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臆喉症隨壓力來 老覺得有痰、異物哽住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文/陳建志
「喉嚨卡卡症」又名「臆喉症」,就是喉嚨一直感到有「痰」或異物哽住,咳也咳不出來、吞也吞不下去,甚至有頸部被掐住的怪異感覺。
病症往往是從某次感冒痊癒後,遺留下喉部的症狀,持續數月或數年之久。患者會因此到處求醫,甚至還做過各種檢查,但得到的解釋卻僅是「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
由於患者就醫時,往往會呈現焦慮不安,還會出現肩頸痠痛,因此還會被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泛焦慮症候群」。
根據神經解剖學,上呼吸消化道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都是受到兩側迷走神經的支配,迷走神經會把感覺訊號向上傳遞進入腦部,接著腦部做出反應,再經迷走神經把運動訊息傳回這些器官。
偏偏有些患者的大腦,居然會對感冒時的喉部症狀產生記憶,不斷把訊息「逆行性」地傳回這些器官,在這些器官的神經末梢發生「神經炎性反應」;接著,這些炎性反應所引起的感覺訊息,又被迷走神經傳回給大腦,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說穿了,這其實是一個很類似耳鼻喉科疾病的神經科疾病。
目前健保給付的標準療法是消炎止痛劑、止咳化痰劑或氫鉀幫浦阻斷型制酸劑,卻無法治癒病症。
最麻煩的莫過於長期服用鎮靜劑或抗憂鬱劑後,患者會永遠依賴這些藥物,難以停藥。

其實,只要在排除會造成咽喉、頸部或食道器質性病變後,選用消化酵素及維生素B群等複合療法,即可在短期內治癒,並不需要長期用藥。

數學遊戲訓練(報名簡章)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是台南大學研究生林健禾,目前在奇美醫院精神科擔任醫生的工作。我要研究國小三年級以上ADHD 的孩子數學能力表現,針對數學比較弱的孩子,根據ADHD的學習特質(對新奇事務很容易引起注意力,但持續力不佳,太難、太複雜就容易放棄),設計適合他們的數學遊戲(駕駛有精神號太空船到火星歷險),看看是否能藉由這樣的訓練,提昇學習表現。

【參加條件】
1. 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徵
2. 國小三年級以上,五年級(含)以下。
3. 在校數學成績90以下,或是您覺得孩子數學不好。
4. 非智能不足

【評量內容】
全程施測時間預計約1.5-2小時,分別內容如下:
1. 基礎數量運作能力評量,測驗時間約40分鐘。
2. 心算能力診斷測驗,測時間約30分鐘。
3. 工作記憶測驗,測驗時間約40分鐘。

後續計畫,針對評量結果落後者,會邀請您的孩童,參加心算遊戲介入,希望對您的孩童的心算能力提升有所幫助。

【評量地點】
奇美醫院台南分院(新光三越西門店附近,國華街與樹林街轉角處)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聯繫,有意願的家長請在下方回條填寫簡單聯絡資料繳回,我們會在您方便的時間主動打電話與您約時間,或是您也可以直接打電話報名。讓我們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努力。謝謝您的參與和協助!!
