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更新日期:2011/05/21 00:07
前言:
「亞斯伯格症」屬於兒童情緒障礙的一種症狀,分類屬「泛自閉症障礙」;重要特徵是出現人際關係溝通障礙致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覆特定行為,但相較於自閉症障礙兒童,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又因為患兒多動行為嚴重、注意力十分分散,也常被誤認為是過動症;家長如果未注意,可能讓孩子的問題愈來愈越嚴重,脾氣愈加暴躁,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
亞斯伯格症兒童可見情緒障礙的異常。中醫師表示,亞斯伯格症候群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其特徵最主要是人際關係溝通上的障礙。但與自閉、過動症有所差異。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及重覆特定行為,但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亞斯伯格症分類屬「泛自閉症障礙」的一種。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覆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自閉症障礙兒童,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研究顯示,亞斯伯格症是一種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屬於孤獨症情感障礙疾病之一,約每五百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此症起源於德國精神科醫生亞斯伯格(Asperger)於一九四四年發現並加以命名。
羅明宇醫師表示,亞斯伯格症兒童性格孤僻,不會與別人交往,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部分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兒童呈現在某一專業學科方面具有超常能力。自閉症兒童多伴有語言障礙,往往缺乏正確表達述求的方法,而亞斯伯格症兒童基本沒有語言障礙。提起此症,家長們往往十分陌生,因為其多動行為嚴重、注意力十分分散,常常被誤認為是過動症。另外,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學習障礙等併發的時候。亞斯伯格症患者經常出現肢體互動障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這類孩子的社交障礙主要表現在不能識別細微的社交線索、不懂得猜測別人的心思以及笨拙的社交技能。他們渴望交往,卻不懂得如何交往。
如果家長和老師缺乏對該病的瞭解,採用簡單粗糙的教育方法,則容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如嚴重情緒障礙(憂鬱、狂躁、焦慮、強迫等)、學習障礙、精神分裂症甚至反社會行為。亞斯伯格症孩子可能外表看上去與普通兒童並無兩樣,因此他們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可以進入學校正常學習,同時也使他們本身存在的是問題沒有得到早期的關注和重視。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社交、行為要求的提高,問題則逐漸顯露。
醫師羅明宇表示,近年來對於亞斯伯格症的治療,有感覺統合訓練法、西藥治療、中藥治療、中醫人體經絡穴位理療等。像是人體經絡穴位按摩治療亞斯伯格症。針灸在治療亞斯伯格症兒童,在有關「癡呆」、「健忘」、「五遲」等病症中也都有相關記錄。
中醫認為,此症是由心腎肝脾不足、髓海不充或痰、瘀痹阻清竅所致。臨床特徵可用「神」、「志」、「情」、「性」四個字加以概括。「神」即其神遊無主、飛揚不定,思緒不專、多動不安;「志」即其志無根,意志不堅。「情」即情緒反覆無常、忽喜忽怒、變化突然;「性」即其性格急燥、任性衝動、與群不合。
這種五志失調現象、與心脾肝腎的臟氣不足,相互失去協調有密切關係。因為心藏神,若心血不足則心神不寧,多動不安;肝為剛臟、肝藏魂,其志為怒,若肝陰不足、陽亢有餘,則衝動任性,為所欲為;脾主思憂,脾氣失養則情緒不穩;腎主骨生髓,通於腦,空虛。五臟氣若皆虛,應配合平肝寧神、益腎建脾、醒腦開竅。配合以「五臟診治」法則,使臨床辨證更較全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