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挨餓→生氣 反覆發生 內分泌可能出問題 (聯合晚報2013-01-28)


挨餓→生氣 反覆發生 內分泌可能出問題
2013/01/28 【聯合晚報╱李樹人】

每個人都有挨餓的經驗,可能因此情緒不穩、容易生氣,但如果已經變成固定模式,幾乎天天因此憤怒、脾氣暴躁,就應該到醫院徹底檢查,可能是內分泌出問題,甚至胰臟長出腫瘤。

奇美醫學中心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指出,處於飢餓狀態,血糖就會逐漸下降,以致出現手抖等症狀讓身體不舒服。不過,人體會有自然機制,會讓血糖慢慢上來,不至於一直往下掉。

通常低血糖大多出現在糖尿病患身上。有些患者吃藥、打針時若飲食沒有妥善配合,藥物就可能讓血糖降過頭,造成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

近幾年隨著飲食與運動習慣改變,國內糖尿病患者人數快速成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統計發現,國內約有6%人口罹患糖尿病,人數超過140萬人,必須藉由藥物、飲食及運動來維持正常血糖值,預防發生低血糖。

所謂低血糖是指血糖值在70mg/dl以下,一般人很少會出現低血糖。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認為「事出必有因」,透過身體機制,正常人會自行調整血糖,即使偶有一些小症狀,但不至於失控到情緒激動甚至躁動。

蔡世澤分析,民眾如有類似症狀,很可能是胰島素過度分泌,最好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也有可能是胰臟長出不該有的東西,才會導致胰島素分泌旺盛,讓自律神經失調。

至於糖尿病患應盡量避免低血糖發生。田凱仁指出,糖尿病患低血糖的後遺症,遠比一般人嚴重,初期症狀為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發麻等,嚴重時則會意識不清、抽筋、昏迷。

造成低血糖原因很多,包括運動時機不佳、運動過度且未補充食物、降血糖藥物過量、嘔吐及腹瀉等,禁食或進食量少、用餐時間延遲也可能造成低血糖。田凱仁建議,要避免低血糖,飲食應定時定量,少食用高脂食物,且運動時不可空腹,運動前可吃些點心,並隨身攜帶方糖或糖果,如果全身無力、冒冷汗,就馬上吃糖果。

全文網址: 挨餓→生氣 反覆發生 內分泌可能出問題 - 百病漫談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8563#ixzz2JLt6opFU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102.01.27 高雄美濃挖地瓜活動及欣賞美濃美麗花海

 
挖出地瓜了~~
LOOK! There's a bee!
百花季~

太陽花海~



很有特色的屋子~~好像身在童話世界裡...

天驟冷防心肌梗塞 日常保健四原則 (華人健康網2012-11-27)


天驟冷防心肌梗塞 日常保健4原則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20121127 20:13
隨著一波又一波寒流的報到,天氣冷颼颼,三高患者以及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等高危險群,很可能因天氣變冷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對付寒冷的天氣,應謹記日常保健4原則,並需留意心血管疾病訊號,才能緊急做處置。
心血管疾病好發的「信號」

當出現如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發生,便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和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再送醫接受治療。

國民健康局也呼籲,民眾需牢記F.A.S.T.辨別中風4步驟:「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若出現前列3種症狀之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天冷保健4原則

1.注意保暖

在冬季室內外溫差大,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保暖。特別對於生理機能減退、抗病能力減弱的老年人來說,疾病更易發作或復發。外出的老年患者應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以免突然進入寒冷的環境中,因溫差過大而發病。

2.飲食清淡

很多人冬天都喜歡吃火鍋,殊不知火鍋屬於高脂高鹽食物。心血管疾病高危者應避免高脂、高鹽、高膽固醇食物和太多進補,需選擇清淡、少鹽的食物,才能避免血管阻塞。

3.不宜晨練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運動要在溫度較高的時間段進行,如中午或下午;儘量避晨練,因為早鍛煉會有冷刺激,從而加重心臟負擔。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增強體質,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須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控制好運動量,切忌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

4.定時量血壓

由於冬天時高血壓病人較春夏時血壓高,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監測血壓的變化,定期複診,如果血壓有波動要及時就診。氣溫降低時降壓藥的品種可能要進行調整或加大使用劑量,患者需要根據醫囑合理用藥。

(資料來源: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744)

高壓力行業 冷天防心肌梗塞 (中央社2013-01-27)


高壓力行業 冷天防心肌梗塞      
時間:2013/1/27   新聞引據: 中央社
  藝人戎祥心肌梗塞猝死、台大醫師許文明心臟病發等事件接連發生,多家醫院反映,近日心血管病患暴增,高壓力、高工時行業特別容易發生。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指出,最近接連有78個心肌梗塞病患緊急治療,只要天氣一冷,病患愈多,相關醫師沒有空檔時刻,氣球擴張術、置放血管支架等心導管手術排得滿滿。

   根據民國85(1996)98(2009)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從1996年每10萬人39.2上升至2009年的79.813年間增加為2倍,即使調整了人口老化因素,心肌梗塞發生率仍呈現上升趨勢。

   洪惠風表示,冷天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早晚溫差變化更會得血壓失控,特別是在凌晨時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症特別容易發作,如果自己或家人未注意,很容易錯失急診時機。

