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賈伯斯的詛咒?還是祝福?(引用自睡眠321 2012-03-13)


        部落格近期在舉辦小投票,看看大家睡前都在做什麼呢?結果截至今天為止,投給「上網」跟「玩手機」的人是最多的~由於科技的進步及網路的發達,數位化時代到臨,人們的夜晚如同白晝,夜晚可進行的活動形式更加多元,加上手機等通訊設備功能之完善,也使得工作者經常隨時處於「待機」狀態,使工作時數延長,無形中壓縮了自己的睡眠時間,增加了夜晚照光的時間,但人們卻似乎未考慮到這些改變可能造成的影響。

        舉例而言,光照會去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改變睡眠的生理時鐘等,而光照調整生理時鐘的效果會受到光線強度、光照時間點及光線波長的影響。研究發現光線強度越高,對生理時鐘影響的效果也越大,不過100 勒克斯強度的光照即可產生效果。先前研究顯示在核心體溫達最低溫前照光,受試者的日夜節律會向後遷移;相對地,在核心體溫達最低溫後照光,則受試者的日夜節律會往前遷移,且在不同的時間點照光,效果的大小也不一樣光照擁有不同的波長而呈現不同的顏色,人類可見光的波長範圍落在光譜的400nm 750nm間,此範圍所對應到的顏色是紅、黃、綠、藍和紫色。許多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日夜節律受到短波長光照影響最大,尤其是波長範圍為450 nm480 nm 的藍光光照。

     現今社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數越來越多,手機擁有的功能越來越多,許多人也習慣睡前在床上還使用手機。美國睡眠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結果即顯示,高達95%的美國人在睡覺前接觸一個小時左右的電子數位產品,包括電視、手機、電腦、遊戲機等。但事實上,這些高科技產品可能會對人的睡眠產生影響。從上述研究可發現,智慧型手機、ipad、電腦等幾種使用背光液晶螢幕的產品,所發出的光源(尤其是藍光光源)在睡前可能會去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干擾生理時鐘的運作,甚至會影響到睡眠。 一篇2007年的研究發現在關燈後還繼續使用手機的青少年,較容易感到疲憊。另一篇2008年在瑞典所進行的研究,將21位健康青少年依手機使用率區分為兩組,控制組一天通話及使用簡訊的數量少於5,相對地,實驗組則是每日超過15的使用量,結果發現實驗組的青少年睡眠時間較不規律、需要更長時間入睡、容易醒來,以及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到深層睡眠,早上也較難起床。

        然而,一物有一弊,必有一利。智慧型手機的許多便利的功能,如果使用得當,應該也可對睡眠有所幫助。市面上與睡眠相關之APP不勝枚舉,多是主打音樂、抒壓及放鬆等功能,其實際效能如何,因無實際研究資料,便不加論述。但不得不重視的是手機之便利性,以及現今社會民眾對好眠的渴望,怎麼樣避免失眠,如何睡得更好,是許多人極其希望知曉的。除了光線跟手機之外,也有研究以網路作為媒介來改善睡眠。

        研究也顯示以網路為媒介來進行治療是有效的,一篇2004年的研究即探討符合失眠診斷的個案接受以網路為媒介(Internet-based)的認知行為治療介入,結果發現接受治療後其睡眠狀態有顯著的改善。2008年在日本所進行之研究,同樣也發現成人工作者志願接受以網路為媒介的治療,在治療後主觀的睡眠品質增加,且入睡時間減少。另一篇2008年的研究中提及一針對失眠者所建構的系統─睡眠健康使用網路(Sleep Healthy Using The Internet, SHUTi),此系統試圖以網路為媒介,基於已發展良好的認知行為治療法為理論基礎,發展一自主、互動且為失眠者量身定作的治療介入,內容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法、睡眠衛生、認知再建構及避免再發等,結果發現失眠者使用此網站後,睡眠品質、效率及整體生活品質都有所改善,且為長期的效果。後續研究同樣也證實此系統可增加睡眠效率、減少睡眠中清醒的時間。

綜合而言,目前應考慮如何善用現今社會中網路及智慧型手機作為媒介,來改善人們之睡眠,而非讓科技干擾了我們的睡眠。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妥瑞症」《叫我第一名 (Front of the Class)》 (引用自Youtube)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Brad Cohen)改編,敘述患有妥瑞症的男孩努力達到成為老師的夢想,並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小時候的布萊德經常不由自主地抽搐扭動、吠叫鬼吼,他的父親認為他只想引人注目,鄰居則說他被惡魔附身了。其他孩子嘲笑他,小學老師更要他站在教室前面向所有同學道歉,悲­慘的人生受盡羞辱。直到某天,校長知道這是一種神經性疾病的症狀,才幫助了布萊德獲得大家的理解和接納。因此,長大後的布萊德決定當個「自己從未碰過的好老師」,然而實現­夢想的道路如此艱鉅,他面試了24所學校,遭到冷嘲熱諷,終於在第25次的面試,成功得到一個機會,他是第一個當選全美最佳教師的妥瑞人。

布萊德.科恩在拍片現場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關於『永不放棄』的故事。妥瑞症是一種身心障礙,科恩卻從不認為自己是殘障人士,他視妥瑞症為他一輩子如影隨形的朋友。他說..­."是妥瑞症教我成為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
電影片段: 
   

照片分享:101.03.25 台南東豐路之木棉道

101.03.25東豐路上美麗的木棉花






101.03.25

如同那首歌,唱著這樣的歌詞:

「紅紅的花 開滿了木棉道 長長的街 好像在燃燒...」

大家 拿起相機 爭相捕捉這樣火熱的畫面...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耗竭世代 職場女 身累死 腦不停 (中時電子報2012-03-27)


