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臆喉症隨壓力來 老覺得有痰、異物哽住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文/陳建志
「喉嚨卡卡症」又名「臆喉症」,就是喉嚨一直感到有「痰」或異物哽住,咳也咳不出來、吞也吞不下去,甚至有頸部被掐住的怪異感覺。
病症往往是從某次感冒痊癒後,遺留下喉部的症狀,持續數月或數年之久。患者會因此到處求醫,甚至還做過各種檢查,但得到的解釋卻僅是「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
由於患者就醫時,往往會呈現焦慮不安,還會出現肩頸痠痛,因此還會被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泛焦慮症候群」。
根據神經解剖學,上呼吸消化道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都是受到兩側迷走神經的支配,迷走神經會把感覺訊號向上傳遞進入腦部,接著腦部做出反應,再經迷走神經把運動訊息傳回這些器官。
偏偏有些患者的大腦,居然會對感冒時的喉部症狀產生記憶,不斷把訊息「逆行性」地傳回這些器官,在這些器官的神經末梢發生「神經炎性反應」;接著,這些炎性反應所引起的感覺訊息,又被迷走神經傳回給大腦,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說穿了,這其實是一個很類似耳鼻喉科疾病的神經科疾病。
目前健保給付的標準療法是消炎止痛劑、止咳化痰劑或氫鉀幫浦阻斷型制酸劑,卻無法治癒病症。
最麻煩的莫過於長期服用鎮靜劑或抗憂鬱劑後,患者會永遠依賴這些藥物,難以停藥。
其實,只要在排除會造成咽喉、頸部或食道器質性病變後,選用消化酵素及維生素B群等複合療法,即可在短期內治癒,並不需要長期用藥。
數學遊戲訓練(報名簡章)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是台南大學研究生林健禾,目前在奇美醫院精神科擔任醫生的工作。我要研究國小三年級以上ADHD 的孩子數學能力表現,針對數學比較弱的孩子,根據ADHD的學習特質(對新奇事務很容易引起注意力,但持續力不佳,太難、太複雜就容易放棄),設計適合他們的數學遊戲(駕駛有精神號太空船到火星歷險),看看是否能藉由這樣的訓練,提昇學習表現。
【參加條件】
1. 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徵
2. 國小三年級以上,五年級(含)以下。
3. 在校數學成績90以下,或是您覺得孩子數學不好。
4. 非智能不足
【評量內容】
全程施測時間預計約1.5-2小時,分別內容如下:
1.
基礎數量運作能力評量,測驗時間約40分鐘。
2.
心算能力診斷測驗,測時間約30分鐘。
3.
工作記憶測驗,測驗時間約40分鐘。
後續計畫,針對評量結果落後者,會邀請您的孩童,參加心算遊戲介入,希望對您的孩童的心算能力提升有所幫助。
【評量地點】
奇美醫院台南分院(新光三越西門店附近,國華街與樹林街轉角處)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聯繫,有意願的家長請在下方回條填寫簡單聯絡資料繳回,我們會在您方便的時間主動打電話與您約時間,或是您也可以直接打電話報名。讓我們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努力。謝謝您的參與和協助!!
國立臺南大學研究生 林健禾 敬上
連絡電話:06-2228116#58604
地址:台南市南區樹林街二段442號
---------------------------------------------------------------------------------------------------------------------------------
回條
家長姓名:
連絡電話:
方便聯絡時間:平日(上午、下午、傍晚);方便測驗時間:平日(上午、下午、傍晚)
孩童姓名: ;年級: ;在校數學成績: 分。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醫師的倫理責任:從英國麻疹大流行談起
英國有一位 Andrew Wakefield 先生,本來是醫師,應該稱作 Dr. Wakefield 的,但是因為被英國撤銷醫師執照,只能稱作 Mr.
Wakefield。因為英文名字繞口,我們就姑且稱他作為覺醒田野先生吧。這位覺醒田野先生為什麼被撤照呢?因為他用假的證據宣稱英國當時所注射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會造成自閉症,不僅寫了篇論文刊登在最好的醫學雜誌上,還帶了八組的病童與家長在媒體面前哭哭啼啼控訴疫苗的傷害,讓全體英國家長紛紛恐慌起來拒打疫苗,造成了英國麻疹與腮腺炎的大流行持續多年,每年各有幾千幾百的小朋友發病,台灣也曾經因此發佈對英國的旅遊警告。整個故事有個中文翻譯的版本,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引發MMR疫苗驚恐的醫師被判有罪。
俗話說造謠出張嘴、闢謠跑斷腿。媒體面前大人小孩鼻涕眼淚流成一團,共同哭訴疫苗危害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呢?台灣的媒體最愛這種聳動畫面,常常一播再播。覺醒田野的團隊也是搞出這招,讓疫苗會造成自閉症的觀念深植人心,連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都有許多家長拒打疫苗。此後英美政府花大錢重複研究證實疫苗不會造成自閉症,又花大錢宣導疫苗不會造成自閉症,效果都很有限,一直還是有不少民眾害怕給小孩打疫苗。過了一段時間英國的調查才發現,這些病童家長都透過某個組織在向疫苗公司求償,希望獲取高額的賠償金。而且這個靠著求償賺錢的組織,長期以來也給了覺醒田野先生極為高額的金錢補助。這幾個人為了個人私利說謊造假,賠上的卻是全民的健康。
