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分享-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謝依婷醫師寫的這本書,信手拈來都是一則又一則感人的故事,她細膩的心思及超強的記憶力,可以如此生動地用文字描繪出來,讓人一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俗稱兒心醫師)在做什麼事,看到謝醫師對孩子與家庭所做的努力與正向的支持與回饋,讓我快被澆熄的熱情又重燃一點希望與能量。

當初的我懷著理想(希望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處理掉問題,不要讓問題到長大時已變得無法改變,甚至危害社會),繞了一段遠路才走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我的好朋友提醒我莫忘初衷。但隨著現實的磨難,一顆熱情的心逐漸冷卻,有很多無奈與無力感,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常常感嘆每個孩子生在不同的家庭就已大半決定了他的命運,有些孩子遭受一些內心的傷害,到底要做多久的療癒才能走出這樣的傷痛,傷害他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師,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甚至不承認傷害了他,不正視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因著疾病、困難或情緒不被看到、被接納、被治療,而在惡性循環中受苦著。

願意接受與正視孩子的問題、願意帶孩子來就醫的家長,都還算好的,還有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接受也不願意面對。有時我在想父母那個願意陪孩子來等著做治療而付出時間、心力、金錢、在意重視孩子的感覺本身就是最強的療癒力量。

書中的故事情節常常也在我的門診裡看到,很有同感,我就不列舉了,誠摯推薦大家買來閱讀。我列舉出一些這本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

1. 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

2. 人被理解與涵容之後,才會產生力量,往成長的方向前進和探索。

3. 他對你生氣,主要還是很希望你多陪陪她。

4. 通常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5. 如果可以深入理解孩子,先從他充滿挫敗的源頭:「注意力不足」進行處理,中止他繼續堆疊生活的負面經驗,再從他擅長的興趣著手,重建自信。只要生活中正面的力量持續累積,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善意,慢慢地就有機會改變。

6. 孩子的成長,就像從屏東開車到台北,是一段長途旅行,而燃料就是來自於我們對他的肯定。

7. 在兒心科診間,醫師很多時候或許是個演員,演爸媽 、演朋友、演兄姊、演老師。不管扮演著什麼角色,不被自己的挫折感打倒,持之以恆地去真摯傾聽,總還是會幫助到誰的吧。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參加台灣精神醫學會學術研討會證明

 






讀書心得分享-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遠流)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這幾年我在高雄張老師參加哈科米的體驗課程,發現自己很自動化會用想法來做防衛機制,雖然有感覺到情緒,卻常常難以細膩的描述出來,甚至用想法把情緒忽略或壓抑掉,在課程中學習與情緒同在、好好的去感受它、接納它,對身體的感覺也可以更敏感的覺察到,並學習與他人產生更深的連結,想法、情緒(感覺)、身體感覺是我們的三大部分,學習在每個當下自我覺察到這三部分,且不帶評斷的接納這些。

這本書寫的一些觀點和我在哈科米的學習上有很多相呼應的地方,列舉出一些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

1. 人遭遇挫折失敗時很容易感到孤獨,因為自己不願示弱面對挫折,因此隔離了受傷情緒,也隔離了與人的連結。但沒有人可以在孤單中復原!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終結孤獨。在人與人的信任和連結上,我們才能療癒。

2. 覺察情緒,才能抒解情緒。

3. 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願意讓自己脆弱,才能去感受。去愛、去感受,都是願意脆弱。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

4. 少一點去「想」,多一點去「感受」。要走出傷痛,就需要去感受。

5. 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好或壞。情緒是我們面對內在與外在世界發生事情所產生的反應。我們沒辦法控制自己會有那些情緒,但是你能夠掌控的,是在情緒來臨後,你要如何回應。情緒需要被身體感受。情緒,它是能量,是身體感受。情緒是指引,告訴我們生命過得如何,指引著你的人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6. 花一點時間去感受一下你的內在,你的身體哪個部位感覺到  (緊張)    (緊張)  是什麼感覺?你覺得,  (緊張)  的情緒在告訴你什麼?

