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侯孝賢:沒有童年的閱讀,就沒有今天的《聶隱娘》

侯孝賢:沒有童年的閱讀,就沒有今天的《聶隱娘》
父、母親分別在侯孝賢國一、高二時過世,他就像「沒人管」的小孩,「若沒有看書的習慣,我不會有今天,」侯孝賢非常確信,是閱讀安慰了他,文字開啟了他的想像力,「沒有童年那段閱讀的經驗,不可能今天拍出這種片子,」他說。
電影《刺客聶隱娘》終於將自828日起,在全台84家戲院放映!以本片榮獲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侯孝賢,在86日和颱風來襲前夕的87日,分別率領核心工作團隊和男女主角舒淇、張震,和媒體見面,分享幕後甘苦和花絮,讓大家更期待這部在侯導心中醞釀了幾十年的《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是有關聶隱娘(舒淇飾演)的情感和成長過程的一部電影。時代背景為安史之亂下的唐朝,十歲的聶隱娘無故被道姑帶走,訓練成頂尖殺手,總能將行刺對象一刀斃命。有一次行刺的目標為勢力強大的藩鎮節度使田季安,竟是聶隱娘幼年的摯愛表哥,她開始心有二念……
 這部電影展現了侯孝賢對唐代的熟稔和對武俠片的夢想。
 從小五開始,侯孝賢就開始看武俠小說,跟著哥哥騎腳踏車去租書店一套套的租來看,「看得很快一下就看光光」,然後又開始租放在旁邊的言情小說,「有什麼就看什麼」。中學之後,開始看日本的武俠小說,也在學校圖書館借閱一套套如《魯賓遜漂流記》等世界名著。侯孝賢一直保持喜歡看書的習慣,大學時開始接觸唐人小說、傳奇,就非常著迷,就大量閱讀,他對唐代一切如數家珍,像一本活字典,信口解釋就是一堂課。
 在鳳山長大的侯孝賢也喜歡看電影。小學時總跟著不認識的「阿伯」進場看電影,國中時,便夥同好友阿雄作假票。他們撿大人撕角的廢票,再把一角粘回去,常常「有蓋章的圖案對不起來」,但撕票的員工從來不會仔細比對。他因此也看遍鳳山三家戲院。

精神科醫學會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徐重仁: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很多人說我的EQ好,很會控制情緒,我想,20年前法鼓山禪修課程的體驗給了我很大的影響。
大約20年前,有天我突然接到一封來自法鼓山的信函,說我被選為第一期菁英禪修班學員,請我參加為期3天的禪修課程。我並沒有報名,當初為何會被選中,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
不過,我想平時工作很累,剛好利用那3天休個假也好,於是帶著很多書和隨身聽就去了。
到了那裡才發現,這些東西都不能用。你不能說話,學員就算認識,見面了也不能打招呼或喜形於色。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先掃地,然後去吃飯,接下來就是學打坐。聖嚴師父教我們觀照自己的情緒,把心中負面的雜念、煩惱逼出去。
當時,我剛從美國出差回來,下飛機就直接過去,時差還沒調整好。第一天,眼睛一閉上就打瞌睡,第二天還是打瞌睡,聖嚴師父甚至還拍拍我的肩膀,和藹地說:「你如果很睏,就睡一下好了。」
可是,到了第3天,我突然有了領悟。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從那時開始,我逐漸明白,原來情緒是可以駕馭的。
當你拼命往前衝或情緒爆發時,一定要想到什麼時候要slow down(慢下來),什麼時候要U-turn(迴轉)。時時靜下來檢視自己,不要當暴走族,讓情緒沒有節制的一直發散。
把該丟的垃圾丟到垃圾桶
很多人說我的EQ好,很會控制情緒,我想,當時的體驗給了我很大的影響。
不過,掌控情緒這件事,說來簡單,要做到卻很難,我也是經過很多歷練,才改變觀念,繼而改變了態度。當然,我並不是建議大家都去禪修,而是想分享當中的原理。
人為什麼會焦慮、有情緒,那是因為太重視自我,對很多事太計較,覺得不公平、很委屈、很生氣。
例如,我對一個人很好,他如果對我好,我就開心;對我不好,我就不高興。不高興是一定的,但還是得轉換,他是他,我是我,否則會被情緒牽著走。「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說的就是這回事。
假設有人向你抱怨或說你不好,就像是丟了一個垃圾給你,你要趕快把它丟到垃圾桶,不要認真地抱著不放。你如果一天到晚在想那件事,你就是「抱著垃圾」。
複雜簡單化
我認為要做好情緒管理,第一步就是「複雜簡單化」。我們常會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會焦慮、不安,其實那是不必要的。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暫時不要去想,去做點別的事,等情緒平復後再回來。這很難,但可以練習。
其次,你要讓自己更有信心。遇到不懂的事情就看書、請教別人,多跟人群接觸。看事情的角度不要那麼狹隘,久而久之就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不會有劇烈的情緒起伏,因為他知道,一時不順利不代表永遠如此,自己還有別的事可以做得很好。
「自信」這件事真的要靠自己。小時候,我父親看我不太有自信,都會剪報給我看。我知道他的意思,也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因為別人能幫的忙畢竟有限。
發脾氣前,要先找好台階下
很多人以為情緒管理就是永遠不發脾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你要駕馭好你的脾氣。
我之前在領導部屬時,要發脾氣前,我就知道自己要發脾氣,因此會先找好台階下。所謂找台階下的意思,是你要去轉圜,不能讓場面僵在那裡。
想想看,你講了嚴厲的話,部屬會很緊張、有挫折感。其實,當主管的也不好受,因為沒有人敢說話或理你啊,你自己要去緩和氣氛。
我的做法是,說完嚴厲的話之後,還要安慰或鼓勵一下部屬,讓他們知道自己做得很不錯,只是某個地方需要再改進。
換個角度講,如果你是部屬,遇到主管發脾氣,我建議你還是保持平常心,用平和的心境去接收他的話,不要認為他在講一件很恐怖的事。
主管發脾氣時,其實心裡是緊張的,如果你也緊張,他會更緊張,這種波動就會愈來愈緊繃,最後形成一個僵局。相反的,你保持輕鬆的態度,但不是嘻皮笑臉,雙方情緒就會愈趨緩和。
人性都一樣,再古怪、暴燥的人,都需要溫暖。無論你的角色是什麼,把對方當成人來對待,不要緊張,事情就會變得比較順利。如果對方的態度一直很不好,就把他當成「反面教師」,警愓自己不要變成這麼刻薄的人。
不隨著對方的情緒起舞,就是最好的情緒管理之道。