覺醒田野先生還在當醫師的時候建議大眾不要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雖然他有建議施打別的疫苗,但是傷害已經造成,此後所有的醫療文獻都把英國愛爾蘭之後這一波的麻疹、腮腺炎的大流行算在他身上。英國的醫師公會進行倫理審查,認定他違反醫師倫理,英國政府於是撤銷他的醫師執照,所以我們只能稱呼他覺醒田野先生。醫學是要求證據的,醫師的倫理包括了提供正確的證據、全面考慮所有的證據、依照整體的證據評估之後給予病人建議。因為醫師的地位特殊,民眾會相信醫師所說的話,所以醫師務必要審慎評估他所說的話證據基礎是不是足夠,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像是覺醒田野先生這樣造假證據說話,固然是最嚴重的,應該要被撤銷執照。至於那些沒有造假,但是不憑藉證據就公開發表醫療專業的意見、或是只看到片面偏頗的證據就提出專業的評論,雖然沒有到要被撤銷執照的程度,卻也還是一個醫師缺乏醫學倫理的表現,應該要受到醫學倫理的檢視。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要不要吃藥是個醫療決策,建議不吃藥是個醫療行為」已經說過,建議不接受某種醫療,這也是一種醫療行為,可以撼動一個人的健康。尤其是醫師,頭上戴著法律所賦予的專業資格光環,對於民眾影響很大,說話更是不可不慎。覺醒田野先生的例子,害慘了許多小朋友,就是個令人悲痛的前車之鑑。因此,我要一再強調,醫師發表專業醫療建議的時候,一定要先積極搜尋各方面的證據,然後全面好好思考各種利弊得失。記者報導可以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切入,但是醫師是要對人的健康負起責任的,一定要對人的整體健康都思考周密之後,才做出專業建議。在健康這個層面,片面偏頗的觀點是會害人的!許多疫苗與藥物的副作用都被誇大了,像是癌症化療是很危險,但是不接受化療更是危險很多,想要活下去當然要選擇化療,覺得活夠了、不想再活了,才是選擇拒絕化療。單獨看副作用來做醫療決定是不對的!最少需要把治療的風險跟不治療的風險拿來做比較,才是最基本的整體觀。如果一個醫師只看副作用就勸導病人不要接受某個應該要接受的治療,這是讓病人暴露在更大的風險當中,這當然是違背醫學倫理的行為!
台灣一直有很少數的醫師主張過動兒的藥物很危險,建議大眾不要服用。然而,過動兒的藥物治療,是主管機關依照藥事法核准的,安全性與療效都經過審視,如果有醫師要宣稱我國、美國、歐洲、澳洲的藥品主管機關都錯誤了、都被廠商蒙蔽了,顯然需要提出足夠的證據來打臉這麼多單位。醫界同儕則有義務要審視他所提出的證據是否足夠而全面,做出更專業的建議。如果是特定醫師的知識能力不足,倫理委員會可以請他接受繼續教育,增進搜尋與使用證據的能力。如果是刻意只看片面的證據,或是在解讀證據時故意扭曲偏頗,這就有醫德的問題了。不論如何,一位醫師都要為了自己所建議的事情負起責任。就像是覺醒田野還在當醫師的時候需要為了他說過的話負責,醫師不是說有了醫師執照的加持、套上醫師的光環,就可以吹牛不打草稿、信口開河、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基於證據講話,是醫師最基本的專業修養與專業倫理。
醫學是個需要不斷自我反省與檢討的學門,因此醫界會不斷努力報告治療之中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但是評估一個疾病是不是應該要接受某種治療,需要全面的整體視野,不能單方面只看藥物的副作用報告。醫界一直關心過動兒藥物的副作用問題,所以會不斷提出這方面的研究報告。但是臨床上要不要使用,不是看一兩篇報告,而是整體的評估,這些會寫進專家共同討論的指引或是教科書當中。製作出臨床指引的醫師,都是專家中的專家,長期研究這方面的疾病。整體來看,過動兒藥物安全性高,一些副作用的研究與討論不應該被放大成為「不應該吃過動兒藥物」這樣荒謬離譜的建議,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臨床指引是說過動兒不應該吃藥的。然而台灣卻有極少數醫師主張過動兒不存在,既然這個病不存在就意味著不要吃藥了。這種違背全世界專家基於證據所做出的建議,如果公開主張宣傳,可能會害到不少民眾,自然就有違背醫學倫理的疑慮了!
如同我一再強調的,該不該吃藥還要考慮到不吃藥的風險。陳錦宏醫師的文章「過動兒現象如何避免被以偏概全」很周全地從各方面的證據考慮到過動兒的治療問題,也對於疾病的成因有深入的探討。請注意,過動不是個溫和無傷大雅的狀況,過動與注意力不足會讓病人容易遭受各種意外傷害、也會造成後續的自殺傾向、吸毒傾向、犯罪的傾象。證據顯示,使用藥物治療可以大幅降低意外事件、頭部創傷、自殺行為、吸毒與犯罪率。不讓過動兒吃藥,便是讓他們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之中!更不要說每個治療過動兒的醫師都看過許許多多過動兒在吃藥之後上課專心、課業突飛猛進、不再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小孩、因而提高了成就。
我在「精神醫學界是邪惡的組織?」這篇文章從社會經濟的觀點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疾病以及治療的樣貌當然也會跟著有變遷。有許多過動兒沒有治療,長大成為高智商低成就的人,建議過動兒不要吃藥的醫師,可會負擔起這個責任養你一輩子?建議過動兒不要吃藥的醫師,可會替過動兒在青少年期的意外、自殺、吸毒、犯罪負責呢?沒有整體全面的考量,偏頗地只靠自己少數接觸的經驗、只看到藥物輕微的副作用,就自以為可以打臉藥事主管機關基於證據所做出的決定,狂言放聲說這個藥不能吃,這樣害人的醫師當然是要送倫理委員會檢討是否違背醫學倫理。
也許你會說,就像是覺醒田野先生有建議其他的疫苗,特定醫師建議不吃藥但是可能也有建議其他的治療、像是心理治療啊!首先,這些醫師有沒有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懂不懂心理治療呢?一般人常常對於心理治療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畢竟心理治療師不是神仙,心理治療也不是萬靈丹。在過動兒方面許多證據顯示,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只能改善家庭關係人際互動學校相處等表面的症狀,無法改善注意力不足的核心症狀。心理治療不是不重要,但是醫療總是應該要治療到核心去。有機會從核心做出根本治療,可以改善那麼多,為什麼不做呢?