   他說,醫師忙著照顧別人,工作壓力大,忙到疏忽自身健康,與長時間工作、沒有時間運動的警察、職業駕駛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職業,一般人如有體重過重或肥胖、抽菸、喝酒以及血壓、血脂、血糖的「3高」情形,風險也不低。

   近期冷氣團接續而來,洪惠風說,民眾要注意保暖與病情控制,如果有胸悶、胸痛、不明上腹痛等,應就醫以防心肌梗塞。
(資料來源: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03129&id=6&id2=1)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不寂寞,也不愛情』_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不寂寞,也不愛情(時報出版)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將此書獻給正在愛情中或被愛情遺忘已久的人。要相信你有權力讓自己更幸福,改變是為了更好的人生,不要不改變,人若只是固執己見,卻不願意體諒對方,思考怎樣讓彼此都能開心,選擇變通,創造另一種生活,只因為背負著傳統的觀念,而搞到整個家庭烏煙瘴氣,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了自己與對方而做出新的選擇,不也是一種挑戰,一種責任。

    『不寂寞,也不愛情』,指的是一群龐大的新族群,他們都有伴,雖然沒有愛情,也不感到寂寞;不管你是不是這樣的人,已越來越多這樣的人。

    如果每個步入婚姻的人,都期待著要幸福,而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另一個人負責,這樣不是太自私了!相愛不能只是兩人相處在一起,兩人相處以外最好也能“獨處”;獨處的生活越豐富,愛會越滿足。不要整天閒閒想著這個人、傻傻等待,人生是自己的,替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吧!

    書中也提到要挽回對方之前,請先放下,不要做些為難對方的事,不先放下你的渴望,只代表你最在乎的還是你自己,根本沒去體會對方的需求。請先想想之前的狀況吧!是否真的要挽回?書中還有提到沒有背叛這回事,先想想背叛前的問題才是真正要解決的問題,背叛這件事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先前的冰山阻擋,兩人也不會遠到相見不相愛。把兩人感情的問題簡化成背叛,可能只會是傷害彼此的另一場戰役。因為沒有人檢討自己,而背叛的源頭已沒人追溯,這就是背叛者即使被抓包仍不服氣的原因。能冷靜思考背叛的問題,是因為觀念。有人說,年輕一代比較不懂婚姻和感情的包容,作者覺得他們不像前人會把認命放在家人的關係上,他們比我們這一代更懂得放下,更尊重對方和自己,而認輸和認錯也是比較進步的態度。

    做自己不自私,做自己需要很多勇氣接受失敗,畢竟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的雅量接受新的嘗試。讀完這本書,對於做自己,或者自己面臨任何抉擇,可以更能坦然及平靜的處理。多愛自己一點,也多想想自己的父母,愛情不是絕對,有愛情很好,沒愛情也不會世界末日,重點是,你可以替你自己的人生過的多采多姿!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面對自閉症 家長是最重要的陪伴訓練員 (優活健康網2013-01-23)

面對自閉症 家長是最重要的陪伴訓練員
優活健康網 2013123日 下午4:0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8歲的華華,為家中獨子,在華華3歲時,家人察覺他只會以簡單的字或詞重複地表達意思,不能與人目光保持相視,很多時後只會不停的搖動、拍打自己的手,埋首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讀一般的小學時,時常拒絕上課,並表示被同學欺負,脾氣變得煩躁不安、激動,在學校時,曾經將自己反鎖在廁所內,狂抓自己的頭髮,且自傷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經老師的建議,父母親帶他就醫,經醫師評估診斷為「自閉症」。

「自閉症」被歸類為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根據統計,全球毎1000人之中就有2-6人患有此疾病,男女比例為41,通常在3歲前可以察覺。以現今醫學科技而言,「自閉症」暫時還沒有藥物根治,然而可以透過各方面的訓練治療及輔助藥物治療;在藥物方面,目的在於改善兒童過度活躍、情緒不穩、攻擊行為等徵狀;另外,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訓練,助於統合感覺和肌肉活動,並練兒童克服溝通和語言上的障礙。

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呼籲民眾,當家長得知子女患病時,會變得內疚、焦慮、恐慌,然而家長的情緒是會影響孩童的,因此,家長需要降低負面情緒,配合孩童的訓練課程,學習和孩童的相處,除了課堂上的訓練,在家中訓練的維持,家長是最重要的訓練員,跟著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9%9D%A2%E5%B0%8D%E8%87%AA%E9%96%89%E7%97%87-%E5%AE%B6%E9%95%B7%E6%98%AF%E6%9C%80%E9%87%8D%E8%A6%81%E7%9A%84%E9%99%AA%E4%BC%B4%E8%A8%93%E7%B7%B4%E5%93%A1-080000309.html)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幸福學堂~遇見幸福- 城裡城外看婚姻 (引用YOUTUBE影片)


愛家協會網站分享-- 本來就不一樣


本來就不一樣
王鷗

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兩個眼睛一個鼻子。雖然我們知道男女是有些差異的,但在愛戀中的人,會不由自主地去體會兩人相似的地方,甚至有融為一體的感覺。 我和先生是在團契中認識的。那時他看上去文靜又內斂,和他談話時,他會很安靜地看著你,眼神中彷彿流露著一種深邃而溫柔的氣息。那個時候的我,內心充滿了各樣的掙扎和思慮,他的安靜給了我一個港灣的感覺。而且我覺得我們都滿另類的,都同樣孤獨。所以覺得我們倆很一樣,都在追求一種非世俗的生活,在精神的空間裡尋找著自由和尊嚴。兩人很快熱戀,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終於在歷經一些波折後走上了神聖的紅地毯。