轉載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155&page=2

如果有一天你說出「啊,這就是人生」,你就過關了


不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媒體詢問與對話中,大家赫然發現,柯文哲不只是能言善道,他的知識也比一般人想像中來得豐富。除了原本專精的醫學知識外,物理原理、歷史典故、宗教經典、小說人物,信手拈來,往往為他的言論增添更多可信度與攻擊力,而這些,都拜他長年不間斷的閱讀所賜。
112日,柯文哲被拱跳舞,公開狂電部屬、對著媒體爆粗口,加上父母被查稅,這麼多件事全部擠在一起發生,搞得人仰馬翻,柯文哲卻在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話匣子一開,就迅速地沉澱下來,娓娓談起他最愛的閱讀。
雖然好幾次提到讀書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自己天生就聰明,但顯而易見的,如果只有天資聰穎,而沒有後天的努力讀書與海納百川,柯文哲也不會是今日的柯文哲。閱讀,到底帶給柯文哲什麼樣的力量與勇氣?柯P之所以是柯P的原因又是什麼?
直言現在每天看最多的東西是公文,又認為「看公文也是在學習」的柯文哲,在《Cheers》首次深度分享他的閱讀之道。
讀書態度:有用的學習vs.有趣的學習
我沒有什麼娛樂,讀書就是最大的娛樂,也是最便宜的娛樂。學習有很多種層面,一個是自己做,一個是看別人做,另一個就是看書。讀書本身就是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這不需要再去強調。
我什麼書都看,拿來就翻一翻,這也是我的習慣。當然,我也有不喜歡的東西,例如,我不喜歡音樂,我的音樂水準就是到鄧麗君跟鳳飛飛的level,再上去就沒辦法了。
知識本來就是萬流歸宗,其實所有的學問,到最後都是回歸知識的本體。在美國,大學畢業要考GRE,不管你念數學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音樂研究所,它就只考3科,邏輯、語文跟數學。那表示什麼?表示重點不在所學的知識內容,而是學了這些以後,對邏輯、語文、算術能力有什麼改變。所以,我覺得重點不在讀什麼書,而是讀了之後,對基本能力和人生觀帶來什麼變化。
至於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選擇想讀的書?釋迦牟尼其實回答過這個問題。
釋迦牟尼在祇樹給孤獨園散步,弟子圍著他問了10個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界限?」、「人類的歷史,過去有沒有盡頭?未來有沒有盡頭?」釋迦牟尼不肯回答,弟子就一直問,他沒有辦法,撿起地上的一片葉子問:「滿園的葉子多,還是我手上的葉子多?」當然是滿園的葉子多。釋迦牟尼就說:「世界的學問很多,你問我這些問題,對你這一世的修行沒有什麼幫助,為師的只是選對你這一世最有用的東西先教給你。」
依照需要去學習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需要什麼就去讀什麼。不過,如果把學問當成如此功利,又失掉一種樂趣,所以,有時候喜歡就好,不要去想有什麼用。對讀書,我的態度就是兩種,一種是有用就好,一種是喜歡就好。有用是direct learning,有方向的學習;喜歡則是有趣的學習。
中國人看到新事物,常常第一句話就問:「這有什麼用處?」;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卻是「這很有趣」。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缺少創造力,凡事都要有用,最後就只停留在應用的level。一直問有用沒用,結局就是整個民族失去了創造力。
Read between the lines
讀書是種習慣,我以前當外科醫生時最忙,現在沒那麼忙,還是有時間看書。像我昨天就看了篇《明報》雜誌的文章,隨便撿到就讀。
不過,學習必須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讀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很多人都去過延安,可是我去延安的感受卻跟其他人不一樣。同樣的學習,每個人得到的效果不同(編按:柯文哲當年在台大醫院愛滋事件發生後被懲處降級,辦公室搬到比醫院太平間還低的地下室4樓。後來,他走訪中國共產黨的發跡地陝西延安,回國後還將共產黨撤退至延安窯洞的版畫印下來,貼在辦公室牆上,藉此惕勵自己;亦曾多次表示,他就是要學習當年共產黨如何在屈居劣勢的情況下,還能一舉擊敗國民黨)。