也許你會說,後天心理環境造成的心理問題,為什麼要吃藥改善?當然應該是要做心理治療啊!那我要請問,後天心理問題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遺傳性?後天心理問題為什麼會跟嬰幼兒時期的腦部缺氧與外傷有關係呢?先不要說近來的腦部功能研究,很久以前許多研究已經顯示,先天的遺傳以及後來的腦部發育是注意力不足的主因,之後的心理問題只是這個核心症狀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你電腦硬體出了小問題,也會發生有些軟體跟著出問題。不是說硬體問題一定是整個當掉,還能跑就不會是硬體的問題。過動兒主要是大腦出了小小的小問題,只要一些藥物就可以平衡這些小小受損的功能。因此多數需要藥物治療,只有在輕微的時候可以單獨使用心理治療。不給藥物治療,就好像你電腦送修卻跟工程師說不可能是硬體問題,不准給我修硬體,那麼所能看到的改善自然會有限。如果一個醫師對於過動兒在發生原因(etiology)上的根源都不知道,就想要指導過動兒應該怎麼治療,這樣的醫師學識能力不足,還要對大眾做出否定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建議的事情,那麼這真的是應該要送到倫理委員會討論了。
陳豐偉醫師的文章「關於過動症:從蘋果日報沒有查證的頭條報導談起」指出,媒體用傳言憑空報導了某位醫師引用了某個組織所說的,高雄有一個班級二十八位小朋友有十二位在吃過動的藥物。陳豐偉醫師指出媒體做出一個報導,應該有查證的義務,因此指責蘋果日報。我們這一系列的文章則是要強調,醫師對於醫療事情所說的話,更是需要好好查證,因為這牽涉到許多人的生命健康。到底這十二位小朋友是怎麼回事?沒有人知道。管理學界都知道遇到問題要做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更何況是一路從大學一年級就學習著要追根究柢的醫師呢?這位醫師就憑著這樣的傳言痛批台灣所有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輕率診斷、浮濫開藥。依我看,他這樣全面評論所有兒童心智科醫師才是輕率診斷、浮濫開炮!證據咧?證據在哪裡?證據就是聽說聽說再聽說的某個不知道在哪裡的班級。沒有查證、沒有證據,甚至於沒有受過足夠過動兒訓練的醫師,就直接放炮攻擊台灣眾多國內外受訓、研究、長期服務的專業醫師,這還不應該送請倫理委員會檢討嗎?
許多人自以為正義,拿起正義的大旗去砍別人。殊不知,缺乏知識的正義是假正義,可能反而害了更多的人。王浩威醫師的文章「當正義成為法西斯」擲地有聲,大家就不要誤會真正義與假正義的差別了。如果一旦一些醫師抱持著假正義,影響了許多人害他們沒有得到他們可以得到的醫療照顧,那就像是覺醒田野先生一樣,應該要接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我這一系列的文章,前一篇要不要吃藥是個醫療決策,建議不吃藥是個醫療行為是指出,非醫師建議病人不吃藥,這是個僭越醫師權限的密醫行為,只是因為微罪不舉,大家不會真的去處罰這樣的行為。但是不處罰不代表這是正確的,錯誤就是錯誤,還是應該要指出來讓大家知道。這篇文章則是強調,如果是醫師建議該吃藥的病人不要吃藥,這是違背醫學專業倫理的事情,應該要送到專業倫理委員會處理。現實生活中,也許因為同儕包容、長官愛護、或是大家想要息事寧人,而沒有去處理類似的事情。但是錯誤就是錯誤,不能因為實務上大家沒有去處理這種錯誤,就認為這是對的事情。醫師有了法律的保障,可以做出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說別人不能說的話,但是也因此,醫師執照也代表了更重的責任與更高的要求。拿著醫師執照的人需要有一定的倫理規範,醫界為了確保醫師能夠普遍遵守一定的倫理規範,應該要時時對於相關事情做一些討論。這篇文章只是在對於類似的討論做一個拋磚引玉的引信,小弟不才,並沒有呼籲醫界要做出什麼行動的意思。
轉載自https://drsoultw.wordpress.com/2016/06/04/%E9%86%AB%E5%B8%AB%E7%9A%84%E5%80%AB%E7%90%86%E8%B2%AC%E4%BB%BB%EF%BC%9A%E5%BE%9E%E8%8B%B1%E5%9C%8B%E9%BA%BB%E7%96%B9%E5%A4%A7%E6%B5%81%E8%A1%8C%E8%AB%87%E8%B5%B7/
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
轉載自吳佑佑醫師主講 何翩翩(幼稚園園長)筆記103.10.8
猜猜看過動症的孩子誰的觀察診斷會最準?是媽媽?老師?還是醫生?...答案是「老師」!因為媽媽雖然是長期性的貼身觀察,卻容易帶有許多主觀的想法與感情,家中對照組成員也不夠多;醫師雖有專業,卻很難在短短兩小時鐘就做出最準確的判斷;而老師不但相處時間夠長,一班同時就有30個孩子是對照組,所以常常不到一天的相處,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孩子是屬於有特殊需求的一群,辨識力高、經驗值高、比較對象夠多,老師當然輕易可以勝出!
