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應從科學角度理解過動症 抹黑精神醫學只會適得其反

轉載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13499/


文︰王俸鋼(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近期兒童精神醫學會特地因應立法委員對「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的質詢而發表了一篇聲明,但何以如此大費周章?其實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某些持反精神醫學立場的團體,從不斷的抹黑精神醫學,到侵門踏戶甚至想要誤導立法委員,可能造成國家級的重大傷害,才導致精神醫學界不得不有所反應。
對精神醫學的抹黑

這類對精神醫學的抹黑,在台灣前前後後至少有20年的歷史了。加上近幾年,由於心痛台灣對特殊兒童教育需求的資源不足及漠視,原本應該站在同一陣線,為爭取心理健康資源而共同奮鬥的有識之士,竟然在這些特定狂熱者的操弄下,莫名其妙的成了反醫學、反科學的幫凶。
拿個學校教育當比喻,今天我可以怪罪學校不認真教歷史,但可以因為學校比較重視數學,就認定數學老師是歷史老師的敵人?
任何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都會強調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介入的同步實施有多麼重要。但為了強調社會應該投入社會資源,就說某某疾病是「陰謀」,藥物治療都是「不必要」的,這是哪門子的邏輯和科學?
在這種攻擊社會制度,就要連帶找個稻草人一起來打的氛圍之下,精神醫學已經被抹黑到連其它科別的專業人士,都到了要投鼠忌器、諱莫如深的程度了。
「法國沒有過動兒」的流言源頭

兒青精神醫學的專家陳錦宏醫師就舉了個很鮮明的例子,一篇由兒科醫師兼媒體紅人黃瑽寧醫師所寫的文章〈法國小孩沒有過動兒?〉就是箇中代表。
這篇文章,依我的觀點,並沒有讓黃瑽寧醫師的專家地位有所減損,卻因為他寫作的方式,勢必造成很大的誤導。也許黃醫師並沒有刻意想討好當前社會某些「政治正確」的狂熱者,但他很明顯的放大了錯誤的資訊,同時將符合科學的資料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帶過,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企圖兩方都不得罪。我認為這實在不是享有媒體光環的專業人士所應該有的態度。
黃醫師這篇文章的一開始,就提到了一篇2012年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所刊登的一篇標題為〈為什麼法國小孩沒有過動兒?〉(Why French Kids Don't Have ADHD)的文章。

接著黃醫師開始了超過1200字的論述,包括說明美國和法國有多麼的不同,法國如何的重視心理層面、不去用過動症的量表、而法國又如何的用另一套診斷系統(文中也暗示美國的DSM系統是藥廠所操控),所以才能讓法國「沒有」過動兒。
看到這裡,我幾乎都快被說服,也開始相信絕大多數看過這篇文章的一般民眾會相信的事了:「黃醫師是專家,他都說法國比較重視心理所以就不會有過動兒」、「黃醫師是名人,他都揭穿美國的診斷是藥廠在操控了
是啊,但如果讀者耐心的看下去,就會發現在這篇文章過了一半之後,才會發現黃醫師繼續寫著:「好啦,現在正反方都有了,究竟我自己是怎麼看待ADHD這個議題呢?」哇咧香蕉你個芭樂!到這裡,才是「『我自己』怎麼看待」喔!那前面寫那一大缸在寫什麼?!
這個答案,只要點進「法國沒有過動兒」的2012年英文原文,其實就會發現黃醫師1200字的論述裡,有80%以上都採用那個作者Marilyn Wedge的說法和觀點,只在這段論述的最後,用約200字的篇輻指出有專家說明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實際的研究法國的ADHD患者和美國的比例幾乎相同,也說明了法國因為文化上不愛用藥,結果造成了很多傷害。 