7. 童年經驗,塑造我們如何面對情緒。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只好被埋藏起來。看見原生家庭的情緒氣候,為了要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我們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了避開感受,我們發展出防衛機制。築起高牆可以擋住風雨,卻也擋住陽光和空氣,擋住了人與人的交流;麻痺情緒能幫你擋住痛苦,卻也阻擋你去感受這個世界上的感動與美麗。過去的保護策略,也可能變成現在痛苦的來源。覺察自己的防衛機制。

8. 「麻痺情緒」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保護策略,是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機制。「解離」、「暴飲暴食」、「吃」、「內化的許多負面信念」、「忙碌」都是一種保護策略。任何成癮行為,都是為了減輕痛苦。

9. 去感受,需要勇氣。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安心地談論這些情緒,一切就可以不一樣。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當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和情緒待在一起、去傾聽情緒想要傳遞的訊息時,才會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情。面對情緒,你要做的就是去感受。

10. 如果情緒是你的內在世界天氣,我們就要學習如何航船、如何觀測風向與方位,這樣當我們掌舵這條稱為生命的帆船時,才能面對大海上的各種天氣,繼續前行。

11. 一個人必須慢下來,才有辦法覺察內心世界。如果你願意的話,花一點時間去感受胸口的沉重感。只要去感受就好,不需要做任何改變。放慢步調,然後去傾聽內心需要什麼。

12.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倒三角形中,左上角是「防衛機制(任何讓你不用去感受情緒的行為或想法),右上角是「抑制情緒(目的也是為了要讓你不用去感受核心情緒,例如焦慮),下面一角是「核心情緒(喜悅、興奮、恐懼、悲傷、厭惡、憤怒)。覺察防衛機制,撫平焦慮,才能碰觸深層情緒。焦慮在傳遞訊息對你說:「有情緒需要你的關注」。

13. 情緒來襲時,就像浪潮打向你,必須感受水撲向你的衝擊力和刷洗過身體的感覺。情緒是能量,必須要流動,就像海浪慢慢攀升、撲向你,然後消逝離開。情緒需要被看見、被聽見。和情緒待在一起。

14. 生氣,需要被感受與釋放,不是被評價。

15.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耐心等待,等候這一波悲傷的暴風雨過去。吸氣吐氣,度過悲傷暴風圈。所有情緒都是暫時的,它終會離去。

16. 面對失去,請讓痛苦有空間伸展開來。哀傷無法被治癒,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無法完全放下,只能攜帶著它,繼續在生命中前進。面對哀悼並沒有特效藥,請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感覺。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可以讓哀傷與痛苦被看見的空間。哀傷是給不出去的愛,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才會痛。失去很痛,而你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哀悼,繼續前進,然後相信繼續划下去,會看到另一端的岸。

17. 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如何陪伴哀傷中的人,所以常常以評價或建議來回應。這個社會充滿了許多「毒性正能量」,當一個人出現負面情緒時,其他人會告訴他:「往正面想就好!」、「不要想那些負面的東西啦!」、「開心一點!」、「想快樂的事情就好!」、「悲傷難過有什麼用,要往好處想」。這些話的背後意思就是「趕快停止你的痛苦」。

18. 遇到創傷,我們的身體進入「攻擊逃跑凍結」狀態。處理創傷的反應,學習在覺察到自己被觸發「回到過去」時,讓自己「回到現在」。你的感受都是真實的。

19. 剝開一層一層的情緒,羞愧藏在底下,在接納與同理中說出羞愧,羞愧才會消失。

20. 不同情緒可以同時存在。例如喜悅可以和痛苦同時存在。

21. 「孤獨」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你感覺不被了解,和人之間沒有連結,覺得沒有人真正了解你。

22. 學會與情緒共處,建立人與人的連結。

23. 「譴責他人」、「區隔自己或他人」(認為這些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都是我們在使用防衛機制,讓自己不用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

