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時報出版)
讀後心得
台南春暉精神科診所
蘇莉雯藥師/蔡幸芳醫師
此書書皮大大的寫著「21天的挑戰,養成不抱怨的習慣!」,這是一位美國知名牧師威爾.鮑溫,發起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大家戴上紫色手環,只要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若連續同一隻手戴上21天,就可以養成不抱怨的好習慣。養成不抱怨的習慣其實不太容易,因為平常的我們太習慣拿「抱怨」來聊天了,所以這本書將帶領讀者一一擊破抱怨的習慣,迎接正向思考、積極行動的生活。
內容開頭就告訴讀者必須先練習好健康的溝通技巧,「不是只有直言不諱地抱怨,而要向能解決議題的當事人談」,例如我們常向友人A抱怨友人C的缺點,卻不肯直接向友人C談論他需要改變的地方或討論彼此適合相處的模式,如此一來便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還會將抱怨的磁場擴大吸引更多為了抱怨而抱怨的人加入。健康且勇敢的溝通真的能使我們脫離挾帶抱怨生活的日子;相對的當我們開始減少抱怨時,周圍的人也會開始減少抱怨讓我們不再被負面氣氛籠罩。
書中也提及為什麼人們要抱怨呢?羅蘋.柯沃斯博士歸納了五個主要原因,我也覺得貼切萬分。
1. 損: 損人以反襯己
也就是攻擊別人短處、嫌棄他人,來彰顯自己的優秀、沒有那些缺點。
應對方式:
以對方抱怨(有人小氣)的相反特質(大方)來讚美對方。
2. 人: 吸引旁人注意
抱怨天氣、伴侶、小孩、工作等等,希望有人注意他、聽他說話。
應對方式:
直接問他最近是否有好事發生,並與其分享好事轉為正向評論。
3. 不: 不想負擔責任
藉著描述不可能的結果(沒人幫助)或是艱難的過程(花費時間)來逃避應該積極嘗試的事務。
應對方式:反問「如果可行,你會怎麼做?」,引導對方思考如何實踐。
4. 力: 爭權力奪利益
抱怨奪權的競爭對手,讓其他人投誠於己方,例如選舉抹黑。
應對方式:邀請抱怨的人直接與當事人溝通。
5. 己: 解釋錯不在己
時間點為事情發生以後,解釋各種理由使自己脫罪。
應對方式:詢問他下次打算用什麼不同的做法。
這幾個特點其實都很生活化,我們也會時常遇見,解決抱怨的方法就是以溝通和疏導來代替衝突,不只訓練我們自己排除別人的負面能量,也能訓練他人正視個人抱怨的習性。
此外這本書也提及「表達憤怒是健康的」這個論點。一位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教授布萊德‧布希曼博士研究憤怒已將近二十五年,他設計了一些實驗證實發洩憤怒並不會減少侵略性,反而會增加。方法是找來一些學生分成洩憤組與冷靜組考試,這一些學生的論文一律被博士的研究助理批改為不及格、極差,並告訴他們考卷是由另外的學生批改,當他們收到改完的考卷後,能從錄影畫面看到他們憤怒、疑惑的表情。接下來發給洩憤組一人一顆枕頭捶打,釋放憤怒數分鐘;冷靜組則是靜靜的坐著沉澱數分鐘。下一步告訴兩組人有機會可以報復改文章的學生,兩間教室裡各擺了一個盤子與辣椒醬,告訴他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指定對方吃多少辣椒醬並擺到盤子裡。
實驗結果:表面釋放過憤怒的學生,加入的辣椒醬比另一組多出很多!
當然還有其他實驗,但結果都是大同小異的,釋放出憤怒多的人會再增加生氣。雖然這個議題還是備受爭議,但博士說「如果發洩憤怒是健康的,那最愛抱怨的人豈不是最快樂? 」,我倒是可以接受這個說法,從生活細節觀察,當我們生氣時,真的是會很激動或是一些形容生氣的用語:齜牙裂嘴、張牙舞爪、怒氣衝冠、扳唇撅嘴、目瞪口歪等等,看起來都是不太雅觀的,甚至會引發心悸、頭疼,還是來練習溝通技巧實在!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也有很多意外,但是怎麼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情緒都是可以慢慢練習的。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遠離抱怨生活,多練習、多學習、試著面對最根本的問題,將令我們人際圓滑、事情圓滿,走向雙贏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