這場由吳佑佑醫師主講的「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的研習中,醫師以幽默風趣又實用的方式,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的關鍵,為什麼會讓我特別覺得獲益良多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除了專業的理論之外,吳醫師自己已經大學的大女兒,本身就是過動症的孩子。
吳醫師分享到自己孩子雖然資質不錯,但很容易就會發現只要是複雜的題型,甚至只是非常態性的題型就容易出錯,像是-8+5,就一定會寫成13而不是-3,求學過程雖不至於坎坷,但也遇過有老師質疑爸媽都是醫生怎麼孩子的成績卻只有這樣?吳醫師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她只告訴她的女兒:「爸媽的職業和小孩的成績無關」,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孩子有甚麼不會,沒有一個孩子會希望自己考不好,所以請幫助孩子找到背後的原因。
至於ADHD常常忘東忘西、分心、衝動等的特質,是不是嚴格一些就會好呢?吳醫師用她切身的經驗回答:「不會」,因為一味用高壓的方式處理,沒有認清孩子的困難只會教孩子掩蓋事實,增加孩子說謊的機會;如果發現大人動手打完、飆完孩子還是沒效時,請一定要思考教養方式是否需要調整,而這過程中肯定會挑戰父母自己非常多的價值觀。
不論是家中還是班上有過動症的孩子都一定會非常挑戰大人,他們因為腦功能某部分的發展尚未完全,所以執行力差、衝動、總是動個不停,不然就是一下子又分心了。這讓我想起我們家的過動兒麒,早上吃完早餐看到他起身,就請他收拾自己的盤子,他答:「好」,然後忽然想起今天要穿襪子就跑不見了;過一會我又說一次:「麒,請過來收你的盤子」,他馬上從房間跑出來說好,還說了聲:對不起唷,然後手還沒摸到盤子,又想起今天社團要帶足球,所以一溜煙人又不見了;接下來我的音量就忍不住提高了:「麒!請你過來收你的盤子,我要擦桌子了,要遲到了,可以快一點嗎?」他終於走過來,我得確實盯著他拿起盤子放到廚房洗碗槽,才終於可以鬆口氣;而這只是整天大小故事中的一個小例子而已。
更別說在學校了,分心可能只是造成學業成績低落,明明都會卻考不出相對的成績,通常痛苦的是陪寫作業的媽媽;而「衝動」應該是最讓老師頭疼的特質,因為這會演變成全班的困擾。
像是吳醫師舉例她另一個女兒小一時班上有一個過動兒,因為吳醫師的小女兒在家中就有和過動兒姐姐相處的經驗,所以當然耐受度比一般孩子高很多,加上媽媽自己是專業人士,當然也比較能同理過動兒的種種狀況,所以想當然爾被老師安排坐在人人厭的過動兒旁,因為衝動的特質,所以大部分過動兒的
挫折容忍度也很低,遇到不會寫的常常就大爆炸,大吼大叫就算了,還會故意到處吐口水,抹在開關、同學的桌椅上搞到全班大亂,所以她女兒後來看到他在醞釀發作時,就會把作業悄悄地推過去給他看;或是乾脆把他作業拿過來,寫好那一題再推回去給他,就這樣在旁默默地照顧這個過動兒的情緒。
有一次過動兒在走廊亂發脾氣,小女兒看不過去走去說了兩句,過動兒就狠狠的掐了她的手臂,留下一片烏青,她痛得哇哇大哭,其他同學也都過來安慰,過動兒知道自己做錯了,不知所措的站在她旁邊陪著她,也低聲的道歉。回家後吳醫師問女兒這麼嚴重有告訴老師嗎?她女兒淡淡地說:「沒有,他的麻煩已經夠多了,就放他一馬吧!」
甚至有時過動的同學大發雷霆,會故意把全班燈都關掉不讓老師上課,這時老師也很高招,就會集合大家,開始摸黑的講故事,等他情緒慢慢下來,故事又很吸引他,就可以慢慢再把他拉回團體中。
帶過動兒是非常需要高度智慧與情緒控制力的,如果大人開始跟他作戰,一定要他屈服或是承認自己是錯的,後果就會不堪設想。醫師又舉了那位同學的例子,小一時考聽寫,過動同學又開始分心,等他回神過來已經考到第三題了,他趕緊把考試本拿出來,可是前面兩題沒聽見啊,怎麼辦?衝動的他當下能想到的就是趕快看旁邊人的題目是甚麼,可是這是聽寫耶,所以旁邊的小女生就舉手啦:「老師,他偷看我的本子」,過動兒生氣的說:「我沒有啊,我是在看題目」,如果這時老師還繼續說:「考試時看別人的就是『作弊』!」那就完蛋了,過動兒可能就會歇斯底里的爭辯說我沒有,然後就演變成一場教室大戰。
如何了解過動兒的思考邏輯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因為他們常常犯錯是必然的,大人要學會設立停損點,接受他們的錯誤而非指責,教導他們如何善後,然後再慢慢引導他們如何預防錯誤發生,並用正增強的方式,在他表現好時大量的鼓勵,如果總用處罰的方式或是總說:「真是的,你又來了!」、「我說了多少次,你是聽不懂嗎?」、「要罵多少次啊,一定要我生氣你才懂嗎?」甚至只是一聲長嘆…這些都是在暗示『你很糟糕』,要想辦法維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因為你會發現『過動兒專注力的持續度和興趣有絕對相關性』。
吳醫師最後提到一個大重點,有些家長明明就知道孩子是過動兒,也拿到醫院的診斷書,卻不願意通報給學校知道,理由是「怕孩子被貼標籤就永遠不能翻身了」,醫師說:「標籤不用人家貼,而是孩子一來就掛在身上的」,這些孩子需要別人的寬容,並用不同的標準與方式相處,隱蔽他的需要只是在斷絕他的資源,更會造成老師的困擾,吳醫師笑著說:「不要這樣暗算老師唷!」開誠佈公地和老師討論尋求輔導室或學校的幫助,老師才會有後援,不要變相造成老師無形的負擔。
研究發現有很多的過動兒在15、16歲之後前額葉(執行力、控制力)可以慢慢趨近於相同年齡的發展,通常5-10歲時是過動症狀最明顯的時候,而偏偏這段時間是他學習動機、學習習慣養成最重要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喪失了這些學習的熱情,甚至對自己出現負面的評價,認定自己是不好的、沒用的,不論再努力也達不到大人標準的,很可能進入青春期就會形成反社會性人格,造成更多家庭甚至社會的問
