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暖心,心啟幸福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兒童愛之語》讀書心得分享_ 陳秋燕護士/蔡幸芳醫師

兒童愛之語(中國主日學出版)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這本書主要在說明“愛在養育子女的重要性,我們要使用孩子能懂得語言把愛傳達給孩子”。

愛之語一:身體的接觸

身體的接觸有擁抱、親吻、牽手、拍背、搭肩、按摩等。這些身體的接觸能給孩子安全感,比起被人長期放在一旁無人碰觸的孩子更易發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身體的接觸是最有力量的愛之語。孩子在出生的最初幾年需要大量的身體接觸,當孩子開始上學仍需身體的接觸,每天上學前給孩子一個擁抱,使孩子情緒較平穩,較易學習新事物。邁向青少年的孩子,父母必須持續用愛來充滿孩子的心裡。但是,不要強迫和十幾歲的孩子擁抱或親吻,有時拍拍肩、替孩子按摩酸痛的地方,也是愛的表達方式。


愛之語二:肯定的言詞

肯定的言詞有親切、讚美、鼓勵的話,話語是很有力量的,能滋養孩子內在的價值和安全感,孩子可能因為一些肯定的話而終身受益。父母不能隨意的讚美孩子,要有智慧的使用,比較有效的時機是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要明確的讚美他,鼓勵的話是給孩子勇氣並激勵他們試著做更多。


愛之語三:精心的時刻

精心的時刻是指陪伴孩子的時間。這段時間你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會覺得你重視他、在乎他、愛他,陪伴孩子必須是愉快的、充滿愛的,你們可以一起散步、運動,拼圖、堆積木、玩沙子等等,一起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你也可以從陪伴中去了解孩子。最好每天都有陪伴孩子的時間,如果不能每天,一週至少有1-2次陪伴孩子的精心時刻。


愛之語四:送禮物

大部分的孩子收到禮物是很高興的,但是使用這項愛之語必須搭配其他的愛之語,不能因為父母沒時間陪伴孩子就一直買禮物給孩子,小心是因為補償的心理,這樣就失去送禮物的意義了。送禮物給孩子是經過仔細選擇,有意義的禮物而不是外觀討好的物品,這個禮物必須是符合孩子的需要、實用且能刺激孩子的創造力。


愛之語五:服務的行動

服務的行動是父母親為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像是洗衣服、陪孩子寫功課等等....,這些都是因為父母愛孩子的行為。但是父母也不能有求必應,必須去了解哪些事情孩子可以自己完成,哪些事情父母要從旁協助。父母為孩子所做的服務行動最主要是在幫助孩子成為成熟的人。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夢遊 _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夢遊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夢遊的症狀

夢遊症在國際睡眠障礙分類中屬覺醒障礙之一,也就是想要醒卻醒不過來的睡眠疾病。

症狀是患者在深度睡眠中會不自覺的自床上坐起、離床四處走動,這時通常夢遊者的眼睛是張開的,面部表情呆滯或茫然,行走良好,但在警覺度和反應性上會較差,可能因此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

有些兒童會合併有哭鬧、尖叫、躁動及拒絶身體上的接觸等舉動。

一般來說,夢遊者隔天並不記得所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因為他們雖然起來遊走,但正常的記憶運作的腦區仍在睡夢當中的緣故。


如何處理夢遊

夢遊易發生在4-12歲兒童身上,15歲後會慢慢消失,只剩下0.5%的成人會偶發性的發生,無男女差異,但常有家族史。

通常患者都是安靜的做著某件事情,完成後就會自己再回床睡覺,並無需喚醒患者。

如果患者想開門出去,讓辦法讓他出不了門,如果覺得可能有其他危險舉動時,便可以溫和的方式叫醒患者。

對於孩童不需特意告訴他或指責她,以免造成孩童的挫折及焦慮感。


為什麼會夢遊

夢遊的原因尚未被完全釐清,目前比較認為夢遊的發生是因為意識狀態產生解離的現象,部分腦區在深睡的狀態,而部分腦區則醒來而主導了身體活動。

成人常見誘發因子包括睡眠不足、發燒、過度疲倦、使用安眠藥及一些抗精神病的藥物。但在兒童身上則較可能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或是因為外在原因(如聲響、光源)或是內在原因(尿意等)的刺激反應,不能將他們自沈睡中完全喚醒,處於半睡半醒狀態,而產生夢遊的症狀。