面臨差異,因誤解而傷心
結婚後,很快發現面臨衝突時兩人的差異性。當有衝突時,我期待我們可以共同來面對它,各自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但他常常是不願意說,甚至在我非常傷心痛苦時,一句話不說離我而去。那時真覺得他是故意冷落我,在情感上拋棄我,覺得他很殘酷!
記得有一次,我們因為一件小事爭吵,鬧得滿不愉快的。後來我們去川大的餐廳吃飯。菜上桌後,我根本沒太多心情吃飯,就想說說,一起來溝通溝通。當我流著淚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他一句話不說,而且專注地吃著那盤菜,居然一個人把菜吃得乾乾淨淨。之後也不理我,我當時很難理解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過了些日子之後,我漸漸發現在有關休息和娛樂的安排上,我們也有很大的差異。他總是喜歡安靜地看書。我卻盼望可以到大自然中暢遊,最好有些好朋友一起歡聲笑語的,彼此生命好像融為一體。記得幾年前,我們帶著女兒一起去一個海濱溫泉度假。我和女兒對那裡的大自然和豐富的溫泉設施都十分喜愛。我們第二次興致勃勃到達那裡時,不料他卻突然說:“你們去吧,我到樓上的茶坊去喝喝茶,看看書。”看他一臉哀求的樣子,我們只好答應他,但頓時覺得很掃興。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白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書,最初我想是因為他好學,所以有時候覺得比起他來自己還不夠勤奮,心裡頗有些慚愧。

分析原生家庭,發現行為根源
這些苦毒和疑惑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們參加在美國的一個婚姻家庭工作坊時才得到解決。我記得那天下午帶領者要求我們把小時候的居住環境各自都畫下來,然後夫妻間彼此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生活。我才第一次知道先生小時候其實不是和父母睡的,而是和外婆睡,而且他們家也不是一個小家庭,而是大家庭,姑姑、姑父們都住在一起。大家庭難免是非多,對一個小男生來講,他自然的一種應對就是逃避。所以他告訴我他常常躲在一個角落裡看書,那是他覺得最自由愜意的時候。我一下子明白了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書。因為讀書不僅帶給他知識見識,使他成績很好,而且對他來說是一種休息娛樂,是他心靈的避風港。我也回想起來,有時候我焦慮時,他給我的建議常常是“去讀讀書吧!”。我原以為是他在要求我進步,但那時明白了其實他也有這樣的意思:“讀書可以讓你放鬆,會安慰你的。”
他們家人因為是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並不很親密。大部分時間各做各的事,有什麼矛盾也一般不是面對面來溝通,而是迴避,等氣消了就好了。所以我更加明白了為什麼先生會在有衝突時選擇逃避。
最近幾年,我常在各地帶領“親密之旅”工作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黃維仁博士關於“女追男逃”現象的解釋,因此我常常會再次叮囑我的會眾:女人追,是怕失去這個關係;而男人逃,大多數時候其實並不是他故意要氣你或冷落你,而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說,怕把關係搞砸了,所以也是為了維護關係而做出的一種“保護”行為。
在彼此分享原生家庭這堂課之後,我對自己也有了一個更清楚的認識。我之前以為理所當然“本來”的事,比如有什麼就該說清楚,最好的休息就是去大自然中旅遊等。通過我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回顧和分享才發現,這些其實是從我父母的教育中繼承來的。我的父親是位中文教師,平常很喜歡和我交流、談心,教導人時特別循循善誘。遇到有問題時,他總是很有耐心地和我一起來回顧、分析、總結,所以我覺得處理矛盾衝突的過程就應該是這樣的。而且我父母也常常愛帶我到大自然中,引導我讀這本無字之書。因此比起白紙黑字的書,我覺得大自然的豐富、生動和色彩,對我更有吸引力,更讓我身心靈暢快。
所以你看我和先生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吧。

從了解而改變觀點和角度
我真的很感恩那次工作坊,讓我可以了解對方和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從而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我們各自的行為和愛好。黃博士說過一句頗有深意的話:“天下人間最難發展出的能力是看事情的觀點和角度。”(摘自《活在愛中的秘訣》)
如今,當明白了我們本來就不一樣時,看事情的觀點和角度就改變了,很多時候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也不再容易產生那麼多的負面詮釋了。
現在當我看見先生在看書時,我甚至能分辨他是為增長某方面的知識,還是僅僅為休息充電而看書。而且衝突發生後他一天不理我,不回短信,我也很平靜,知道他需要空間去療療傷,等安靜後自然會回來的,那時我們再找合適的機會來談談。結果真是這樣的。而他也越來越願意試著向我直接地表達他的情緒和思想,讓我們的溝通更有效。特別感恩地是,有時他還會主動提出帶我和女兒到大自然中去遊玩!
所以原生家庭真的對我們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一定要花時間去了解彼此的原生家庭,這樣才能真正地愛到真實的他。
你和你的另一半很有可能“本來就不一樣”喔!但期待“本來就不一樣”不再成為你的困擾,而成為拓寬你生命,豐富你人生的祝福!
(引用自愛家協會網站http://www.focf.org/articlesubcategoryadvanced_couplesdetailpage.cfm?ID=666)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吳沁婕 我過動,我的人生很美好 (親子天下42期)


