期可能會出現躁動。
(3)抗精神病藥物:很強的鎮靜作用,偶而以低劑量治療失眠。
(4)抗組織胺:有輕微鎮靜作用,協助改善失眠。

*用藥指導:
(1)安眠藥勿與含酒精併用:安眠藥常會引發嗜睡、動作遲鈍、反應變慢等作用,若再與含酒精之飲料併用,兩者產生的交互作用會使副作用加成,且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因此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期間,請勿飲酒。
(2)安眠藥與抗組織胺、MAOI、抗憂鬱劑等併用皆會有交互作用,如需併用,須減量,小心用藥。
(3)服安眠藥之患者,勿駕駛車輛及操作危險性機械。
(4)安眠藥通常只於每天睡前服用,應於睡前固定服用,或睡不著達30分鐘才使用,若忘記用藥,不必白天補服。需完成睡前準備工作後才服藥,且服藥後立即上床就寢,切勿服藥後還去做其他事情。
(5)避免此類藥物自行加量使用:此類藥物多具有積蓄作用或習慣性,故應避免自行加量使用,如有需要,應諮詢處方醫師。也不適合將自己的安眠藥分給其他人使用。
(6)肝腎功能不良、呼吸機能低下、老人、虛弱者須謹慎使用,避免呼吸抑制或跌倒之危險。
(7)宜適量服用Vit D補充劑:長期服用安眠藥,會干擾Vit D的代謝,進而影響體內鈣質的平衡,易導致發生軟骨症或骨質疏鬆。

治療失眠,除了藥物,還需改變生活型態。「相信專業,配合醫囑」,才能有效解決失眠的問題。

抗憂鬱症藥物的使用須知_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抗憂鬱症藥物的使用須知
春暉精神科診所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形態的改變,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憂鬱症儼然成為文明社會的流行病;目前,全世界至少有數千上萬人使用過或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現今並無研究數據指出抗憂鬱藥物會造成成癮或傷肝傷腎的副作用,而在藥理作用上,也很容易可以排出體外,不需擔心在體內堆積造成負擔。即使肝腎衰竭的病人,也只要稍微減量就可以服用。但患者服用藥物時仍有需要特別留意的注意事項。

※抗憂鬱藥物的種類:
抗憂鬱藥物皆是直接或間接增加腦內天然的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是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這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關係到個人情緒的調節。
根據作用目標的不同,抗憂鬱藥物分下列幾類:
•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增加腦中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製造。
• 三環類抗憂鬱藥(TCA):可以阻斷神經元對正腎上腺素、多巴安和血清素的回收。
•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阻斷單胺氧化酶的作用,讓神經傳導物質不會被代謝,能夠在腦中繼續發揮作用。
• 其他

※ 抗憂鬱藥物需要吃一段時間才有用:
抗憂鬱藥物是透過提高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或是多巴胺(dopamin)的濃度來發生作用。最終的目的是讓腦中的神經滋養因子增加,讓腦部神經細胞可以增生的更快。
這種促進增生的能力,需要每天服用,至少需服用超過二個禮拜才會有效果。
因為抗憂鬱藥物需要吃一段時間才有用,有的人會覺得吃一兩個禮拜怎麼都沒效?這是時間問題,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效果是很確定的,服用一個月就可以感覺到效果。但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按時長期服用。

※ 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疼、夜汗、噁心、失眠、厭食、低血壓、性功能障礙、口乾、便秘等。人們停用抗憂鬱藥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副作用,在沒有跟醫師討論之前,建議不要任意停藥。

※ 嚴重的副作用:
自殺意念:最常發生在青少年或年輕的成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的三十天內。
狂躁:抗憂鬱藥可能會加重躁症之行為,故需小心使用於躁鬱症患者。
生育影響:並非每種抗憂鬱藥皆會如此,所以若懷孕或有懷孕的可能性,一定要告訴你的醫師。
高血壓:使用MAOI類藥後必須要避免一些含有高量酪胺的食品,像乳酪、葡萄酒和泡菜,以及一些藥包括解除鼻塞的解充血藥,MAOI和酪胺有交互作用,會導致中風或其他併發症。因為飲食上有所限制,所以MAOI現在已較少被使用。

在大致了解抗憂鬱藥的作用、種類及使用上需注意的事項後,我們能更清楚了解自己服用的藥物,也無須太過擔憂藥物會造成何種不良作用;其實,只要按照醫師評估病情後所開立的處方,照時服藥,配合心理性治療,大多數憂鬱症病患的症狀都會獲得明顯改善,重新恢復正常的生活。 