另有一說即是兒童的深睡期比較多,所以發生夢遊的機會也較多。


夢遊的治療

夢遊需先排除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如果是藥物的副作用,應慬慎評估繼續使用此藥物的必要性。

針對因壓力而發生夢遊的患者可以從生活習慣上先作改變,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睡前讓自己放鬆,調整生活步調以減少誘發因子出現,睡前也不從事刺激性的活動:如看恐怖片、打電腦遊戲等。如果對患者或家人造成壓力困擾,也可求助醫師。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肥胖症_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肥胖症
春暉精神科診所
陳秋燕護士 / 蔡幸芳醫師 

肥胖是指身體吸收的熱量超出身體所需的熱量,超出的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而分布全身而引起肥胖。

肥胖症會遺傳的,當父母有肥胖症時,孩子有肥胖症的機率是他人的三倍。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是導致人們患上肥胖症的主要原因。速食餐、超甜的飲料、成天坐在電視前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接觸環境裡的化學劑、有空調的生活、及壓力過大,都是導致肥胖的原因。有些研究指出,肥胖症也許與leptin(瘦體素)有關,有肥胖症的小孩似乎是缺乏瘦體素,瘦體素的缺乏會使人的新陳代謝變慢,飢餓感上升,因此導致肥胖症。 

肥胖症對生理及心理皆有不良的影響。體重過重會令膝部受壓,導致骨關節炎,也可能造成阻塞性睡眠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於睡眠時減少或停止呼吸),以致睡眠品質不佳、白天容易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不少常見的嚴重疾病與肥胖有關,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冠心病、中風及某些癌症。心理上則有可能會導致憂慮、焦慮及飲食疾患等疾病。 

如何減重呢?少吃多運動是很重要的。

飲食方面:

1.避免攝取加工及速食的食品:少吃高糖份食物,如糖果、巧克力、蛋捲、中西甜鹹點心、含糖飲料和果汁。

2.少吃油炸食物:禁食任何高熱量又濃縮的食物,尤其是甜膩、油炸、油煎、油酥之食物等。

3.進餐應定量、少量多餐,細嚼慢嚥:專心進食,不要一邊進食一邊看電視,以避免無意中飲食過量。

4.勿吃太鹹:吃太鹹會使水分不易排出,容易造成水腫。

5.多吃全穀食物及各種新鮮水果和蔬菜:全穀食物包括全麥製品、糙米、麥片、玉米,以五穀雜糧飯取代白米飯,避免攝取過多澱粉。

6.睡前不要吃宵夜:若肚子很餓,可以喝杯牛奶或吃2-3片蘇打餅乾或芭樂。

7.改喝無糖零熱量的飲料:不要喝汽水,汽水含有過多的糖分。 

運動有助於減少體脂肪和保持肌肉的質量,使身體曲線變美,還可以提升新陳代謝,使人看起來更加年輕。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如不搭電梯改走樓梯、看電視時可以做做伸展操、飯後散散步,盡量讓身體動一動,。最好做到333: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133下以上。 

減重一定要改變飲食習慣和定時做運動。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只靠運動並不能明顯減輕體重;若只靠節食而不運動,減重效果一樣不好。節食加上運動,是最有效的減重方法。另外,部分藥物有助於減輕體重,但在服用這類藥物前,應諮詢醫生的意見。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新好男人,要學會傾聽 (親子天下2012-06 第35期)