吳沁婕 我過動,我的人生很美好
2013-01 親子天下雜誌42

從小我就告訴自己,我很特別,跟別人不一樣,而且我要快樂的過每一天。
我有個跟我一點都不像的異卵雙胞胎妹妹,她雙眼皮我單眼皮;她左撇子我用右手;她喜歡芭比我喜歡樂高;她是一個美美的小公主,而我是一隻靜不下來的過動小猴子。後來我可以跟她一起玩芭比,是因為爸媽買了個肯尼給我。我是個從小渴望帥氣的女生。

多給一點愛,被愛的小孩更獨立 (親子天下2013-01-18)


多給一點愛,被愛的小孩更獨立
親子天下 – 2013118日 下午12:16

在我們的文化中教養小孩是,常常耳提面命「小孩子不要太寵他」、「小孩子不要太黏媽媽」,整天黏著媽媽長大的男孩被譏笑為「娘娘腔」、「長不大」……我們不喜歡孩子過度黏著父母,認為父母要儘早讓孩子學習不要黏媽媽、要學獨立。

但實際的研究卻發現,早年跟父母有很緊密情感連結的孩子,反而能夠及早獨立。而那些情感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反而得不斷的在各種關係中,去尋求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所以他的外表和行為雖然獨立了,但心理上卻一直沒有獨立。

漫漫寒假 醫師呼籲家長及早因應拒學症 (中廣新聞2013-01-18)


漫漫寒假 醫師呼籲家長及早因應拒學症
2013-01-18   中廣新聞 寇世菁

放寒假了,加上今年有九天年假,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提醒家長,要規劃孩子的假期行程,千萬不要旅遊到開學前一天才回家,記得提早幫孩子檢查作業,做好收心準備,才能在開學後順利融入校園生活。(寇世菁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表示,每個學期開學前幾天,總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就醫,表示孩子鬧頭痛、肚子痛。她說,這可能是拒學症的癥兆。蕭醫師指出,臨床上嚴重的拒學症個案,想到要上學,或上學前一刻就大哭大鬧,呈現焦慮、低落的身心狀況,深入推究後發現,心理確實可能影響生理。孩子的不舒服大部份不是假裝的,因為對孩子來說,身體不適是很真實的感覺,父母的應對這時更為重要。醫師建議,除了理解子女的不適,也要陪伴、學習如何因應。如果是國中以前的小小孩,可以在假期中陪他去校園逛逛,提早熟悉環境和認識新人物,幫他及早培養適應上學、進入新環境的能力。如果是高中才出現的拒學症學生,原因通常是來自學業與同儕的壓力,家長可以打電話給同學或是邀請同學來家裡,減少疏離感。蕭亦伶醫師指出,要讓拒學症病患重新回到學校,不妨從學期中固定的生活作息著手,請家長聯合輔導老師拿課表勾選喜歡的課程,以漸進方式逐步返回正常課堂生活。

寒假開始,蕭醫師提醒父母,最好是開學前一兩周預習功課,收假前一周,就應減少假期間遊玩的情緒,不要開學前一天才從國外飛回來,以免隔天就要上課,孩子適應出現困難。
(資料來源: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13/20130118002463.html)

研究:部分自閉症童長大會痊癒 (法新社2013-01-18)


研究:部分自閉症童長大會痊癒
法新社 – 2013118日 下午7:20

(法新社華盛頓17日電) 新研究顯示,年幼時遭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其中有些孩子長大後,症狀完全消失。

這項小規模研究,研究對象是34名在非常年幼時遭確診的病患,但他們到了1821歲時,卻不再有任何自閉症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期刊。

這些接受研究者和他們年幼時不一樣,不再有語言、溝通、辨識表情或社交上的障礙。
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Mental Health)的殷賽爾(Thomas Insel)說:「儘管經診斷出的自閉症症狀通常不會隨時間消失,這項研究顯示有許多可能結果。」

過去研究發現,經診斷出的自閉症症狀的確可能隨時間消失。
但是這項研究進一步檢視這個現象的真偽。研究員質疑這些接受研究者在幼童時期的診斷是否正確,以及他們是否真的能跟得上同儕。
結果顯示,在這兩方面答案都是肯定的。

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費恩(Deborah Fein)領導這項研究。研究報告執筆群強調,這份研究無法提供有多少比例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兒童,會隨著成長而痊癒。

不過費恩說:「經密集治療,所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都會有進展。我們希望未來研究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改變的機制,讓每個孩子都儘可能過著最好的生活。」(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9%83%A8%E5%88%86%E8%87%AA%E9%96%89%E7%97%87%E7%AB%A5%E9%95%B7%E5%A4%A7%E6%9C%83%E7%97%8A%E7%99%92-112002805.html)

網路文章分享:成大醫院院長林炳文癌症病逝


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成大醫院院長林炳文癌症病逝

成大醫院現任院長林炳文今天下午4點多,因淋巴癌病逝於醫院內,享年61歲,他在2009年時接任院長,今年4月連任後沒多久就發現罹癌,下午病逝醫界都感到驚訝,以為他的治療過程很順利,沒想到匆匆離世。
陳宗禮:人生無常,好好把握現在!! 99年公共工程品質金質獎評審成大醫院新大樓時才跟他一齊照相,想不到比我年輕又健康的他竟然先走了!! 看來生命真是脆弱無比,醫生也不見得會長壽,真是生死天註定無法違抗,好人大多早走,還是趁現在活得愉快比較實在!! 有時候做做壞事說不定會比較長壽喔~把蘋果弄到四五千元一個的賈伯斯可以說是無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卻是無能為力的!

