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家長團體的重要性 ~介紹/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家長團體的重要性
孩子是上天給予的寶貝,然而教養孩子也是上天給的挑戰。從孩子落地的那一剎那,父母總是在想要如何將最好的給予孩子,因此有歌詞是這樣的「望你精光,望你知情,望你趕緊大,望你古錐,健康活潑,毋驚受風寒」,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用盡心力,然而在孩子尚未懂事的時候,總是挑戰着父母的智慧。
尤其是有特質的孩子,在外界誤解的眼光之下,父母背負着許多壓力和挑戰,如何說明才能夠讓孩子能夠學習與懂事?孩子犯錯時,如何教他、讓他學習負責任卻又不傷害他的心靈?如何和老師合作與溝通?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要如何處理並兼顧自己的心情?
帶領許多兒童團體的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才是孩子最初且最重要的老師」,心理師一週一小時的協助,若有家長的配合更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用,尤其如果父母們能夠有一個可以好好坐下來的時間、彼此分享教養孩子的經驗、配合心理學的觀點,能夠更拓展在教養孩子的觀點,激盪出更多啟發。
其實,開辦家長團體是不容易的,在忙碌的工作及家庭瑣事中要讓父母能夠抽身參與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我們依然堅持做這件事。因為,每次看到父母參與完團體後發散出的能量與光彩,與孩子互動時的享受,看到孩子們神速的進步,都讓我們再次覺得辦家長團體是對的,因為,父母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當父母充滿力量時,就可以給予孩子最好的。

安心向前走─青少年/青少女成長團體/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安心向前走─青少年/青少女成長團體
一、前言:
IQ(智慧能力)EQ(情緒調控力)AQ(抗壓性)是個性成熟懂事、適應能力好的重要指標。過去研究都指出,「IQ不是一帆風順的唯一指標;很多時候,EQAQ才是成功最大的關鍵。」然而,EQAQ的培育卻是國內現行教育制度普遍忽略的一環,導致年輕人普遍成為高IQ、低EQAQ的小草莓,動輒情緒失控鑄成大錯,甚至成為足不出戶的「啃老族」。過去研究發現,透過自我情緒覺察與情緒調控技巧,可以有效增加一個人的EQAQ;在學習EQAQ的過程中,更能提升挫折忍受力,培養正向積極的人生觀,進而創造更多的幸福感。
二、課程目標:
協助孩子從生活挑戰中自我肯定,找出培育自信力的個人妙方
提升孩子情緒調控技巧,培育其抗壓能力,並有效提升其人際技巧
三、參加成員:青少年/青少女

疼惜自己-成人紓壓成長團體 ~介紹/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疼惜自己-成人紓壓成長團體
一、前言:
當一個人無法妥善處理壓力時,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表現,也會影響愛情、婚姻及家庭關係,同時也會導致長期情緒困擾,嚴重危害身心健康。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壓力大小,卻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及自我訓練成長課程,控制自我對壓力的反應程度,保持身體穩定而彈性的身心狀態,運用實用紓壓技巧,達到自我調適和轉化壓力的目的。
二、課程目標:
了解生活壓力源,認識壓力身心反應,學習壓力因應技巧
透過科學的身心鬆弛技巧,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並學習壓力身心反應的紓壓秘訣─拉(肢體拉伸)、鬆(肌肉放鬆)、慢(呼吸調整)、想(沉澱冥想)
三、參加成員:成人

兒童EQ人際互動成長團體 ~介紹/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兒童EQ人際互動成長團體

一、前言:

同儕遊戲互動最能顯現孩子平日與他人相處、情緒表達的方式。遊戲讓孩子們抒解情緒,遊戲讓孩子再次經驗與學習。團體設計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溫和、友善的環境中,展現平常與他人互動及情緒表達的方式,由專業的心理師帶領並適時予以協助,讓孩子們可以從團體中建立適當情緒表達及人際的能力,從實際的團體經驗中產生真正的學習及改變。

二、團體主題與目標:

促進人際合作及情緒表達

察覺情緒,學習處理負向情緒

三、參加成員:小學生至中學生,分高/低年級實施


跳跳虎兒童好情緒EQ成長團體

一、前言: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兒童大約佔兒童人口3%至9%,主要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或衝動過動。孩子常被師長歸咎於自制力不佳或生活常規不良,而忽略了孩子在注意力上的缺陷需要專業的協助。長期下來孩子在生活中容易產生挫折,對自我產生貶抑和負向情緒,進而影響到未來多面向的生活層面與學業的發展。