你問我,讀書怎樣產生跟我一樣的效果?講到最後,就是大家最不想聽的,那是天生的智慧。讀書90%是天生的,用功也是,有人就是沒辦法用功,因為坐不住。我3個小孩,每一個成績都比我差,我也認了,不會要求他們跟我一樣。
我跟學生講“you are what you do”,我沒有要求你認真,奮發圖強,但我希望你對自己要有合理的期望。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就要認真一點;如果你想過easy life,也可以;但你不能又想懶懶的,又想很有錢,又想很輕鬆,又想很有成就,嘸那種代誌(沒那種事情)。
所以,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人生做自己就好,be yourself, accept yourself,做自己,最後接受自己。
年輕人不看長文章,也算危機嗎?
當然,我確實也發現,現在年輕人不太閱讀了。我在Facebook上的文章,文章長短跟點閱數剛好成反比,愈長就愈沒人看,這表示大家失去了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
可是,這算是缺點、危機嗎?I don't know。我一直在想,難道一定要讀大部頭的書才算培養思考嗎?不知道,這需要科學證據。老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我從來不相信這句話,要是一代不如一代,人類早就滅亡了。
如果你嫌年輕人只看輕薄短小的內容,那就要學習如何在輕薄短小中傳遞同樣的訊息。產品賣不好,不要怪顧客,要怪你的產品。
總之,讀書是個文化、是個好習慣。柯文哲在整個台灣政治史上最特別的地方是什麼?他是目前所有已知的政治人物裡面,從政最晚的,比李登輝還晚。李登輝是50歲,我是55歲。這代表什麼?表示這個人讀的書比別人多。
25歲、50歲讀《神鵰俠侶》,心情不同
當然,人會一直變,不同階段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像《論語》,我1617歲的時候讀跟50歲讀,感覺很不一樣。同樣的道理,20幾歲讀《神鵰俠侶》跟50歲讀,心情也會不同。
25歲讀《神鵰俠侶》時覺得很難過,裡面每個人的愛情故事都太悽慘了。像李莫愁,愛一個人可以愛到想殺了他,那種愛恨之強烈。我當時就覺得人生怎麼那麼可憐。可是要是到4050歲再看,那又不一樣了。
最近我有個學生在醫學中心當到主任,他對許多事情覺得困惑,問我很多問題,我就跟他講:「如果有一天你說出『啊,這就是人生』,你就過關了,所有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是問題。」
35歲當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出去跟病患家屬解釋病情:「你兒子車禍腦死」,我跟他講了5遍,他還問我第6遍。我心裡想,奇怪,我已經講了5遍,你怎麼還聽不懂。到了50歲時,我終於了解,沒辦法,因為他是爸爸,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接受,我能講什麼?(長歎一聲)啊,這就是人生!
很多事我已經看開了,不計天下毀譽,不在乎。這個不在乎是個境界,但我認為,上面還有個更高的境界,我還沒到,也許是年齡還沒到。我是一關一關過,「貢高我慢」(編按:佛家語,指一個人貶抑他人,過於驕傲之意)我就過不了,一直到現在都沒辦法克服。我發現我對人家真的不假顏色,這就是貢高我慢,我的EQ真的不高,但我有意識到,就一關一關過吧!
關於閱讀,柯文哲說
1. “書要念,但不要念太多。
這幾年我的智慧慢慢達到巔峰,很多事動腦想一想,就可以想出道理。多思考,然後要多念書,但也不要念太多,像《Harrison's》念兩遍就可以了(編按:《Harrison's》是2,000頁的內科學教科書)。
2. “大學目的是觀察和思考。
上大學的目的是培養終身學習。因為學問太多,不是大學4年就可學完的。
終身學習的原則是「觀察」、「思考」。上大學應該要上文學、辯論、邏輯這些基本科目,應該多看每年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s),例如《平衡計分卡》、《藍海策略》、《世界是平的》等等。
3. “每個人都讀第一名,誰要當最後一名?
我兒子讀小學一年級時,寒假帶了成績單回來,我看一看跟他說:「你一個學期的名次,比我小學6年加起來還多。」我太太說:「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的子女沒有那麼優秀。」
其實,我很早就接受這個事實了,每個人都讀第一名,誰要當最後一名?這樣想就可以了。
資料來源:《白色的力量》