敬告各位:
1、別總是在壓力下工作,累壞了自己。--特傻!
2、別忘了身體是一切,沒有了健康,無法享用人生所有的樂趣。--特虧!
3、別以為能救命的是醫生,其實是你自己,養生重於救命。--特對!
4、別以為付出就有回報,凡事只有不計回報,才能終有好報。--特靈!
5、別忽視了與你有緣者,等繁華落盡,你才明白知音難覓。--特悔!
順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樂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學談話。那時他太太剛去世不久,他告訴我說,他在整理他太太的東西的時候,發現了一條絲質的圍巾,那是他們去紐約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那是一條雅致、漂亮的名牌圍巾,高昂的價格標籤還掛在上面,他太太一直捨不得用,她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 講到這,他停住了,我也沒接話,好一會兒後他說:
“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以後,每當想起這幾句話時,我常會把手邊的雜事放下,找一本小說,打開音響,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我會從落地窗欣賞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塵,我會拉著家人到外面去吃飯。

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而不是要捱過去的日子。我曾將這段談話與一位女士分享。後來見面時,她告訴我她現在已不像從前那樣,把美麗的瓷具放在酒櫃裡。以前她也以為要留到特別的日子才拿出來用,後來發現那一天從未到來。

“將來”、“總有一天”已經不存在於她的字典裡。如果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有什麼得意的事,她現在就要聽到,就要看到。

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總是說“找機會”。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的小孩,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我們常想寫信給另外一半,表達濃郁的情意,或者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

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麼可貴。有人說:你該盡情地跳舞,好像沒有人看一樣。你該盡情地愛人,好像從來不會受傷害一樣。我也要盡情地跳舞,盡情地愛。

你看完這篇短文後,可以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上網;
可以把報紙放一邊,閉起眼睛沉思一會;
也可以把這篇短文拷貝下來,傳給很多朋友。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民國101年免費幸福講座




Hold 住幸福!』系列演講



時間:民國101年,單月第三個星期日,上午930-1130
地點:富立建設『閱築館』(台南市長榮路四段52)(長榮路與東豐路交叉口,全家鞋店旁)
費用:免費
參加對象:成人、相關個人或家庭治療的專業人員,一次限60人以內
主辦單位:春暉精神科診所
協辦單位:上善心理治療所 富立建設公司
附註:需事先報名
預約報名專線:上善心理治療所06-2212270
詳情請上【春暉精神科診所部落格

●11/18崔秀倩醫師的演講題目更改為「那一年我可能不會愛你-談盲目的愛情」
郭乃文副教授:社會貢獻 :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婦女醫療倫理委員會、光華女中校長、台南市性別平等委員會、教育部學生輔導諮詢委員、教育部生涯輔導方案諮詢委員、台南市心理健康推動會外聘委員等
專業榮譽 : 1997名列世界名人錄、97年全國卓越校長領導獎、現任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
教學與研究 : 陽明大學復健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台南大學特教所、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與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
臨床與專業督導 : 台北榮總、高醫附設醫院、成大醫院
陳碧玲講師:現任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講師、執業諮商心理師、台灣沙遊治療學會秘書長曾任台南大學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十餘年、臺南大學學生輔導中心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輔導老師十年、臺灣台南地方法院家事庭調解委員、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家庭關懷輔導網絡」專案專業督導、臺南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諮詢顧問數年、兼任成大醫院精神科兼任心理治療師數年、台南縣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個案轉介特約心理師數年
蔡幸芳醫師:現任春暉精神科診所院長,曾任成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小兒科專科醫師
崔秀倩醫師:現任殷建智精神科診所主治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曾任署立嘉南療養院主治醫師、曾於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精神分析研究中心進修
羅秋怡心理師:現任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台南縣市數十所學校、各大基金會、政府機構、台南地方法院特約心理師,曾任台北馬偕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執業17年、國立台南大學、南台科技大學講師、政大、輔大心理研究所臨床心理實習督導
賴麗月治療師:畢業學校: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弘光科大-護理科,現職:成大醫院精神科-生理功能檢查室,護理師(十九年),曾任:成大醫院超音波室技士二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護士三年技術員一年,長庚醫學中心護士二年

劉燕居營養師: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系碩士,現任成大醫院營養師、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健康操(引用自Youtube)-請點選文字連結進入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網路文章分享:木槿花開時


木槿花開時 (感人故事)

