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兒童青少年的情緒障礙
蔡幸芳醫師
長大的成人常認為兒童青少年是最應該無憂無慮沒有煩惱的時期,忘了以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及挑戰,而且每個人的生理體質、氣質、個性都不一樣,對於面對的事情所引起的反應也很不一樣,就算是身為他們的父母也無法完全和孩子有一樣的反應。
除了生理體質的不同,家庭結構的改變、自我認同的不穩定、複雜的同儕關係、沉重課業壓力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如果沒有好好協助他們去適應,常常就衍生出情緒行為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氣質的傾向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質,其中包括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反應閾值、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等九個向度。而孩子的特質是與生俱來,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常常也和養育他們的大人的態度與互動有關,而有些孩子在氣質上比較不規律、適應度低、反應度強、情緒較負向、或堅持度較高等是屬於較難養育的孩子,由任何ㄧ個父母親來照顧都需要更加費心與有技巧的照顧,若父母或照顧者能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就可減少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機會。
可怕的二歲常在形容很容易哭鬧生氣,講道理也聽不懂的二歲左右的孩子,很多新手父母很苦惱,雖然說這個年紀好像不懂道理,可是他們倒是很懂得刺探父母的界限,如果發現什麼辦法可以讓父母就範,他們可是會重複運用以獲得所需,所以父母堅定的態度與清晰的界限就很重要了,當然如果更有多樣化的技巧協助處理,孩子就更能快速的平靜下來且願意配合囉。
情緒障礙的定義是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嚴重影響生活適應者,常常我們要先考慮是否已達某些疾病的狀況,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自閉症、對立反抗性疾患、行為規範障礙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學習障礙、智能障礙、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分離焦慮症、強迫症、適應障礙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疾病,或只是面對一些困難不知如何解決,例如學業、人際等等。
一般的處理方向有:
一、減少壓力來源:先了解孩子害怕或生氣的緣由,不要還不清楚狀況就先責備孩子,和孩子一起討論可以因應的方式,用行為增強的方法協助孩子一起改變與面對。
二、個別輔導:父母可以是ㄧ個很好的諮商人員,可藉由情緒圖卡、談話、看情緒繪本、角色扮演、說說生活故事等等,教導孩子如何認識情緒、處理情緒,試著讓孩子想想,他在怕什麼?生氣什麼?進一步可以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諮商師或心理師的協助。
三、父母諮商:了解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父母的情緒狀態與處理技巧,父母情緒平穩,才能處理好孩子的問題,孩子也在學習模仿父母處理情緒或事情的模式。
四、家族治療:孩子的問題有時並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例如父母經常爭吵、雙方管教原則或態度差異太大、家暴、離婚、分居等等,如果只是處理孩子本身,這時就不會有太大的效果,父母必須體認到及改變自己,孩子的問題才可能會改善。
五、藥物治療:症狀若已持續一段時間,且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沒有明顯效果,或已有明顯暴力、自殺行為,就請不要排斥藥物治療,我們常常忽視腦部生理問題的存在,只以一般壓力反應來合理化病情,有時會造成疾病的延遲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