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 (親子天下2009-10)


2009-10 親子天下雜誌8


為什麼家有學前兒的父母,經常處於「他已經幾歲,怎麼還不會……」的擔心?是什麼樣的壓力和價值,讓父母失去「發現」成長歷程的驚喜與熱情?(全文未完)
<閱覽全文請點此連結進入親子天下囉>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照片分享:2012.05.24 成大東豐路之黃花隧道

101.05.24 美麗的阿勃勒-日本賞櫻,台南賞阿勃勒

101.05.24 美麗的阿勃勒-成大旁東豐路上開滿串串葡萄樣的“黃花隧道”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2012.05.20 閱築館 幸福系列演講照片

2012.05.20 閱築館幸福系列演講:「家庭的正向心理凝聚力」/郭乃文教授主講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_鄭喬方護士/蔡幸芳醫師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大塊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蔡幸芳醫師
   
“你自己原有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造成了今天的你,所以,如果你想往上升到更高的生命層次,就必須願意放棄一些舊有的思考和存在方式,並且接受新的方法”。這兩句話寫在這本書的序裡,光是看到這裡就讓我迫不急待的想要往下看,常常在自己陷入低潮時,雖然知道要想辦法打破現狀,但往往找不到方法跟決心,只能又遵循舊有的想法和觀念行事,只是這樣問題往往沒解決又有新的問題出現,導致惡性循環。
以下列出一些書中的重點:
1. 有錢人專注於機會;窮人專注於障礙:你所專注的區域決定了你會在生活裡發現什麼,向著你的目標前進,遇到了障礙就處理掉,但很快的你要重新聚焦在你的目標上。
2. 有錢人欣賞其他的有錢人和成功人士;窮人討厭有錢人和成功人士:祝福你所想要的事物,當你成功的時候,別人也會欣賞你、祝福你。
3. 有錢人與積極成功的人士交往;窮人與消極的人或不成功的人交往:把其他成功的人當作激勵自己的動力,把其他成功人士看成學習對象,告訴自己:「如果他們做得到,我也可以」。模仿,是人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停止一切的抱怨吧。
4.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成功的秘訣,就是不要逃避問題,不要在問題面前退縮;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你要成長,讓自己大於一切的問題。如果你的生活裡有一個大問題,這只說明了一件事:你很小!
5.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了他們行動:一切的事物在剛開始都是不舒服的,但如果你堅持下去,最後就會穿越不舒服的領域達到成功。你只在一種狀況下是真正在成長的,那就是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
6. 有錢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最危險的三個字就是「我知道」。如果你不像你想要的那麼成功,那麼就是有些事情你還不知道。
裡面雖然都是用有錢人和窮人來做對比,但對我來說我更喜歡用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來比喻。當然,光說不練是不夠的,當我吸收了這些成功法則後,我就要改變我的觀念、發揮我的決心來實現它。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分享:「越是奢求,越發現自己一無所有」_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越是奢求,越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大拓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越是奢求,越是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勉勵讀者,凡事不要太苛求自己,畢竟世上沒有圓滿的人生,生活中的殘缺是處處可見。只要暫時忘記自己,努力為別人多做點事,就會使自己的心境變得開闊許多了,也更懂得人生的價值,就如俗語所說「施比受更有福」。所以將「簡單」的事,變「複雜」是“找事“;而把「複雜」的事,變「簡單」"本事"。看你怎麼修人生這個課題。

  

「生命是可以相互感動的」,我們要感謝生活,在經歷許多大小的苦難與不順遂的事情時,又同時給了我們歡笑與幸福,知足,往往很難,而生命的價值,是靠著許多點點滴滴的大小事情拼湊來的,看到別人不幸福,要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聽聽別人的生活經驗,去體驗生活,不要狹隘的停滯不前進,這樣只有想到自己,就不會去發現人生有好多事情需要去關心去注意;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須全心全意,需要勇氣和運氣,更需要心無旁騖的注意力,需要不留退路的決心和勇氣,有時候退路決定出路,退路少意味著出路多,退路多意味著出路少。是吧?