耗竭世代 職場女 身累死 腦不停

 作者: 蔡鵑如╱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327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職業婦女得照顧家庭,還要在職場扮演盡責的上班族,非常辛苦。專家說,約有三分之二的職業婦女經常覺得疲憊不堪。這些所謂的「耗竭世代」(Spent Generation)為了挺過每一天,必須仰仗過多的咖啡因和糖,這樣的生活型態一定會危及她們的健康。

研究壓力問題的美國里普曼(Frank Lipman)醫師指出,她們的疲憊指數已達高峰。耗竭世代最普遍的特徵是「老化快、雙眼浮腫、身材發胖水腫,身體已累得半死,腦袋卻持續運轉停不下來。」

每天早上天還沒亮,「耗竭世代」的女性就得撐著休息不夠的身體展開一天。為了打起精神,她們需要馬上灌下一杯咖啡,吃下一個瑪芬或貝果,補充更多的糖。

但精神奕奕的狀態維持不了多久,又陷入疲倦。為保持旺盛精力,她們在白天一定得繼續灌咖啡因飲料,吃下更多的糖。她們多半晚睡,或有太多家事要忙,導致惡性循環。

里普曼醫師擔心,由於腎上腺會對壓力產生反應,長期下來,這些女性的腎上腺會因刺激過多而疲乏。壓力對女性的影響,遠比事情多得做不完更嚴重:「男人不必照顧孩子,職業婦女得身兼母親、妻子,共同安排並參與家庭生活,她們要處理的事太多了。」

他認為,若要解決問題,最好的途徑就是徹頭徹尾改變生活方式,讓身體回歸正常節奏。建議可戴上眼罩或拉上遮光窗簾,讓自己在一片漆黑中入睡。

早餐可吃富含蛋白質的煙燻鯡魚和雞蛋,並避免攝取咖啡因和糖分;騰出十五分鐘好好吃午餐,不要吃飯配電腦;每天至少到屋外散步一次,試著練瑜珈和冥想,放慢生活步調,才是打敗壓力消除疲憊之道。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讀後心得《擔心太多怎麼辦?》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擔心太多怎麼辦? 讀後心得分享(書泉出版社)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每個人偶而都會發生一些困難解決或令人失望的事情,這個時候會有一段時間覺得心情很糟,但大多數的人會設法讓自己趕快振作起來,但有些人就會把這個心情或困難或根本還沒發生的事,將以想像、惡化、擴大,並讓自己深陷不好的情緒當中。擔心是讓您感到害怕的一種想法,像是「如果我一個人在家,妖怪來了怎麼辦?」或「我的小孩在學校會不會被欺負?」,這種想法讓你覺得不舒服,甚至出現一種反胃、噁心或頭痛的生理反應,您可能有察覺到這種不舒服,但您不知道這是由過度擔心所引發。



如何讓擔心的想法消失呢?

一、第一要件,一旦有了擔心就把它說出來。找一個您信任的人或者可以幫助您的人,告訴他您的擔憂。

二、接下來運用「邏輯」來讓擔心變得沒有威力。實際想想真正的事實是什麼,而不是想您所害怕可能發生的事。邏輯是提醒您自己說出真正糟糕的事並不常發生或明瞭即使有一點糟糕的事真的發生了,您還是撐的過去,既然可以,您還擔心什麼呢?

三、少花一點時間在擔心上。不要常常去想它並重複討論它,這樣是幫助擔心滋長。設定一個「擔心時間」。在時間內找人述說並討論這些擔心的事,在這時間外不要去想它,一旦有擔心的想法出現,先把它牢牢的鎖進心裡那個叫擔心的盒子裡,然後不要管它,去做其他的事,然後您會發現,等到您明天想拿出來討論這個擔心時,它的能量已經縮小,甚至不見了。

四、將勇氣具體的表現出來。如果在這當中,擔心仍不小心跑出來,那麼回嗆回去,拍拍自己的肩膀大聲說「擔心滾開」「一定沒事的」,說的時候要很當一回事,而且語氣堅定。當您自己的力量比它強大,漸漸的它就不敢來了。



如果擔心已經讓您的身體感覺很糟,那麼「重新設定您的系統」,做二件事來改變您身體的感覺方式。活動及放鬆,活動是動態的,找些您喜歡的事情做,騎騎腳踏車,到花園散步;放鬆是靜態的,放下高聳的肩膀放開您握緊的手,深深深深的呼吸。在吸氣的時候,感覺一下平靜、涼爽的空氣充滿您的身體。在呼氣的時候感覺一下緊張、酷熱的空氣離開您的身體,重覆幾次,在這當中回想您覺得的快樂時光,儘可能地記住細節,當時您穿的衣服,空氣聞起來如何,聽到什麼聲音。



如何不讓過度擔心的困擾再找上門?

