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釋為什麼會影響大腦發育
孩子哭鬧就給手機?研究證實:太早接觸螢幕會影響語言能力
文 / 魯皓平 2019-12-10
隨著3C產品愈來愈普及、近乎已成為人手必備的重要工具,人們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因應科技的轉變有莫大的變化,孩子們今日的童玩不再是彈珠、踢罐子、跳房子,取而代之的各種電玩和手機,早已成了他們成長過程的習慣。
在這無可厚非的生活方式中,不同的環境自然有因地制宜的改變,這沒有對錯,唯獨在成癮和依賴的制約上,每位家長都應該訂下不容忽視的戒律──畢竟,美國(USA)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期接觸手機、平板等3C螢幕的孩子,會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能力。
手機成了最棒「消音器」
在現代的許多家庭中,手機往往成了家長們教養之餘最重要的放鬆工具,因為當孩子哭鬧、調皮、沒來由地鬧脾氣時,把手機交出去給孩子把玩、放Youtube影片,似乎是許多家長都屢試不爽的解藥,當孩子有了手機就彷彿「消音器」,爸媽們也總是慶幸難得耳根清閒的時光。
然而,《美國醫學雜誌》(JAMA Pediatrics)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警告,「過度接觸螢幕會影響孩子的讀寫能力和語言技能,這是從MRI斷層掃描中,可以發現並證實的一件事。」
該研究找來了47名3到5歲的孩子一同參加實驗測試,用以測量孩子的認知能力,並要求父母們回答兒女們接觸3C螢幕的頻率和時間,問題包含「孩子們多久使用一次螢幕?」「他們都在看什麼樣的內容?」「觀看時父母是否會陪旁邊?」等,接著再交叉分析比對數據。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螢幕」的定義,除了手機、平板之外,電視也包括在這之中。
常看螢幕的孩子 白質完整性較低
科學研究發現,花更多時間在螢幕前的孩子,他們大腦中的白質(White
matter)完整性較低,而所謂的白質,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三個組成元素之一,與灰質(Gray matter)、黑質(Black matter)並列。
白質控制著神經元的訊號,協調大腦各區之間的正常運作,其生長的時機與成熟程度,會影響到學習、自我控制與精神疾病等。在孩童的成長時期,若白質的結構發展愈完整,可提升認知功能,並影響學習語言的發展。
專家表示,這中間所影響的效益是可觀的,特別是在大腦多個比較數據中,更加證明了這件事。此外,還有多項資料顯示,在螢幕前花費更多時間的孩子,過動症症狀的表現更加明顯。
專家強調,科學上真的很難定義孩子觀看螢幕的「安全」年紀究竟是幾歲,「但我的座右銘是,盡量讓孩子3歲以前都不要接觸螢幕,這至少使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擁有更紮實的基礎,特別是早期語言的技能和基本認知都已經逐漸鞏固。」
觀看的內容應該是有意識地選擇
但事實上,現在讓孩子接觸手機的父母,其實在他們的童年都是電視所陪伴,這也被許多人質疑: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對孩子們使用3C產品時如此緊張?
為此,兒科醫師表示,過往的許多節目,若是兒童益智節目相關,其實節目的內容設計都是專為幼兒智力水平設計,但現在以兒童為重心的題材內容發展快速,節奏更緊湊,「這種瘋狂的步伐可能導致行為出現問題。」
此外,專家強調,「所有的孩子觀看的內容都應該是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放著手機隨意讓孩子自由觀看,因為這會限制孩子對話的機會,並接觸到並不適宜他們的內容。」
加上可能成癮的因子、因為過度依賴手機而缺少和外界溝通的機會,都是大腦發展過程會遇上的阻礙。
多接觸真實世界才是學習的契機
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它確實提點家長們螢幕對於孩子的影響,畢竟,孩子們的大腦在5歲前的發育最快也最完整,也是在這個時候特別具有可塑性、吸收不同的新知,成為持續一生的穩固根基。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為避免可能的認知行為風險,不要影響語言發展和認知、溝通能力,應該多少限制孩子觀看螢幕的時間。但儘管如此,真正要看多久才會產生影響,研究目前還是個未知。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最好是1歲以下的孩子能夠完全避免接觸螢幕,而5歲以下的孩子以一天一小時為限,且觀看的節目應該是謹慎審核過、父母一起陪同欣賞為佳。
畢竟,在這個真正開始探索、摸索世界的階段,摒棄虛擬環境、和真實世界接觸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嘗試各種事物,才應該是孩子童年中最天真的爛漫。
原始文章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