一到夏天,院子裡的木槿就開花。
母親一見潔白的木槿花,就會眼含淚水,
哆嗦著說:「我那時好糊塗,好糊塗啊。」

5歲那年,右腿忽然青腫了一塊,痛得我成天哭喊。
母親見我熬不過,就背著我去廖醫生家。
廖醫生是個老中醫,退休後在家裡開了個小診所。
他醫術好,心也善良。

廖醫生看了我的腿,責怪我母親:
「再晚來兩天,右腿就廢了。
這是骨髓炎,嚴重了就得截肢 !
母親不敢出聲,眼眶卻紅了。

其實不能怪母親,
父親去世後,
母親終日為 3餐發愁.哪有閒錢給我治腿?
母親擔心地問能否治好,得到廖醫生的肯定回答後,
臉色晴朗了許多,可片刻後,又一臉的陰雲。

廖醫生給我敷了草藥,又交給母親兩帖中藥,
說兩天後再來換藥。
母親顫聲問要付多少錢,廖醫生說 5塊錢,
母親的臉紅了,母親借不到錢,但我的腿不能不治。
母親只好揣著八個雞蛋去廖醫生家。
那時雞蛋很便宜,幾分錢一個。
廖醫生不肯收,母親鼻子一酸,眼淚就掉下來了。
廖醫生的眼睛也濕了,
安慰母親:「好,我收下。錢的事,不要說起。」
看了幾次腿,母親已欠廖醫生 28塊錢了,
這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

再去廖醫生家,母親帶上了家裡惟一的母雞。
廖醫生死活不肯收,母親哽咽著再三哀求。
廖醫生拗不過,說:
「好,就算我買你的, 10塊錢,好嗎?
說著,硬塞給母親十塊錢。
那時一隻雞最多賣 45塊錢。
母親說啥也不肯接錢。

回到家裡,
母親發現中藥紙包裡有 10塊錢,
當晚就去了廖醫生家,
把錢從門縫裡塞進去了。

兩天後,又該去換藥,
可母親不敢去,只默默地流淚。
不料廖醫生找上門來了。

談話間,
廖醫生驚喜地發現了院子裡的木槿花,說:
「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藥, 一兩 值 2塊錢呢!摘了賣給我,好嗎?
母親驚喜萬分,連忙摘木槿花。
廖醫生拿秤一稱,竟有 1斤。
他說:「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錢了。」

此後,
去廖醫生家治腿,
母親就帶點木槿花去。
母親不用欠廖醫生錢,
廖醫生反而每次給母親一點錢。
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2年,
廖醫生竟去世了。
母親十分傷心,去廖醫生家弔唁。
母親從他家屬口裡知道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藥的。
母親哇的一聲嚎哭起來:
「我的恩人呀……」

好朋友們,要把握機會幫助人;
但,要記得:也要讓受助者有尊嚴。
(引用自http://tw995.blogspot.tw/)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心理失衡可能導致長期耳鳴 卻常被忽略 (台灣新生報2013-01-08)


心理失衡可能導致長期耳鳴 卻常被忽略
作者: 【記者蘇春瑛/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18日 上午12:04
你知道心理失衡可能導致長期耳鳴嗎?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現代人容易有耳鳴困擾,一般民眾對於此症狀解決方式,通常求診耳鼻喉科,往往忽略可能是心理層面問題所致,醫師提醒民眾勿針對單一症狀治療,如果輕忽可能嚴重者會演變為長期慢性的問題。

針對案例,輕熟女林小姐,持續兩年受耳鳴所苦,聲音有如機器故障聲、蟬叫聲等,狀況時好時壞,失眠或壓力大時耳鳴情況更嚴重。求診相關科別都不見好轉,最後因睡眠困擾到身心科求診,才間接找到病因,原來長達兩年的耳鳴症狀是心理失衡所導致!

陳醫師說明,造成耳鳴的原因主要有兩種,首先考慮的是器質性,與身體器官相關問題:如耳朵結構受損、聽神經異常等器官上的生理問題,通常至耳鼻喉科就診治療可改善;另一種是心因性,即為心理層面問題,排除器質性原因導致的耳鳴;當患者抱怨睡眠品質差、心情感到煩躁或來自家庭生活壓力等問題,患者耳鳴症狀就更加嚴重。

一般人在壓力負荷過大時,身心狀態的平衡容易受影響,一旦失衡,除了耳鳴之外,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產生感冒、頭暈、肩頸僵硬、腰酸背痛等身體不適狀況。因身心狀況失調所引起的身體問題,除了症狀治療外,最重要是找出身心失調的原因進一步改善。

民眾如有長期耳鳴問題又找不出病因,醫師建議前往身心科與醫師諮詢討論,釐清是否為心理問題所導致,千萬別輕忽,並配合部分行為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將心理造成的身體不適症狀降到最低。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e5%bf%83%e7%90%86%e5%a4%b1%e8%a1%a1%e5%8f%af%e8%83%bd%e5%b0%8e%e8%87%b4%e9%95%b7%e6%9c%9f%e8%80%b3%e9%b3%b4-%e5%8d%bb%e5%b8%b8%e8%a2%ab%e5%bf%bd%e7%95%a5-160449844.html)

心理師在偏鄉:關心從小開始 (台灣立報2013-01-09)


心理師在偏鄉:關心從小開始
台灣立報 – 201319日 上午12:30

■張巍鐘
在輔導學生時,會把困擾分為內化情緒與外化行為。內化情緒像是憂鬱或焦慮,通常這樣的學生人際互動較為退縮,也很少造成他人的困擾,除非特別用心的老師發現,要不然是不會被發現的。