醫學界反駁流言

這些反對「法國沒有過動兒」文章的論述,都是舉國際知名的科學研究、找兒童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其實就連《今日心理學》網站後來都登了一篇打臉文,找一位在法國待了10年,而且同時具有美國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資格的Stephanie Sarkis寫出一篇專訪文〈法國兒童真的有ADHD〉(French Kids Do Have ADHD: An Interview) ,文中列舉了法國研究的疾病盛行率,說明了不愛用藥的文化,讓很多法國病童因此有更高的入獄率、吸菸率和輟學率。
如果說在法國待10年的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話不值得信賴,那麼原本寫那篇法國兒童沒有ADHD的作者又是何許人?一個專門提供過動症資訊的網站,就在2015年的文章〈法國小孩沒ADHD?他們當然有!〉(French Kids Don’t Have ADHD? Bien Sûr Que Si, Ils L’ont!) 直接起底。原來當初寫那篇文章的Marilyn Wedge拿的學位是「社會心理學」,根本沒有接觸兒童心理或精神醫學,更不可能有什麼對兒童的臨床實務。而且Marilyn Wedge的網站上自我吹噓說她發表過眾多學術論文,但上學術論文搜尋網站PubMedGoogle Scholar,卻完全找不到這位作者的任何論文!
這也是我為什麼看完黃瑽寧醫師的這篇文章會很想吐血的原因。
一位兒科專家,前半段拿超過80%的篇幅,去傳播一個跟網路神棍差不多地位的傢伙的論點,但只拿6分之1的字數輕輕帶過真正國際期刊的盛行率調查和其他專家的反駁,這樣會對讀者產生什麼樣的誤導,不是傳播專業知識的專家應該要特別小心的嗎?
如果我拿80%的文章,去收錄路邊收驚的乩童所講的話,然後拿不到20%的字數來講兒科期刊上的資料,最後結論是「也要人、也要神啦!看兒科醫師是一回事,小孩子哭帶去收驚也不能偏廢」,我才不相信兒科的專家們不想把我罵到死才怪! 

醫療、心理及社會不應對立

至於最後黃醫師的「我自己怎麼看待」,雖然說的是很政治正確、兩方都不得罪,但是我還是必需強調一下,為什麼要把生物、心理、社會的面向,放在光譜的兩端呢?
從什麼時候開始,醫療生物端的被重視,就等同於忽略心理、社會的介入呢?
本來是三個和尚一起挑水喝,為什麼這個名為「醫療」的和尚能夠出很大的力、能夠做出很驚人的改變的時候,就會變成「這一切都是『醫療』的錯!害得『心理』和『社會』這兩個和尚一直在偷懶!」,做出這樣的結論呢?
我再講白一點,其實只要「心理」和「社會」能夠無限上綱,那幾乎什麼人類的缺陷都可以彌補了啊!拜託!誰不知道只要這個世界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上給予極高度的資源,就可以彌補掉任何殘障?
問題是,我們的世界現在就是做不到啊! 

請用科學眼光面對現實

最後再借陳錦宏醫師整理的資料,這些都是國際第一流期刊的研究成果,ADHD藥物可以: 
降低頭部創傷 34%  (Mikolajczyk et al., 2015)
降低意外傷害 43% (Dalsgaard S et al., 2015)
降低自殺事件 18% (Chen et al., 2014)
降低犯罪率 32-41% (Lichtenstein et al., 2012)
降低毒品使用 31-85% (Chang et al., 2014Harstad & Levy, 2014)
這個世界是很殘酷沒錯,但沒有一個醫師希望世界長這樣。每一個爸媽都不想自己的寶貝被當成是異類,可是要知道怪罪這個世界很容易、責罵這個社會很簡單,可您的寶貝終究還是要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的,不是嗎?
精神科醫師只是花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科學研究,發現有方法可以讓父母的心肝寶貝,能夠擁有在這個世界好好活下去的能力,我們從來沒有要因此讓這個世界繼續殘酷、也沒要提供這個社會更多繼續壓搾孩子的正當性啊!
醫師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我們就是不能用自己的道德價值判斷,去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權益。所有的醫師都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寬容的對待小孩,但是至少法國告訴我們,只有社會的寬容,終究是不夠的,這點請用科學的眼光來面對現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