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教養孩子長大成人,是我們每天認真打拼的原動力。
如果一心追求工作成就與朋友長官認同,
忘記隨時檢視自己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隱形的衝突往往會逐步累積而不自知。
忘記隨時檢視自己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隱形的衝突往往會逐步累積而不自知。
這幾年不時聽到身邊長輩們在""功成名就""之後,
才嘆息說""如果當時我可以多陪孩子的話,現在會更好......""
才嘆息說""如果當時我可以多陪孩子的話,現在會更好......""
~~~~~~~~~~~~~~~~~~~~~~~~~~~~~~~~~~~~~~~~~~~~~~~
「如果能更早一點發現跟處理,一切可能會不同⋯⋯」諶立中低聲道出一個父親的親身體驗。
「老三念小班,我就曾經去幼稚園跟老師道歉。」三個孩子中,諶立中對老大管得特別嚴、行為要求多,天真、好動的老大從小常常被要求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不聽話就被敲頭,「也許當時我在醫院看到的個案都比較嚴重,相對覺得老大是調皮、好動,一直不太在意,根本沒想到他可能是過動症。」二女兒則是個性龜毛,動作非常慢,一頓飯吃兩小時,經常在放空,上學三天兩頭忘記帶東西。
三個孩子的注意力問題被正視,是在老三念小五那年。剛開學不久,老師打電話要他跟太太去學校,因為老三上課不專心,老師糾正他一句,他就回嗆一句,那時諶立中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好像超過他的想像。
仔細評估後,諶立中發現老三有注意力不足跟衝動的症狀,且已經明顯影響到在校學習。
仔細評估後,諶立中發現老三有注意力不足跟衝動的症狀,且已經明顯影響到在校學習。
更慘的是,當時念高中的老大也跟諶立中反映,他跟弟弟一樣上課極易不專心,尤其國中上數學課完全無法聽課,「幾乎都用背的」!
身為父親,他始終遺憾當初只是一直去學校道歉,卻沒更進一步跟老師合作發展對策。
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提醒家長務必正視孩子的困難、幫助他們,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讓他們的過動特質發揮在正向的地方。
諶立中:我是醫師,也是3個過動孩子的爸爸
作者:李宜蓁
016-03 親子天下雜誌
76期
轉載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