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壓力是健康的第一號殺手(摘錄自許森彥精神科診所部落格)


壓力是健康的第一號殺手--張老師月刊特稿
摘錄自許森彥精神科診所部落格
《職場壓力vs.生理》工作壓力─生理不適─工作壓力,環環相扣。
許多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會有頭痛、肩頸部酸痛、胃部不舒服或失眠的經驗,一旦壓力反應的效果超過負荷,各種壓力病便會排山倒海而來。

壓力是健康的第一號殺手
文:許森彥 (攝影:黃念謹)
精神科診所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成功大學環境醫學所碩士。專長於重度憂鬱症、失智症等。

【案例1】
       偉民從學校畢業後便在一家外商公司任職,因為工作態度認真負責,很快就獲得上司的肯定,被拔擢為部門的小主管。晉升之後,偉民更是每天早出晚歸,竭盡心力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到最好。他常忘了吃飯,沒有時間運動,更別說從事其他休閒活動了。父母雖然欣慰兒子前途似錦,但也擔心他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女友雖然瞭解他的努力是為了將來,但不免抱怨被忽略。
    偉民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不知不覺間加快了說話及行走的速度,個性也變得缺乏耐心。尤其少年得志,本來就容易引起他人妒忌,造成部門員工的疏離與消極抵制。一開始,偉民要求自己付出更多,把別人怠惰所造成的落差補足;但他發現自己愈做愈多,部門的整體工作效率卻愈來愈差!他更煩惱,也愈暴躁,卻找不到解決之道。
       半年之後,偉民出現晚上不容易入睡的情形。隔天上班時有頭重腳輕的感覺,中午過後開始頭頸僵硬,下午便會頭疼,下班後變得食不知味,然後又是另一個無法入眠的夜。折騰數天之後會有一晚昏睡,但隔天覺得更累!而且,他經常便秘,伴有莫名其妙的腹瀉。
       即使身體似乎出了問題,偉民仍然仗恃著自己年輕,在工作上仍努力不懈,只是無力感愈來愈重。三個月之後某天傍晚,偉民突然覺得一陣胸悶、頭暈目眩,然後就失去了意識。
      被緊急送到醫院救治後,偉民虛弱地醒來。一系列的檢查發現他血壓偏高、有陣發性的心搏過速及輕微胃潰瘍。醫師還告訴他必須注意腸激躁症、慢性筋肉炎、失眠等依臨床症狀所判定的病狀,並丟下一句:「小心過勞死!」讓偉民心情低落地離開醫院,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瞭解自己的抗壓力、適度紓壓
    「壓力」的定義:「當生物體面對足以改變其恆定狀態的內外威脅,所產生的生理調適現象。」所謂的威脅,便是「壓力源」;所產生的調適現象,便是「壓力反應」。這樣的壓力反應是不具特殊性的,也就是說不同的壓力源可以引起相同的壓力反應。工作只是人生眾多壓力源之一,但因為工作是人類安身立命的重要手段,所牽涉的層面亦廣,值得特別注意。
       人體的調節機制主要是由「自主神經系統」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系統」所建構的。許多人在面對壓力時,會有頭痛、肩頸部酸痛、胃部不舒服或失眠的經驗。一旦壓力反應的效果超過負荷,各種壓力病便會排山倒海而來。就國人的十大死因來看,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疾病及自殺,均屬與壓力直接相關的疾病,而腎病變、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肺炎,也都與壓力有間接的相關性。
      一般上班族常見的壓力,包括工作本質、生涯發展的規畫、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個體在組織中的角色、組織的結構和氣氛、個人的性格特質,以及組織外的壓力源等,而其中尤以個人的性格特質對於壓力反應的差異,有決定性的影響。平日記錄個人的壓力日記(何時、何事造成壓力?持續多久?引發哪些不適?)並分析壓力處理的模式,是掌握壓力的第一步。
       根據分析壓力處理模式所得的結果,一一加以處理,不但個人可以長保健康,事業單位的生產效能也會有所提升;譬如改善工作場所的物理條件、安排合乎人體睡眠生理周期的排班制度、公司內部溝通管道的暢通與新進人員訓練的安排、個人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加強與性格特質的調整、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等等。這些方法或許需要較多的外界因素配合,但學習放鬆的方法並減少有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如吸菸、飲酒、不必要的熬夜等,都是每個人可以學習改善的作法。

【案例2】
     彩鳳本來從事服務業,因為景氣實在太差,老闆決定休業,她只好到人力公司報到,成為科學園區電子工廠的派遣員工。基礎訓練後,彩鳳被分發到製造部,成為四班二輪制的線上作業員。剛上線的前半年不必輪夜班,但每天必須穿著不通風的無塵衣十二個小時,經常憋尿,還要背一大堆英文縮寫代號;不過,為了「拚經濟」,她也無可奈何地度過。
        開始輪班之後,彩鳳開始嚴重失眠。同事們在剛換班時也多少都有睡眠的問題,但大多數人在一兩周後便可以調適過來。彩鳳卻是必須休息的時候睡不著,該上班的時候猛打瞌睡。接下來的是無止盡的疲憊,以及工作上層出不窮的差錯。
        有人建議彩鳳在睡前喝點紅酒助眠。一開始好像有效,她可以在酒後快點睡著。但漸漸地,酒精失去了原本的效果,必須喝更多一些才可以順利入睡。每隔幾周,她的飲酒量就必須增加才可達到相同的效果。但是,酒的安眠效果似乎愈來愈短,她變得容易中斷睡眠,而且作夢的機會增加了。
        就算在清醒的時候,彩鳳還是時常覺得頭昏腦漲,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有明顯退化。領班注意到彩鳳心有旁鶩,工作表現大不如前,便要求她到精神科就診。然而,彩鳳卻滿心狐疑:「看精神科,我不就成了瘋子嗎?」

輪班制,需要更謹慎的規畫和執行
人類在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基本上是伴隨著自然界的律動運行。但電力的使用便利化,讓人類的生產活動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進行。但是,生物演化的速度跟不上文明生活改變的步伐,人類的身體無法持續工作而不休息;為了維持不間斷地生產,事業體就必須發展出輪班制度,安排至少兩組以上的工作人員進行生產來因應。但,大約20%左右的輪班工作者會因此出現生物節律紊亂,以及家庭及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失能,這些問題交互影響的結果,便是「疲憊」的感覺。

夜班工作者的睡眠時間平均比常日工作者少1520%,白天睡眠的品質亦不如夜間睡眠,可以說夜班工作者是處於睡眠被剝奪的狀態。因此,輪班工作者常會出現消化功能障礙的情形(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胃腸疾患等),消化功能障礙再反過頭來干擾睡眠品質,形成惡性循環。除此之外,輪班工作者的心血管疾病罹患率較高,女性輪班者的受孕率較低,且生育風險較高。

而且,輪班工作所造成的健康衝擊會隨著時間進展累積,也就是說,輪班的時間愈久,健康量紅燈的機會就愈大。我們可以藉由調整睡眠策略、飲食習慣、運動等生活習慣,採用光照和藥物療法,甚至改變輪班制度及推動社會改造等工程來減少輪班工作所造成的健康衝擊。但這一切有賴於提升大眾對輪班工作的認識與健康的要求,形成對執事者的壓力,方可改變政策及社會風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