轉載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4391&eturec=1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二尖瓣脫垂」與「恐慌症」的關係是...?

10個人就有1個有!「二尖瓣脫垂」與「恐慌症」的關係是...
來看診的恐慌症病人,有蠻大比例會說之前在急診或心臟科檢查出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脫垂」,或說之前曾經因為二尖瓣脫垂長期接受治療,後來因為恐慌症狀強烈、明顯,上網搜尋後,發現自己可能也有恐慌症,才跑來就醫。
病人可以放心的是,絕大多數的二尖瓣脫垂,正常狀況下並不影響心臟功能,不影響日常生活。我常跟病人說,如果心臟科醫師說不用擔心,你就不要擔心啦,你又不是運動員,心臟輸出功率打點小折扣沒有關係。
雖然二尖瓣脫垂病人有時會出現胸悶、心悸症狀,但研究指出,這些胸悶、心悸,絕大多數不是因為瓣膜脫垂引發的心臟功能問題,而是來自胸壁肌肉與自律神經系統的異樣感。也就是說,通常不礙事,這只是一種常跟二尖瓣脫垂一起出現的症狀。但這種不舒服感覺,總是會讓人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心臟問題,或甚至因此致命。當然,大家最擔心的,是猛烈的急性心肌梗塞。
大部分二尖瓣脫垂不需要治療,病人拿到的藥物通常是抗焦慮藥物,如鎮靜劑或交感神經抑制劑。這些藥物並不會去改變二尖瓣脫垂這件事情,但可以降低焦慮、改善胸悶心悸。在心臟超音波等醫學影像技術越來越進步後,可找出二尖瓣脫垂的人佔總人口的5~10%,所以也有醫師認為,大多數二尖瓣脫垂是人類心臟結構正常的變異,無須太緊張。當然,如果你有二尖瓣脫垂,是否需要積極治療,還是要以心臟科醫師的意見為主。
二尖瓣脫垂跟恐慌症常「共病」嗎?這兩個疾病是否有共同的病因?目前醫學界的看法,傾向認為二尖瓣脫垂是二尖瓣脫垂,恐慌症是恐慌症,這兩個疾病的相關性並不大。但為什麼恐慌症病人容易發現自己有二尖瓣脫垂?一來有二尖瓣脫垂的人本來就多,二來恐慌症病人對身體不舒服感覺會容易過度敏感、焦慮,胸悶、心悸症狀容易聯想到心臟問題,所以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現自己有二尖瓣脫垂。
二尖瓣脫垂的「病人」(或說有此變異的正常人?),可能有一小部份同時有恐慌症的體質。二尖瓣脫垂常見的胸悶、心悸症狀,可能會讓恐慌症體質的人過度焦慮、或因此讓恐慌症狀更常出現。當恐慌症狀造成現實生活的障礙,比如說,因此迴避某些場合,不敢搭飛機、上高速公路、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這時,就會需要積極治療了。大部分二尖瓣脫垂並不會嚴重到影響生活,反倒是不會致命的恐慌症,常會限縮現代人的生活範圍。
作者_陳豐偉精神科醫師
轉載自http://blog.eroach.net/?p=1209