   

常看到有些人怨東怨西,卻沒有反省自己到底有甚麼能耐,需要去補足去加強的,活了一把歲數,才慢慢了解到生活其實可以簡單一點,太多慾望,讓我們的心眼變小,人與人之間疏離了,表面上的和諧看來都變得不真實,看到一個人的缺點容易,優點似乎看不到,這是一般人的缺點,這個社會上可以多點讚美,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很多時間來推磨,勾心鬥角會變得很累,或許,生活會多很多歡笑,只是看自己想不想這麼做。



「任何停止學習的人都已經進入老年,無論他在20歲還是80歲,堅持學習的人則永保青春」,似乎也應證了「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對甚麼事情都抱持學習的心,這樣腦袋不會退化,生命也會豐富許多,很羨慕活到老學到老的人,好像沒有甚麼遺憾,總是在學習,這樣不會老人癡呆,還會變得更有智慧,是不是可以開始規畫你未來的人生了!

春暉加油站_家長分享的話


------------------------------------------(以下為文字清晰板)------------------------------------------------------

春暉加油站_家長分享的話

*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及早治療

*遇到了就去處理,不要自責,不要排斥就醫

*辛苦了!

*加油!永不放棄,永遠堅持

*希望辛苦的每一步都有進步

*一起陪孩子長大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加油!多點耐心溝通

*多了解孩子,同理心,多鼓勵,讚賞他

*其實只要了解孩子的特質、個性,是可以好好和孩子有很好的互動關係

*彼此加油!一切會越來越好的,我們的孩子都是閃亮的那顆星

*孩子是家長永遠心中的寶,要多花些時間陪他成長,多點耐性,多點關懷,一起成長

*家長必須先接受孩子與別人的不同,並且把孩子當成正常的孩子對待,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一點耐心、愛心、用心,並且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相信孩子一定會愈來愈好,各位爸媽加油!

*不要怕別人異樣的眼光

*從改變、調整自己做起

*調整自己的情緒,注重家庭氛圍

*家長情緒穩定了,孩子就穩定

*家長要先學習,孩子才有機會

*隨孩子不同的狀況調整管教方式

*給孩子時間,也給自己時間

*沒有進步不了的小孩,只有不認真的父母,雖然歷程很辛苦,但看到小孩的進步,一切都值得

*家有過動兒並非家庭的原罪,雖然教養過程比一般孩子累,但父母從中也可獲得更多正確的管教方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在這裡大家可以彼此分享,讓家長彼此不覺得孤單,彼此的鼓勵對家長是更大的助力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小孩偏食,怎麼辦_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小孩偏食,怎麼辦?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偏食是指幾乎完全不吃某一種類的食物,大部分是討厭吃蔬菜。幼兒在兩、三歲會開始表現出對食物的喜歡與厭惡。我們要去了解小孩不喜歡吃的原因,不要過於嘮叨碎碎唸,也不要用過於嚴厲強迫的態度。要有耐心地誘導並加強訓練,直到孩子可以適應並接納為止。



父母可以怎樣做呢?



*在食物的烹調方式上,家長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像很多小朋友不喜歡吃紅蘿蔔、綠花椰菜、高麗菜、青椒、洋蔥、小黃瓜。我們可以換個方式煮。

像紅蘿蔔就可切小丁煮成咖哩飯,或是和馬鈴薯蒸熟拌在一起做成薯泥沙拉。

高麗菜可以切碎用來包水餃或是煮玉米濃湯時加入高麗菜絲或洋蔥丁或綠花椰菜都很美味。

小黃瓜可以用醃的,酸酸甜甜的口味或是梅子口味都很清爽。

處理青椒時先將子與白色部分清除乾淨,泡過冷水後就能減少青椒的味道,炒沙茶三色椒或青椒牛肉炒飯,小朋友都很愛喔!



*父母可以跟小孩一起參與食物的製作,像是一同動手包水餃、做生菜沙拉、捲壽司、打果菜汁、製作果凍,讓小孩有成就感,藉由對食物的觸摸,增加其對食物的接受度。



*採用蒸、水煮、滷烤、涼拌的烹調方式去找出小朋友喜歡並能接受的方式。如果小朋友只是偶爾不吃某些東西,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歡,可以隔一段時間後,改變食物烹調方式再試看看,儘量廣泛地給予多種類的食物。



*味道特殊的食材,如羊肉、魚肉,可加些檸檬去掉魚腥味、羊騷味,由少量開始給予。



*利用野餐或飯盒的方式,來增加小朋友新鮮感,提高攝食意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進餐,透過同儕間互相影響學習,來改善偏食的習慣。



