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我是為你好!」-強勢父母,孩子命苦?(康健雜誌2007-04)


「我是為你好!」-強勢父母,孩子命苦?(康健雜誌2007-04)
2007-04 康健雜誌101期 作者:顧景怡

父母強勢主導小孩的一切,「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但簡單幾個字的背後,卻隱藏親子間的裂縫與苦難。
「我做錯了,我終生要受懲罰,這是畢生的掙扎……爹地說我冷酷無情、冷酷無情、冷酷無情……荒謬,對了!荒謬的悲劇…」

像是認罪自白、又似喃喃自語,電影《鋼琴師》的主角,患了精神分裂症的鋼琴奇才大衛‧赫夫考,全劇不斷重覆類似的訊息。

大衛只不過想實現音樂大夢,悖逆父意,從澳洲遠渡英國進修,脫離父親的掌控。卻不幸一生背著沈重的心理枷鎖。

從大衛很小時,父親便不斷重述自己的年少不幸,祖父如何百般阻撓他拉小提琴的願望,甚而砸碎他散盡積蓄所買的琴,不像大衛有琴可彈,「你是個幸運小子,」父親再三說。他要大衛替他完成他的遺憾,嚴厲督促大衛練琴、參加各式比賽,甚至要小小年紀的他,彈奏「世界上最難的曲子」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協奏曲。

在許多音樂專家的眼中,大衛是難得的曠世奇才,但父親口裡吐出的卻永遠是批評,而不是讚美。

他總是說,「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沒有人可以像我這樣愛你」。

矛盾的是,父親一邊希望大衛當個偉大的音樂家,一邊卻又百般阻止大衛出國深造,因為「我是父親,這是我們的家,沒有人可破壞。」

大衛和父親最終也為了音樂與彼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偌大的壓力逼得大衛很年輕就出現焦躁、怯懦、神經質的症狀,甚至十幾歲了還會尿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