24. 建立一個可以談論、述說與感受情緒的空間。我願意當那個聽你說的人。當我們一起,就能撐起一個人撐不住的哀傷。讓我陪你一起撐起哀傷。哀悼中的人需要的,不是你的「回應」,而是「陪伴」,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25. 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網(支持系統)

26. 願意出現、聆聽、不解決問題、不急著把痛苦清乾淨,這是哀悼中的人最需要的陪伴。哀傷的重量很沉重,但不用自己一個人撐著。我們可以伸出手,幫助哀悼中的人支撐起那些悲傷。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109.08.16研討會會後心得

109.08.16研討會會後心得

  今天我和春暉精神科診所的三個心理師一起去台北,參加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剛成立後第一次舉辦的活動,有關於自閉症的早療課程,希望能在臨床工作時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見到22年前在彰基小兒科指導過我的主任/老師(趙文崇醫師)令我很感動,老師雖已滿頭白髮,仍然充滿活力,教學不倦。

見到14年前到松德院區學習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時指導過我的林亮吟老師,老師她給我的關懷就像媽媽的溫暖一樣。

是不是因為疫情被關太久,離開台南,看到什麼都是美好的啊!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分享-刻意失戀

刻意失戀(天下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這一本書是李介文心理師寫的新書,我覺得介文很勇敢,願意去看到真實的自己,運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剖析自己,進而學習愛自己及自己的生活,也很真誠大方地分享這些深刻的歷程給大家,希望能幫助有同樣困擾的人。

每個人在人生過程中的某些階段遇到的某些挫折或課題,例如:考高中、大學、研究所等大考不如預期,找不到工作,婚變,離婚,不孕,孩子有先天殘疾,家人生重病或過世,自己得癌症或殘障等等,如果你願意往內在去探索、認識真正的自己,學著同理、接納、愛自己,雖然過程痛苦,都會讓未來的你變得更加強大或更加幸福。

我自己最大的痛苦是在考大學聯考後,因為被爸爸逼去念醫學系,大學幾年我在痛苦中度過,以淚洗面、失去希望、對自己懷疑、徬徨無助、無法再信任別人、課業無法應付、覺得被父母背叛傷害。經過自己很多的努力與很多貴人的關心協助下慢慢走出來,我知道自己是自己最大的貴人,我也學習到李介文心理師提到的「後設認知」,對自己更多的認識,也常常更自覺地去思考事情的各個面向並做選擇,學習感恩,變得更加圓融。我後來學習到用「自覺」這個詞比「反省」這個詞更好。