*講一些故事有關營養寶寶的好處,例如:吃菠菜會像大力水手一樣有力氣、會聰明。



*如果偏愛肉不喜歡蔬菜時,可把肉的量減半,或把肉切成肉絲加入蔬菜熱炒。



*如果小孩只偏好某些水果,可以將孩子喜歡及不喜歡的水果打成果汁,或做成水果凍的方式讓小孩攝取。



偏食並不是孩子單方面的問題,父母有偏食的習慣孩子也會比較偏食,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先注意自己有沒有偏食的習慣。 小孩不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吃糖果、飲料及油炸食物,炸薯條、雞排、漢堡等。父母親絕不能為了寵愛孩子,就放任其飲食喜好。

拔毛癖_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拔毛癖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拔毛癖是一種衝動控制疾患或強迫症行為,平均發病年齡為10~13歲。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分類為衝動控制疾患,會有反覆、習慣性、不自覺的拔除頭髮、睫毛、鬍鬚、鼻毛、陰毛、眉毛或其他體毛的衝動,有時會造成明顯的光禿區塊且會發現掉髮的部位並不是連根拔起,而是長短不一、參差不齊的。有的患者可能會把拔下來的毛髮吃掉(食毛癖),但長時間下去會引響腸子的功能而導致腸阻塞,恐會致死。

    通常拔毛癖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患者中多有完美主義、注重細節、富競爭性、求好心切、情感表達退縮且保守的特質。沮喪或壓力都有可能是造成拔毛癖的原因。在青少年及成人,女生較常見,是一種較嚴重且常常難以治療的精神問題,常常伴隨著憂鬱症、焦慮症及強迫症。



特徵:

    因為患者的外表和別人負面的眼光,可能會造成低自尊,不敢與同儕來往進而發展出社交恐懼症。所以有的患者會以戴假髮、帽子、綁頭髮……來避免其他人的關注。



治療:

1. 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抗焦慮劑、鋰鹽或抗精神病藥物等。

2. 紀錄發生的地點、時間、情境、情緒狀態等。

3. 轉換心情:有拔頭髮的衝動時,可以深呼吸放鬆,離開當下的情境。

4. 以取代的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以梳頭髮或是綁頭髮、洗頭髮等來代替拔頭髮的行為。

5. 練習放鬆:腹式呼吸、冥想…..等。

6. 常給予患者讚美及鼓勵。

7. 讓小孩子了解其行為的原因,並讓小孩知道他不是唯一的患者。

8. 對於年紀小的患者,態度溫和且支持,告知其行為的危害。

9. 找出壓力源。

10. 內隱減敏感法:讓患者想像拔頭後可能會造成感染、出血、渾身不舒服,以及旁人的眼光讓自己感到羞恥、格格不入等;也可以讓患者想像沒有拔頭髮後的美感及成就感。

這樣吃有助睡眠_睡眠篩檢技術師吳幸如 / 蔡幸芳醫師

這樣吃有助睡眠
春暉精神科診所
睡眠篩檢技術師吳幸如 / 蔡幸芳醫師


首先,睡前不要吃東西:

睡前吃東西,使得消化系統得在我們睡眠時還要繼續工作,造成大腦和腸胃都沒辦法好好休息。睡眠時消化系統運作的速度會減緩,消化的品質也不如清醒時,胃排空的速度變慢,進而影響了睡眠品質。



再來,少吃這類食物:

  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這類食物「不易消化」,腸胃得在夜裡加倍努力無法休息。

  玉米、豆類食品﹕雖然不油膩,卻有著容易產氣的特性,可能會導致整夜胃脹氣。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神經系統,延緩身體的休息和放鬆,同時也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或大

                      腸激躁等讓人不舒服的症狀。

  甜食﹕會影響我們的血糖變化,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進而干擾睡眠品質。

  酒精﹕在入睡之後,酒精的後作力會改變睡眠結構而造成淺眠,還可能造成頻尿而打斷睡眠。



最好,多吃這類食物:

 牛奶:牛奶含有鈣、磷、鐵、維生素B2等營養物質,特別是含有色胺酸,這種胺基酸能在人體內轉

        換成褪黑激素,對失眠者有很大的幫助。晚上喝杯溫牛奶也有助眠效果。

 小米:在所有穀物中,小米含色氨酸最為豐富。此外,小米含有大量澱粉,吃後容易讓人產生溫飽感,

        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提高進入腦內的色氨酸數量。

 堅果:核桃、黑芝麻、葵花子等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可調節新陳代謝,改善腦細胞抑制機能,進

        而起鎮靜安神的作用。

此外,香蕉、大棗、蜂蜜、醋、蛋黃、糙米、小麥胚芽、蘿蔔、南瓜、馬鈴薯、全麥麵包、綠色蔬菜、燕麥也都是很好的選擇。



  總歸來說,通常只要是富含色氨酸(tryptophan)的食物都可以讓你有個好覺,色氨酸是一種必須胺基酸,色胺酸同時也是合成人體血清素(serotonin)之原料,而血清素是控制人體食慾和睡眠很重要的一個化學物質,如果身體中的色胺酸含量夠的話,心情會變得比較輕鬆,當然對睡眠也就會有所幫助。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自學教父陳怡光: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 (台灣立報2012-05-06)

自學教父陳怡光: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

作者: 廖雲章 | 台灣立報 – 201256日 下午10:33



【記者廖雲章專訪】「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不管社會變遷動盪成什麼模樣,他都能靠多元技能活下來,這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競爭力!」在自學圈裡人稱「自學教父」的陳怡光,笑嘻嘻地以「蟑螂」期許從小沒上過一天學校,在家自學的一雙兒女:陳明秀和陳明哲。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一書,收錄了陳怡光、魏多麗夫婦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李偉凱)



曾登上Vogue雜誌的混血氣質少女陳明秀今年14歲,雖沒上過一天學校,卻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英文、波蘭文。在家自學的彈性給了她多元發展的時間條件:2011年她代表台灣前往泰國參加花式滑冰比賽,獲得青少年組冠軍;熱愛滑雪的她,1月取得加拿大滑雪教練執照。她還迷上攝影,喜歡用手機拍照,作品成熟別具風格。正值青春的明秀有沒有叛逆期?一口標準中文的波蘭媽媽魏多麗(Dorota Che-Wernik)甜蜜地說:「我都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陳明哲,今年9歲,漂亮俊秀的臉孔常登上親子雜誌,他喜歡芭蕾、熱愛烹飪,時常窩在廚房與媽媽學習廚藝。雖然是姊弟,陳明哲和陳明秀的學習風格差別很大。魏多麗說,光是同一家的孩子個性都不一樣,一個班二、三十個小孩的學習風格,差別一定更大,用同一套方法教學,學習效益絕對不好。



波蘭媽媽的教育啟蒙



畢業自波蘭華沙大學的魏多麗從小就喜歡教書,中學開始擔任英語家教,大學跟著當太空科技研究員的爸爸到台灣讀書,因緣際會成為1994年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一屆中歐獎學金的得主;她也是華沙大學第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漢學碩士,專攻白先勇與黃春明的作品。



▲今年14歲的陳明秀(右一)與9歲的陳明哲(左一)姐弟,學習風格大不同,在自學的環境中,更能依照個人志趣發展與成長。(圖/廖雲章 文/李偉凱)



喜歡閱讀與學習的她從小就很有主見,因著父親的研究身分,曾在台灣、美國、芬蘭求學,擁有跨國學習的豐富體驗,這樣的經驗使得她成為母親之後,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想法。



「為什麼要天天上學呢?」、「為什麼小孩都關在教室裡學習?」熱愛學習的魏多麗婚後與陳怡光住在英國時,為了小孩教育取得蒙特梭利教師證照,並在幼稚園任教。回到台灣後,希望讓明秀繼續上蒙特梭利學校,卻發現當時台灣的蒙特梭利幼稚園良莠不齊,遍尋不著適合的幼稚園後,他們做了一個勇敢卻自然的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

 自學家庭一路走來,雖然辛苦卻也充滿樂趣。陳怡光和魏多麗溫暖開朗的個性,在自學圈頗富盛名,他們大方提供資訊與方法,也樂於分享經驗。他們最近還出版了一本《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整理了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