題,因為衝動性的關係,過動兒如果不積極治療與處理,他們青春期1/3會發生情緒障礙,未婚懷孕的比例也高出一般孩子非常多。
所以父母別忘了和過動兒保持良好的關係,唯有這樣發生問題時才有機會幫到他,因為他才願意來找你。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環(吳醫師的女兒從國中服藥到大學才慢慢停藥),重要的是父母要積極面對,學會輔導過動兒的技巧與知識,了解他們的心理與思維,並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如果決定不讓他吃藥就請接受他的困難而非責怪他為什麼做不到,但如果真的嚴重影響到他的人際、學習、自我價值觀還是不要逃避藥物可以給的幫助。
過動兒腦功能的異常絕對不是父母管教不當,幫助這群學業成績也許表現不好的孩子了解對於考試與成績的解釋,讓他們知道考不好絕不是和自己不好畫上等號的,給予他們清楚的約定與界限並保持良好的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讀後心得分享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寶瓶文化)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林韋伶藥師/蔡幸芳醫師
似乎都不曾想過,原來陪伴也是一種修練,也從不認真去思考陪伴更深層的意義,在身旁的經驗或觀察許多的例子,陪伴者到最後也失衡,最終選擇逃離,而陪伴的名詞,常因陪伴者所感受到的挫折,似乎更容易被掩蓋。學校生活中,沒有一個教科版本,讓我們學會作為一個陪伴者,作者提及陪伴者的角色和自我的發現,也提出陪伴者的盲點。
感受最深的是,當時家人生病,必須休養復健的煎熬時期,患者自身無法接受疾病的打擊,加上腦部因疾病所留下後遺症,顯得更加憂鬱與煩躁,而陪在身邊的親人,反倒因為不理解,陪伴過程中耐心也一一被磨平,常扮演的角色,便是規勸或是以自身的經驗給予建議,往往之中倒是忽略了,患者本身病痛和行動不便帶來的心理衝擊,在陪伴的彼此關係中失去了平衡,然而也就落入了,陪伴的逃離者。
書中提及”若在陪伴中的關係,沒有界限和維護,則可能相互侵犯或壓迫了對方的身心需求,造成更多傷害”,而長期的陪伴者,在既定深固的經驗和概念中,似乎隱藏了,或在無形中造成了些許傷害而不自覺,也長期備受壓力,而棄械投降,身心俱疲時,更無法深思或理解被陪伴者的真正需求,反倒是落入了無法解套的循環中,而默默以消極的方式面對了。
因此作者更清楚點出”界線”的重要,並非是自私的表現,而是明確的了解彼此的立場和角色的不同,進而包容尊重和接納,不會過度背負另一個人的責任與情緒,也不會過度的將自己的情緒拋給對方,在足夠的理解和明白對方和自己的同時,界限的產生並非讓彼此更加疏離,而是透過接受與尊重的方式,讓彼此的陪伴更加延續。
在陪伴之間也常接收到或聽到”我不是就在陪伴你了嗎?”透漏些許不耐煩的字句,其陪伴者的情緒,已受到影響和混淆,也有著無奈的心情,最終總幫不上忙,反倒出現自責的心境,而陪伴的意義也在彼此中動搖了。
作者更提點到當不受情緒所束縛或牽制時,陪伴才是真正的發生(當情緒不混淆的來來去去含糊一大塊時,陪伴才真正的發生) 。在生活中許多生命來來去去,有時我們是陪伴者而或需被陪伴者,透過這樣明白和理解,重新定義關係的陪伴,讓我們建立新的陪伴關係時,可以更加地有深度與長遠。
此外在高低能量擺盪時,總是忘了自我的照顧與關愛,反倒耗損更多能量,作者更提到,淨化並與愛存在,陪伴者也需要常常更新自己的心靈,清掃心理空間塵埃。而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一段的祈禱文,期許自己寧靜與平安,透過相信愛的存在與流動,不斷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也滋潤了每一段關係,願我們擁有廣闊且寬容的心,擁抱世界。
作者透過自己的信念祈禱,面對每次工作時的責任與情況。
神啊!求祢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
更賜我智慧,去分辨甚麼是能夠改變的,甚麼是不能夠改變的。
讀後心得分享
只要好好過日子(悅知文化出版)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蔡幸芳醫師
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也很喜歡這本書的內容,在我心情不美麗時,看看這本書會讓我豁然開朗,也會讓我覺得不只是我會有這些困擾,而其他人也是會有這些困擾。其實,只要轉換個想法,問題其實沒那麼嚴重。不過,需要些時間,慢慢沉澱下來,慢慢的去消化當時的情緒,一切會越來越好的。以下整理了一些我覺得在生活、感情、家庭裡很好的內容。希望大家看完這本書後,都能好好的過日子。
關於成長:
我們都會有迷惘的時候,都會有以為能走的路,卻突然不能再走下去的時候。當不知所措或猶豫不決時,我們應該向外尋求協助,別人可以告訴你出口在哪,但是決定要不要走出去的終究還是你自己。慢慢的,你將明白能夠讓我們跌倒的,往往不是身邊的人,而是你自己。你要知道,你其實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有力量,還要堅強,還要有擔當。面對了,向前進了,一切就會慢慢變好。
總有不好的事會發生,總有不好的人來傷害,不要讓不好的情緒毀了你的一天、一陣子、甚至一輩子。生命看似很長,但時間過得很快,別把時間浪費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所謂快樂,不是建立在龐大的財富或是超人的才華,而是精神生活的品質,知足常樂的心態。
與人之間:
人生的旅程就像是坐火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陪你到終點站,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離開的人不是不好,只是不適合。他會離開,是為了讓你身邊騰出空間,讓適合自己的人可以有位置陪你走接下來的路,但離開不等於可惜,讓失去變成一種獲得。我們從不同方向匆匆而來,在彼此的人生交錯而過,在對方身上這段關係裡面學到些什麼,同時也在彼此的人生中給予了什麼,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漸漸知道自己欠缺什麼,需要什麼,慢慢明白什麼樣的人適合當朋友,而那些曾經的朋友,絕非仇人,都是灌溉我們生命中的貴人。
與家人之間:
這世上有各種不同人與人的情感,只有無私的親情,才是不離不棄、無可替代的。很多時候,有人可以跟我們一起承擔,那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但我們終究還是得學會如何照顧自己。請記得,要珍惜願意陪你一起承擔,當你靠山的家人,然後,期許自己,終有一天,換我們陪他承擔,當他的靠山。
關於愛情:
談戀愛就是要開心,不是找罪受的,你要的愛,絕對不是讓自己難受痛苦、患得患失,這樣的愛讓人不開心,你要的愛,絕對不能曖昧不明,若即若離,這樣的愛不可靠。不好的愛,就該放開它,選擇離開,因為當初你所愛的他,早已不在,留下來的只是一個你不熟悉的空殼。
這世上沒有人會因為少了另一個人就鐵定活不下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大大小小的傷一路走來,雖然你看似並非無堅不摧,卻也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不堪一擊。時間很無情,卻很公平,雖然可能讓你弄丟了愛情,卻也替你沖淡了傷痛。你只要相信好好照顧自己,等到那些經歷過後,將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更堅強,然後,成為更成熟的人,成就下一段美好的愛情。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習慣了,就容易忘了自己當初是多麼需要另一個人,但忘了或忽略了,並不代表不愛了,他或許單純認為與自己人在一起,不需要再去討好,不必要做表面功夫去假裝,那樣太累人了,可是他也忘了,關心不是去討好,溝通也不是去假裝,那是維繫兩人關係的一種心意。
愛情會讓人變得依賴,記得別讓依賴變成一種慣性。你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才是感情最基本的事。對別人好,要先懂得對自己好,喜歡別人,得先懂得欣賞自己。愛的美好,不是等著別人給予,唯有懂得自我欣賞,你才不會卑微到害怕對方離開,而是在明白兩人的優缺點之後,找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我們不能奢望自己能夠改變一個人。只能試著在彼此之間找到平衡。
讀後心得
心靈接待所---
94歲仍舊撫慰人心的生命導師(太雅)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這本書的作者(佐藤初女)是一位94歲的日本奶奶,平凡的她,卻能堅持至今50年不平凡的奉獻服務,初女在日本的一處森林裡建造一座木屋稱之為「伊斯基亞」,迎接前來的訪客,以美食款待他們,傾聽他們的煩惱,以「款待+傾聽」指引人走出迷惘,令我相當佩服。
以下節錄書中一些令我感動的話語與您分享:
1.佐藤初女說:「我不太浪費時間在想死亡,對我來說,面對死亡的方式,就是活在當下,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2.誠心款待就是全心接納,全面接受這人,就是包容,即使是突然造訪的人,我們也先讓他們待下。
3.信任。那是一種信任。他非常需要「被信任」。
4.分享彼此。
5.聽比說重要。聽比說更難。
6.藉由奉獻服務帶給別人喜悅,我們自己也會獲得巨大的歡喜。
7.假如你珍惜緣分,緣分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
8.事情不要為了自己的慾望而做,而是要為了他人的願望而做。把握對方真正的願望。
9.傾聽---把心淨空,不帶我執,一面感同身受,一面傾聽就好。
10.和人來往也要好好地尊敬他人,長久交往。
11.和不喜歡的人相處,多看對方的優點,人是會變的,不要急著結束這段關係,只要按耐住,對方也勢將改變。
12.當對方在努力想辦法的時候,我們要是認為自己的意見比較好,就會把對方的想法給抹滅掉。
13.不要只為自己,更要幫助人們。
14.不要輕易評斷他人。
15.愛就是接受對方。
16.活著就是對他人做出貢獻。所做之事帶給別人喜悅,再去接受別人的喜悅。
17.專心做好一件事是很重要的。
18.活在當下。沒有任何東西比「當下」還要來的確實的了。
19.不要光想到自己,還要替別人考慮。
20.心懷感恩。
21.不要嫌麻煩,把事情做到好。
22.就算家人之間,也要能夠稍微克制自己的情緒。對家人不能不禮貌,不可以隨便。多看對方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
23.不要否定自己的全部,反覆思考那些美好的事物。
24.把焦點從失敗移轉到希望上。
以下分享我從這本書學習與反省的心得:
諺語說「未知生焉知死」,如果我們只是擔憂死亡,我們就無法好好活在「當下」,我們常常悔恨過往的事,也常常擔憂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我也在努力學習初女講的「活在當下,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在醫師臨床工作及個人生命的成長上也在努力學習做到傾聽、全心接納、包容、信任/被信任、尊重、不要輕易評斷他人、替別人考慮、把握對方真正的願望、多看對方優點、分享、珍惜、感恩、把事情做到好、著眼於希望、肯定自己,但這真的不容易,但我在努力幫助別人的時候,看到對方能由愁苦變得快樂一點,我也得到內心的喜悅。
