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分享-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下集) (商周出版)

台南春暉診所 

李蓮華護理師/蔡幸芳醫師

「我們如何分辨什麼人是可以信任?」,最容易發現的線索是「裝可憐」(假裝自我犧牲以博取同情的人)。裝可憐是故意訴諸我們的同情,產生同情時,至少那一刻是毫無防備的。

反社會人格者根本不在乎什麼社會契約(例如婚姻一夫一妻制),但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社會契約滿足自己的利益。為了滿足個人野心,他們能夠做任何事情卻不會產生一丁點罪惡感。他們把關心和注意力都只放在自己身上,他們有時候會被慮病症所苦,且有時候會把慮病症當作偷懶的藉口,平常都好端端的,但到了付帳單、找工作、幫朋友搬家等就會用盡各種理由拒絕,通常都很厭惡辛苦的工作、做被規定好的工作。

許多研究反社會人格特徵的工具,都使用「明尼蘇達多面向人格測試」(MMPI)中的「精神病態量表」。我們的性格當中最可測量的部分,有35%~50%是與生俱來的。而反社會人格者在大腦皮質的機能運作跟常人不同。他們沒辦法擁有、欣賞真實的情感經驗,因而無法跟他人建立真實的關係(對他人沒有感情)。反社會人格者對於情感「知道這些字的意思,卻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他們得必須透過觀察、模仿和練習來學習如何表現情感(如同學習第二語言一樣困難)。且他們很少會有正常人焦慮或恐懼時會有的生理反應(流汗、心跳加速等)。目前,反社會人格還是「無藥可醫」,且他們根本不希望被醫治。

好人如何應對反社會人格者?有13條可循方法:

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有良心。

在自己的直覺和權威角色之間,選擇聽從直覺。

把「事不過三」這條原則當作指導方針:面對這類人的不合理主張、承諾,不宜一再包容放縱。如果遇到則趕快停頓、脫身、離開。

質疑權威(反叛性思考):相信直覺和焦慮。

提防拍馬屁:諂媚就是在欺騙我們。

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因為我們很常混淆害怕和尊敬。

不要跟他們糾纏不清。

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拒絕跟他們接觸或是溝通。

請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同情一直傷害你或傷害他人的人,而這個人又很會裝可憐,不要害怕對他不客氣。

不要嘗試彌補無法彌補的事:反社會人格者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你的錯,並不是你造成的。因此,替他們贖罪或矯正他們不是你的使命。你的使命是過好自己的日子。

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其他理由,而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真面目。「這是你欠我的」、「你就跟我一樣」就是反社會人格者的標準用語。

保護你的靈魂:別讓他們說服而使你相信這世上沒有人道存在。

好好活著就是一種報復。


為什麼有良心會更好?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多征服者和帝國創建者通常都讓當時的人很敬畏。但舉世聞名反社會人格者通常最後的下場都不是很光彩。反社會人格者幾乎都單打獨鬥,理由很明顯,因為沒有良心的人只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法跟別人團隊合作。

控制能夠給一個人短暫的刺激,但控制並不能讓一個人幸福。愛卻可以讓人幸福。「愛的能力」來自於良心。良心就是建立在對其他人的情感義務上,因為良心會逼你無法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最後,馬太福音16:26「人若賺得了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


讀書心得分享-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上集) (商周出版)

 台南春暉診所

李蓮華護理師/蔡幸芳醫師

作者瑪莎˙史圖特博士為美國的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也是哈佛醫學院的臨床講師。他在此書裡講到良心是什麼?反社會人格又是什麼?舉例歷史中那些血淋淋的事件(例如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九一一恐怖攻擊),都潛藏著反社會人格的影子。其中舉例二則有關良心抉擇的故事(推薦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目前研究認為,大約有4%的人是屬於缺乏良心的人,也就是25人當中就有1個。

如果一個人在下面7個特徵中至少擁有3個特徵,就足以讓許多精神學家懷疑這個人有反社會人格疾患: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

欺騙性,操縱性。

易衝動,無法事先計畫。

易怒,攻擊性。

不顧自己或其他人安危。

持續地不負責任。

在傷害、虐待其他人或是偷其他人的東西時不會感到悔恨。

反社會人格對刺激的需求比正常人更大,喜愛冒險,討厭無聊,情感淡薄,且欠缺內在良心機制。(當我們做了一個認為不道德、很沒倫理、很不顧別人或是自私的決定時,這個機制都會懲罰我們。良心默默地、自動地、持續地為我們決定這些事。)

良心(第七感)是什麼?