2012-06親子天下雜誌35  /作者:陳珮雯
雖然因著在媒體曝光的名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的門診量大增,但他晚上、週末一律謝絕應酬,回家跟妻子「換手」帶小孩。在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裡成長,卻要在女性意識高漲的環境中經營婚姻,身為新世代男人,他有何學習、體悟與調適?...(全文未完)






如何培養更平和快樂的心理‏ (卡內基訓練)

卡內基每週一智如何培養更平和快樂的心理



詹姆士‧艾倫說:「人如果改變對事與人的看法,事與人就對他發生改變……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有激烈的改變,他會驚訝的發現生活中的狀況也有急速的改變。人的內心都有一份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我……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思想的產物……人提昇了自己的思想,才能上進、克服並完成某些事。拒絕提昇思想的人只有滯留在悲慘的深淵中。」

所以讓我們振奮起來,最重要的也是要從改變我們的想法態度開始!

這份計畫稱為「活在今天」。只要我們能照著做,多半的憂慮即將消逝,相對的增加我們生活的樂趣。

今天我要很開心。因為林肯說:「多半的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要有多快樂」。快樂源於人的內心,它並非外來物。

今天我要調適自己,而非調整世界來配合我。我要讓自己配合我的家庭、事業與機運。

今天我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我要運動、關心它、滋養它、不濫用它、不忽略它,使它成為我心靈的殿堂。

今天我要強化我的心靈。我要學習,不讓心靈閒置,我將閱讀需要專注、思想與努力的讀物。

今天我要由三方面操演我的心靈:我要默默為某人做一做好事。再起碼做兩件我不想做的事。只是為了讓心靈演練,不致怠惰。

今天我要使自己怡人。我要使自己看來愉悅,穿著合宜,輕聲慢語,舉止恰當,多讚賞,少批評,不找任何事的毛病,也不想挑任何人的缺點。

今天我要全心全意只活這一天,不去想我整個的人生。一天工作十二小時固然很好,如果想到一輩子都得如此,可能會先嚇壞我自己。

今天我要釐訂計畫。我要計劃每小時要做的事。可能不能完全遵行,但我還是要計劃,為的是避免倉促及猶豫不決。

今天我要給自己保留半小時輕鬆時間。我要用這半小時祈禱,想想我人生的遠景。

今天我將無所畏懼,特別是我不怕更快樂,更享受人生的美好;也不怕更去愛人,相信我愛的人亦愛我。

想要培養更平和快樂的心理態度最重要的是:「想得開心、做得開心,你就真的會覺得開心。」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當孩子的同學是亞斯伯格(親子天下 2012-06 第35期)


當孩子的同學是亞斯伯格
親子天下第35期68-70頁
作者:易曼(第一基金會中和發展中心主任)
亞斯伯格的孩子看起來正常,行為卻常脫序、誤踩別人的地雷,容易帶來負面印象。該怎麼引導孩子理解亞斯伯格孩子的難處,與他們和平相處?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歡迎報名參加「字母版溝通法」國際教學研討會 (2012-07-06至2012-07-11)

「字母版溝通法」國際教學研討會

 Heather Clare女士任職於洛杉磯的私人學校中教導學生、教師和工作人員使用字母版溝通法(Informative Pointing Method,以下簡稱IP),她發展出一套在教室中使用IP教學法的課程,去教導無()口語能力的自閉症學生!本會將於今年7月邀請Heather Clare女士來臺,針對IP教學法(Informative Pointing Method)提供深入的教學說明,以及成功的IP教學法關鍵技巧!歡迎您一起參加!

