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近期在舉辦小投票,看看大家睡前都在做什麼呢?結果截至今天為止,投給「上網」跟「玩手機」的人是最多的~由於科技的進步及網路的發達,數位化時代到臨,人們的夜晚如同白晝,夜晚可進行的活動形式更加多元,加上手機等通訊設備功能之完善,也使得工作者經常隨時處於「待機」狀態,使工作時數延長,無形中壓縮了自己的睡眠時間,增加了夜晚照光的時間,但人們卻似乎未考慮到這些改變可能造成的影響。
舉例而言,光照會去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改變睡眠的生理時鐘等,而光照調整生理時鐘的效果會受到光線強度、光照時間點及光線波長的影響。研究發現光線強度越高,對生理時鐘影響的效果也越大,不過100 勒克斯強度的光照即可產生效果。先前研究顯示在核心體溫達最低溫前照光,受試者的日夜節律會向後遷移;相對地,在核心體溫達最低溫後照光,則受試者的日夜節律會往前遷移,且在不同的時間點照光,效果的大小也不一樣。光照擁有不同的波長而呈現不同的顏色,人類可見光的波長範圍落在光譜的400nm 至750nm間,此範圍所對應到的顏色是紅、黃、綠、藍和紫色。許多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日夜節律受到短波長光照影響最大,尤其是波長範圍為450 nm至480 nm 的藍光光照。
然而,一物有一弊,必有一利。智慧型手機的許多便利的功能,如果使用得當,應該也可對睡眠有所幫助。市面上與睡眠相關之APP不勝枚舉,多是主打音樂、抒壓及放鬆等功能,其實際效能如何,因無實際研究資料,便不加論述。但不得不重視的是手機之便利性,以及現今社會民眾對好眠的渴望,怎麼樣避免失眠,如何睡得更好,是許多人極其希望知曉的。除了光線跟手機之外,也有研究以網路作為媒介來改善睡眠。
研究也顯示以網路為媒介來進行治療是有效的,一篇2004年的研究即探討符合失眠診斷的個案接受以網路為媒介(Internet-based)的認知行為治療介入,結果發現接受治療後其睡眠狀態有顯著的改善。2008年在日本所進行之研究,同樣也發現成人工作者志願接受以網路為媒介的治療,在治療後主觀的睡眠品質增加,且入睡時間減少。另一篇2008年的研究中提及一針對失眠者所建構的系統─睡眠健康使用網路(Sleep
Healthy Using The Internet, SHUTi),此系統試圖以網路為媒介,基於已發展良好的認知行為治療法為理論基礎,發展一自主、互動且為失眠者量身定作的治療介入,內容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法、睡眠衛生、認知再建構及避免再發等,結果發現失眠者使用此網站後,睡眠品質、效率及整體生活品質都有所改善,且為長期的效果。後續研究同樣也證實此系統可增加睡眠效率、減少睡眠中清醒的時間。
綜合而言,目前應考慮如何善用現今社會中網路及智慧型手機作為媒介,來改善人們之睡眠,而非讓科技干擾了我們的睡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