分享尼布爾祈禱文: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列舉出一些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
1.接受分手也是有層次的。這樣的層次包括,接受分手這件事真實的發生、接受分手後所產生的失落情緒、接受分手對生活帶來的改變、接受分手對自我帶來的衝擊,以及接受分手對人生觀、價值觀帶來的影響。
2.雖然在衝擊當中,我一度用扭曲的價值觀來生活,還好我保持了對生活的覺察與思考,才能讓自己的初衷慢慢浮現。
3.在感情裡,我不自覺做出一些行為,也影響了她。我必須把這些不自覺一一找出來,否則, 會持續地被它所影響。
4.探討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薩提爾的理論看到自己的「生存姿態」: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5.真正的愛情,不是誰去適應誰,而是能夠溝通內心的感受,在討論之後,彼此做出對方希望,而又不委屈的改變。
6.看到我們心裡的「生命腳本」的訊息,我們有那些設定呢?注意到自己的「應該訊息」、「內建程式」、「禁止訊息」。
7.試著給自己一個微笑吧!認真回顧自己所做的努力,在心裡拍拍自己,給自己一個擁抱,才能真的解鎖腳本訊息。
8.那如何解釋我的痛苦呢?只能說,事情不照我所想的方式走,任何不符合預期、理想的事,都是我們自認為的失敗。
9.因為困住我們的,從來都不是失去的那個人,而是我們自己
10.走出過去,接受真實的自己。當我們因為無知而感受到痛苦,就是求知的開始了。要求什麼「知」呢?最先要求的,是要知己。當你能夠真的認識自己,才能真正達到心靈的自由。如果連自己都了解不來,更不用談了解對方,以及互相溝通了。
11.甚至,到最後,人生根本就不是跑步比賽,而是大家一起行進的旅行。重點是,你在這段旅程裡到底開不開心。
12.但當你照鏡子時,請先看看真實的自己,學著不要別過頭去、不要對鏡子裡的自己皺眉、不要責罵或挑剔鏡子裡的自己。
13.我們有義務把自己引導到成長的方向。沒有終點,持續進步就是了。很痛苦,但還是要練習,是要練習什麼?沒什麼特別的,照平常過生活,有情緒、有痛苦,別逃避,這樣就好。忍痛,慢慢進階。承受基本的不舒服與痛苦,且不要逃避。回到正常的生活。
14.忍痛是基本能力,忍痛之後,發現真實的自己。因為我要好好喜歡自己,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請你學著溫柔的對待自己。看到人生的缺口,應該很令人沮喪。請你試著站在鏡子前面,看看這個沮喪的自己,跟自己說說話,溫柔的接住自己。
15.伴侶是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不是來填補生命缺口的。愛情需要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心靈做為養分,我必須喜歡自己的生活,才能將這樣的滿足帶到愛情裡,與愛情互相滋養。並不是愛情造成了人生的問題,而是人生本來就存在一些問題。
16.知道哪些地方是我無法選擇的,哪些地方是我可以選擇的,還有,知道為什麼我要做這樣的選擇。選擇了「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17.運用「空椅法」、「換位思考」學習同理心。
18.練習凡事先把自己顧好,但不流於自私。在不妨礙到他人以及不推卸責任的前提上,先關照好自己的需求與意願。
19.從當下的模糊當中來整理自己,發現自己。愛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就是「我現在在哪裡?我正在做什麼?我正感受到什麼?」的描述。請試著不給自己評價,單純描述現象與原因就好。
20.發自內心珍愛自己的生活,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21.我以為讓我痛苦的是愛情,其實讓我痛苦的正是自己。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新知】憂鬱檢測APP

【新知】防疫要先心安!用APP檢測情緒隨時提醒自己!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後開學的中小學於昨日正式上課,疫情似乎仍未趨緩,每天看新聞報導及各資訊的討論,是否讓你更覺不安及焦慮? 防疫,讓情緒穩定也很重要!可用手機應用程式定期檢視情緒狀態,提醒自己適時紓壓,避免陷入憂鬱情緒,影響身體的健康!根據20199月發表於《JMIR mHealth and u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以手機應用程式為工具,便於讓使用者記錄每天的憂鬱症狀,同時依據對憂鬱症狀項目所作出回應的時間,可作為憂鬱症患者,症狀出現的紀錄,及復發前的參考指標。

  該研究於韓國延世大學進行,參與研究計畫者為70名平均22歲的韓國人,從未被診斷過罹患重度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受訪者被要求每天使用韓文版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修訂版(K-CESD-R)的手機應用程式,於兩週的最後一天填寫標準版的K-CESD-R。結果顯示,有65名受試者完成有效測試,手機板K-CESD-R得出的總得分與憂鬱症狀項目的反應時間,可透過二次趨勢作出更好的解釋,且具有很強的內部一致性,與其他憂鬱量表至少有中等合併的效度。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不少民眾認為心情不好時,過陣子就會恢復而忽略,但憂鬱情緒並非一時產生,除發生重大事件,相關症狀是逐漸浮現且可以具體覺察的,例如對感興趣的事物提不起勁、難以入眠等。他建議透過線上或手機應用程式的情緒檢測量表,進一步了解情緒的起伏,並可參考檢測結果提出的建議,進行配套措施,像運動、找信任的人訴說煩惱,或將步調放慢,重新安排先後順序等;分數較高或紓壓方式無顯著改善憂鬱情緒時,則主動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董旭英提醒,時時篩檢情緒,持續追蹤自己的狀態,了解情緒的起伏,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減少治療的成本。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許多民眾不免擔心、焦慮、恐慌。而擔憂的同時如何安定自己的心,除了不忘做好該有的防護,例如口罩、酒精適時適地的使用、勤洗手等,通常備妥防疫的必須、了解面對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及因應,會讓自己安心些。在生活上盡量保持原來的節奏、不過度關注重複的疫情新聞,而如常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況,適當紓發調整、穩定情緒。她建議可利用手機透過App程式方便記錄情緒的起伏,例如董氏基金會新改版的憂鬱檢測App,就提供了不同年齡層的憂鬱情緒檢測量表,可協助了解及記錄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有心情日記、各式好心情秘方、放鬆練習...。也提供民眾所在的周邊醫療諮商、支持等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資源供選擇。其次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都能增強防疫力。