婚姻議題

台灣女人年輕為夫、中年為子、老年為孫呂秋遠:妳毀的不是婚姻,是人生
「律師,我想離婚。」她在電話裡說。 
「為什麼?」我問,這是基本問題。 
「我先生有外遇,他今年六十歲,竟然跟一個二十四歲的女人在一起。這女人跟我兒子同年紀,這種事他怎麼做得出來。」她聽起來口氣平穩,但是很哀怨。 
「當然做得出來啊!男人向來很專一的,從二十歲到八十歲,都喜歡二十歲的。」我心裡暗暗這麼想,但是我還是保持了律師的專業,「那麼你不要提離婚啊!提離婚對你有什麼好處?你在意財產嗎?」 
「我只是希望我有個保障,財產都在他名下。」她說。「萬一他把財產都過戶給這個女人怎麼辦?」 
「這你放心,你老公在還沒跟這個女人結婚以前,以他這麼精明的人,怎麼可能過給她?萬一人財兩失怎麼辦?」我說。 
「對!我曾經跟過那個女人,他在跟我先生約會後,就去跟另一個年輕男人約會!」她氣憤的說,「她太不要臉了。」 
「不然呢?難道他愛的是你先生鬆弛的肚子、半禿的腦袋、肥胖的身軀與過人的年紀?」我悠悠的說,「她愛的當然是他,的錢。」 
「所以我要離婚!」她似乎被我激怒了,「我要讓他付出代價!」 
「什麼代價?中年離婚的代價?你要是想跟他離婚,他心情可好了,有男人可是把『中年喪妻時』當作人生三大樂事之一。況且離婚後,縱然你可以分得他一半的財產,但是這訴訟可能要很久,他的財產都在美國,臺灣司法單位也不容易查,到後面豈不是變成人財兩失?」
「沒關係,至少我有自由。」她說。 
「你現在哪裡不自由?」我問,「你先生忙著外遇,你孩子也成年了,你本來就是自由的,是你不願意給自己自由罷了。」 
她沈默了半响,「你知道我為什麼找你嗎?」 
「我不知道。」 
「因為我先生買了你兩本書,而且最近一直在看,我覺得他這種不愛看書的人,竟然會對書這麼入迷,我覺得可以來問問你。」她說,「該不會他已經來找你了?」 
「沒有啦!如果他來找我,我就不會跟你討論案情。」我說,「但是如果他真的來找我,我會建議他放下屠刀,因為他只是想抓住青春的尾巴而已。他如果認為,這女人愛的是他經歷與腦袋,他的精力應該不夠,他的腦袋也應該進水了。」 
「但是,我總覺得我不甘心,為什麼他可以這麼對我!」她問我。 
「這就是問題。因為你離婚,只是把某某妻的位置讓出去,徒然讓這個女人得利。我問你,如果真的離婚,你還會在意他跟這個女人在一起嗎?住你的房子、睡你的床?」 
「不要臉的東西!」她憤怒了。 
「這就對了。」我說,「如果離婚,你會繼續不開心,那麼你幹嘛離婚?離婚,就是要讓自己開心點,但是離婚以後,你卻要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出雙入對,你願意嗎?」 
「也只能這樣啊!」她無奈的說。 
「那你幹嘛這麼無奈?」我說,「離婚,沒有不好,但是你要知道離婚的目的。你現在離婚的目的不過就是為了出一口氣,但是這口惡氣不是這樣處理的。你繼續在這個位置上,用他的錢、抓他的姦、罵這個小三,這樣不是很好?等你確定你的離婚目的,再來談這件事會不會比較理想? 
「這男人真可笑!竟然看不透這個女人!」她恨恨的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要先知道,離婚為的是什麼。」 
「老男人很多行為都可笑,但重點是你自己,要學著當美國女人,而不是台灣女人。」我說,「台灣女人年輕為夫、中年為子、老年為孫,你要學著把錢花光,讓自己過像樣的生活。為自己活,知道自己的生活重心,不然你老是這樣,毀的不是婚姻,是人生。」 
「你也很可笑,我是要來委任你離婚訴訟的!」她最後說。 
「時機還沒成熟,以後再說。」我是這麼說的。「雖然我不是老男人。」
轉載自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45514&p=2

作者簡介-呂秋遠
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負責人、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NEWS98廣播節目主持人。經常在個人臉書發表讓人感動的法律故事,以及「鞭力十足」的時事評論。著作:《噬罪人》、《噬罪人:試煉》。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tbaker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