培養自我察覺的能力,當自己感覺到不好的情緒已悄然而升時,運用讓擔心的想法消失的步驟,訓練自己的身心靈越來越強壯,儘可能運用您的幽默感,保持正向、積極的看法,並且要鼓勵自己所有朝向正確方向的努力,給自己讚美,讓擔心遠離自己。

讀書心得《人生不設限-我那好的不像話的生命體驗》吳幸如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人生不設限-我那好的不像話的生命體驗(方智出版社)

讀後心得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作者力克.胡哲,一個出生即患有海豹肢症、沒有四肢的小孩,母親因此大受打擊甚至不願意抱他,這個新生兒的誕生並未給這個家庭帶來太多喜悅。十歲前曾三次嚐試自殺,但因為無法忍受讓家人為他的死終身悔恨,決定中止這樣的行為,這時他意識到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曾經一天內被十二個人嘲笑,但因為一個同學的正面肯定而讓他重新振奮。十六歲時第一次在小型聚會中跟同學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於是發現自己也有幫助人的能力,決定以「激勵他人」為生命目標,散播希望和愛成為他的工作。



我沒有辦法想像,如果我像力克.胡哲一樣沒有四肢,是不是可以像他一樣的樂觀陽光?不僅獨立還能幫助別人?我想我沒辦法,因為我在看這本書以及看他在youtube上的簡介時,我己經哭到不能自己,為他的勇敢感動,為他的開朗感動,為他可以帶給別人的幫助感動,也為自己的不夠勇敢慚愧。他天生沒手沒腳,生命卻未因此受到限制。他可以用他小小的身軀游泳、衝浪、潛水、甚至踢足球。如果說要自怨自哀,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但他選擇面對而且積極前進。他說「我快樂是因為我瞭解到,我或許不完美,卻是上天獨特的創作品,所以我不用努力的去讓自己變正常,我只要努力的做我自己」。要面對自己的殘缺何等困難,更何況要笑著面對。當然從認知到改變還是需要時間的,力克也並非從自己體認要堅強後就馬上變快樂,或從此就不流淚,但只是期望改變並不會真的改變,還是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行。或許仍然會哭,但是要快快擦乾眼淚(或許力克連自己擦眼淚都沒辦法),往前繼續前進才行。



相對於一位缺少四肢的年輕人,我們到底有什麼資格可以抱怨說自己缺少什麼,上帝對我們不公平什麼?父母少給予我們什麼?



人生沒有永恆不變的事,如果你現在遇到的是好事,請你珍惜它。如果你現在正面臨不好的事,也請相信這不是你的錯,而且它終將會過去,只要你再堅持一下。如果你現在正看見別人遇到不好的事,也請你伸出手幫助他,或許你的幫助將從此改變他的人生。

照片分享:101.03.23 春暉自律神經功能課程活動照

101.03.23 歡迎成大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治療師與春暉同仁一起學習自律神經功能相關課程

 

2012/04/29(日)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講座~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換氣過度症_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換氣過度症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過度換氣大多是因為急性焦慮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患者會不自主的加快呼吸,就是呼氣(吐二氧化碳)、吸氣(吸氧氣)的速率太快,造成二氧化碳不斷被排出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過低,血氧濃度升高,引起呼吸性鹼中毒、低血鉀,並引起全身性的反應與症狀。

一般好發於年輕人(15-55歲),且女性多於男性(71)。換氣過度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可能是患者大腦控制情緒的神經元過度亢奮或負面情緒使自主神經系統失調。常出現的症狀有:心跳加速、心悸、出汗、肢體麻木、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跳加快、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等現象,手部及腳部的小肌肉可能出現攣縮抽筋的情形,患者會有缺氧的感覺。

「換氣過度」可分為急性及慢性發作兩種,急性發作時出現明顯的深且快的呼吸,病人大多會被送到急診室求醫。大部分的患者屬於慢性,不容易察覺出呼吸加快或加深的現象,反倒是常因胸痛及呼吸困難而出現於胸腔呼吸門診就診,也常因診斷上的困難而必須承受各項檢查的痛苦。


較易好發換氣過度的人,有個性比較容易緊張的年輕女性、恐慌症的患者、事事要求完美的人、容易情緒化的人、工作或生活上突然發生變動者。 「恐慌症」會出現過度換氣,常容易與過度換氣症混淆,但恐慌症的病人一般有明顯的懼怕對象,如死亡、密閉空間、世界末日等,而過度換氣症的患者常會出現焦慮等症狀,但不會有上述的恐懼。


處理方法:

氧氣給予是不必要的,因為增加血氧的濃度,反而有害。先讓患者平躺,鼓勵病人深呼吸,心情放鬆,呼吸再緩慢一點,通常5~10分鐘就能緩和下來。必要時可利用紙袋或塑膠袋將口鼻罩住,讓病人朝塑膠袋裡一呼一吸,袋內氣體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吸入之後,能夠幫助病人穩定血中缺乏的二氧化碳濃度,漸漸減緩病人的不適,其他症狀將慢慢消失,醫師也可能施打少量的鎮定劑來幫忙患者快速緩和情緒。

預防方法:

平時應避免熬夜及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和搖頭丸、安非他命等刺激性藥物。讓病人瞭解症狀發生的機轉,讓病人練習腹式呼吸,配合適當的心理輔導、肌肉的放鬆技巧、冥想、靜坐。

藥物治療:

治療過度換氣目前並無特效藥,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找出誘發此病的根源,除此之外,鎮定劑、三環抗憂鬱劑、乙型拮抗劑、呼吸訓練或紙袋呼吸,在臨床上也都有不錯的成效。


現代人的壓力很大,當壓力累積到極點且無管道適當發洩時,一般身體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如:氣憤、恐懼、焦慮、憂鬱等等,然後就會產生一些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症狀,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方法幫助自己調節壓力、舒緩情緒,找到適合自己紓解壓力的管道。