憂鬱檢測APP安卓版下載連結https://reurl.cc/Qp16j5
       IOS版下載連結https://reurl.cc/0zVx2Y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網路文章分享-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能在體外活多久?如何自主健康管理?該知道的都在這裡!

2020/02/08| / 廖英凱、羅佩琪、雷雅淇、陳亭瑋

曾於131日停靠基隆港,現停泊在橫濱港的郵輪「鑽石公主號」截至27日止船上已有61例確診病患。台灣在27日晚間以細胞廣播系統公告該船旅客曾到訪的北北基景點(沒收到代表你國家級邊緣人XD

如果真的曾經跟他們擦身而過、共看同一片風景的話,有機會被傳染病毒嗎?病毒到底能在環境中存活多久?自主健康管理又該怎麼做?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的存活狀況?
冠狀病毒(coronavirinae, CoV)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e)的RNA病毒,目前已發現了七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1],其中包含本次疫情的 2019-nCoV2019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
由於對人類冠狀病毒的研究不易進行,也不能允許較危險或人體的試驗,因此許多研究會利用感染動物的冠狀病毒來進行,來了解冠狀病毒的特性[2],因此,我們可以從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之中,來理解 2019-nCoV 在環境中可能具備的存活能力。
  • 1:其他六種分別是分類於屬的:HCoV-229EHCoV-NL63;和分類於β屬的:HCoV-OC43SARS-CoVHCoV-HKU1MERS-CoV2019-nCoV也屬於這類)。
  • 2:例如會感染豬的屬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或是會感染小鼠的β屬鼠冠狀病毒(murine coronavirus, MHV),過去也被用來作為 SARS-Cov 的研究替代物。

空氣:飛沫傳染為主要途徑
目前各國疾病管制機構對 2019-nCoV 在空氣中傳播效果的評估,均認為主要會以飛沫傳染為主,在近距離(1公尺內)會有被傳染的風險。2019-nCoV 並不會像麻疹、水痘病毒一般擁有空氣傳染的能力,因此各國疾管署宣導的預防措施,多以如勤洗手、咳嗽時應遮住口鼻、必要時使用口罩等常規的呼吸系統疾病預防方法為主。

但以 SARS 的歷史經驗來看,在特定狀況的個案下,亦曾發生過可解釋為空氣傳染的嚴重個案。如香港 SARS 疫情期間的「淘大花園」社區群聚感染,即是因社區排水汙水系統異常,使帶有病毒的排泄物與汙水所產生的氣膠,經由排水管回流至其他住戶,最終導致329人被感染,42人死亡 (Stein, 2011; Yu et al., 2004)

另一個被視為空氣傳染的案例,則是 Olsen et al. (2003) 針對飛機上發生 SARS 傳染的研究。一班從香港飛往北京(航程 3 小時),載有 120 人的波音 737 客機,機上乘客中原只有一名乘客有咳嗽症狀,但之後確診為 SARS ,研究相信這名乘客最後導致 22 人被感染,且部分被感染者,距離感染源患者距離超過 2 公尺,意味著儘管比飛沫傳染傳統定義的 1 公尺遠,但仍遭到感染。因此,不能排除特定條件下空氣傳染的可能。