※指導單位:內政部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合辦單位:國立臺中特殊教育學校、高雄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協辦單位:基隆市自閉症家長協會、臺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臺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新北市自閉症服務協進會、臺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桃園縣自閉症協進會、桃園縣智障者家長協會、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新竹縣智障福利協進會、苗栗縣自閉症協進會、臺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彰化縣自閉症肯納家長協會、南投縣自閉症關懷協會、臺南市自閉症協進會、嘉義市關懷自閉症協會、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屏東縣自閉症協進會、臺東縣自閉症協進會、花蓮縣自閉症協會、花蓮縣智障福利協進會、宜蘭縣自閉症協進會。

※參加對象:

一、各縣市政府、學校、機關團體及教育單位專業人員。

二、各大醫院、衛生所及醫療單位專業人員。

三、社福單位專業人員。

四、本會會員共計22個團體單位。

五、家長及一般民眾。

※各區課程時間及地點:

《北區》101/07/06()~101/07/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中區》101/07/08()~101/07/09() 國立臺中特殊教育學校

《南區》101/07/10()~101/07/11() 愛國國小
活動詳情請點此處下載簡章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分享:「與成功有約-七個好習慣」_吳幸如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與成功有約-七個好習慣(明天國際圖書)讀後心得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老人家常說孩子的個性是天生的,但其實所謂的天生應該是要看重孩子本身的「天賦」,而個性則需靠父母的教育養成,當然在這當中父母的身教非常的重要。讓孩子能在生活中學習仿效做人該有的原則,如負責任、為人服務和誠實,不論在家或在學校都能證明並強化自己的價值與潛力,讓他們從中培養自信、誠信與做正確事情的勇氣,進而發展出良好的品德。

這本書在教孩子品德的同時,也在告訴家長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把時間還給孩子,不要只會叫他們補習。知識不停的在更新,教條也不斷的被推翻,唯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

建立好的習慣是給孩子一生的豐富資產:

好習慣一﹕主動積極;做自主的人。學會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論是時間的分配,事情的成敗,自己的快樂和不快樂都是自己負責。

好習慣二:以終為始;預先擬定計劃。做事情要有遠見,行動前先擬定規劃,不莽撞行事。

好習慣三:要事第一;先用功,後玩樂。有時候要選擇先做該做的事或先做想做的事時,理智往往會被打敗,但成功往往就是那個知道要先做該做的事情的人。

好習慣四:雙贏思考;大家都受益。雙贏思考是在為自己想的時候也為別人想想,這是培養孩子體貼別人的心理習慣。

好習慣五:知彼解己;說話之前先傾聽。每個人心裡的深層需求就是希望被了解,傾聽不是靠耳朵還要加上眼睛和心,當你急著表達時,心思往往放在你想表達的話上,而少放了心思在聽別人真正想表達的事情。

好習慣六:統合綜效;團體力量大。只靠一個人,能做的事情有限,團結合作才能發揮1+1大於2的功效。了解自己和別人擅長的特點並加以統合運作才是好的合作模式。

好習慣七:不斷更新:身心平衡,感覺最棒。當人感到疲累時往往就是身心失衡狀態,這時調整一下腳步,做些讓自己放鬆的事,下一步才能走的更好、走的更快。

2012.06.10 (日)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講「自律神經失調」/蔡幸芳醫師主講

2012.06.10 ()蔡幸芳醫師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講
題目:「自律神經失調」 演講內容 日後補上~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三明治」褒獎法 (電子自由時報2003-07-17)

「三明治」褒獎法
讓孩子看清自己優缺點
文◎周鉦翔

 淑娟生氣的說:「我最討厭和媽咪出去了,每次說的話,都讓我很傷心。」

 媽咪驚奇的說:「怎麼會呢?人家稱讚妳很會讀書,我當然要說:『不是啦!她天生不是很聰明,所以比較用功,別人讀一遍,她得讀五遍,才能和別人一樣。』這樣不對嗎?難道我要說女兒很優秀,很會讀書嗎?咱們中國人不是一向講求要謙虛嗎?」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子的經驗,從小到大總是貶多於褒,即使爸媽心裡挺高興、引以為傲,還是會搬出客套話來,常傷害我們而不自知,也破壞了彼此的感情。

