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寢時間較晚之青少年比就寢時間早者更容易有憂鬱、自殺意念
作者:Pam Harrison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24drs.com】January 1, 2010 根據1月1日Sleep期刊的研究,相較於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或之前的青少年,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半夜12點鐘或之後者,有24%更可能有憂鬱、20%更可能出現自殺意念。
這些發現認為,父母親規定的就寢時間較早,有助於青少年有比較充足的睡眠而預防憂鬱。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James Gangwisch博士與多所中心的研究夥伴發現,「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研究中的15,659名青少年的平均睡眠量報告為7小時53分鐘,比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的青少年睡眠9小時以上少很多。
不過,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或之前的青少年,平均睡眠時間比那些晚上11點就寢者多了33分鐘,比那些晚上12點之後睡眠者多了40分鐘。相較於每晚睡眠有8小時的青少年,每晚睡眠時間平均小於等於5小時的青少年,有71%更可能有憂鬱、48%更可能會有自殺想法。
Gangwisch博士向Medscape Neurology表示,短睡眠期可能是憂鬱的症狀或者是憂鬱的起因,所以我們試圖藉由父母親規定的就寢時間來瞭解此問題,因為如果讓小孩自己決定何時就寢,將會成為缺乏睡眠只是憂鬱症狀的論述,而我們的研究則是支持缺乏睡眠是憂鬱起因的觀念。
【Add Health研究】
Add Health研究於1994至1996年間包括了美國全國7-12年級青少年的代表樣本。使用18個問題版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之憂鬱量表」,評估研究對象的憂鬱症狀,根據對「過去12個月間,你是否曾慎重考慮自殺?」這個問題的反應確定有無自殺意念。
如同研究者指出的,超過三分之二的Add Health研究對象報告指出,遵守他們的父母親所指定的就寢時間上床睡覺。在未校正分析中,相較於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者,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半夜12點鐘或之後的青少年,有42%比較可能會憂鬱,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1點有15%比較可能會憂鬱。
同樣在未校正分析中,相較於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者,父母親規定就寢時間在半夜12點鐘或之後、規定就寢時間在晚上11點的青少年,分別有30%和15%比較可能有自殺意念。根據使用的模式不同,風險值變小。
【父母親規定之就寢時間、共變項、憂鬱與自殺意念之間的關係】
Gangwisch博士指出,青少年現在因為有許多使其分心的娛樂而希望晚點就寢,加上得早起以免上學遲到,使他們很容易沒有足夠睡眠。我們總是說,有充足的睡眠對於心智健康相當重要,從事其他活動而減少睡眠量將會有負面影響,包括增加憂鬱風險。
【獲證明的經驗法則】
佛羅里達睡眠研究中心的William Kohler醫師向Medscape Neurology提出對此研究的評論,該研究證明了缺乏睡眠導致認知困難的經驗法則。
雖然這類問卷研究有固有的不精確性,但是它研究樣本夠多,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如他所指出的,報告中沒有青少年的睡眠品質資料,所以研究對象有可能躺在床上8小時但是實際睡眠時間少。
但是,Kohler醫師認為,該研究強調了醫師詢問青少年病患之睡眠習慣— 何時上床睡覺、他們有多少睡眠或認為自己有多少睡眠—的重要性,以確保不是因為不佳之睡眠習慣引起的憂鬱。
他也認為,學校必須注意學生開始上課的時間,因為不論投注多少經費在公共教育,如果小孩必須在早上5點起床上學,他們很可能因為睡眠被剝奪而無法適當學習。
哥倫比亞大學的Robert Wood Johnson Health and Society Scholars Program提供本研究之財務支持,不過本研究並非產業界支持的研究。Gangwisch博士以及Kohler醫師皆宣告沒有相關財務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