良心是某種義務感的東西,是建立在對另一生物的情感依附上,或甚至是建立在跟人道有關的情況上。如果某人跟某事沒有情感連結,良心就不存在。對有良心的人來說,良心和愛的結盟關係,能夠賦予良心彈力和自主權,或許良心還能夠賦予讓人感到困惑或是洩氣的特質。

反社會人格者渴望控制別人,也就是要「贏」,這比起其他任何事情來說更令他著迷。所以他們在人際的意義就只剩下輸贏。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這輩子都不會有良心的話,那麼至少他得體認到這個事實才行 (如果某人很壞,他就應該要知道自己很壞,他就應該要扛起這個沈重的真相)。但作者不認為反社會人格者有沒有洞悉自己的本性有這麼重要。而他們知道自己是反社會人格嗎?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自我覺察。沒有良心的人通常都認為自己的生存方式優於我們,反而覺得這個世界上真的坦率誠實的人只有他們,出淤泥而不染。

正常人的良心永遠不會消失,但並非隨時都用相同的水準運作,良心是變幻無常的,是受欲望驅使的。當身體虛弱的時候,良心就會沈睡,無法集中心力。有兩件事能讓良心變英勇:一件是身體出事了,另一件是恐懼(像是前線受傷的士兵,卻英勇的營救槍林彈雨中的同胞)。

但往往良心會隨著文化、價值觀、權力、財務、宗教等影響。如果一旦別的族群被我們貶為畜生(如種族歧視),我們就會對他胡作非為。尤其是在某個權威下命令我們這麼做時,再也沒有必要對他們有良心,因為良心是用在人類身上,而不是用在畜生身上。

權威會使一個人的良心沈睡,是因爲不會受到良心的限制,只要認知到,這個命令來自於合法的權威,不用為自己的行動負責。權威讓良心變遲鈍的程度,是受到「本身對該權力合法性的認識」所左右。所以教育是決定良心是否保持警覺的因素之一。

不服從命令的人會覺得自己跟社會秩序格格不入,或許還會覺得自己很不忠。不服從的人必須承擔「自己行動的沈重責任」。

「垂涎型的反社會人格者」認為生命騙了他,覺得生命對其他人都慷慨大方,但對他很小氣。因此他藉由掠奪別人,或是暗中對別人搞破壞來平衡不公平。所以當他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傷害他人就成了讓自己覺得有權力的唯一手段。他們所採取的手段都很怪異、卑鄙,以致於有良心的人相信他們不是出於本意,如同披著羊皮的狼。

交易工具:第一招是魅力,另一招是色誘。我們常用長相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好壞。令人困惑且諷刺的是良心可能會被蒙蔽,因為反社會人格者會利用移情作用、性聯繫、社會和專業角色、對可憐者的同情、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慾望等當作武器來對付我們。

「惱人型的精神病態」,也是反社會人格者之一,最大的本事就是小事化大,很會引起原本並不存在的敵意和不滿,尤其是會激起原本很溫和、愛好和平者的敵意和不滿。在他們宇宙裡,永遠是對的,自以為是。

看新聞時常會自問「為什麼像他這樣的人要做出如此令人髮指的事情呢?」(例如小燈泡事件),但我們常會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何在」。反社會人格者通常會把一生花在人際遊戲上,花在「贏」上,花在為了控制而控制上。

但我們通常都會自我懷疑。好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從來都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是不是正確的。好人會一直質問、反思自己,且好人的決定和行動都會受到「根據對其他人的情感義務感」嚴格監督。更讓我們不安的是,大多數人很清楚善惡之間有太多灰色地帶,並不是截然二分。

為了把蒙蔽第七感的眼罩拿掉,必須從孩童時期教起,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就算是處在最壓迫的環境底下,你也可以拒絕,你也可以反抗。

愛因斯坦說過:「這個世界之所以危險,並不是因為有人行惡,是因為有人對惡行視若無睹、漠然以對。」(推薦一部印度片《孟買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