101/03/16-18 蔡醫師參與演講活動照~

101/03/16蔡幸芳醫師到安南區社區演講


101/03/17參加台灣睡眠醫學會



 101/03/18閱築館之幸福演講系列

磨牙(Bruxism)_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磨牙(Bruxism)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夜間磨牙」是幾乎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的,而且年齡分布幾乎涵蓋所有年齡層。一般所謂夜間磨牙都以為牙齒磨出聲音才算,但專業學術上可分為磨牙與緊咬兩種,前者才有聲音,後者並無聲音。磨牙時不一定很用力,緊咬時卻是頭部臉頰頸肩所有肌肉一齊收縮,就像是形容一個人生氣到咬牙切齒的模樣。磨牙除了會干擾旁人睡眠、也常造成牙齒結構磨損破壞。由於磨牙的力量比白天使勁用力咬的力量還多出好幾倍,甚至可以達到每平方公分100150公斤的壓力,就好像拿兩個石頭對磨,對牙齒的損耗遠遠大於嚼檳榔。因此這些病患也常常患有顏面疼痛、牙齒對泠熱過度敏感、顳顎關節有雜音、起床時咀嚼肌酸痛疲勞、張口困難、或下顎肥大發達、臉型改變等或者失眠、耳朵痛等困擾。

  
造成磨牙的原因不明,最早美國學者曾提出是因為牙齒咬合不良所致,但後來已被許多實驗推翻。後來又有學者認為是壓力所引起,尤其是在情緒緊張、精神壓力大的時候,有磨牙習慣的人的磨牙頻率會增高。但即使是原來會磨牙的患者也不是每次遇到壓力就會磨牙,而且不會磨牙的人就是不會磨,所以情緒壓力應該只是造成磨牙的眾多因素之一。近20年來很多科學家投入睡眠問題的研究,基礎醫學界對磨牙症的看法開始改變,認為可能源自中樞神經的抑制系統失靈、或者是這個抑制系統在患者入睡後也「睡著了」,留下尚未睡著的興奮系統「無人看管」,而失去控制。

磨牙至今仍無根治的方法,但有幾種方式可以降低磨牙發生的機率:
1.睡前6090分鐘,避免劇烈運動。
2.睡前避免飲用興奮性飲料,像咖啡、可樂、茶等含咖啡因的飲料。
3.戒菸。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刺激神經興奮。
4.學習放鬆身體。特別在入睡前,可以泡泡熱水澡、多做深呼吸、冥想或瑜伽。
5.每週至少有一次良好完整的睡眠。如果因為工作輪班或家中有嬰幼兒要照顧,儘量每週排出一個晚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
6.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睡覺時受外界刺激,引發腦部興奮。


如果牙齒已有磨損現象,目前的治療法集中在所謂咬合板俗稱牙套、牙板,替代牙齒的磨損,聲音也因而減少,也可減輕關節的壓力,但是咬合板並不能停止磨牙的動作本身,只能說是一種保護作用而已。

健康睡眠專刊(經濟日報2012-03-20)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恭賀!蔡幸芳醫師參與合作的研究榮獲101年度台灣睡眠醫學會最佳論文發表優選

恭賀!
蔡幸芳醫師參與合作的研究榮獲101年度台灣睡眠醫學會最佳論文發表優選

讀書心得:《歡樂學習,理所當然》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天下文化出版)
讀後心得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這本書提到許多教育孩子的重要想法與觀念,我看完這本書,覺得很有收穫,整理了一些重點與大家分享。

1.父母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觀察父母,學習父母待人處世的態度,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它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成長。
2.父母不要常說“不要.....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主見及想法,父母要學習尊重孩子的想法,聽聽看孩子說的話,不要一直否定他,避免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信心低落。
3.家庭氣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的安定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家庭的溫暖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抗壓力及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力。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關心他的,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父母的感覺,這種安全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4.翅膀硬了,再讓他飛:孩子一定要學習獨立,但是在他心理還沒準備好或還在恐懼不安時就放手,孩子會覺得被拋棄了。孩子要的是安全感,請讓孩子準備好再放手。
5.可以信任,不能放任: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信任不等於放任,自由不等於自私,自信不等於自負”。信任的先決條件是自重自愛,孩子一定要先自重自愛、誠信守諾,才能得到父母的信任。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凡事能替別人著想就不會自私。自信來自別人對你的長期肯定,自信的孩子同時要學會謙虛,要懂得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6.打罵是最糟的管教方式:要孩子聽話要先讓孩子尊重你信服你,你說的話孩子才會聽。要改變孩子的行為要從孩子思想改變起才有效。
7.孩子要睡得飽才會學的好:睡眠跟情緒有關,孩子睡得飽,情緒才會好,學校教的才會聽的進去。孩子晚上睡覺作夢時會把白天所學的東西拿出來整理,加強記憶。
8.刺激要適可而止:現在的父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直給予孩子過度的刺激,安排各種補習。但過多且不均衡的刺激會造成孩子焦慮不安。
9.不需處處跟人比:孩子的發展時間是依基因、環境不同而有個別差異,快慢由不得人,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發展,孩子會跟著緊張,緊張的氣氛會抑制荷爾蒙分泌,對孩子的發育不好。父母要放寬心陪伴孩子成長,人生很長,看的是終點不是起跑點。
10.自我價值觀的建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現在社會風氣敗壞最主要就是不知道“士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課,重要的是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直的人,有正確的價值觀、有道德和情操。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力量_Selina


力量



在生病的那段日子裡,感謝身旁好友一直陪伴著我



給我關懷、鼓勵而沒給我過多的呵護



給我依靠、支持而沒讓我養成依賴的習慣



一路進進退退,好友娟告訴我:我會拉住妳的手



但我不要看到停滯不前的妳……



好友的話,說的中肯也提醒我,力量在自己手裡’



如果當時身旁的人,給我過多的照顧,過多的關愛



也許我現在還是像一團麻糬,遺失了自己的能力



家人,朋友的支持很重要,但別人的幫忙有限



重要的自己有沒把力量拉回自己身上,



別人輕輕拉我一把,就該自己奮力往上爬….



