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分享-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謝依婷醫師寫的這本書,信手拈來都是一則又一則感人的故事,她細膩的心思及超強的記憶力,可以如此生動地用文字描繪出來,讓人一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俗稱兒心醫師)在做什麼事,看到謝醫師對孩子與家庭所做的努力與正向的支持與回饋,讓我快被澆熄的熱情又重燃一點希望與能量。

當初的我懷著理想(希望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處理掉問題,不要讓問題到長大時已變得無法改變,甚至危害社會),繞了一段遠路才走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我的好朋友提醒我莫忘初衷。但隨著現實的磨難,一顆熱情的心逐漸冷卻,有很多無奈與無力感,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常常感嘆每個孩子生在不同的家庭就已大半決定了他的命運,有些孩子遭受一些內心的傷害,到底要做多久的療癒才能走出這樣的傷痛,傷害他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師,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甚至不承認傷害了他,不正視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因著疾病、困難或情緒不被看到、被接納、被治療,而在惡性循環中受苦著。

願意接受與正視孩子的問題、願意帶孩子來就醫的家長,都還算好的,還有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接受也不願意面對。有時我在想父母那個願意陪孩子來等著做治療而付出時間、心力、金錢、在意重視孩子的感覺本身就是最強的療癒力量。

書中的故事情節常常也在我的門診裡看到,很有同感,我就不列舉了,誠摯推薦大家買來閱讀。我列舉出一些這本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

1. 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

2. 人被理解與涵容之後,才會產生力量,往成長的方向前進和探索。

3. 他對你生氣,主要還是很希望你多陪陪她。

4. 通常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5. 如果可以深入理解孩子,先從他充滿挫敗的源頭:「注意力不足」進行處理,中止他繼續堆疊生活的負面經驗,再從他擅長的興趣著手,重建自信。只要生活中正面的力量持續累積,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善意,慢慢地就有機會改變。

6. 孩子的成長,就像從屏東開車到台北,是一段長途旅行,而燃料就是來自於我們對他的肯定。

7. 在兒心科診間,醫師很多時候或許是個演員,演爸媽 、演朋友、演兄姊、演老師。不管扮演著什麼角色,不被自己的挫折感打倒,持之以恆地去真摯傾聽,總還是會幫助到誰的吧。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參加台灣精神醫學會學術研討會證明

 






讀書心得分享-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遠流)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這幾年我在高雄張老師參加哈科米的體驗課程,發現自己很自動化會用想法來做防衛機制,雖然有感覺到情緒,卻常常難以細膩的描述出來,甚至用想法把情緒忽略或壓抑掉,在課程中學習與情緒同在、好好的去感受它、接納它,對身體的感覺也可以更敏感的覺察到,並學習與他人產生更深的連結,想法、情緒(感覺)、身體感覺是我們的三大部分,學習在每個當下自我覺察到這三部分,且不帶評斷的接納這些。

這本書寫的一些觀點和我在哈科米的學習上有很多相呼應的地方,列舉出一些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

1. 人遭遇挫折失敗時很容易感到孤獨,因為自己不願示弱面對挫折,因此隔離了受傷情緒,也隔離了與人的連結。但沒有人可以在孤單中復原!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終結孤獨。在人與人的信任和連結上,我們才能療癒。

2. 覺察情緒,才能抒解情緒。

3. 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願意讓自己脆弱,才能去感受。去愛、去感受,都是願意脆弱。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

4. 少一點去「想」,多一點去「感受」。要走出傷痛,就需要去感受。

5. 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好或壞。情緒是我們面對內在與外在世界發生事情所產生的反應。我們沒辦法控制自己會有那些情緒,但是你能夠掌控的,是在情緒來臨後,你要如何回應。情緒需要被身體感受。情緒,它是能量,是身體感受。情緒是指引,告訴我們生命過得如何,指引著你的人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6. 花一點時間去感受一下你的內在,你的身體哪個部位感覺到  (緊張)    (緊張)  是什麼感覺?你覺得,  (緊張)  的情緒在告訴你什麼?

