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精神科診所
蔡幸芳醫師
在臨床醫療上遇到被強迫帶來就診卻沒有動機想要改變自己的人,常常令我很困擾,雖然週遭的人感受到極大的痛苦,但是就是很難改變他。
剛好看到在高雄張老師有請精神科陳偉任醫師開辦二天的動機式晤談工作坊,我剛報名時還只能是候補名額,可想而知助人工作者很常遇到這樣的狀況,都想突破這個難題呢。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行為,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唸他,但能成功的案例早就成功改變了,交到我們手上的當然是唸也沒有用的個案。
動機式晤談是具有目標性並以個案為中心的諮商模式,藉由幫助個案探討及解決矛盾來誘發行為改變。
這是一種技巧,協助個案看到問題,看到矛盾之處,提升想改變的動機,進而行動,嘗試改變,穩定改變。我們希望讓個案有『勝任感』(藉由支持自我有能感,提供正向回饋)、『自主感』(避免強迫,讓個案自己決定改變)、『關係感』(藉由表達同理,避免責備),個案進而自我決定要改變。
動機式晤談使用的技巧有開放式問句、給予肯定、同理心回饋、摘要。
分享訊息的原則是誘發個案想聽的動機後我們才提供一些訊息,再次誘發動機也再次提供一些訊息,並詢問個案對於這些訊息的想法,漸進式的進行,當然這過程要花掉較多的時間。這跟我以前做衛教有很大的不同,我常常因為時間的壓力把要說的衛教內容一次說完,卻忽略了對方並不一定想聽。
我們一定要先評估個案改變的動機處在什麼階段(懵懂期、沉思期、決定期、行動期或維持期),運用處理抗拒的策略讓個案看到自己的矛盾,再運用誘發改變的技巧,進而發展改變計畫。
處理抗拒的策略有7種,1.簡單回映,2.放大回映,3.兩面回映,4.移開焦點,5.稍加更動後同意,6.重新框架,7.強調個人選擇。
誘發改變的技巧有9種,1.直接詢問,2.擴大(舉例)說明,3.回顧過去(說說典型的一天),4.想像未來(三年後會如何),5.正反雙方考量(改變與不改變各自的優點、缺點),6.探索價值(自己在乎的價值觀排出優先順序),7.使用極致(最好、最壞的結果),8.量尺問句,9.評估回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