謝謝一路支持陪伴我走過人生黑暗期的



家人,好友及蔡醫師,有你〈妳〉們真好…..





            Salina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兒童舞蹈動作心理治療_王薇婷 舞蹈治療師


兒童舞蹈動作心理治療

一、觀念:

與生俱來,我們經由自己的身體來經驗自我、他人與世界。

孩子的早期發展是透過動作(非語言)的表達,也透過身體與這個世界進行溝通、產生連結。身體/動作除了是經驗、表達與溝通的媒介之外,在身體/動作互動的過程當中,也反應了真實的心理狀態,表達內心的感受,同時藉由身體/動作的探索發展,促進情緒、認知、生理上的整合。

舞蹈治療旨在透過動作過程中的接觸、溝通與分享,將身體的探索經驗與心理做連結,以表達真實的情緒,達到身心的整合,進而對行為表現、生活慣性、生命觀念產生影響與改變。

兒童舞蹈動作治療,藉以動作具有功能性、表達性、與溝通性,以各種身體的律動形式,引領孩子經歷並享受豐富多元的舞蹈動作,在舞動中,了解身體與他人的關係,進而走向身體心理交融的藝術性療癒中。本課程不需任何舞蹈基礎。



二、目地:

(一)藉由身體動作之體驗與治療道具(therapeutic props)之輔助,協助兒童之身體意象(body image) 與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建立。

(二)藉由非語言行為的探索與擴展,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及社會性互動。

(三)在接納與肯定的氛圍中,關照並瞭解孩子之特性,建立自信心與信任感。

    (四)加強感覺與運動技能統合,增進正向的行為。

三、治療結構:

l  每一堂課40~50分鐘,家長討論10~20分鐘。

l  結構性的流程(暖身-主題-結束):讓孩子產生熟悉感並建立安全感。

l  創造性的內涵:運用自由、創意的肢體動作,因應孩子的情況去搭配和發展,非固定模式的指導教學。

l  道具的使用:音樂、教具、玩具、模仿、故事等藝術性元素,會適時運用在治療過程。

四、課程師資:王薇婷 舞蹈治療師

    英國University of Surrey Roehampton舞蹈動作治療碩士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英國舞蹈動作心理治療協會(ADMP)合格舞蹈動作心理治療師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專業認證舞蹈治療師 (CDT)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什麼是沙遊治療?


沙遊治療是深度心理治療的一種。深度治療的兩位最著名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與榮格。佛洛依德在心理治療史上佔很重要的地位,他可以說是心理治療的創始者。容格早期拜師於佛洛依德,後來因為觀點不同,而與佛洛依德決裂。榮格的心理分析比較偏重於綜合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優點,也注重男性與女性優點的綜合與平衡。他的一大貢獻是提出集體潛意識的看法。他主張在個人的潛意識之下還有集體潛意識,這是天生的,並且相當會影響我們外在的行為。在做深度治療時,治療師會鼓勵病人用任何方式來表達出內心的思想、慾望與衝突。這包括用自由聯想及夢的分享。自由聯想的意思是毫無保留且自由自在的把一切經過腦中的思想講出來。經由這過程,病人漸漸建立對於治療師相當程度的信任,會把他內在的衝突及問題告訴治療師,而且願意把他的夢帶來與治療師分享。夢常常帶有潛意識的意義,它是一個人潛意識活動的具體表現,它也可能隱含著解決內心衝突的秘訣。
 沙遊治療是採取著榮格理論為治療的基礎,除了用一般的言語治療、包括夢的分析之外,還採用兩個沙箱以及成百或成千的小物件讓病人或案主能夠建造他自己內心的世界且以三度空間的圖樣呈現出來。在治療師所提供的自由與保護的空間之下,案主可以把他內在的世界呈現在這沙箱中。這是一種非常新進的、蠻有創造性的,非理性與非言語的治療方式。
 沙遊治療的英文名字叫做SANDPLAY THERAPY,這是由瑞士的杜拉考夫創始的。杜拉考夫本來是學榮格的精神分析,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見到英國的一位小兒科醫師轉為兒童心理治療師叫做Margaret Lowenfeld展示她的World Technique,受到很大的感觸。考夫在榮格的鼓勵下,就去英國正式向Lowenfeld學這個技巧。回到她的本鄉瑞士之後,她把向Lowenfeld所學到的跟榮格的理論慢慢的融會貫通,應用到她所治療的小孩跟成人的身上。於1980年,她寫出一本書叫做SANDPLAYA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E,道出她成功治療的9個個案,包括7個小孩跟2個成人。
 沙遊治療主要採用兩個沙箱〈大約19.5×28.5×3英吋〉,一乾一濕的、沙箱底面及四周均漆上水藍色,並許許多多代表世界的小物件。在沙箱裡,案主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建造立體的圖樣。治療師在旁輔助,擔任觀察、見證及關心的角色。治療師的積極精神參與、並深刻了解案主在沙盤上所創出圖樣的表徵,會推動案主內心微妙的轉變。這個治療方法的主要假設是:每一個人,在他心靈的深處,並在適當的情況下,都有一個自動痊癒自己心靈創傷的傾向。這治療方式對於受過創傷,包括性侵害,對於憂鬱症、焦慮症、或者心情急躁的案主相當有功效。而且對於過分愛動愛講話、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喜歡上學、沉默不語、過分內向的小孩也很有幫助。這個治療方式目前在日本非常盛行,已成為他們心理治療的主流。根據一份可靠的報告,日本政府今年撥出一億日圓給一百個收容問題兒童的中途之家做沙遊治療的費用(每一個機構得到一百萬日圓)。很顯然的,在日本,沙遊治療已被相當程度的肯定。在此,筆者必須補充的是,在治療時除了沙遊之外,沙遊治療師通常也會提供遊戲及藝術治療。於治療時間,案主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他喜歡的活動方式。除了談話之外,他可以做沙遊、畫畫、或用泥巴塑出任何圖樣,他也可以作夢的分析。