 許多家長嚮往自學,卻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孩子的將來。陳怡光卻認為台灣人過度憂慮競爭力,完全搞錯了重點。他覺得世界已經翻天覆地了,台灣教育還在用他小時候,甚至是他爸爸小時候的那套填鴨制度評量教育,實在讓人很無力,這才該憂慮:「要被制度玩,還是玩制度?」



為何選擇自學



陳怡光認為,如今學校已不保證出人頭地,社會不斷改變,過去的優勢不見得未來會持續。如果成功失敗看的是結果,那從民國93年開始,大學生畢業生的失業率高於高中畢業生,這就是體制教育的成果。況且未來的世界變化莫測,單一的行業和技能隨時可能消失無用,「誰能預測20年後最夯的職業?」他希望能幫孩子準備謀生技能,「就算火星撞地球,他都有本事活下來!」但面對目前的教育現況,抱怨也沒用;若是沒有資源,就自己創造資源。

 陳怡光說,大家都抱怨教育體制很爛,但是大家卻都不行動,還是把孩子往學校、補習班送,抱著花錢了事的態度,期望透過「別人」來強化孩子的競爭力,卻忘了關鍵是家庭。他強調:「未來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應該要訓練孩子,不要找答案,而是找方法!」

 不少家長對自學理念相當傾心,卻擔心自學會讓孩子變得太封閉,以為自學就是整天關在家裡「自己學」。「不上學,怎麼交朋友呢?」陳明秀被這問題問過幾百遍,她淡淡地說:「同學不等於朋友啊。」雖然她沒有作息一致的手帕交,可是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不分年齡性別族群,「一般的青少年不會有泡茶的朋友吧,哈哈!」她指的是社區的退休銀髮族,會與她一起泡茶聊天。



陳怡光夫妻對小孩的人際關係抱持正面想法:孩子從小不斷有機會交新朋友,對於關係處理會比較成熟。他們會知道,今天就算被傷害了,明天也還有機會認識新朋友;就算往來親密,也終有分開的一天。他鼓勵孩子在友誼上嘗試,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判斷交往的深入與否,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經驗,也是孩子需要的生活能力。

 陳怡光指出,學校才是「無菌室」,把同一個年齡,甚至智力發展差不多的人關在教室一起學習,越是所謂「菁英」的環境越是如此,而這樣打造出來的下一代,進入真實社會時,往往適應不良。台灣社會習慣的「補弱不補強」,才是最沒競爭力的做法。



多元文化背景的珍貴

 當初選擇自學,就是因為希望讓孩子身處於多文化的環境,希望讓孩子可以參與母國的文化活動,但魏多麗觀察到台灣有很多外籍媽媽的小孩,刻意隱瞞媽媽的國籍,甚至不願意學習母語,她覺得非常可惜。



▲在家自學的陳明秀(左),可以利用時間完成媽媽魏多麗交代的各項作業。圖為,將同一個子母開頭的相片歸類編排,完成一本自製的字母相簿。(本報資料室)

媽媽可以做什麼?魏多麗建議,外籍媽媽絕對不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常常跟孩子講母語,讓孩子從小習慣雙語環境,甚至多跟有類似情況的家庭交流,讓孩子一起玩、一起說母語,她認為,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媽媽要對自己的原生文化有自信,孩子也能從中建立自己的自信。

此外,她認為台灣配偶面對強勢的主流文化,不必焦慮擔憂,因為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挑戰與工作機會,現在可能都還沒現身,若能在家庭內創造共學的多國語言文化,奠定孩子適應不同文化的彈性與敏銳度,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預備。



真實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陳怡光驕傲於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兩個小孩,從小就懂得延後滿足的道理。例如陳明秀從小就不會跟大人索討玩具,物慾很低,手機也是完全壞掉才換新。但她並不小氣,當她在公視看到募款廣告,發現公視缺錢,就決定賣手工麵包為公視募款,賺了1千塊錢捐款成為公視之友。

 魏多麗補充,他們出國旅行看到有特色的紀念品,兩個小孩會商量,這個東西買一個要多少錢,如果自己買原料做要多少,算一算差很多,就乾脆自己去大賣場買材料回來做,為充滿異國風情的紀念品說故事、作海報。這個過程她學會成本概念,了解包裝行銷的重要性,還賺到零用錢,也發現賺錢真不容易。