經由特別設計的一系列的課程,協助孩子改善注意力品質,增進學習效能。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溫和、友善的環境中,展現平常與他人互動及情緒表達的方式,由專業的心理師帶領並適時予以協助,讓孩子們在團體中學習情緒適當表達的方式及人際相處的能力,從實際的團體經驗中產生真正的學習及改變。

二、課程目標:

團體的主軸為人際合作及情緒的認識與控制兩大類,藉由團體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學習與他人合作相處的好方法、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處理自己的負向情緒。

在團體課程中,老師觀察每個孩子的情緒表達狀態與人際互動狀態,適時地介入處理,讓孩子得以即時在現場學習到良好的人際互動及情緒表達方式。

三、參加成員:過動兒小學生至中學生,分高/低年級實施







跳跳虎家長親職成長團體

一、前言:

教養孩子是門大學問,特別是面臨過動兒的身心特質,總考驗著父母尚未思考過的問題,讓父母措手不及,只能以當下的反應而處理。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兒童,主要症狀為注意力不足或衝動過動,然而這些特質長期下來不只使孩子在生活中容易產生挫折,對自我產生貶抑和負向情緒,也會使父母壓力很大疲累不堪,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氣氛。

這個成長團體專為過動兒家長(主要照顧者)量身訂做的課程,協助家長如何以有效、合理的方式與孩子互動,為孩子設立合理的界線,避免過與不及,如過度嚴格管教造成孩子情緒上的不適,或是無助放棄等待未知的後果。重新創造跳跳虎快樂學習與成長的氣氛。

二、團體目標:

建構親子良好關係的基礎

熟練親職教養技巧及實際互動演練

學習「堅定民主型」及「正向管教」的親職效能

三、參加成員:過動兒家長

學齡前星星兒兒童人際溝通促進團體 ~介紹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學齡前星星兒兒童人際溝通促進團體
一、前言:
亞斯伯格症孩子因為較侷限的興趣、刻板的活動與行為,這些特異的邏輯思考、感官模式及行為容易讓人誤會,出現社會互動質與量的障礙。專為學齡前星星兒開辦人際互動團體,在友善的場域與氛圍中藉由同儕互動,練習溝通技巧、社會覺察、人際協調與相互尊重。越早開始,越能幫助孩子克服人際溝通的問題,減低日後的人際互動困難與惡性循環。
二、課程目標:
了解自我與提升自信
學習溝通及表達情緒技巧
增進正向人際互動經驗
三、參加成員:高功能自閉症與亞症中、大班生
星星兒親師成長團體
一、前言:
本團體以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診斷孩童之家長、老師或相關療育工作者為主要對象,在充滿涵容與支持的場域中,以實際案例與互動體驗,共同學習解讀孩子的情緒與行為意圖,辨識症狀,學習因應方法,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協助發揮潛能,增進社會適應能力。認真投入療育的家長與老師們,在團體中有機會讓自己敞開心房,喘息紓壓,補充灌注滋養與能量,走更長遠的陪伴路。
二、課程目標:
強化對於自閉類群、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等併發症狀的正確認知與辨識敏感度
學習傾聽與解讀星星兒的行為意圖、原因
增進互動覺察,重新(心)觀點出發
學習情緒引導與因應技巧,擴展溝通管道
探討親師常見狀況情境,問題解決策略
親師連結與支持,自我壓力管理與成長
三、參加成員:星星兒(或疑似、相關疾患)之家長與老師優先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睡個好覺真有這麼難!熬夜補眠補得了嗎?(鉅亨網2012-10-18)