祝福您也可以得到您心中想望的幸福與喜悅!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應從科學角度理解過動症 抹黑精神醫學只會適得其反
轉載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13499/
文︰王俸鋼(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近期兒童精神醫學會特地因應立法委員對「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的質詢而發表了一篇聲明,但何以如此大費周章?其實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某些持反精神醫學立場的團體,從不斷的抹黑精神醫學,到侵門踏戶甚至想要誤導立法委員,可能造成國家級的重大傷害,才導致精神醫學界不得不有所反應。
對精神醫學的抹黑
這類對精神醫學的抹黑,在台灣前前後後至少有20年的歷史了。加上近幾年,由於心痛台灣對特殊兒童教育需求的資源不足及漠視,原本應該站在同一陣線,為爭取心理健康資源而共同奮鬥的有識之士,竟然在這些特定狂熱者的操弄下,莫名其妙的成了反醫學、反科學的幫凶。
拿個學校教育當比喻,今天我可以怪罪學校不認真教歷史,但可以因為學校比較重視數學,就認定數學老師是歷史老師的敵人?
任何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都會強調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介入的同步實施有多麼重要。但為了強調社會應該投入社會資源,就說某某疾病是「陰謀」,藥物治療都是「不必要」的,這是哪門子的邏輯和科學?
在這種攻擊社會制度,就要連帶找個稻草人一起來打的氛圍之下,精神醫學已經被抹黑到連其它科別的專業人士,都到了要投鼠忌器、諱莫如深的程度了。
「法國沒有過動兒」的流言源頭
兒青精神醫學的專家陳錦宏醫師就舉了個很鮮明的例子,一篇由兒科醫師兼媒體紅人黃瑽寧醫師所寫的文章〈法國小孩沒有過動兒?〉就是箇中代表。
這篇文章,依我的觀點,並沒有讓黃瑽寧醫師的專家地位有所減損,卻因為他寫作的方式,勢必造成很大的誤導。也許黃醫師並沒有刻意想討好當前社會某些「政治正確」的狂熱者,但他很明顯的放大了錯誤的資訊,同時將符合科學的資料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帶過,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企圖兩方都不得罪。我認為這實在不是享有媒體光環的專業人士所應該有的態度。
黃醫師這篇文章的一開始,就提到了一篇2012年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所刊登的一篇標題為〈為什麼法國小孩沒有過動兒?〉(Why French Kids Don't Have ADHD)的文章。
接著黃醫師開始了超過1200字的論述,包括說明美國和法國有多麼的不同,法國如何的重視心理層面、不去用過動症的量表、而法國又如何的用另一套診斷系統(文中也暗示美國的DSM系統是藥廠所操控),所以才能讓法國「沒有」過動兒。
這…看到這裡,我幾乎都快被說服,也開始相信絕大多數看過這篇文章的一般民眾會相信的事了:「黃醫師是專家,他都說法國比較重視心理所以就不會有過動兒」、「黃醫師是名人,他都揭穿美國的診斷是藥廠在操控了…」
是啊,但如果讀者耐心的看下去,就會發現在這篇文章過了一半之後,才會發現黃醫師繼續寫著:「…好啦,現在正反方都有了,究竟我自己是怎麼看待ADHD這個議題呢?…」哇咧…香蕉你個芭樂!到這裡,才是「『我自己』怎麼看待」喔!那前面寫那一大缸在寫什麼?!
這個答案,只要點進「法國沒有過動兒」的2012年英文原文,其實就會發現黃醫師1200字的論述裡,有80%以上都採用那個作者Marilyn Wedge的說法和觀點,只在這段論述的最後,用約200字的篇輻指出有專家說明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實際的研究法國的ADHD患者和美國的比例幾乎相同,也說明了法國因為文化上不愛用藥,結果造成了很多傷害。
醫學界反駁流言
這些反對「法國沒有過動兒」文章的論述,都是舉國際知名的科學研究、找兒童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其實就連《今日心理學》網站後來都登了一篇打臉文,找一位在法國待了10年,而且同時具有美國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資格的Stephanie Sarkis寫出一篇專訪文〈法國兒童真的有ADHD〉(French Kids Do Have ADHD: An
Interview) ,文中列舉了法國研究的疾病盛行率,說明了不愛用藥的文化,讓很多法國病童因此有更高的入獄率、吸菸率和輟學率。
如果說在法國待10年的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話不值得信賴,那麼原本寫那篇法國兒童沒有ADHD的作者又是何許人?一個專門提供過動症資訊的網站,就在2015年的文章〈法國小孩沒ADHD?他們當然有!〉(French Kids Don’t Have ADHD? Bien
Sûr Que Si, Ils L’ont!) 直接起底。原來當初寫那篇文章的Marilyn
Wedge拿的學位是「社會心理學」,根本沒有接觸兒童心理或精神醫學,更不可能有什麼對兒童的臨床實務。而且Marilyn
Wedge的網站上自我吹噓說她發表過眾多學術論文,但上學術論文搜尋網站PubMed或Google Scholar,卻完全找不到這位作者的任何論文!