國立臺南大學研究生 林健禾   敬上
連絡電話:06-2228116#58604  
地址:台南市南區樹林街二段442
---------------------------------------------------------------------------------------------------------------------------------
回條
家長姓名:                     
連絡電話:                     
方便聯絡時間:平日(上午、下午、傍晚);方便測驗時間:平日(上午、下午、傍晚)
孩童姓名:               ;年級:       ;在校數學成績: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醫師的倫理責任:從英國麻疹大流行談起

英國有一位 Andrew Wakefield 先生,本來是醫師,應該稱作 Dr. Wakefield 的,但是因為被英國撤銷醫師執照,只能稱作 Mr. Wakefield。因為英文名字繞口,我們就姑且稱他作為覺醒田野先生吧。這位覺醒田野先生為什麼被撤照呢?因為他用假的證據宣稱英國當時所注射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會造成自閉症,不僅寫了篇論文刊登在最好的醫學雜誌上,還帶了八組的病童與家長在媒體面前哭哭啼啼控訴疫苗的傷害,讓全體英國家長紛紛恐慌起來拒打疫苗,造成了英國麻疹與腮腺炎的大流行持續多年,每年各有幾千幾百的小朋友發病,台灣也曾經因此發佈對英國的旅遊警告。整個故事有個中文翻譯的版本,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引發MMR疫苗驚恐的醫師被判有罪
俗話說造謠出張嘴、闢謠跑斷腿。媒體面前大人小孩鼻涕眼淚流成一團,共同哭訴疫苗危害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呢?台灣的媒體最愛這種聳動畫面,常常一播再播。覺醒田野的團隊也是搞出這招,讓疫苗會造成自閉症的觀念深植人心,連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都有許多家長拒打疫苗。此後英美政府花大錢重複研究證實疫苗不會造成自閉症,又花大錢宣導疫苗不會造成自閉症,效果都很有限,一直還是有不少民眾害怕給小孩打疫苗。過了一段時間英國的調查才發現,這些病童家長都透過某個組織在向疫苗公司求償,希望獲取高額的賠償金。而且這個靠著求償賺錢的組織,長期以來也給了覺醒田野先生極為高額的金錢補助。這幾個人為了個人私利說謊造假,賠上的卻是全民的健康。
覺醒田野先生還在當醫師的時候建議大眾不要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雖然他有建議施打別的疫苗,但是傷害已經造成,此後所有的醫療文獻都把英國愛爾蘭之後這一波的麻疹、腮腺炎的大流行算在他身上。英國的醫師公會進行倫理審查,認定他違反醫師倫理,英國政府於是撤銷他的醫師執照,所以我們只能稱呼他覺醒田野先生。醫學是要求證據的,醫師的倫理包括了提供正確的證據、全面考慮所有的證據、依照整體的證據評估之後給予病人建議。因為醫師的地位特殊,民眾會相信醫師所說的話,所以醫師務必要審慎評估他所說的話證據基礎是不是足夠,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像是覺醒田野先生這樣造假證據說話,固然是最嚴重的,應該要被撤銷執照。至於那些沒有造假,但是不憑藉證據就公開發表醫療專業的意見、或是只看到片面偏頗的證據就提出專業的評論,雖然沒有到要被撤銷執照的程度,卻也還是一個醫師缺乏醫學倫理的表現,應該要受到醫學倫理的檢視。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要不要吃藥是個醫療決策,建議不吃藥是個醫療行為」已經說過,建議不接受某種醫療,這也是一種醫療行為,可以撼動一個人的健康。尤其是醫師,頭上戴著法律所賦予的專業資格光環,對於民眾影響很大,說話更是不可不慎。覺醒田野先生的例子,害慘了許多小朋友,就是個令人悲痛的前車之鑑。因此,我要一再強調,醫師發表專業醫療建議的時候,一定要先積極搜尋各方面的證據,然後全面好好思考各種利弊得失。記者報導可以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切入,但是醫師是要對人的健康負起責任的,一定要對人的整體健康都思考周密之後,才做出專業建議。在健康這個層面,片面偏頗的觀點是會害人的!許多疫苗與藥物的副作用都被誇大了,像是癌症化療是很危險,但是不接受化療更是危險很多,想要活下去當然要選擇化療,覺得活夠了、不想再活了,才是選擇拒絕化療。單獨看副作用來做醫療決定是不對的!最少需要把治療的風險跟不治療的風險拿來做比較,才是最基本的整體觀。如果一個醫師只看副作用就勸導病人不要接受某個應該要接受的治療,這是讓病人暴露在更大的風險當中,這當然是違背醫學倫理的行為!