(http://www.sandplay.org.tw/article.php?id=20沙遊治療學會)

遊戲治療


遊戲治療是什麼?      
  「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溝通媒介,也是自我表達情緒、想法和行動的工具,「遊戲」的本質使兒童能獲得滿足,提供兒童成就感和成功經驗,使兒童獲得主導權和控制感,協助兒童發展生理、心理和情緒及社會和精神,所謂「遊戲治療」就是藉此原理,將治療的元素加入遊戲情境中,以遊戲做為治療的媒介,協助兒童與治療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治療方法。治療者必須受過良好的遊戲治療訓練,知道如何選擇遊戲器材及如何發展一份安全的關係,讓兒童在遊戲中能用其最自然的溝通方式來完全表達及揭露自己的情感、想法、經驗、及行為,這樣的過程就是「遊戲治療」。
   例如兒童是因為暴力行為而被轉介來接受遊戲治療,治療者能在兒童進行的遊戲如踢打拳擊袋、槍擊等攻擊行為中親身經歷兒童的暴力行為。治療者有機會利用不斷的反映性傾聽來理解兒童對這些經驗的感受、想法及行動,並根據這些具體行為設定治療性的限制,當下協助兒童學習自我控制,使兒童的議題獲得處理。因此,即使不知道兒童被轉介來的原因為何,治療師都有機會在遊戲治療中體會兒童的問題,協助兒童在遊戲的隱喻表達中即時處理相關的議題。
兒童為什麼需要遊戲治療?
  國際遊戲治療大師 Garry Landreth 曾說:「鳥飛、魚游、兒童遊戲」,意思是說「遊戲」出自於本能和自發,任何文化中的兒童都會遊戲,基本上兒童透過「遊戲」來學習生活,所以「遊戲」並不一定是浪費時間,反而對兒童的成長及其潛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兒童在遊戲中表現其身體、認知、語言、社會及情緒等發展狀態,將其獨特的生命經驗從遊戲過程中自然的表達出來,因此兒童在遊戲的時候所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在遊戲中,玩具就像兒童的字彙,而遊戲就如兒童的象徵語言。兒童能從遊戲中揭露:
  (1)本身的經驗
  (2)對經驗的反應
  (3)對經驗的感覺
  (4)願望及需求
  (5)對自我的概念
  由於兒童尚未發展出使用抽象符號表達或思考的能力,他們雖能清楚地講話溝通,卻沒有豐富的經驗背景及聯結能力,使這些字彙有意義地與他們的情緒經驗配合,進而造成治療效果,加上十或十一歲以下的兒童較為好動,大多很困難固定地坐在同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年紀小的孩子需要很努力地提醒自己才能好好坐著,因此若只為他們提供口語式的治療,兒童表達的深度及廣度可能都會受到限制,而治療者則經常必須將許多精力消耗在非建設性的努力上。但透過遊戲治療,一方面較能滿足孩子好動的需求,而且較能克服語言表達不利的限制。
遊戲治療的功用是什麼?
  在遊戲治療中,兒童的遊戲將實際的現象以隱喻的方式表達、溝通、教導及學習,幫助兒童的想像力免於束縛,使其經驗得以再現,治療者有機會去瞭解兒童對此經驗的反應、感受及想法,兒童有機會重新整理,將現實中無法掌控的部份化為可掌控的,可以發洩精力、發洩競爭的需求、學習生活中的責任、達成困難的目標,及重新體驗挫折,使情緒獲得消散、以社會接納的方式來表達攻擊性,以及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和學到新的解決方法,因此透過遊戲治療,治療者協助兒童達成以下目標:
發展更正向的自我概念
承擔更大的自我責任
能更自我指導
能更自我接納
能更具彈性
具有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經驗控制的感覺
對問題處理過程更敏感
發展內在評價系統
更信任自己。
孩子從遊戲治療中可以學到什麼?
  在遊戲治療中孩子可以學到以下經驗及態度:
在遊戲室的自由氣氛下,有安全感去成為完全的自我,並在小心使用治療性限制下,兒童學會自我控制及有責任心地自由表達。
當兒童感受到治療者的尊重、覺得被關心、沒有批評、並且持續地被接納,他們會把尊重內化,因此兒童學會去尊重自己。一旦兒童學會尊重自己,他們便學會去尊重別人。
透過遊戲所表達出來的感情,即使是非常強烈的,也會被治療者所了解及接納,兒童學會他們的感情是可接受的,不再被這些情感所控制。
在遊戲治療中,治療者相信兒童的能力,並堅信代替兒童做事會剝奪他們發現自我能力的機會,此時兒童學會為自已負起責任,並發現負責的感受為何。
當兒童能為自己找出解決之道,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便發揮與發展了創造力。當頻率增加後,在過程中兒童會得到滿足感,使他們學會在面對問題時,更有創造性,更有方法。
治療者不會以直接的方式控制兒童,在遊戲室中若要限制兒童的行為,會以能讓兒童控制自己行為的方式表達,因為控制不是來自外力,兒童必須學會自我控制與自我指導。
當兒童不被判斷地被治療者接納其原原本本的樣子,也不被期望去做任何改變時,兒童慢慢學會,在情感層面上接納自己。
生命是由不斷的選擇組成。即使是最小、最簡單的選擇治療者也不替兒童決定,在兒童經歷做決定的過程之後,兒童學會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遊戲治療師在做什麼?
  遊戲治療的理論學派雖有不同,但在過程中治療者都必須展現能讓兒童主導內容並願意去跟隨的態度。因為重要的不是治療者的智慧,而是兒童的想法及方向;要激發的不是治療者的解決辦法,而是兒童的創造力。所以,治療者在遊戲治療中經常保持「我在這裏、我聽見、我了解、我關心」的態度,而不是用「我永遠同意、我要讓你高興、我會解決你的問題」對待孩子,必要時適時的設限,使兒童在有限制的時空界限中體會安全、信任與被接納,進一步藉此自由發展成獨特的自己。
