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食癖
春暉精神科診所
黃熠靚護士 / 蔡幸芳醫師
異食癖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主要是吃一些不可食用的東西,而通常會發生於缺鐵、鈣、鋅營養素者、孕婦、及心理有壓力的人等等。
異食癖在臨床上的發生率並不清楚,不過已知最常見於小孩、以及心智發展障礙者。兩、三歲的小孩最常發生,有時可見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青春期的孩子,很少見於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異食癖偶爾也會發生在第一次懷孕的年輕孕婦身上,症狀通常在生產後自行消失,少部份可能在產後幾年仍斷斷續續發生。
異食癖的原因不明,醫學上曾針對異食癖的原因提出各種假說,但都無法得到進一步的證實。這些假說包括:
1.心理或生理上的壓力:得不到父母關懷,甚至遭受虐待的小孩,可能出現異食癖的異常行為。
2.營養素缺乏:臨床上曾經發現過缺乏鐵、鈣、鋅、以及一些維他命成份的患者出現異食癖的症狀,譬如,偶爾可見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出現異食癖的行為。不過,有人質疑異食癖和營養素缺乏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仍待酙酌。
3.無能力分辨東西的可食性及不可食性:這種說法也受到質疑,因為異食癖的患者常會挑特定的東西來吃,所以應該不是分辨能力的問題。
4.學習而來的行為:有些落後地區的特定族群及部落會有吃食粘土或是泥土的行為。
5.生化體質異常:有人認為異食癖可能和人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的活性降低有關,不過仍有待進一步的證實。
目前沒有特定的藥物可用來治療異食癖,好在大多數的異食癖行為多會慢慢地自行消失。
異食癖在兒童期可能會復發或一直延續到青少年或成人。
智力發展延遲和缺乏父母的培育是易發因素,該病患兒的味覺和口腔都無異常。
2歲以後患兒仍存在異食癖則須進一步的檢查,這往往是家庭破裂、缺乏監護或情感關懷的表現。
異食癖在社會低層非常常見。
異食癖患者容易發生鉛中毒、缺鐵性貧血和寄生蟲感染。
鑒別診斷包括小兒孤獨症、兒童精神病或一些器質性病變如Kleine-Levin症候群等。
因特定營養素缺乏所引發的異食癖行為,在補充該營養素後常會改善。比如缺鐵性貧血的異食性行為,在補充鐵劑矯治貧血之後常會改善。
其他的異食癖患者則需要一個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的工作團隊,來評估可能的問題所在,而後給予行為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