台灣一直有很少數的醫師主張過動兒的藥物很危險,建議大眾不要服用。然而,過動兒的藥物治療,是主管機關依照藥事法核准的,安全性與療效都經過審視,如果有醫師要宣稱我國、美國、歐洲、澳洲的藥品主管機關都錯誤了、都被廠商蒙蔽了,顯然需要提出足夠的證據來打臉這麼多單位。醫界同儕則有義務要審視他所提出的證據是否足夠而全面,做出更專業的建議。如果是特定醫師的知識能力不足,倫理委員會可以請他接受繼續教育,增進搜尋與使用證據的能力。如果是刻意只看片面的證據,或是在解讀證據時故意扭曲偏頗,這就有醫德的問題了。不論如何,一位醫師都要為了自己所建議的事情負起責任。就像是覺醒田野還在當醫師的時候需要為了他說過的話負責,醫師不是說有了醫師執照的加持、套上醫師的光環,就可以吹牛不打草稿、信口開河、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基於證據講話,是醫師最基本的專業修養與專業倫理。
醫學是個需要不斷自我反省與檢討的學門,因此醫界會不斷努力報告治療之中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但是評估一個疾病是不是應該要接受某種治療,需要全面的整體視野,不能單方面只看藥物的副作用報告。醫界一直關心過動兒藥物的副作用問題,所以會不斷提出這方面的研究報告。但是臨床上要不要使用,不是看一兩篇報告,而是整體的評估,這些會寫進專家共同討論的指引或是教科書當中。製作出臨床指引的醫師,都是專家中的專家,長期研究這方面的疾病。整體來看,過動兒藥物安全性高,一些副作用的研究與討論不應該被放大成為「不應該吃過動兒藥物」這樣荒謬離譜的建議,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臨床指引是說過動兒不應該吃藥的。然而台灣卻有極少數醫師主張過動兒不存在,既然這個病不存在就意味著不要吃藥了。這種違背全世界專家基於證據所做出的建議,如果公開主張宣傳,可能會害到不少民眾,自然就有違背醫學倫理的疑慮了!
如同我一再強調的,該不該吃藥還要考慮到不吃藥的風險。陳錦宏醫師的文章「過動兒現象如何避免被以偏概全」很周全地從各方面的證據考慮到過動兒的治療問題,也對於疾病的成因有深入的探討。請注意,過動不是個溫和無傷大雅的狀況,過動與注意力不足會讓病人容易遭受各種意外傷害、也會造成後續的自殺傾向、吸毒傾向、犯罪的傾象。證據顯示,使用藥物治療可以大幅降低意外事件、頭部創傷、自殺行為、吸毒與犯罪率。不讓過動兒吃藥,便是讓他們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之中!更不要說每個治療過動兒的醫師都看過許許多多過動兒在吃藥之後上課專心、課業突飛猛進、不再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小孩、因而提高了成就。
我在「精神醫學界是邪惡的組織?」這篇文章從社會經濟的觀點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疾病以及治療的樣貌當然也會跟著有變遷。有許多過動兒沒有治療,長大成為高智商低成就的人,建議過動兒不要吃藥的醫師,可會負擔起這個責任養你一輩子?建議過動兒不要吃藥的醫師,可會替過動兒在青少年期的意外、自殺、吸毒、犯罪負責呢?沒有整體全面的考量,偏頗地只靠自己少數接觸的經驗、只看到藥物輕微的副作用,就自以為可以打臉藥事主管機關基於證據所做出的決定,狂言放聲說這個藥不能吃,這樣害人的醫師當然是要送倫理委員會檢討是否違背醫學倫理。
也許你會說,就像是覺醒田野先生有建議其他的疫苗,特定醫師建議不吃藥但是可能也有建議其他的治療、像是心理治療啊!首先,這些醫師有沒有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懂不懂心理治療呢?一般人常常對於心理治療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畢竟心理治療師不是神仙,心理治療也不是萬靈丹。在過動兒方面許多證據顯示,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只能改善家庭關係人際互動學校相處等表面的症狀,無法改善注意力不足的核心症狀。心理治療不是不重要,但是醫療總是應該要治療到核心去。有機會從核心做出根本治療,可以改善那麼多,為什麼不做呢?