  然而,一般人對遊戲治療師存在許多迷思,例如:
遊戲治療者是一個督導、老師、同伴、保母、或父母代理者?
事實上治療者是不會為兒童解決問題、解釋行為、分析動機或懷疑企圖。
治療者是被動的,或主動的治療者要有高度的肢體活動?
事實上所謂的主動並不是指完全能被看見的特質。遊戲治療者在情緒上是主動的,包括敏感及理解兒童的所作所說,並保持有回有應的態度。情緒的投入是指一種兒童及治療者都能感受到的互動特質,且大多由治療者互動性的口語訊息中經驗到,不一定要靠高度的肢體活動。
治療者會努力教會兒童認識自己?或將多年學習的智慧傳授給兒童?
事實上治療者不嘗試去操控事情的發生,因為操控事情或為另一人創造生活的智慧,兩者在現實生活中皆是不可能的,兒童成長中重要且必須的條件已存在兒童身上。
遊戲治療室跟一般教室有什麼不同?
  遊戲治療室與一般教室有許多不同,遊戲治療室需要:
能保護隱私的位置:最好安排在不影響或打擾其他人的地點,且能保有兒童的隱私權。
適當的大小:大約 3.5 公尺乘以 4 公尺的面積,建議以可以提供 2 - 3 個小孩遊戲的空間為原則,三到五人的團體遊戲治療則需大約 30 平方公尺的房間,避免太大或太窄長的空間,讓治療者疲於追逐兒童。
安全耐用好清潔的設備:例如可清潔的巧拼地板或乙烯塑膠方塊地板(避免舖設地毯)、塗上可洗性塗料的牆壁、有單面鏡及收音線、有水槽及一個冷水龍頭、有小廁所、櫃架高度不超過 96 公分、堅固、木製或硬表面的兒童尺寸傢俱等。
玩具類別齊全,但不需樣樣都有:玩具類別包含創造性玩具、攻擊性玩具、撫育性玩具、及戲劇扮演的玩具等。
掌握原則玩具挑選:選擇玩具時需要考量兒童的興趣、是否耐久牢固、是否具有充份的表達性、是否適齡、以及不需透過語言就能探索及表達等原則,選擇利於與兒童正向關係的建立、提供廣泛性的情感表達、真實生活經驗的探索、試探治療關係中的限制、促進正向自我概念的發展、增進自我了解的發展、提供發展自我控制機會的玩具。
哪些孩子需要接受遊戲治療?
  研究發現,遊戲治療下列兒童的問題處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包括:
有困難與權威者相處的兒童
精神疾病的處置
減輕拔毛症狀
改善選擇性失語症
減低攻擊性、爆發性的行為
增進離婚家庭子女的情緒調適
增進被虐待及被忽略兒童的情緒調適
減低住院病童的壓力與焦慮
矯正不良閱讀習慣
增進有學習障礙兒童的課業表現
矯正語言問題
降低智能不足兒童的情緒及智力問題
較好的社會及情緒適應
減輕心理引起之身體問題如氣喘、胃潰瘍、過敏症
改善口吃
增進自我概念
降低分離焦慮
  遊戲治療已被證實除了極重度的自閉症和脫離現實的精神分裂症之外,對各種診斷類別的兒童皆有效。
遊戲治療如何進行?
  進行遊戲治療最重要的是兒童與治療者關係的建立。關係的建立開始於兒童對治療者的第一眼及感受,需要靠治療者當時對兒童感受的敏感力。在對兒童溝通時,使用溫柔、友善、和緩的方式回應,經由接納兒童的態度、情感以及想法,治療者便能進入兒童的世界。在等候室的初次會面時,治療者要避免讓兒童感到被忽略、不重要,因此治療者要能適當的處理父母的需求,以及處理兒童與父母的關係。結構性的建立關係是在一進入治療室後,治療者會對兒童介紹遊戲室使用的方法和時間,但治療者會避免過多的解釋或不當的用語,使兒童誤解。之後,治療者會跟隨兒童的行為,不斷地反應兒童的行為,讓兒童感受到治療者的存在與接納。
  有效的治療者反應特質包括下列幾點:
敏銳的了解:與其同在
關懷的接納:表現在治療者的耐心及願意信任此過程。
治療性反應的細節:貼切地吻合兒童的意思,又不干擾反應的流暢性、反應要短,且與兒童的情感產生互動、避免使用問句、針對個人並強調兒童的存在。
把責任交回給兒童:不為兒童處理問題或作決定。
遊戲治療中父母老師能做什麼?
  兒童通常需要依賴大人,特別是父母來替他安排遊戲治療時段,因此,治療師若想要對兒童有所幫助,必須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雖然現今父母普遍有諮商概念,但治療者不能假設父母知道何謂遊戲治療,治療者必須藉助父母的幫助,以便藉由父母的口,從容地告訴孩子什麼是遊戲治療?為什麼要接受遊戲治療?以減低兒童在第一次治療時,出現分離焦慮的可能。
  治療者可由和父母、老師的會談中獲得許多有效的資料,協助治療者更了解兒童在遊戲室以外的行為,及更清楚兒童遊戲中可能有的意義。大部分的情況下,若治療者評判父母的能力許可,可配合親職技巧訓練,輔助父母處理子女問題,當父母比較少焦慮,便能以較正向的態度回應子女。
  在會談父母時,治療者要能體會父母前來求助的內心掙扎,盡可能體諒此種心情,不要立即針對兒童問題進行探討,有技巧地協助父母處理負向情緒,再說明遊戲治療進行的方式,以及需要父母哪些配合,共同為兒童創造一個系統性的治療環境。
遊戲治療可以用於成人嗎?
  新的遊戲治療發展發現,遊戲治療除了適用於兒童,亦適合任何年齡的人。例如將「遊戲」與成人的心理治療結合,能使成人較容易在自然的情境中投入,減少抗拒。由於遊戲大部份存在放鬆的場景,提供挑戰,帶來足夠的樂趣卻不致引發太大的挫折,能激發成人積極改變的意願及信心,而且從遊戲中較容易引發感覺,加上不受文化限制,所以成人案主可以較輕易的藉遊戲媒介做更多深層的探索及表達。所以遊戲治療可以協助成人進行診斷、提升治療關係、超越溝通的障礙、縮短當事人的距離,擴充當事人的溝通範圍、重新架構治療關係、減少壓力、發掘潛能、提昇自尊、增加自信及成就感、及增加情感上正向的聯結等。
  用遊戲治療的成人族群包括童年擔負太多照顧責任,「沒有玩夠」的成人、酒癮及離婚的成人、童年經驗有許多嚴重問題的成人、情緒疏離,或生活幾乎完全受認知所主宰的成人、工作經常需要沈思而忘了遊戲的成人、缺乏壓力舒解能力的成人、生活中除了工作缺乏調劑,容易陷入無聊或憂鬱的成人、兒童的父母、對傳統的治療方式感到壓迫感,但對藝術或音樂治療有所反應的老人,以及其他對治療有抗拒、缺乏心理覺察、口語表達欠佳、壓抑、或無法自我揭露的成人。