睡個好覺真有這麼難!熬夜補眠補得了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優活健康網)2012-10-18 15:0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看著旁邊另一半呼呼大睡,自己卻一點風吹草動就被驚醒。晚睡晚起真的有比較不健康嗎?難道睡個好覺真有這麼難嗎?
一個人一整天扣除工作、吃飯及其他活動,剩下的時間都是處於睡眠狀態,家醫科醫師王健宇指出,睡眠十分重要,因為所有的生物都需要、也都會睡覺,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和腦力,舒緩壓力,增強記憶力,維持身體機能運作。而睡眠是以4-5個階段做一個週期,理想一個週期的長度是50-60分鐘,人體至少需要4個週期的睡眠才能達到理想睡眠,睡太少太多對身體都不好!
中醫師羅明宇也說明,睡不好、睡不飽對身體有的影響,包括:腦的思考能力會下降、警覺力與判斷力削減、免疫功能失調、內分泌不平衡及抵抗力下降,睡不好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腦中風的機會則是一般人的4倍。睡不好對精神又有什麼傷害?精神科醫師陳炯鳴也說,睡眠的快速動眼期是身體記憶存檔的時候,所以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同時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2%。人如果長期沒睡好,會易怒、產生幻覺、大腦功能出現障礙;一般只要超過72小時不睡,意識就會陷入混亂!
我要怎麼知道我睡得好不好?陳醫師表示,可從健康睡眠標準的指標判斷,例如:是否30分鐘內可入睡?每次是否睡足6-8小時?睡眠期間不能起來超過1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
而許多人的常認為我晚睡晚起,但睡眠的時數是相同,這會對健康有影響嗎?羅醫師解釋,其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晚睡晚起對健康有害,只要作息規律、符合個人生理時鐘即可,但一般人睡眠時間普遍不規律,這將導致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不正常,搞亂個人的生理時鐘。
陳炯鳴醫師也指出,睡錯時間對精神是有傷害的,因為人體到了晚上會分泌退黑激素讓你想睡覺,而不正常、不規律的睡眠會讓睡眠品質變差,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包括生長激素都是看時間分泌,睡錯時間身體、精神都會受到影響。
有些人想說今晚要熬夜,我先來睡2小時補眠。王醫師也解釋,先睡覺,是可以補眠的,但補眠的睡眠長度要是正常睡眠的3倍才有效!所以先補2小時,大概能補到1/5的睡眠量。而大多數上班族常常利用假日補眠,雖然可以補到睡眠,但補不回對身體的影響!

發展遲緩_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發展遲緩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什麼是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是指未滿六歲的孩子在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中,孩子在動作發展、肌肉張力、動作平衡、感官知覺、認知學習、語言溝通、情緒、社會適應或生活自理等方面,有發展速度緩慢或是順序異常的現象。孩子的發展是由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在發育;從頭到腳,由內而外的原則在成長。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六至八大多數發展遲緩的成因是未知的,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因素最大,包括:營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及後天疾病等。

 

發展遲緩的種類:認知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全面性發展遲緩、非特定性發展遲緩。

在很小的時候,不容易看出認知發展落後的嬰兒和智力正常的嬰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仍有許多蛛絲馬跡可以幫助我們及早察覺。

 

幼兒如果出現下列的情形,父母就得特別留意了。

1.頭圍大於或小於正常值(請參考《兒童健康手冊第8~11頁的發育曲線表》)

2.嗜睡,少有活動。

3.嬰兒臉部表情或眼神呆滯或異於尋常。

4.對外界的刺激無反應少或不正常,或神經肌肉活動力異常。

5.嬰幼兒的各方面發展,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

 

06歲是發展遲緩小朋友的黃金療育期。有研究顯示,在3歲以前作早期療育一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做10年的功效,故早期療育愈早開始,效果愈好。早期療育是透過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社會福利等不同專業之整合介入,解決發展遲緩兒童各方面發展落後或異常問題。兒童的發展遲緩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訓練,有一部份可完全趕上正常同齡兒童,有些雖不能完全趕上,卻可減輕發展遲緩的程度,而能發揮較多的潛力、減少家人、社會的負擔。對這些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的訓練教育與治療遠比情況惡化後再處理,更能給予有效的幫助

早期療育的治療有:認知訓練、職能治療(含感覺統合治療)、物理治療、家族治療、認知能力訓練、語言能力訓練、行為心理處理、感覺動作能力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當發現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時,應儘快讓孩子接受小兒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兒童復健科醫師專門的檢查,由這些專科醫師整合孩子的情況,照會其他相關領域的醫師(如小兒遺傳科、耳鼻喉科、骨科、眼科、語言復健科等),為孩子做完整的評估,然後再為孩子擬妥完善的早期療育計劃,這樣才能對孩子有所幫忙。

 

 