追求“不存在”的消費模式_ 蔡幸芳醫師

追求“不存在”的消費模式?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這個適用於任何人的觀點,覺得很有意思,加上近來在網路上看到談論健保制度的不合理的一些文章,心有所感,想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台灣的健保實在已是相當便利又便宜了。有次聽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到美國旅遊時因感冒發燒到醫院急診看病,他等了一個小時以上,因為他不算是很危急的狀態,終於等到醫師,醫師看完叫他多休息、多喝開水,只開了幾顆退燒藥就花了他一萬多元新台幣。這種情形如果是在台灣,到診所就診只需付150(應該還用不著支付藥物部分負擔),到大醫院掛急診應該1000元有找,如果讓病患等久一點,醫護人員應該會被罵吧。
大家都想要便宜、又便利、又有品質的商品或服務,但有誰能長期提供這樣的商品或服務給他人。
目前的健保制度應該需要再次檢討,例如某些醫療項目,對外都說藥品、檢查、治療都有給付,醫療院所不得另外收費,但對醫療院所卻訂定十幾項指標,要求不可超出指標,超出的可能不只不給付,甚至乘以倍數扣回,醫療人員又受醫師法限制不可拒絕病患就醫,最後很多費用只好醫療院所自行吸收,但長期下來,又有多少醫療院所可以承受得住,最後受害的是誰,不只是醫護人員,也是全體人民,更可怕的是過程中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
有些健保的給付實在不合理,如果健保無力給付理應勇敢地公告改為自費項目或調增健保收費,但健保不敢說,卻對醫療院所刪這些、刪那些費用,甚至變成醫師有做的治療、開的藥也不敢申請,只能自行吸收,例如感冒就醫,限定一天藥費健保只給付22元,三天共66元,根本不夠付藥費成本,醫師就只能吸收多出來的藥費,而健保的解決方法就是砍藥廠的藥費,砍到甚至進價都比成本價低,導致很多藥廠關門、或國外藥廠就退出台灣。這樣的做法對誰有好處呢?藥廠因為沒有合理的利潤所以不願研發新藥;醫療院所因為沒有足夠的額度只能減少開藥或開便宜的藥;當大家一直批評有藥價黑洞,質疑為何看起來成本那麼便宜的藥要賣這麼高的價格時,為何沒有想到所謂的成本不只是藥物本身,還有很多研發的付出、技能與經驗的成本。試想你去買小籠包時會不會向老闆抗議,你只能賣我肉和麵粉的錢,不然你有小籠包黑洞。很多東西不是只有肉和麵粉的成本,有誰要做虧本生意?沒有合理的收入,一個企業如何繼續維持該有的服務?
這就符合這三個圈圈的意涵,如果您要便宜又快的服務,品質就沒辦法好;如果您要便宜又好的服務,就要等,因為資源有限;如果您要快又好的服務,就要付錢。要求三者(便宜、快、又好)都具備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使用者付費的道理。
蔡幸芳醫師 100/12/5

『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讀書心得_鄭喬方護士/蔡幸芳醫師

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核心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蔡幸芳醫師

「肯定自己,不是教得出來的,而是讓孩子自己感覺的。為了讓孩子肯定自己,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命令者,而是助手。先幫孩子了解自己,進而認同自己。」

   這句話,父母都知道很重要,但又有幾對父母做得到呢?不是太溺愛孩子,不管孩子做甚麼都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認,一味地說孩子哪裡做不好…,可以說十個缺點卻看不到一個優點。

「父母不可能替孩子過他的人生,孩子也不可能替父母過父母的人生。父母有父母自己的人生,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所以趕快停止你對孩子的操控吧!很多小朋友放學了還不能休息,要去補習、學才藝,但問孩子為什麼要學,答案都是說父母讓他學的,這樣子到最後小孩子痛苦,父母也痛苦。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我跟媽媽說:我想要學XX,雖然媽媽覺得學書法比較好,但看到我沒興趣,也不強迫我去學書法,只是事後會有點碎碎唸而已。

書裡面有提到一些話:
「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夢想的媒介。」
「孩子成長的養分,是由媽媽的信任提供的」
「媽媽相信你」
1.用具體行動來表示對孩子的關心2.媽媽先看書3.給孩子看守法行為4.不講<好累、好辛苦、好煩>等字眼5.不要做比較」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可以用正向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這真的很重要),說孩子好,孩子會越來越好;一直說孩子哪裏不好,他真的就會一直不好。英文有句諺語:「沒有甚麼叫天才,放對了位置,讓孩子的能力發展出來就是天才」,所以,父母們!你們真的要接受你們的孩子,他不一定會符合你期待中的樣子,既然如此就接受吧。