而外化行為則像是打架、破壞公物,或欺負同學,通常這樣的學生受到很多的關注。不論內化或是外化,多少都反映出學生內心的問題。

因被學校所關注的程度,許多被學校安排接受輔導的往往都有外化行為,也有不少都受司法所保護管束。自然就常有機會聽見這些學生的生命故事。在花東,這些故事讓我發現打架鬧事學生可大概分三類。

第一類的學生有些「好動」,可能不符合臨床上的過動,但從小就充滿活力,不時因創意與衝動讓自己惹麻煩,更造成他人的困擾,每次真心改過後又不小心出錯,若師長願以堅定且包容的態度引導,這類學生有極大機會在日後有相當優秀的表現。

第二類學生都來自不穩定的家庭。不論是目睹或是親身體驗,很多學生從小就學到用暴力處理問題,沒有看過良好的示範,自然不知道如何以更適當的方式處理衝突;暴力行為從孩子開始學步時就已經出現了。

或是,曾經歷家庭遭受大的變動,照顧者的穩定度也跟著變動。從小的關愛與介入相當重要,老師有時還需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第三類是「曾經乖過」的學生,小學階段都很乖,也常受到別人的欺負,有時是第一與第二類的學生欺負第三類的學生。這些學生從一開始逆來順受到後來的全力反擊,學生漸漸得走偏,成群結隊壯大自己,更常主動出擊,只為了不再被欺負。

在國、高中階段,老師就會常看見這三類學生互相取暖,輔導時也需顧慮同儕間的影響力。加上長期不良習慣的建立,要立即看見明顯改變就很困難了。

輔導很像醫療,「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當國中才介入,許多的不良習慣已建立,學生也早就有自己的社群,要改變就需對抗壞習慣與友誼的拉扯。

國、高中輔導雖有難度,卻是必要的,若能在小學介入,在問題小的時候處理,就能輕鬆許多。但在偏鄉,因班級數無法達到制度規定,往往出現輔導老師員額不足、無法固定,常常是老師兼任輔導。

在教師繁忙工作之餘要勝任,肯細心觀察並花長時間陪伴,難度甚高。小學沒處理就留到國、高中,在升學壓力下,許多學生早就放棄自己了。

輔導最不願見到孩子走偏,最近的廢死議題,應有更深與更廣的討論;著墨在「預防」上。我們該如何照顧受創的家庭、增加家庭穩定度?如何提早介入,預防孩子不會誤入歧途?

孩童透過與他人互動來認識自己,也建立自我價值觀。在東部常看到用心的老師過度勞累,或是不喜歡輔導的老師被迫兼任,學生的權益往往就被犧牲了,而最後我們的社會可能就必須付出更多,或必須做出更重大的抉擇。
 (臨床心理師)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音樂治療:聽音樂、玩樂器就能治病 (中國時報2013-01-06)


音樂治療:聽音樂、玩樂器就能治病
2013-01-06 中國時報 林宏聰
 讓病患舒緩身心,刺激神經元突觸,加強腦部功能,並增加多巴胺、催產素等荷爾蒙分泌,對人體有正面助益。

 由於音樂治療需自費,目前多以發展遲緩兒童復健為主,但其實音樂對身心靈影響非常廣泛。高雄長庚醫院發現,失智症老人接受音樂治療,智能退化速度明顯趨緩;阮綜合醫院最近也首創美沙酮戒斷搭配音樂治療,陪伴毒癮者走過戒毒痛苦。

 高雄阮綜合醫院音樂治療師謝金陽表示,音樂治療是依個案不同需求及目標,以樂器演奏、歌唱表達、聆聽討論與多元互動方式,在輕鬆愉快過程中達到心理及生理的成長;高雄長庚音樂治療師李蕙如補充說,音樂治療成為專門學問,是第2次世界大戰後用來撫慰心理受創的士兵,發展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

 目前國內提供音樂治療的醫院不算多,適用對象包括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兒童、人格分裂、憂鬱症成人、失智症老人、毒癮者等等。

 音樂治療師必須針對不同對象,安排不同音樂課程,甚至是有趣的遊戲。例如發展遲緩兒童要搭配兒歌,演奏到某些固定段落就讓他們敲響板、三角鐵等,訓練專注力及手眼協調能力;失智症老人則最愛聽《望春風》、《玫瑰玫瑰我愛你》、《小城故事》等國台語老歌,治療師常要求他們聽完前奏猜歌名,藉此加強記憶力。

 李蕙如指出,高雄長庚曾於45年前對輕度失智症老人做過小型研究,當時有7位平均年齡77.8歲的病患接受20周音樂治療,實測發現病患治療前MMSE(簡易智能狀態測試)量表數值是17.17,音樂治療後進步為17.20;她說:「一般而言,失智症是不可逆疾病,結果顯示音樂治療延緩智能退化的效果很好!」

 謝金陽則認為,音樂是個良好媒介,幫助治療師很快與病人建立連結,演奏風琴、海浪鼓等樂器時,也能讓病患舒緩身心狀態;而國外已有不少文獻顯示,音樂可刺激神經元突觸,加強腦部功能,並增加多巴胺、催產素等荷爾蒙分泌,對人體有正面助益。