讀書心得:「先處理心情 後處理事情」_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先處理心情 後處理事情(新潮社出版)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劉雅玲助理/蔡幸芳醫師
很喜歡書本標題的一段話:「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現實,但你可以改變心態;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選擇心情,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事事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這段話,很有激勵人心的作用,但做得到的有幾人?也許問題只出在:是否願意改變自己、是否願意改變心態、是否可以掌握自己
當下看到這段標題,心裡有種認定:上帝一定聽到我的呼喊,才讓我遇見這本書。很感謝此書的作者,讓我更明確的知道該怎樣修正自己,也讓我更明白:別人怎麼說、怎麼想,我管不著,但我可以掌握自己,做個快樂的人
「心情」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情緒」。情緒影響每天上班的理由、影響記性、影響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影響了自己的幸福指數。「船可載舟,亦可覆舟」,情緒會激勵人奮發向上,讓人有動力計畫下一步,然後付諸行動;情緒也會讓人沉淪,但惟有抬起頭嚴肅面對,並告訴自己:「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才能掌握當下的幸福,把快樂留給自己。
人的情緒最捉摸不定,情緒是情感最表面、最浮躁的部份,以情緒做事不會有理智可言。當問題來臨時,別壓抑情感,而要自我覺察,承認、接受、並處理它。遇到情緒變化,應該先問問自己:我面臨甚麼問題?有那麼糟嗎?我在做甚麼?這樣做能解決問題嗎?該怎麼做才對?盡可能將自己遇到的情況與情緒變化記下來,這有助於自己未來再次遇到同樣情況時,較能掌握自己的情緒和因應之道。
憤怒的情緒不能壓抑,因為壓抑久了,會像水庫潰堤一般,傷害更多人,但也不能肆無忌憚的發洩,而要認清自己想通過憤怒來達到甚麼目的;不要把不滿情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找出獲得愛和快樂的方法(興趣),例如唱歌、運動;不要用憤怒來彌補你的自尊心;要有自信;對自己的憤怒負責,要承受得住憤怒帶來的後果;記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對不同人的憤怒程度和種類,這會幫助自己決定在甚麼時候、甚麼情況下表達甚麼樣的憤怒、如何表達;真誠、負責地表達你的憤怒,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與其說「你錯了,簡直離譜」,不如說「我覺得我很受傷,你的所作所為沒有考慮到我的困擾」;要對事不對人;總結經驗教訓;勇於認錯;為對方找合適的理由,例如:「平常他對人還不錯呀~應該是遇到甚麼煩惱了」;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當自己處於陌生環境時,記得要相信自己,有甚麼想法就去做;當機會來臨時,要敢闖敢做,不要管別人會不會嘲笑你,因為你只能像你自己,你也只能是你自己。學會用自己的雙腳走路,坦率面對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必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不要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勇敢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
雖然每個人都有缺陷,但既然自己已有了缺陷,就不需要要求到完美,而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情緒。學學力克胡哲,或樂聖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聾了,自己聽不到整場的演奏,卻讓全體觀眾為他鼓掌歡呼,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事,也滿足了大家。
每個人都有惰性,但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上,如果真的想克服懶惰,無論今天有多累、有多少理由,馬上將事情列清單、定時間,強迫自己做下去;妥善利用零散時間,完成繁瑣的雜務;制定一個能勝任、時間較寬鬆、適合自己作息的學習計畫,找到自己希望堅持、喜歡做的一件事。最後,每天早上問自己:「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甚麼?今天打算把它解決到甚麼程度?該做哪些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完成後所獲得的成就感,會帶給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快樂。
社會本身有它不完美的地方,有些人常覺得上天對他不公平,但每個人都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所遭遇的每件事也都不一樣,仔細想想,其實對每個人而言都公平的。與其去抱怨,不如靜下心、腳踏實地做人,把自己該努力的努力好,其他的就交給上帝,相信事情總會有變化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治療過動兒 家長需耐心陪伴 (健康醫療網2012-10-15)


治療過動兒 家長需耐心陪伴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2-10-15 上午10:10

治療過動兒 家長需耐心陪伴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您的孩子會時常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好動的現象嗎?小心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導致;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江瑞豐表示,其實注意力會受到年齡、情緒狀態、智力、動機及睡眠狀態等因素影響,是複雜的大腦所運作,家長覺得孩子疑似有過動症,有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診斷上,評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為準則,醫師確診前也會先排除包括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等的病患;江瑞豐補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會在7歲前出現,且維持6個月以上,至少會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場所,家長只要耐心陪伴孩子治療,就能有效降低症狀造成的影響。
通常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會出現包括易受到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平時經常性的遺忘事務,或是在進行任何事情時難以維持專注等症狀;江瑞豐說,患者也會有過動、衝動等面向出現,像是經常說話、長時間處於活躍,或是衝動面向的經常打斷他人談話、常在問題未說完即搶答等,家長可透過這些較易辨識的症狀,去觀察孩童的行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若未及時治療,恐會造成孩童日後的生活功能下降,因此家長的協助將有助於患者能勇敢面對學習及人際上的困難;江瑞豐提醒,接受治療,除了事先因與孩子溝通,且也需與專業醫師詳細的討論,了解過動兒的症狀,就能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引用自http://tw.news.yahoo.com/%E6%B2%BB%E7%99%82%E9%81%8E%E5%8B%95%E5%85%92-%E5%AE%B6%E9%95%B7%E9%9C%80%E8%80%90%E5%BF%83%E9%99%AA%E4%BC%B4-02100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