張炳惠博士有說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她說她已經為人母了,所以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她不看電視,在家裡常常會看到她在看書的身影,這也讓她的孩子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在家附近的圖書館裡,她的孩子以書癡出了名),這個好習慣是從她父親那兒學來的,她說她的父親從來沒有強迫自己的孩子讀書,只是把認真讀書的樣子給孩子看!就像她看著父親長大一樣,孩子看著她長大。這是對的!!因為孩子是照著叫做父母的鏡子長大的!像是“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一書裡面也提到「一個偉大的老師不是他教了甚麼科目,而是他設下了典範,他留下了身教。」


2011.11、12月 蔡幸芳醫師活動照片

2011.11.29周鉦翔心理師

2011.12.02台南高商個案討論會

2011.12.01 王雅琴醫師到春暉診所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民國100年12月2日 春暉授證為「台南市憂鬱症共同照護網基層診所」之一




活動照片:民國100年12月1日 署南醫睡眠中心開幕


正中間的門進入 就是睡眠中心的核心囉~ ↓

 睡眠中心的客廳~

左起:主控室                睡眠檢查床共4床

每個房間都有很舒服的檢查床和陪客床

每個房間也都有液晶電視

此為VIP房 

VIP房另附有書桌

VIP房內含衛浴設備

VIP房外,另有洗手間~ 及安全的消防設施...

拒學症


拒學症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 / 蔡幸芳醫師
1960年代西方有些醫師將孩子對上學有極度的恐懼,而有強烈的逃避與抗拒上學的企圖或行為稱為拒學症。懼學是畏懼學校,拒學則是拒絕上學的行為表現,拒學的原因不只有懼學,也可能是分離焦慮、憂鬱症、過動症、學習障礙、智能障礙、被校園霸凌者等等原因都有可能,兩者雖有很多相似處,但仍有所不同。
拒學症孩子在面臨上學壓力時所表現的症狀:
()心身症狀:拒學症孩子會呈現明顯的身體症狀,如: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然而這些症狀並無身體上明顯的病因。專家指出這種心身症狀在每日要上學前最為常見,少數在上課中發生,所以會請假不上學,或是上課中途堅持要回家。
()抗拒行為:拒學症的孩子常會有在口語上反抗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發脾氣等現象。這類孩子拒絕上學,但通常乖乖待在家裡,極少伴隨有反社會行為。
()心理症狀:拒學症孩子會有不良適應性的恐懼及過度焦慮。有的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有的孩子對於學校中某些特定事物有嚴重的恐懼,如:被同學欺侮、老師的責備、考試等。

接近1-5%的兒童有拒學症,男女比例相近。拒學症在每個年齡都會發生,但在56歲及1011歲階段顯得較多;社經地位上並沒有差異性。

拒學症的治療:
拒學行為對孩子本人的成長有極大的障礙,因為此行為使得孩子孤立於同儕和學校的學習環境,其心理功能及人際關係無法藉由正常的經驗來發展。短期的後遺症有學業成就低、家庭互動困難,與同儕關係不佳;長期的後遺症包含低成就、工作困難,以及患精神科相關疾病的危險性增高等等。
若孩童因拒學而被允許留在家裡,其心身症狀產生的頻率會增加。換言之,被留在學校外的時間越長,要回到學校內會越困難。因此,拒學症最初始的治療目標是要使兒童早日回到學校。由於問題行為成因很複雜,治療方法必須依據評估結果,才能對症下藥。治療多採“多重模式介入”,需共同合作的團隊成員包含治療者、孩子、家長、學校老師等。治療方式包含衛生教育、行為治療策略、家庭諮商,以及必要時使用藥物。