也許你會說,後天心理環境造成的心理問題,為什麼要吃藥改善?當然應該是要做心理治療啊!那我要請問,後天心理問題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遺傳性?後天心理問題為什麼會跟嬰幼兒時期的腦部缺氧與外傷有關係呢?先不要說近來的腦部功能研究,很久以前許多研究已經顯示,先天的遺傳以及後來的腦部發育是注意力不足的主因,之後的心理問題只是這個核心症狀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你電腦硬體出了小問題,也會發生有些軟體跟著出問題。不是說硬體問題一定是整個當掉,還能跑就不會是硬體的問題。過動兒主要是大腦出了小小的小問題,只要一些藥物就可以平衡這些小小受損的功能。因此多數需要藥物治療,只有在輕微的時候可以單獨使用心理治療。不給藥物治療,就好像你電腦送修卻跟工程師說不可能是硬體問題,不准給我修硬體,那麼所能看到的改善自然會有限。如果一個醫師對於過動兒在發生原因(etiology)上的根源都不知道,就想要指導過動兒應該怎麼治療,這樣的醫師學識能力不足,還要對大眾做出否定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建議的事情,那麼這真的是應該要送到倫理委員會討論了。
陳豐偉醫師的文章關於過動症:從蘋果日報沒有查證的頭條報導談起」指出,媒體用傳言憑空報導了某位醫師引用了某個組織所說的,高雄有一個班級二十八位小朋友有十二位在吃過動的藥物。陳豐偉醫師指出媒體做出一個報導,應該有查證的義務,因此指責蘋果日報。我們這一系列的文章則是要強調,醫師對於醫療事情所說的話,更是需要好好查證,因為這牽涉到許多人的生命健康。到底這十二位小朋友是怎麼回事?沒有人知道。管理學界都知道遇到問題要做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更何況是一路從大學一年級就學習著要追根究柢的醫師呢?這位醫師就憑著這樣的傳言痛批台灣所有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輕率診斷、浮濫開藥。依我看,他這樣全面評論所有兒童心智科醫師才是輕率診斷、浮濫開炮!證據咧?證據在哪裡?證據就是聽說聽說再聽說的某個不知道在哪裡的班級。沒有查證、沒有證據,甚至於沒有受過足夠過動兒訓練的醫師,就直接放炮攻擊台灣眾多國內外受訓、研究、長期服務的專業醫師,這還不應該送請倫理委員會檢討嗎?
許多人自以為正義,拿起正義的大旗去砍別人。殊不知,缺乏知識的正義是假正義,可能反而害了更多的人。王浩威醫師的文章「當正義成為法西斯」擲地有聲,大家就不要誤會真正義與假正義的差別了。如果一旦一些醫師抱持著假正義,影響了許多人害他們沒有得到他們可以得到的醫療照顧,那就像是覺醒田野先生一樣,應該要接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我這一系列的文章,前一篇要不要吃藥是個醫療決策,建議不吃藥是個醫療行為是指出,非醫師建議病人不吃藥,這是個僭越醫師權限的密醫行為,只是因為微罪不舉,大家不會真的去處罰這樣的行為。但是不處罰不代表這是正確的,錯誤就是錯誤,還是應該要指出來讓大家知道。這篇文章則是強調,如果是醫師建議該吃藥的病人不要吃藥,這是違背醫學專業倫理的事情,應該要送到專業倫理委員會處理。現實生活中,也許因為同儕包容、長官愛護、或是大家想要息事寧人,而沒有去處理類似的事情。但是錯誤就是錯誤,不能因為實務上大家沒有去處理這種錯誤,就認為這是對的事情。醫師有了法律的保障,可以做出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說別人不能說的話,但是也因此,醫師執照也代表了更重的責任與更高的要求。拿著醫師執照的人需要有一定的倫理規範,醫界為了確保醫師能夠普遍遵守一定的倫理規範,應該要時時對於相關事情做一些討論。這篇文章只是在對於類似的討論做一個拋磚引玉的引信,小弟不才,並沒有呼籲醫界要做出什麼行動的意思。

轉載自https://drsoultw.wordpress.com/2016/06/04/%E9%86%AB%E5%B8%AB%E7%9A%84%E5%80%AB%E7%90%86%E8%B2%AC%E4%BB%BB%EF%BC%9A%E5%BE%9E%E8%8B%B1%E5%9C%8B%E9%BA%BB%E7%96%B9%E5%A4%A7%E6%B5%81%E8%A1%8C%E8%AB%87%E8%B5%B7/

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

轉載自吳佑佑醫師主講 何翩翩(幼稚園園長)筆記103.10.8
猜猜看過動症的孩子誰的觀察診斷會最準?是媽媽?老師?還是醫生?...答案是「老師」!因為媽媽雖然是長期性的貼身觀察,卻容易帶有許多主觀的想法與感情,家中對照組成員也不夠多;醫師雖有專業,卻很難在短短兩小時鐘就做出最準確的判斷;而老師不但相處時間夠長,一班同時就有30個孩子是對照組,所以常常不到一天的相處,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孩子是屬於有特殊需求的一群,辨識力高、經驗值高、比較對象夠多,老師當然輕易可以勝出!