 不過,音樂治療目前屬於自費療程,每堂課費用約67百元,僅各縣市政府社會局針對早期療育病童提供部分補助,加上國內至今並無相關證照考試制度,均是推廣音樂治療必須克服的障礙。

(資料來源: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2+112013010600060,00.html)

服益智藥抗壓 英職業婦女變超人 (中國時報2013-01-08)


服益智藥抗壓 英職業婦女變超人
2013-01-08 中國時報 鍾玉玨/綜合報導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面對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愈來愈多英國職業婦女服用所謂的認知增強藥物或「益智藥」(nootropics),像是利他能(Ritalin)、保你醒(Provigil)及阿得拉(Adderall)等,來讓自己精神變好,以應付紛至沓來的壓力。這些藥原本是用於治療嗜眠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處方藥,在美國素有「讀書仙丹」之稱,如今也被戲稱為「女超人丸」。

 廿四歲曼徹斯特女子佐布麗雅(Alison Zobria)一開始以為,服用阿得拉可以幫她應付高壓的金融業務、應接不暇的應酬等。她表示:「阿得拉讓我自覺像個超人。只要吞一片,便可以從早操到晚。以前我會精神不濟,每廿分鐘得灌杯茶提神。有了阿得拉,我可以連續三小時全神貫注於工作,腦筋也更清楚。」

 大學生也有濫用這類藥物的趨勢。最近英國研究顯示,約一成的劍橋大學生坦承服用這類可幫大腦快速充電的仙丹。據統計,過去幾年來,這類藥在十八至廿四歲消費群中暴增了三倍。

 佐布麗雅表示,她從大學就靠阿得拉熬夜應付考試,但是該藥是處方藥,必須醫師開立證明,所以她瞞騙醫師自己有過動症的症狀,順利取得這種管制藥品。

 她靠阿得拉撐了四年,但陸續出現副作用,包括體重急掉、缺乏性慾、運動力大幅下降。此外,她對阿得拉的依賴越來越深,導致用藥量也越來越大。

 她發現情況不對時,想要戒除,卻經歷彷若地獄的試煉。因此她奉勸大家一開始就遠離這些「大腦威而剛」,以免成癮。

(資料來源: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2/112013010800053.html)

英國研究-每天吃番茄 有助防範憂鬱症 (中時電子報2013-01-08)


英國研究-每天吃番茄 有助防範憂鬱症
作者: 江靜玲╱倫敦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18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江靜玲╱倫敦報導】
 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每天食用番茄可降低一半罹患憂鬱症的機率。相較之下,其他蔬果則無類似功效。

這項根據近千名年齡在70歲和70歲以上男女的精神健康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每周食用26次番茄,比每周食用番茄少於一次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要低46%

而每天食用番茄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則比不吃番茄的人低52%

研究指出,超過20%的人在其生命中的某一階段,都曾有過憂鬱症的經驗,其中女性受到的衝擊比男性大。老年人因為健康衰退、喪偶和寂寞,更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這項報告顯示,番茄中的茄紅素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能促進心理和身體健康,減少人體氧化過速,或損害健康的腦細胞。除憂鬱症外,先前有研究顯示,茄紅素對降低攝護腺癌和心臟病風險也有一定程度的功能。

不過,這項研究並未發現其他蔬果,像是包心菜、胡蘿蔔、洋蔥或南瓜,具有抗憂鬱或對維持心理平衡的作用。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e8%8b%b1%e5%9c%8b%e7%a0%94%e7%a9%b6-%e6%af%8f%e5%a4%a9%e5%90%83%e7%95%aa%e8%8c%84-%e6%9c%89%e5%8a%a9%e9%98%b2%e7%af%84%e6%86%82%e9%ac%b1%e7%97%87-213000314.html)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長期吃安眠藥 療效差反使症狀加劇 (健康醫療網 2013-01-05)


長期吃安眠藥 療效差反使症狀加劇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20130105日 上午10:36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高雄有170多歲婦人,因長期處於睡不好的狀態,服用包括鎮定劑、安眠藥等超過40年,症狀仍未有效改善,尤其進入更年期後,症狀更為加劇,直到轉以中醫治療,才逐漸舒緩症狀,目前已不需要再依賴安眠藥,就能安心入睡。

患者因年輕時兼顧家庭、工作,造成日常作息不正常,在日夜顛倒的影響下,才促使無法睡好等現象;義大醫院中醫師李長殷指出,患者因年輕時透過安眠藥幫助入睡,初期雖發揮療效,但後來因長期仰賴藥物,加上藥量逐漸增加,甚至已達高劑量,都仍無法改善症狀。

尤其婦女進入更年期後,包括肝、腎、肌肉等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也就是所謂的腎水不足,不但會影響情緒,甚至也會使營養系統無法正常運轉;李長殷說,長期仰賴安眠藥是無法有效改善失眠問題,加上人體隨著時間老化,更可能衍生其他健康問題,不得輕忽嚴重性。

造成失眠等無法入睡的問題,通常是長期累積的焦慮、壓力等因素所造成,唯有找出真正原因,對症下藥;李長殷呼籲,長期仰賴藥物反而會造成濫用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依照醫囑服用,才能有效紓緩症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