醫師方面:有些孩子是因為健康問題而導致上學困難,須輔以醫療方面的協助。若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症狀,可以服用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另外,也需做一些父母諮詢的工作,以減少父母的焦慮,並且增進其協助孩子的效能。
心理師方面:行為治療中的暴露法被證實是有效的治療方式。假若較小的小孩有一些輕微的害怕、焦慮和憂鬱等現象,此時心理師會直接與父母和學校老師一起討論如何處理個案的害怕;但假如有長期的學校缺席、有精神科診斷、缺乏社交技巧,則孩子需接受個別治療,而家長和學校老師也需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行為治療,如放鬆訓練和漸進式暴露法,可以減緩兒童的身體症狀和預期性焦慮,同時,角色扮演和認知訓練可以有助於建立社交技巧和降低社交性焦慮。另外,目前有愈來愈多的治療師使用正向鼓舞、尋找例外或外化症狀等後現代治療方式,試圖協助個案看到新的可能性。
家長方面:可以提供行為管理策略,這部分需要有清楚的規則和要求,包含護送孩子去學校、提供孩子出席學校的正增強物、減少孩子在家的正增強物(如看電視) ,以及跟孩子共同討論規則遵從的後果,包括遵從規定有什麼獎賞,沒有遵從規定有什麼後果。家長本身也應該不斷看到孩子已經有的改善,並且努力鼓勵孩子。如果評估結果顯示父母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如:本身是焦慮症患者),或是管教方法出了差錯,那麼父母的心理治療或親職教育反而是治療的重點。
學校方面:學校當局及教師應該對拒學症的孩子多一些包容與彈性,以減輕孩子在學校方面的壓力源,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課業份量、成績要求、出席問題等。心理師可以跟學校老師討論有關孩子回學校的相關事宜、如何給孩子回到學校的正向增強,以及協助孩子在學業、社交和情緒等方面的適應。

有的父母會以為孩子不去學校是學校或教師的不對,而要求換班級或轉學,然而,新班級或新學校對一般學生都還需有段調適期,對拒學症的孩子更是不小的壓力,可能會徒增孩子在適應上的困擾。
拒學症的現象經常反反覆覆出現,需要父母、老師、治療師持之以恆地對孩子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及協助,孩子的問題才能與時精進。
支持與包容孩子的情緒,是孩子在面對焦慮和緊張時的力量泉源喔。

預後:
一般讓小孩子回到學校的成功率大約70%,若是症狀的嚴重度越低,小孩子的年紀越小,處理的時間越早,則成功的機會越大。即使回到學校,小孩子的情緒症狀及關係問題仍常會持續,當這些小孩成人後,社會關係通常會有限制,大約三分之一會有情緒障礙,只有非常少的部份會有懼曠症或無法工作。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無薪假 壓垮自律神經!(台灣新生報 2011-11-22)


無薪假 壓垮自律神經!
台灣新生報– 20111122
作者: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歐債問題影響世界經濟,國內裁員、失業、無薪假頻傳,造成許多民眾各種壓力增大,焦慮等自律神經失調等狀況,困擾很多人,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李怡萱醫師表示,若民眾本身或身邊親友,出現常常胸悶、呼吸困難又找不到原因等症狀,小心是自律神經失調作祟,請盡速就診身心科,並適時治療以免影響生活品質。
42歲王先生,這個月開始休無薪假,家裡兩個小孩還在念國高中,擔心經濟壓力,開始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心悸、肩頸僵硬、手麻、頻尿、失眠等狀況,且情緒明顯煩躁易怒。王先生因身體不適至腸胃科和心臟科就診,但檢查均無異常,醫師鼓勵他到身心科就診,經過醫師治療,症狀已改善很多。王先生被診斷為「環境適應障礙併焦慮情緒」,醫師告訴他其一連串的身體不適,皆為壓力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另名38歲的陳小姐,已婚,平時在家照顧先生小孩,生活單純。年初以來因外婆和爺爺相繼過世,感人生無常,辦完喪事後,常有莫名嘆氣情形、常感到胸悶需大力深呼吸、會全身肌肉緊繃、手抖、手心盜汗、肩頸僵硬、頭皮發麻、晚上淺眠多夢等狀況,情緒偶低落。陳小姐偶然間在報紙上看到相關報導,覺得自己符合報載描述,故在家人陪同下到身心科來就診,經過治療,病情已改善。
李怡萱醫師說,環境適應障礙併焦慮情緒,其一連串的身體不適皆為壓力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綜觀現代人每天都要面對或大或小的生活難題,壓力因此容易應運而生。適度的壓力雖然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過度的壓力則會造成焦慮緊張、煩躁易怒、心情低落、失眠、記憶力差、胸悶、呼吸困難、心悸、肢體發麻、肩頸僵硬、頭暈、頭痛、腰酸背痛、腸胃不適、心血管疾病等狀況,若放任惡化,甚至可能影響到家庭、工作、學業、社交等其他生活領域。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如:食物、睡眠、基因表現等,但最後共同途徑都走到了自律神經的中樞,經由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傳輸,導致功能性疾病,其中長期累積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之一。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無薪假-壓垮自律神經-160649543.html)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治睡眠呼吸中止症3方式改善(台灣新生報2011-11-21)