這場由吳佑佑醫師主講的「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的研習中,醫師以幽默風趣又實用的方式,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的關鍵,為什麼會讓我特別覺得獲益良多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除了專業的理論之外,吳醫師自己已經大學的大女兒,本身就是過動症的孩子。 吳醫師分享到自己孩子雖然資質不錯,但很容易就會發現只要是複雜的題型,甚至只是非常態性的題型就容易出錯,像是-8+5,就一定會寫成13而不是-3,求學過程雖不至於坎坷,但也遇過有老師質疑爸媽都是醫生怎麼孩子的成績卻只有這樣?吳醫師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她只告訴她的女兒:「爸媽的職業和小孩的成績無關」,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孩子有甚麼不會,沒有一個孩子會希望自己考不好,所以請幫助孩子找到背後的原因。
至於ADHD常常忘東忘西、分心、衝動等的特質,是不是嚴格一些就會好呢?吳醫師用她切身的經驗回答:「不會」,因為一味用高壓的方式處理,沒有認清孩子的困難只會教孩子掩蓋事實,增加孩子說謊的機會;如果發現大人動手打完、飆完孩子還是沒效時,請一定要思考教養方式是否需要調整,而這過程中肯定會挑戰父母自己非常多的價值觀。
不論是家中還是班上有過動症的孩子都一定會非常挑戰大人,他們因為腦功能某部分的發展尚未完全,所以執行力差、衝動、總是動個不停,不然就是一下子又分心了。這讓我想起我們家的過動兒麒,早上吃完早餐看到他起身,就請他收拾自己的盤子,他答:「好」,然後忽然想起今天要穿襪子就跑不見了;過一會我又說一次:「麒,請過來收你的盤子」,他馬上從房間跑出來說好,還說了聲:對不起唷,然後手還沒摸到盤子,又想起今天社團要帶足球,所以一溜煙人又不見了;接下來我的音量就忍不住提高了:「麒!請你過來收你的盤子,我要擦桌子了,要遲到了,可以快一點嗎?」他終於走過來,我得確實盯著他拿起盤子放到廚房洗碗槽,才終於可以鬆口氣;而這只是整天大小故事中的一個小例子而已。 更別說在學校了,分心可能只是造成學業成績低落,明明都會卻考不出相對的成績,通常痛苦的是陪寫作業的媽媽;而「衝動」應該是最讓老師頭疼的特質,因為這會演變成全班的困擾。
像是吳醫師舉例她另一個女兒小一時班上有一個過動兒,因為吳醫師的小女兒在家中就有和過動兒姐姐相處的經驗,所以當然耐受度比一般孩子高很多,加上媽媽自己是專業人士,當然也比較能同理過動兒的種種狀況,所以想當然爾被老師安排坐在人人厭的過動兒旁,因為衝動的特質,所以大部分過動兒的
挫折容忍度也很低,遇到不會寫的常常就大爆炸,大吼大叫就算了,還會故意到處吐口水,抹在開關、同學的桌椅上搞到全班大亂,所以她女兒後來看到他在醞釀發作時,就會把作業悄悄地推過去給他看;或是乾脆把他作業拿過來,寫好那一題再推回去給他,就這樣在旁默默地照顧這個過動兒的情緒。
有一次過動兒在走廊亂發脾氣,小女兒看不過去走去說了兩句,過動兒就狠狠的掐了她的手臂,留下一片烏青,她痛得哇哇大哭,其他同學也都過來安慰,過動兒知道自己做錯了,不知所措的站在她旁邊陪著她,也低聲的道歉。回家後吳醫師問女兒這麼嚴重有告訴老師嗎?她女兒淡淡地說:「沒有,他的麻煩已經夠多了,就放他一馬吧!