這也是我為什麼看完黃瑽寧醫師的這篇文章會很想吐血的原因。
一位兒科專家,前半段拿超過80%的篇幅,去傳播一個跟網路神棍差不多地位的傢伙的論點,但只拿6分之1的字數輕輕帶過真正國際期刊的盛行率調查和其他專家的反駁,這樣會對讀者產生什麼樣的誤導,不是傳播專業知識的專家應該要特別小心的嗎?
如果我拿80%的文章,去收錄路邊收驚的乩童所講的話,然後拿不到20%的字數來講兒科期刊上的資料,最後結論是「也要人、也要神啦!看兒科醫師是一回事,小孩子哭帶去收驚也不能偏廢」,我才不相信兒科的專家們不想把我罵到死才怪!
醫療、心理及社會不應對立
至於最後黃醫師的「…我自己怎麼看待…」,雖然說的是很政治正確、兩方都不得罪,但是我還是必需強調一下,為什麼要把生物、心理、社會的面向,放在光譜的兩端呢?
從什麼時候開始,醫療生物端的被重視,就等同於忽略心理、社會的介入呢?
本來是三個和尚一起挑水喝,為什麼這個名為「醫療」的和尚能夠出很大的力、能夠做出很驚人的改變的時候,就會變成「這一切都是『醫療』的錯!害得『心理』和『社會』這兩個和尚一直在偷懶!」,做出這樣的結論呢?
我再講白一點,其實只要「心理」和「社會」能夠無限上綱,那幾乎什麼人類的缺陷都可以彌補了啊!拜託!誰不知道只要這個世界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上給予極高度的資源,就可以彌補掉任何殘障?
問題是,我們的世界現在就是做不到啊!
請用科學眼光面對現實
最後再借陳錦宏醫師整理的資料,這些都是國際第一流期刊的研究成果,ADHD藥物可以:
降低頭部創傷
34% (Mikolajczyk et al., 2015)
降低意外傷害
43% (Dalsgaard S et al., 2015)
降低自殺事件
18% (Chen et al., 2014)
降低犯罪率
32-41% (Lichtenstein et al., 2012)
降低毒品使用
31-85% (Chang et al., 2014; Harstad & Levy, 2014)
這個世界是很殘酷沒錯,但沒有一個醫師希望世界長這樣。每一個爸媽都不想自己的寶貝被當成是異類,可是要知道…怪罪這個世界很容易、責罵這個社會很簡單,可您的寶貝終究還是要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的,不是嗎?
精神科醫師只是花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科學研究,發現有方法可以讓父母的心肝寶貝,能夠擁有在這個世界好好活下去的能力,我們從來沒有要因此讓這個世界繼續殘酷、也沒要提供這個社會更多繼續壓搾孩子的正當性啊!
醫師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我們就是不能用自己的道德價值判斷,去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權益。所有的醫師都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寬容的對待小孩,但是…至少法國告訴我們,只有社會的寬容,終究是不夠的,這點請用科學的眼光來面對現實。
新聞稿20160412-回應質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診斷、藥物治療等議題
轉載自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新聞稿
回應最近某團體屢次質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之診斷、藥物治療等議題,且積極情商立委要求召開討論會。本會綜合過去大型研究與臨床上的實務經驗,鄭重做以下之澄清及呼籲:
1.ADHD是兒童期極為常見的精神疾病,盛行率約為5-10%,其核心症狀為在多重情境下呈現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以及衝動,及社會功能障礙;若不治療,症狀及功能障礙會持續到成人期。治療ADHD必須整合醫療、家庭及學校給予完整的治療,根據數十年來國內外為數眾多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為此疾病最有效的治療之一。
2.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與教育部進行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多模式治療研究 (Multimodal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於1999年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示,單純以藥物治療,不論是否合併行為治療,其效果均明顯優於單純以密集行為治療,或執行例行性社區照護;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單用藥物治療,與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組的療效並無明顯差異,因此在治療ADHD核心症狀時,藥物是絕對不能忽略的治療選項。
3.健保資料庫分析國內近年ADHD的就診率僅約2%左右,與國際間大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所得的盛行率相對照之下,ADHD在台灣的被診斷率未達三成。就公共衛生的角度上來說,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宜更積極進行關於ADHD衛教知識的全面性推廣,以便早期偵測、診斷與治療ADHD患者。
4.國內也有相當多藥物研究,證明藥物可改善症狀、社交、學習、及神經功能和腦功能。對於接受正規治療的ADHD孩子及辛苦照顧他們的父母老師不宜被貼上標籤,我們強調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家庭功能,給予支持友善的學校教學同儕環境,以及正規醫療的重要性。
5.由以上之說明,希望能讓大家了解,目前多數的醫學證據顯示,藥物治療雖然仍有其限制,但絕對是目前ADHD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相對有效治療方式之ㄧ。未來學會以嚴謹的態度,持續提出客觀的研究成果,做為ADHD診斷與治療上的建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