治睡眠呼吸中止症3方式改善
台灣新生報– 20111121日 上午12:26
作者: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吳姓男子因長期打鼾和白天精神不濟到衛生署台南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在接受醫師建議做睡眠檢查後,發現除了打鼾外,還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林政佑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在台灣實行已久,透過治療可以有很不錯的改善。

署立台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指出,治療及睡眠呼吸中止問題,目前較普遍被使用的三種方式包括:
行為治療:一、維持理想體重:上呼吸道的軟組織會隨著體重的增加而變厚,增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性,對於沒有明顯構造上考量的過重患者,減重是非常有效且必要的方式。二、不可使用中樞神經鎮定劑:如酒精或安眠藥,它會增加肌肉的放鬆程度,使得睡眠呼吸中止的程度更加嚴重。三、改變睡姿:仰睡較容易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對於程度較輕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採取側睡會有些許的改善。

林政佑表示,口內裝置:一、止鼾牙套:其原理是將舌頭及下顎往前拉,以增加上呼吸道的空間,此方式只適合較輕的患者;二、持續性呼吸道正壓治療:透過面罩通過人的鼻子或嘴巴進入氣道,就如同一個無形的氣流支架,維持呼吸道的通暢。

林政佑說,手術治療:其原理是將阻塞上呼吸道的部份組織做適當程度的修剪,以增加上呼吸道的空間,多實施在鼻、軟上顎和舌根。目前較多使用的手術方式有:懸雍垂顎咽整形術,切除軟軟顎多餘的組織,可得到約50%的有效反應;雷射輔助懸雍垂成形術,只破壞部份軟顎組織,目的在使軟顎縮小而且變硬,較不會振動;無線射頻止鼾術;止鼾支架,透過軟顎植入三支小支架,來強化軟顎的支撐力,避免睡覺時因軟顎塌陷而產生鼾聲。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_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導因是來自外在重大創傷後的一種反應。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

可能會造成這些症狀的經驗包括:      
類型  /        例子
重大事故 /   汽車、飛機、船、工業的意外事件
天然災害 /   龍捲風、颶風、颱風、洪水、地震
犯罪事件 /   身體遭攻擊、射傷、刺傷,或被搶劫、被槍指著
軍事方面 /   戰爭
性侵害被強暴或被企圖強暴
兒童的性侵害亂倫、被強暴、與成人或年紀較長者有性接觸
兒童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或被忽視被毆打、燒傷、監禁、受飢餓
人質、禁錮、拷問 / 被綁架、受到恐怖份子的攻擊、被拷問、戰俘、被監禁或在集中營成為難民
目擊創傷事件目睹槍擊、暴力事件或無法預期的死亡

症狀:
. 再經驗創傷事件: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情境再現、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的恐怖事件,當回想到創傷事件時易引發過大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 逃避: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感覺。
. 情緒麻木: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產生疏離感、情緒反應侷限。
. 警覺增加:睡眠困難、易被激怒、專注困難、過度警覺、驚嚇反應強烈。

治療:
.焦慮管理:教導當事人一些因應壓力的技巧,如放鬆訓練、呼吸練習(腹式呼吸)、正面思考、自我肯定。
.認知治療:幫助當事人去修正不切實際的信念,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當事人,可能會將家人的死因歸咎於自己身上而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因此,認知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幫助當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它,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
. 團體治療:其好處包括分享眾多創傷經驗及自團體成員獲得支持,一種受創經驗回顧與共享的過程。團體諮商中,常見的議題包括生還者之罪惡感、驟失親人之哀慟反應、目睹死亡或不完整之人體或經歷重殘傷之情緒壓力、對未來之不確定感以及無望感、憤怒及否定作用等。
. 家族治療:其能減少患者之創傷事件被加上不良的標籤,促進家屬提供正向及適當的支持,甚至可協助受創者處理其婚姻危機。
.遊戲治療:通常適用於兒童身上因為他們無法有效地利用言語來表達,藉著遊戲的形式互動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關於他們本身的創傷記憶和經驗的訊息。
.心理衛生教育:教導當事人和他們的家人關於 PTSD的症狀和他們可以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了解到這樣的情況當發生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並且只要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他們是可以克服。
.藥物治療:
1抗鬱劑︰PTSD的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為抗鬱劑。
2情緒穩定劑︰鋰鹽、帝巴癲對於不穩定情緒有療效。
3抗焦慮劑:對於焦慮及睡眠障礙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