甚至有時過動的同學大發雷霆,會故意把全班燈都關掉不讓老師上課,這時老師也很高招,就會集合大家,開始摸黑的講故事,等他情緒慢慢下來,故事又很吸引他,就可以慢慢再把他拉回團體中。 帶過動兒是非常需要高度智慧與情緒控制力的,如果大人開始跟他作戰,一定要他屈服或是承認自己是錯的,後果就會不堪設想。醫師又舉了那位同學的例子,小一時考聽寫,過動同學又開始分心,等他回神過來已經考到第三題了,他趕緊把考試本拿出來,可是前面兩題沒聽見啊,怎麼辦?衝動的他當下能想到的就是趕快看旁邊人的題目是甚麼,可是這是聽寫耶,所以旁邊的小女生就舉手啦:「老師,他偷看我的本子」,過動兒生氣的說:「我沒有啊,我是在看題目」,如果這時老師還繼續說:「考試時看別人的就是『作弊』!」那就完蛋了,過動兒可能就會歇斯底里的爭辯說我沒有,然後就演變成一場教室大戰。
如何了解過動兒的思考邏輯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因為他們常常犯錯是必然的,大人要學會設立停損點,接受他們的錯誤而非指責,教導他們如何善後,然後再慢慢引導他們如何預防錯誤發生,並用正增強的方式,在他表現好時大量的鼓勵,如果總用處罰的方式或是總說:「真是的,你又來了!」、「我說了多少次,你是聽不懂嗎?」、「要罵多少次啊,一定要我生氣你才懂嗎?」甚至只是一聲長嘆這些都是在暗示『你很糟糕』,要想辦法維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因為你會發現『過動兒專注力的持續度和興趣有絕對相關性』。
吳醫師最後提到一個大重點,有些家長明明就知道孩子是過動兒,也拿到醫院的診斷書,卻不願意通報給學校知道,理由是「怕孩子被貼標籤就永遠不能翻身了」,醫師說:「標籤不用人家貼,而是孩子一來就掛在身上的」,這些孩子需要別人的寬容,並用不同的標準與方式相處,隱蔽他的需要只是在斷絕他的資源,更會造成老師的困擾,吳醫師笑著說:「不要這樣暗算老師唷!」開誠佈公地和老師討論尋求輔導室或學校的幫助,老師才會有後援,不要變相造成老師無形的負擔。
研究發現有很多的過動兒在1516歲之後前額葉(執行力、控制力)可以慢慢趨近於相同年齡的發展,通常5-10歲時是過動症狀最明顯的時候,而偏偏這段時間是他學習動機、學習習慣養成最重要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喪失了這些學習的熱情,甚至對自己出現負面的評價,認定自己是不好的、沒用的,不論再努力也達不到大人標準的,很可能進入青春期就會形成反社會性人格,造成更多家庭甚至社會的問
題,因為衝動性的關係,過動兒如果不積極治療與處理,他們青春期1/3會發生情緒障礙,未婚懷孕的比例也高出一般孩子非常多。
所以父母別忘了和過動兒保持良好的關係,唯有這樣發生問題時才有機會幫到他,因為他才願意來找你。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環(吳醫師的女兒從國中服藥到大學才慢慢停藥),重要的是父母要積極面對,學會輔導過動兒的技巧與知識,了解他們的心理與思維,並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如果決定不讓他吃藥就請接受他的困難而非責怪他為什麼做不到,但如果真的嚴重影響到他的人際、學習、自我價值觀還是不要逃避藥物可以給的幫助。
過動兒腦功能的異常絕對不是父母管教不當,幫助這群學業成績也許表現不好的孩子了解對於考試與成績的解釋,讓他們知道考不好絕不是和自己不好畫上等號的,給予他們清楚的約定與界限並保持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