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大塊文化)
讀後心得分享
春暉精神科診所
吳幸如睡眠技術員/蔡幸芳醫師
這是一本需要用「心」看的書,它沒有大道理,卻給您很多思考的空間。
作者是執業超過30年的精神科醫師,本書集結了他行醫多年來最常碰到患者所抱怨和困擾的問題,如:走不出傷痛,對婚姻不滿意,對於人生的不確定感,自我否定等…的問題,他也在治療中思考並自省。
您覺得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是:愛對的人,做對的事,有所期盼,時常歡笑。
這是作者一開始就這麼下的結論。當然有人說幸福是擁有想擁有的,甚至有位作家以科學方式把幸福快樂定義為「成就和預期的比率」,如果分子(成就)夠大那就有可能會感到幸福快樂;但相反的,如果分母(預期)太大,那則可能超越分子太多而無法獲得满足。值得玩味的是分子和分母是我們自訂的。所以人會覺得不快樂,常是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不一定是物質,有時是愛情,是自己夢想的婚姻模式,是自己自認可以達到的成就目標,但因為得不到,所以覺得不快樂不幸福。相信再樂觀的人都得承認,不一定努力就會有所回報,壞事也會發生在好人身上,人生不盡然是公平的。但也不是這樣我們就要兩手一攤無所事事的過日子,反而是該學習放棄過多的期待及想掌控一切的幻想,認清人生「苦樂參半」的現實面,並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如此一來當難以預警的『壞事』驟然降臨,我們的內在才有充份的韌性和復原力,不致被徹底擊垮。
那些我們看起來幸福的人,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上,何以他們卻覺得幸福快樂呢?他們也會經歷不順遂的事,也會便祕,也會生病,也會失戀,關鍵不在於他們有哪些經歷,而是他們用什麼心態去經歷,以及他們如何從衝擊和失落中得到經驗和意義,不讓痛苦摧毀自己。作者相信每個人都有自癒能力,藥物只是被動及消除當下困擾的一種治療,就像失眠吃安眠藥一樣,你只是可以睡了,但不代表憂鬱的問題解決了。病痛消失不代表健康,煩惱消失也不等於就得到快樂。誠實面對自己,知道自己的想要,並且具備改變的勇氣,才能驅使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當你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人,所做的事必然也是你想做的事,過的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