7. 童年經驗,塑造我們如何面對情緒。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只好被埋藏起來。看見原生家庭的情緒氣候,為了要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我們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了避開感受,我們發展出防衛機制。築起高牆可以擋住風雨,卻也擋住陽光和空氣,擋住了人與人的交流;麻痺情緒能幫你擋住痛苦,卻也阻擋你去感受這個世界上的感動與美麗。過去的保護策略,也可能變成現在痛苦的來源。覺察自己的防衛機制。

8. 「麻痺情緒」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保護策略,是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機制。「解離」、「暴飲暴食」、「吃」、「內化的許多負面信念」、「忙碌」都是一種保護策略。任何成癮行為,都是為了減輕痛苦。

9. 去感受,需要勇氣。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安心地談論這些情緒,一切就可以不一樣。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當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和情緒待在一起、去傾聽情緒想要傳遞的訊息時,才會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情。面對情緒,你要做的就是去感受。

10. 如果情緒是你的內在世界天氣,我們就要學習如何航船、如何觀測風向與方位,這樣當我們掌舵這條稱為生命的帆船時,才能面對大海上的各種天氣,繼續前行。

11. 一個人必須慢下來,才有辦法覺察內心世界。如果你願意的話,花一點時間去感受胸口的沉重感。只要去感受就好,不需要做任何改變。放慢步調,然後去傾聽內心需要什麼。

12.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倒三角形中,左上角是「防衛機制(任何讓你不用去感受情緒的行為或想法),右上角是「抑制情緒(目的也是為了要讓你不用去感受核心情緒,例如焦慮),下面一角是「核心情緒(喜悅、興奮、恐懼、悲傷、厭惡、憤怒)。覺察防衛機制,撫平焦慮,才能碰觸深層情緒。焦慮在傳遞訊息對你說:「有情緒需要你的關注」。

13. 情緒來襲時,就像浪潮打向你,必須感受水撲向你的衝擊力和刷洗過身體的感覺。情緒是能量,必須要流動,就像海浪慢慢攀升、撲向你,然後消逝離開。情緒需要被看見、被聽見。和情緒待在一起。

14. 生氣,需要被感受與釋放,不是被評價。

15.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耐心等待,等候這一波悲傷的暴風雨過去。吸氣吐氣,度過悲傷暴風圈。所有情緒都是暫時的,它終會離去。

16. 面對失去,請讓痛苦有空間伸展開來。哀傷無法被治癒,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無法完全放下,只能攜帶著它,繼續在生命中前進。面對哀悼並沒有特效藥,請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感覺。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可以讓哀傷與痛苦被看見的空間。哀傷是給不出去的愛,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才會痛。失去很痛,而你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哀悼,繼續前進,然後相信繼續划下去,會看到另一端的岸。

17. 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如何陪伴哀傷中的人,所以常常以評價或建議來回應。這個社會充滿了許多「毒性正能量」,當一個人出現負面情緒時,其他人會告訴他:「往正面想就好!」、「不要想那些負面的東西啦!」、「開心一點!」、「想快樂的事情就好!」、「悲傷難過有什麼用,要往好處想」。這些話的背後意思就是「趕快停止你的痛苦」。

18. 遇到創傷,我們的身體進入「攻擊逃跑凍結」狀態。處理創傷的反應,學習在覺察到自己被觸發「回到過去」時,讓自己「回到現在」。你的感受都是真實的。

19. 剝開一層一層的情緒,羞愧藏在底下,在接納與同理中說出羞愧,羞愧才會消失。

20. 不同情緒可以同時存在。例如喜悅可以和痛苦同時存在。

21. 「孤獨」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你感覺不被了解,和人之間沒有連結,覺得沒有人真正了解你。

22. 學會與情緒共處,建立人與人的連結。

23. 「譴責他人」、「區隔自己或他人」(認為這些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都是我們在使用防衛機制,讓自己不用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

24. 建立一個可以談論、述說與感受情緒的空間。我願意當那個聽你說的人。當我們一起,就能撐起一個人撐不住的哀傷。讓我陪你一起撐起哀傷。哀悼中的人需要的,不是你的「回應」,而是「陪伴」,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25. 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網(支持系統)

26. 願意出現、聆聽、不解決問題、不急著把痛苦清乾淨,這是哀悼中的人最需要的陪伴。哀傷的重量很沉重,但不用自己一個人撐著。我們可以伸出手,幫助哀悼中的人支撐起那些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