 陳明哲每次買東西都會比價,問爸媽:「這個貴不貴?」這種對物質的敏感,必須從小培養。陳怡光實踐「延後滿足」理論,從明秀兩歲開始,就會問她:「妳喜歡這個東西,妳會用來做什麼?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妳會如何使用它?」不斷練習的結果,兩個小孩都不會亂討東西,甚至連學才藝都要年度總檢討。明秀喜歡跟老師學新東西,但不願意反覆練琴,魏多麗就跟她討論:「妳只是在玩,不是在學,這樣不會進步,只是浪費錢!」

 對於物質的不迷戀,來自於他們從小就問孩子:「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這句話不只問孩子,也問自己。他鼓勵其他家長,孩子的時間不多,所以更要好好珍惜光陰,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勇敢追求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並身體力行,因為教育是人生中「今天不做,未來成本會更大的」無悔投資。

經濟壓力 逾8成媽媽超憂鬱 (新頭殼2012-05-13 謝莉慧/台北報導)

經濟壓力 逾8成媽媽超憂鬱

新頭殼newtalk 2012.05.13 謝莉慧/台北報導





據今(13)日公布針對孕產婦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82.6%的受訪者憂鬱指數超過13分,落在需要請專科醫師處理的紅燈區;12.9%10分至12分,應該追蹤評估或諮詢醫師。更值得注意的是,有67.1%的孕產婦曾經有想傷害自己的念頭」,也有4成的受訪者坦承,「經濟壓力」是產後心情憂鬱的最大因素。



今天是母親節,婦產科醫學會、媽媽寶寶雜誌下午聯合公布「孕期產後憂鬱指數大調查」。這項調查透過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以「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為內容,共訪問了2000名孕產婦,調查日期是319410日,信心水準為95%,抽樣誤差在正負2.19百分點。



該調查經過 交叉分析年齡和憂鬱指數所得結果示,年齡在2024歲的年輕媽媽憂鬱指數在紅燈區者,占64.7%;而2529歲者,在紅燈區比率82.5%3034歲者為85.9%3539歲為84.3%



另就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家庭收入進行分析,結果大多數的受訪者都不快樂。家庭月收入新台幣4萬以下者的受訪者,78%憂鬱指數超過13分;家庭月收入6萬以上者,超過13分的比率也達8成以上。



而受訪者對於「產後以下哪些事項讓妳感到難過?」,有41%認為是「經濟壓力」。過去認為,「傳宗接代」是新手媽媽的壓力來源,但從這次調查結果看來,在少子化的社會,生男孩已經不是主要的壓力源。



與會的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建霈對此結果表示擔心,並表示,根據過去文獻統計,產後憂鬱指數過高者,極少超過5成,由此顯見,經濟壓力的影響是全面的,並非只有低收入家庭,大多數家庭都有很大的經濟壓力。



至於有高達67%的孕產婦對於「曾有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的問題,答案是「很常如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提醒,這些數字遠比婦產科醫師想的還要嚴重。(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

【大紀元20120513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龍年生育率升高,但新手媽媽產後憂鬱指數也攀升,一項調查指出,超過8成的孕產婦憂鬱指數亮紅燈,更有67的新媽媽,常有傷害自己的念頭,不論是上班或全職帶小孩,媽媽都不快樂,經濟壓力是主因。

媽媽寶寶雜誌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合作,透過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受訪對象為孕產婦,有效份數2,000份,以「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作答,結果發現高達83%的孕產婦已受憂鬱症所苦,需向醫師求助。

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建霈說,這項結果令人非常訝異及擔心。過去文獻統計,產後憂鬱指數過高,絕對不單是新手媽媽個人情緒管理的問題,其中來自於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如油電漲價、民生物資漲不停等因素,這可能會變成壓垮新手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

調查也發現,有41%受訪者表示不開心主因是「經濟壓力」,過去認為「傳宗接代」是新手媽媽的壓力源,在問卷看來,生男孩已經不是主要的壓力來源了。

針對「產後就職狀況」,全職媽媽自己帶小孩的比率高達4成以上,也有6.9%是「暫時擔任全職媽媽,一邊育兒一邊找工作」或是「在家兼差方式,自己帶小孩」占4.1%

黃建霈分析,全職媽媽在家帶小孩,並非因為經濟寬裕,有可能是因為產後無法順利找到工作,或薪水負荷不了托育費用而選擇在家帶小孩。他表示,這些家庭需要更多實質的補助,政府的經濟資源或公婆的支援,相信都能幫助新手爸媽克服難關。