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力,會受到受到空氣溫溼度狀況的影響。幾十年前, Ijaz, et al. (1985) 就針對過冠狀病毒 HCoV-229E,研究溫溼度對病毒存活的影響,這則研究估算了病毒不同溫濕下的半衰期(half-life,指病毒減少一半所需要的時間,時間越短代表病毒越快速被消滅)。發現低溫(6度)溼度中等(50%)的環境相對最適合這種病毒生存,而高溫(20度)溼度高(80%)則最不利病毒生存。此外,溫度的影響亦大於溼度的影響。
因此,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冬季期間,是冠狀病毒較容易肆虐的季節,而天氣暖和後,疫情也往往漸趨和緩。


溼度 80%
溼度 50%
溼度 30%
溫度 20
3.34
67.33
26.76
溫度 6
86.01
102.53
34.46












  • 冠狀病毒 229E 在不同溫溼度的半衰期(小時)(Ijaz et al., 1985)

從這些相關的研究與建議來看,飛沫傳染仍為 2019-nCoV 的最主要傳播路徑,但也需留意極端特定條件發生的空氣傳染,隨氣溫回暖,在類似冠狀病毒的研究中也顯示有助於控制疫情。


食物和水:衛生安全就免緊張
由於冠狀病毒可以被高溫與胃酸消滅,因此關於食物和水的安全性,較不在冠狀病毒防疫的討論重點。不過,依然有針對水中和生理食鹽水中的冠狀病毒存活研究。

例如 Duan et al. (2003) 針對 SARS-CoV 在室溫下不同環境的研究,則發現 SARS-CoV 可以在室溫水中 72 小時後,傳染能力才開始降低。Sizun, Tu, & Talbot (2000) 針對冠狀病毒在醫院院內感染的研究發現,HCoV-229E PBS 生理鹽水中三天可以存活 80%HCoV-OC43 則能完全存活。

在食物的部分,由於冠狀病毒的外套膜可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來輕易破壞(Parija, 2009, pp.447),使得這類病毒往往在烹飪過程,以及消化時因胃酸的強酸而被迅速消滅。WHO (2020) 目前針對 2019-nCoV 的公眾指引中,則建議處理肉類食物應生熟分離,且生熟食處理之間應洗手。亦指出即使在疫情爆發地區,只要有煮熟、端盛時留意環境清潔,食用肉類也是安全的。目前也還沒有證據與研究認為冠狀病毒,會透過食物和水而從腸胃道感染。

因此,可以歸結出對於本次 2019-nCoV 疫情之中,在做好環境清潔的狀況下,並無須擔憂食物和飲水成為傳染的媒介。但仍須留意非飲用的水或生理鹽水若遭到汙染,當用作清洗眼睛或注射時,也有可能成為傳染的媒介。

皮膚:去洗手!
在針對環境酸鹼條件與病毒的研究中,發現了弱酸環境時(pH 6~6.5)最適合各類冠狀病毒生存(Lamarre & Talbot, 1989; Pocock & Garwes, 1975)

略有一點點關聯的,則是弱酸性的環境與皮膚的微酸環境有點類似。Sattar & Springthorpe (1996) 實驗了各種病毒在皮膚上的存活狀況,發現冠狀病毒 HCoV-229E 在成年人的皮膚上一小時,仍有近半存活。

這也代表了勤洗手對防疫的重要,正是因為病毒在皮膚的生存時間,可能遠大於我們忍住不要摸嘴臉的時間……

其他物體表面:還是去洗手去洗手去洗手!
而對於各種日常常見的材質,例如捷運的金屬扶手、塑膠座椅等,病毒也可能在上面存活不等的時間。Sizun, Tu, & Talbot (2000) 針對醫院院內感染的研究發現,冠狀病毒HCoV-229E HCoV-OC43 可以在醫院的鋁製光滑工作檯、無菌乳膠手套、無菌棉質紗布等材質表面,存活3小時以上。