 小女兒秀麗搭腔說:「欸,老媽,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現在的年輕人寧願聽到人家說她很smart,也不願意聽到人家說她不聰明,只是很用功,如果你講的是三明治的說法,那麼聽起來就舒服多了。」

 老媽愣住了,問:「什麼是三明治的說法?」

 這就奇了,三明治的說法是什麼呢?故事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跟筆者一樣迷惑吧!印象中,僅知三明治是用以果腹的東西,曾幾何時也變成專有名詞了。

 秀麗說:「那就是一種先褒獎,然後說實情,再說一個總結的好處的說法。」;媽咪給弄糊塗了,她說:「這到底要怎麼說啊!」秀麗解釋說:「例如有一個學生,遲交了報告,教授要扣她的分數,但擔心引起學生的不快,教授就可以說:「嗯,妳寫得不錯,不過就是晚繳了點,按規定,我還是要先扣妳兩分,但是整體來說,妳還是頂不錯的,加油!」

 媽咪笑著說:「那麼當別人稱讚我女兒時,我說得說:「嗯,她還算聰明啦!但就是好勝心強了點,所以夜夜K書,不過總的來說,還算是不錯的啦!我很以她為榮。是不?」兩個女兒抿著嘴忍不住的笑了起來,秀麗還語帶幽默的說:「媽咪,您學得還滿快的嘛!」這時全家聽了都笑成了一團,只有老媽感嘆,e世代的語言還真的是不簡單!

 事實上,人與人的互動中,永遠是需要鼓勵的,個人經驗中,從小爸媽也會在不自覺中講了這些重話,每每也勾起我的情緒,雖然沒有惡意,但雙方情緒還真是緊張。雖然雙方的遺憾可以在未來補償,若可以防患於未然,不是更好嗎?在親子關係或是人際互動的經營上,不外就是這些雞毛蒜皮的摩擦造成誤會。

 就以親師互動來說,即使很頑皮,老師如果可以先告訴家長說,學生頂聰明的,就是有點頑皮,如果能改掉這個小缺點的話,就太完美了,相信家長聽了也就不會怪老師偏心不公,只會看到他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老人精神科用藥應注意事項_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老人精神科用藥應注意事項
春暉精神科診所
莊亞倫藥師 / 蔡幸芳醫師

老人是使用藥物最多的族群,且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也特別高,隨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人醫療資源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當中。老年人除了生理疾病外,心理健康也極需大家重視。對於治療逐年增加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科藥物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老人在用藥上有較為特殊的考量:

.藥物經由腸胃道的吸收變慢,但不致於影響吸收程度。

.老人血液中與藥物結合的物質-白蛋白減少,使得在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變高,導致藥物作用增強。

.藥物的代謝、排泄主要靠肝臟與腎臟,而老人的肝腎功能均降低,使得藥效與作用時間均增加,為避免產生藥物不良反應,通常老人用藥須降低劑量或減少用藥頻率。



常見的老人精神疾病的用藥有:抗焦慮與鎮靜安眠藥、抗憂鬱劑、精神安定劑等。

*抗焦慮與鎮靜安眠藥:

需注意老年人對於此類藥物的副作用較敏感,所以須觀察是否會產生運動不協調、過度鎮靜、或認知退化,一般使用原則為短期使用,避免長期使用,以防藥物蓄積和跌倒,同時須留意不可隨意增加劑量而導致過度中樞鎮靜。

具有長半衰期(數天)的藥品如Diazepam(®Dupin),易造成長時間的鎮靜,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另因其中樞神經不良效應,可能引起呼吸抑制。

老人在使用這類藥物(BZD)時,宜選擇短效或中短效型藥物,需注意不可飲酒,若有昏睡感時請勿開車或操作機械。



*抗憂鬱劑:

新一代的抗憂鬱劑副作用少,使用上還算蠻安全的,但是如果原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就診時必須先告知醫師。

此外,家屬也需注意一些特殊劑型的藥品,例如持續性長效錠、腸溶衣錠,注意不可磨粉,須整粒吞服。

精神科用藥中,常見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如Doxepin(®Sinequan),其抗膽鹼及鎮靜作用很強,一般較少使用。

食慾差的憂鬱症老人避免服用百憂解(®Prozac),易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過度刺激、睡眠障礙、易激躁。



*精神安定劑:

服用抗精神病劑常見副作用有EPS(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此副作用在高效價的藥品(HaloperidolRisperidone)易出現,好發於老年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劑量。

一些低效價的藥物則易出現抗膽鹼、抗組織胺及α1腎上腺素阻斷作用,會出現口乾舌燥、肥胖、解尿困難、嗜睡及姿勢性低血壓等症狀,須注意老年患者服藥後的情形,以免造成老人昏倒、跌倒之危險。



常見精神科老人用藥問題有:忘記吃藥、重複吃藥、吃錯藥、藥品副作用增加等等;可以使用分裝藥盒,以避免上述問題,家屬與照顧者應多注意醫療人員所教導的相關衛教,增加老人服藥正確率及副作用相關注意事項,避免老年人重複用藥或多重用藥增加副作用的危險性。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異食癖_黃熠靚護士/蔡幸芳醫師


異食癖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 / 蔡幸芳醫師

異食癖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主要是吃一些不可食用的東西,而通常會發生於缺鐵、鈣、鋅營養素者、孕婦、及心理有壓力的人等等。

異食癖在臨床上的發生率並不清楚,不過已知最常見於小孩、以及心智發展障礙者。兩、三歲的小孩最常發生,有時可見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青春期的孩子,很少見於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異食癖偶爾也會發生在第一次懷孕的年輕孕婦身上,症狀通常在生產後自行消失,少部份可能在產後幾年仍斷斷續續發生。

異食癖的原因不明,醫學上曾針對異食癖的原因提出各種假說,但都無法得到進一步的證實。這些假說包括:
1.心理或生理上的壓力:得不到父母關懷,甚至遭受虐待的小孩,可能出現異食癖的異常行為。
2.營養素缺乏:臨床上曾經發現過缺乏鐵、鈣、鋅、以及一些維他命成份的患者出現異食癖的症狀,譬如,偶爾可見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出現異食癖的行為。不過,有人質疑異食癖和營養素缺乏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仍待酙酌。
3.無能力分辨東西的可食性及不可食性:這種說法也受到質疑,因為異食癖的患者常會挑特定的東西來吃,所以應該不是分辨能力的問題。
4.學習而來的行為:有些落後地區的特定族群及部落會有吃食粘土或是泥土的行為。
5.生化體質異常:有人認為異食癖可能和人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的活性降低有關,不過仍有待進一步的證實。

目前沒有特定的藥物可用來治療異食癖,好在大多數的異食癖行為多會慢慢地自行消失。
異食癖在兒童期可能會復發或一直延續到青少年或成人。
智力發展延遲和缺乏父母的培育是易發因素,該病患兒的味覺和口腔都無異常。
2歲以後患兒仍存在異食癖則須進一步的檢查,這往往是家庭破裂、缺乏監護或情感關懷的表現。
異食癖在社會低層非常常見。
異食癖患者容易發生鉛中毒、缺鐵性貧血和寄生蟲感染。
鑒別診斷包括小兒孤獨症、兒童精神病或一些器質性病變如Kleine-Levin症候群等。
因特定營養素缺乏所引發的異食癖行為,在補充該營養素後常會改善。比如缺鐵性貧血的異食性行為,在補充鐵劑矯治貧血之後常會改善。
其他的異食癖患者則需要一個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的工作團隊,來評估可能的問題所在,而後給予行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