給予新手爸媽支持

黃建霈指出,「支撐系統就像是人體的免疫系統,一個容易生病的人若有良好的支撐系統,即使面對情緒低潮期,還是可以走出來;而一個體質弱的人若又缺乏良好的支撐系統,一旦有了新的壓力,很容易就會被擊垮。」

他強調,產後憂鬱不是新媽媽個人的問題,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揮關懷的力量,對身邊懷孕、生產的朋友給予精神上的支持,政府提供實質的經濟支援,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孩子5個月大的施太太表示,剛開始也有產後憂鬱症,但在家人給予陪伴支持後,憂鬱症漸漸消失。施先生表示,老婆從懷孕到生產那麼辛苦,幫忙分擔辛勞是應該的。會不會再生?他說:「經濟壓力,不敢再生第2胎。」 

許媽媽也認為,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帶孩子真的很辛苦,不過聽到先生說,你辛苦了,晚上我來帶小孩,真的很溫馨,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要不要生孩子 家庭壓力大

黃建霈指出,從此次問卷看來,夫妻只生1個的比率超過5成,生第2胎的也只有16%,有3個小孩的家庭比率更是只有1.7%,顯見一定要生男孩的傳統觀念,已經不是主要的壓力源,要不要生才是壓力源。 

他說,許多人選擇不生小孩,而願意生育者卻飽受經濟壓力的困擾,憂鬱指數升高對孕育下一代並沒有任何好處。「生得少,品質卻不好,怎不令人憂心。」所以如何有效地鼓勵生育或撫養父母,是當務之急。 

他建議,對生育下一代或撫養長輩者,政府應給予適當的降稅或補助,或是提供各項優惠,如許多先進國家各個場館的門票,針對帶小孩出遊的父母,門票費用比不生小孩的夫妻更優惠。這些措施實際上花費的成本並不高,但卻能令願意生育者感到窩心。


1成新生兒 母親是外籍配偶

據內政部統計,自87年累計至100年底,每百對結婚對數有2成為外籍或大陸港澳地區配偶,同期,每百名新生兒母親也超過9名為外籍、陸港澳人士,足見新住民對我國社會結構影響甚巨。

內政部統計,今年2月底止,新住民人數已超過46萬人,而100學年度外配子女就讀小學人數為158584人,占總人數10.9%,新移民人口儼然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台灣必須更積極看待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議題。

有關外籍配偶的家庭福利服務,內政部社會司長簡慧娟表示,內政部補助縣市政府設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統整外籍配偶資源服務網,提供整合性服務;即將擴大推動「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則透過新住民親子活動,強調與台灣的雙向互動。

總統馬英九也強調,新移民子女課業表現並沒有不如人,新移民家庭若能教導孩子學會媽媽的母語,會讓子女的語言能力更加優秀,「火炬計畫是要讓我們這些舊移民,協助新移民更加適應這裡的生活。」

(責任編輯:敏清)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_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出版)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書裡提到每個孩子都需要規範,孩子從嬰兒期就開始學習規矩。小寶寶能記住父母的反應,從和父母的相處經驗學習規矩。


孩子會哭鬧是因為父母錯誤的行為。


錯誤一:父母不要用〝請求〞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例如:拜託啦!乖一點,把房間整理好。這樣孩子可以選擇要不要做。所以,真的要孩子做事情的話是不能用請求的態度。



錯誤二:說到沒做到。

父母常在孩子不聽話時說了一些做不到的話。例如:你趕快吃飯,不吃飯,晚點肚子餓,我不會給你點心吃。到了晚上,孩子肚子餓了,父母拿了一塊麵包給孩子吃。這樣孩子不會認真看待父母說的話,父母要貫徹到底自己說的話。



錯誤三:忽視。

有時忽視孩子不當的行為是可以的,像偶爾鬧脾氣。若是特別不當的行為就不行忽視了,例如:孩子一不高興就踢人、咬人、罵人,這時要馬上制止他,若不制止他,孩子會認為妳都無所謂,所以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錯誤四:辱罵。

在指責孩子缺點時,請勿說〝你真笨〞〝你是豬阿〞〝你很討厭〞。這些話不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否定和鄙視孩子,會讓孩子有負面的感受,破壞孩子的自信心。