Duan et al. (2003) 測試了 SARS-CoV 在各種不同檢體或環境,停留時間與病毒傳染性的關係,發現 SARS-CoV 在各種常見材質上,最快都要60小時後才會觀察到 SARS-CoV 的傳染性下降。


SARS-CoV 於不同的環境中,病毒傳染性降低的時間

環境
時間 (小時)
木板
60
玻璃
60
鑲嵌磁磚
60
金屬
72
72
紙(press paper
60
濾紙(filter paper
72
塑膠
60
72


































雖然有研究發現,冠狀病毒在我們日常常見物體的表面上,都可以存活數小時到數日之久。但是,目前仍沒有足夠研究證明材質差異對冠狀病毒傳染的影響,真實環境中受到陽光、氣流與清潔劑的影響,使病毒的存活時間也遠小於恆定環境的實驗數據。但無論是否為疫情期間,對日常環境的定時清潔與勤洗手,都是防疫的必要行動!

感染性廢棄物和汙水:下水道系統是關鍵
來自醫療院所的廢棄物如果沒有妥善處理也會有傳染病毒的風險。台灣對於這類廢棄物定義為「生物醫療廢棄物」,如醫療機構、醫事檢驗所等單位於醫療、醫事檢驗、驗屍、檢疫、研究、藥品或生物材料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包括:基因毒性廢棄物、廢尖銳器具、感染性廢棄物。(詳細定義請見:醫療廢棄物宣導網)都須依法以設有冷藏設施的廂型車,送到專業處理場以焚化或高溫滅菌的方式處理。因此只要該單位依規定處理,應不至有相關的風險。

但在汙水的部分,則有發生過成為感染源的研究案例。過去香港 SARS 疫情期間的「淘大花園」社區群聚感染,即是因社區排水與廁所汙水系統異常,使病患帶有病毒的排泄物與汙水所產生的氣膠,經由排水管回流至其他住戶,最終導致329人被感染,42人死亡 (Stein, 2011; Yu et al., 2004)。針對 SARS-CoV 在不同生物檢體的研究也發現,如糞便中的 SARS-CoV,要超過 96 小時後才檢測到病毒傳染性開始降低(Duan et al., 2003)

SARS-CoV 於不同檢體中,病毒傳染性降低的時間
檢體
時間 (小時)
血清
72
96
糞便
96
尿液
<6
水或滅菌水
72

在針對感染其他動物的冠狀病毒 TGEV MHV 的研究則發現,這些冠狀病毒在汙水中可以長期保持傳染性,研究建議應把汙水視為潛在汙染源(Casanova et al., 2009)

回到近期關於 2019-nCoV的研究,Holshue et al. (2020) 針對美國華盛頓州一名有武漢旅遊史而感染 2019-nCoV的研究,發現症狀出現的第七天,在病人的糞便中檢驗出病毒。這可能代表我們可能需要留意 2019-nCoV 患者糞便的傳染風險,也需要留意汙水排水設備故障或老舊導致的感染風險。

不過,相關汙水傳染的風險,在過去 SARS 疫情期間,在世界上引發過不少熱議,例如SARS疫情時加拿大即有環保組織 Sierra Club 擔憂汙水傳播病毒提出抗議因而引發批評。加拿大公衛與汙水處理產學界則普遍認為北美擁有良好的衛生醫療條件、汙水處理系統與法規也更為完善,而不可能發生香港淘大社區的群聚汙染案例(Biosolids not affected by SARS virus, 2002)

對於本次 2019-nCoV疫情,目前已有有限的證據指出患者糞便帶有病毒,雖然過去 SARS 因為糞便汙水的傳染案例仍為汙排水系統異常的特殊個案,也尚無證據與研究指出公共廁所環境會導致其他冠狀病毒的傳染,但仍可留意自宅汙水排水系統是否符合規範且正常運作,而避免過去群聚感染再度發生。

