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幼兒學英語並沒有「關鍵期」,別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分享自關鍵評論網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4270/


前幾天陪家中一歲多的弟弟到公園兒童遊樂區玩耍,風和日麗,弟弟開心玩得臉紅紅,一切都相當美好。

不久,有個媽媽帶著也是一歲多的孩子前來,遠遠的,就聽到媽媽手上收音機大聲播放的英文童謠。

那位媽媽大概想讓小孩那首歌聽到精熟一次聽到飽,十多分鐘一直不斷重複那首歌,聽得我都已經複習非常熟,也很想跟著大聲鬼叫幾句「B-I-N-G-O, B-I-N-G-O, B-I-N-G-O」,看她還是完全沒有要換首歌還是關掉收音機的跡象,最後實在受不了魔音傳腦,趕緊帶著弟弟逃之夭夭。

逃回家後,本來想上臉書寫酸文發洩一下,打開首頁一看,是個寶寶兩個多月大的新手媽媽朋友發文,「媽媽英文不好,希望小乖乖不要跟媽媽一樣笨笨,今天給小乖乖聽英文兒歌,發現他很愛聽,太好了,好開心哦,以後要每天加油!」


噗,本來想寫亂罵人的話語還是算了,免得得罪人,看來一山還有一山高,一歲多聽英語歌謠哪夠看啊。

一歲多聽英語歌謠不夠看,那兩個多月大的夠厲害了吧,不不不,最近大餐吃太多,被老婆強迫去小學操場散步快走,前幾天走著走著,耳邊傳來熟悉的英文童謠「Old McDonald had a farm」,轉頭一望,看到了讓我目瞪口呆的畫面,一個大肚子的媽媽拿著收音機放在肚皮前,播放給肚子裡的寶寶聽!

咳咳,這些都還算小 case,我不只一次在路上騎腳踏車等紅燈,看到媽媽趁機在教小孩英語的,「Red light!」、「Red light!」、「Green light!」、「Green light!」,不然就是拉拉小孩耳朵、捏捏鼻子機會教育,「Ear!」、「nose!」。

有次去朋友家拜訪,他們家是以打造全美語環境自豪,唸小學的孩子們只要在家裡,一律嚴格執行No Chinese,不然可是會被處罰的。

當天我和朋友在客廳喝茶聊天(當然是用中文),孩子們客氣禮貌的用CNN標準腔調和我打過招呼後,隨即閃回自己房內。

過了一陣子,只見小姐姐忙進忙出,一會兒探頭探腦欲言又止,一會兒衝到櫥櫃翻東翻西,媽媽終於忍俊不住問道:「妳到底要做什麼?說中文沒關係。」,小姐姐聽了,立刻驚慌失措嘩的一聲大哭起來,「弟弟開書櫃夾到手,指甲整個裂開烏青,我不知道英文該怎麼說,想自己來找急救箱..。」

有人說學語言最重要的就是環境,沒有富爸媽創造環境就學不好,我倒認為是環境激發了學習動機,耳聽不懂、話說不出口被當啞巴隱形人,在家看電視、出外看菜單看不懂的日子一定不好受,求生意志逼得你不得不好好瘋狂苦練語言,難怪人家說出國一年抵得過在台灣苦讀多年,洪蘭就說過:「腦神經科學的實驗已然證實,人類主動學習一件事物,與被動地被教導一件事物,其腦部神經連結完全不同。當孩子渴望學習某件他們喜歡的事,他們大腦的神經很快地連在一起,便很快地幫助他學會想學的事情。外語的學習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小朋友很想學英文,他們腦部的連結會幫助他們快速地進入這個語言的體系中。」

在美國時,認識了兩位在美國居住二三十年的女性長輩阿姨,都是嫁台灣人、私立高職畢業、英文不通的情況下來美國,因緣際會下,一位在黑人老墨區開DQ連鎖冰淇淋店,一位在華人區開蛋糕店;二三十年過後,開冰淇淋店的英文嚇嚇叫,和老美吵架爭辯完全不必動腦,直接劈哩啪啦反射動作,另一位在華人區蛋糕店的卻連很多基本國中英文單字都不會,因為根本沒有需要學會的動機嘛,你看看,這就是環境造就的最好例子。


台灣很多人對英語實在太過焦慮了,要文法正確,又要腔調標準,有次我開玩笑問一位在紐約居住二十年、擔任跨國大公司的高階主管好友:「你混那麼久,現在有沒有說一口標準的CNN腔調啊?」

他翻了翻白眼,沒好氣說道:「拜託,那會沒朋友吧,你會想跟一個整天刻意字正腔圓、標準主播腔的人在一起?」

我自己是上國中才開始接觸英文的,從沒有為英文上過補習班,舊制的托福六百三十多分,工作以來,看的英文不比中文少到哪去;小屁孩時代有去過遊學或外國夏令營嗎?沒有。我是直到大學畢業後才第一次出國,而且還是去對岸。

我特別聰明嗎?當然不是。學習無他,動機和興趣而已。

說了那麼多,我們家還有一個完全負面悲慘例子,那就是我老婆。

岳父大人是高中英文老師,正統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的,老婆小學二年級開始天天勤奮唸英文做練習題,皇天不負苦心人,大學聯考考了八十多分,脫離學生生涯後,只要看到一行以上的英文,大腦就會抗拒自動關機,開口更是不可能,嗯哼,大概要到下回生死存亡關頭激發強烈腎上腺素,或是布萊德彼特坐在她旁邊之類的才會再度開機吧。

真正的成長是不能越級的,學習是條終生漫長的跑道,不用看到別人一歲寶寶會秀出「nose」、「ear」就擔心緊張,老婆以前是國中老師,監考國三模擬考時,發現每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處於自我放棄狀態的,難道這些孩子從小沒有學英文,不是安親班神童嗎?一開始就跑太用力跑太快扭到了腳,或是被逼迫跑太多導致日後厭惡跑步,都只是揠苗助長、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行為。

在學歷貶值的年代,大學文憑的價值所剩無幾,以往好學歷可能是直通好工作的護照,現在頂多是讓你短暫停留在工作市場的入門簽證罷了,我很認同陳安儀說的這段話:「要念書,人生這麼長,隨時可以念,重點是,孩子要先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自己要什麼?念不念高中?念不念大學?念什麼學校?什麼科系?在台灣念?出國念?去大陸念?三年後念?十年後念?我都無所謂。

孩子如果不當教授、不當老師、不當公務員的話,她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啃讀那些要考試、卻對人生完全無用的科目。她可以去學得一技之長,了解自己,將來有個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


大腦是終生學習的,幼兒學英語並沒有廣告所謂的「關鍵期」,那個開冰淇淋店的阿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什麼都不必急於一時,而學習的過程又比結果重要多了,只要自認有盡力即可,一旦動機與態度被破壞,學習胃口沒了,日後想彌補就難了;而只要確保孩子健康快樂有向學心,就不用擔心了,不管日後到哪裡,他都會走出自己的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