錯誤五:威脅。

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會說:你不乖,我就把你丟掉。這會讓孩子心生恐懼。



要讓孩子守規矩最重要的是如何設定界線:

1.說清楚講明白:父母應清楚明確的說出要求,且以正向的說法表達。例如孩子在沙發爬上爬下,父母應該說:請你在沙發上坐好,而不是“不要再爬了”。語氣要溫和而堅定。

2.說到做到:行動的效果勝過言語。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必須採取行動,若不採取行動,孩子就不會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父母的行動不是處罰而是設定界線。讓孩子明白『停,這種行為我不允許』。

3.訂約定:依照孩子的年齡和孩子共同協議約定,清楚寫下和孩子的約定。



還能怎樣做呢?

1.平常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坊間有許多教導孩子抒發情緒、解決問題、遵守規矩的繪本,讓孩子從繪本中學習。

2.空出時間陪伴小孩,有些小孩是缺乏愛的感覺,才會故意反抗父母來博取注意。

2012.05.09 勝利國小演講照片:「對特教學生的迷思」

2012.05.09蔡幸芳醫師於勝利國小演講:「對特教學生的迷思」
演講內容請至網頁選單之「春暉演講」點閱囉!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心碎的孩子 精神分裂 在不在 (引用自Youtube)


精神分裂症非常倚賴生理跟遺傳,而非經由外在原因造成的。

從古至今,它的盛行率從來都沒變過,都是維持1%

他們不隨便攻擊人,通常是被激怒之後才會攻擊人

當他們聽到別人告訴他,這裡只有你一個人,你到底在跟誰說話時,他們其實心裡很恐懼,不知道自己看到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照片分享:2012.05.02-03 蔡幸芳醫師活動照

101.05.02 南都廣播電台專訪─談“過動症”

101.05.03 聖功女中演講─談“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病”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分享:「柔軟成就不凡」_鄭喬方護士/蔡幸芳醫師

柔軟成就不凡(寶瓶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鄭喬方護士/蔡幸芳醫師



    吳寶春,相信南台灣的民眾對這名字應該不陌生,在2005參加了有麵包界奧林匹克之譽的樂福斯麵包大賽,並創下了台灣盃第一名、亞洲盃第一名,冠軍杯第二名的世界殊榮!!用來參賽的酒釀桂圓麵包更是熱賣了十幾萬個!



    在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寫著"他曾經是個最遠只到過屏東市區的小孩,現在卻站上了世界的舞台。終其一生,他的努力,都只是為了愛”,讓我對吳寶春這本自傳書充滿了興趣,之前只在報章雜誌上讀過幾篇他的報導,但都不足以了解這個人。看完這本書,讓我很感動的是他對母親的感情,去做麵包學徒只是為了要讓媽媽不再那麼辛苦,想要讓媽媽過好日子,許下了諾言:要成功,要出人頭地,要提供媽媽一個無憂、溫飽的環境!努力想要研發出吃了有愛、幸福感的麵包,就是為了要把媽媽的愛留傳下去。很佩服這樣為了目標、信念而一直努力不懈的吳寶春,雖然在成功的路途上遇到了好多的挫折,但只要想到媽媽,再多的苦都不算甚麼!



    而讓我最感到厲害的是他的行動力,只要他感到他自己有不足的或不懂的地方,就會趕快想辦法去嘗試,像書裡有一章提到他覺得自己的口才不好,所以就跑去參加直銷,因為他們會舉辦口才的講座,自己的膽量也不夠,所以去參加婚禮時就一定會跑上台唱歌!在參加麵包大賽時,日本的前輩告訴他在練習時不是要練到一百分,而是一百五十分時,立刻恍然大悟,原來人家的冠軍是這樣準備的,所以他立刻決定要練到兩百分,而且說到做到。很多時候,人都會覺到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雖然知道要想辦法改進,但能持續的有幾個呢?說不定很多人都還停在空想的階段。就像大家都知道不能熬夜、運動對身體好,但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



    看完這本書,我期許自己要不斷進步,而且要不斷的鞭策自己,要不斷的問自己“這樣就夠了嗎?”、 “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的?”,就像吳寶春他沒有過人的天賦、沒有優越的背景,有的只是比挫折更柔軟低伏的身段,比困難更堅毅不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