個人日常生活的防疫原則在這裡!
在台灣掀起各種風波的「戴口罩」,其實並不是防範2019-nCoV的萬靈丹。WHO 2020129日發布的《因應2019-nCoV疫情的口罩使用建議》強調:雖然2019-nCoV主要透過飛沫傳染,但只戴口罩不足以提供足夠的保護力,且戴上口罩容易讓人有「錯誤的安全感」,而忽略應同等重視的手部衛生等防疫措施。
如同本文探討的,(1)部分冠狀病毒可在捷運扶手、衣服布料、電梯按鈕……等日常物體表面生存數十小時;(2)當我們的手碰到後,皮膚的微酸環境有可能合適病毒生存;(3)最後透過揉眼、搔鼻、碰唇 ── 病毒達陣,進入體內。

要預防冠狀病毒入侵,策略上正是一一截斷上述傳染鏈:
(1) 讓病毒從「物體表面」消失:環境清潔消毒
冠狀病毒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的病毒,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可以輕易破壞外套膜。因此,用稀釋漂白水擦拭物體表面、用酒精噴灑於外出後的衣物、用紫外光或清潔劑清洗碗筷等,均可有效殺死冠狀病毒。
(2) 讓病毒從「手上」消失;勤洗手
出門在外無法確保所有碰過的物體表面都已消毒安全無虞,因此外出時勤洗手、回家換下外出服後盡快洗手,都是最直接的保障。WHO、美國CDC建議可用「酒精擦手液(濃度60%以上)」或「肥皂與水(須持續20秒以上)」洗手。
用肥皂與水洗手的步驟。(資料來源:我國疾管署官網)
用酒精擦手液的步驟。(資料來源:我國疾管署官網)


(3) 讓病毒從「眼鼻口」消失:避免用手觸摸眼、鼻、口
若身邊沒有水與肥皂、酒精擦手液,無法確定手有無被汙染,此時請克制雙手,不要揉眼睛、不要觸碰嘴巴與鼻子;同時避免與他人握手,改採拱手、揮手等,避免手上病毒彼此流轉。

以上是日常生活的防疫原則;若你已有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症狀,請遵守咳嗽禮節,盡量與他人保持一公尺以上安全距離避免傳染,咳時用手肘、衛生紙遮住,並減少非必要的外出,適時就醫。

避免用手觸摸眼、鼻、口。source:pxfuel

至於,如果你曾在131日與鑽石公主號旅客踏足同個景點……

2020131日早上六點~下午五點半的台北101、陽明山竹子湖、台北車站、九份、西門町……從疾管署公布的鑽石公主號旅客路徑地圖看來,範圍真的大。但即使你遇上了,先別緊張,請記得本文介紹的,除極端特定情境,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仍是飛沫傳染,即使你與感染者在同一時刻面對著陽明山的風景,除非你與對方近距離(1公尺內)接觸、剛好手觸碰到對方碰過的物體又用手觸碰了自己的眼口鼻……否則,感染2019-nCoV的機率是極低的。

目前WHO建議的潛伏追蹤期為14,我國疾管署請131日行徑路線與郵輪旅客有重疊的民眾即日起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至2月14。依疾管署公布的追蹤管理機制(0205版),所謂自主健康管理,除了上面介紹的勤洗手等個人防疫措施,也包含:

  • 避免非必要外出,外出應配戴口罩。
  • 每日早晚量體溫一次。
  • 214日前,若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防疫專線,依指示就醫。


面對尚有許多未知的新疾病,要謹慎,但不要恐慌。

與其用盡心思囤積過量口罩,不如多花時間勤洗手、多消毒、克制雙手碰觸眼鼻口;與其擔心隔壁診所的一般垃圾,不如多花時間了解自家的汙水排水系統是否符合規範;與其因路過郵輪旅客去過的景點惴惴不安,不如每日早晚乖乖量體溫,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這是一場還在進行的長期抗戰,需要你我把防疫作戰的心力,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當疫情還在蔓延時,多一點認識就少一點恐懼。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參考資料:

原始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