(取自http://www.atpt.org.tw/01.htm遊戲治療學會網站)

老闆最害怕的6種問題員工


46%。這真是個令人頭疼的數字。根據美國頂尖領導管理培訓機構「領導智商」(Leadership IQ)的最新調查,過去3年追蹤的2萬名工作新鮮人,有46%在1年半內,不是被開除,就是績效低落。
令人訝異的是,不適任的原因,都不是因為技能不足,而是態度不對。高懸「不適任原因」榜首的,是可教性(coachability),第2是情緒智商,第3是動機。技能則排名最末。
企業叢林戰火正熾,大舉招募的新兵,卻陣亡率這麼高,怎麼辦?人才戰略不外乎選、用、育、留。曾受雇培訓微軟、IBM、萬事達卡、Merck等公司的領導智商創辦人暨執行長墨菲(Mark Murphy)說,人才大計,從問對問題開始。
新人流動率高,很大部份的原因是,企業面試時,根本沒有問對問題,最後陷入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泥沼。墨菲在新出版的《從面試看態度》(Hiring for Attitude)書中,大膽建議,企業必須丟棄傳統的面試問題。
如果你問:「你有哪些弱點?」面試者都會回答:「我工作太努力了」、「我太追求完美了!」如果你問:「假如可以成為一種動物,你希望自己是什麼?」所有面試者都要當獅子,沒有人要當鸚鵡。
要洞悉面試者是否擁有企業所需的態度、人格特質,墨菲建議,要問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式問題。例如,「你可以告訴我,你試著要解決問題卻沒成功的例子嗎?」、「你可以告訴我,你掙扎著要達成對客戶、或同事的承諾的事件嗎?」因為,高績效的人,總是能從失敗中,找出下次成功的種子。

【 老闆最害怕的6種問題員工 】
整天抱怨的員工、老愛八卦的員工、藉口一堆的員工、不服從指令的員工、生產力低落的員工……,每間公司遲早會遇上這些麻煩的問題屬下。人力資源專家奧德蕊奇分析,問題員工通常可按照性格,分成6大類型:
1. 負面型:悲觀、嫉世憤俗、沒有熱情、不合作。
2. 受難者型:認為自己很可憐、感覺受到不公、喜歡怪罪別人、引發其他人的罪惡感。
3. 抱怨牢騷型:到處訴苦、愛反抗、長期心懷不滿。
4. 高高在上型:優越感、傲慢、自我中心、堅持自己永遠不會錯。
5. 以退為進型:表面上順從、謙恭、安靜、避免衝突,但是也逃避責任。
6. 敵意攻擊型:愛逞強出頭、不滿足、愛爭辯、容易出現辱罵或暴力的行為。
除了這些性格類型,其他的問題行為還包括了:不服從、拒絕完成任務、工作表現差、私下批評主管或公司、恫嚇其他人,或是喜歡操弄,挑撥離間,以及做事拖延、經常遲到等工作習慣上的問題。
面對問題員工,最好的辦法往往不是讓他們離開,而是找出處理的辦法,因為重新招募、訓練新人的成本實在太大。不過,如果不管怎麼做,都無法讓他改善,就應該讓他走路─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對這個員工、其他員工、團隊與公司的成功,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